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形成水疱和溃烂。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生,传播极快,往往能造成大面积流行,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的鼻病毒属,共有7个主要的抗原性血清型。每一类型又分若干亚型,各型之间的抗原性不同,不同型之间不能交叉免疫,但症状和病变基本一致。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畜的组织中,特别是水疱及淋巴液中。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当温度低于-20℃时,FMDV十分稳定,可保存数年,在4~7℃时也可存活数周,在4℃、pH为7.0~7.6时十分稳定,当pH小于4或大于9时,可被迅速灭活;紫外线(波长256纳米)可使FMDV迅速灭活;自然条件下,FMDV多因高温及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失活。1%~2%的火碱液、3%~5%的福尔马林、0.2%~0.3%的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液对本病毒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 口蹄疫主要侵害偶蹄动物,在家畜中以牛、猪最易感。各种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犊牛的易感性和死亡率较高。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水疱液、水疱皮、乳汁、口涎、粪便、尿液以及呼出气、精液等向外散毒,凡是被病毒污染的车辆、水源、牧场、饲养用具、饲料、饲草、人员、空气及其他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等直接接触传播。本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以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一经发生常呈现流行性和大流行,也可呈跳跃式的传播流行。新疫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在50%以上。
【临床表现】 口蹄疫的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口腔黏膜(舌、唇、齿龈、咽、腭)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溃疡出血,如无病菌感染,1周后痊愈。如继发感染,严重侵害蹄叶时,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鼻镜、乳房也常可见到水疱破裂后形成的溃烂斑,如涉及乳腺可引起乳腺炎,泌乳量显著减少,甚至停乳。乳房上口蹄疫病变多见于奶牛,黄牛则较少发生。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见鼻唇镜肿胀、发红,并形成淡黄色痂皮;舌、齿龈及上颚可见破裂的水疱皮,糜烂处有淡黄色的积聚物,口腔病变严重时还有流涎。本病一般取良性经过,约经1周即可痊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病程可延长至2~3周或更长,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少数病牛,有时可突然恶化,表现全身虚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哺乳犊牛的口蹄疫,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高达20%~50%。
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上皮组织。病毒侵入易感动物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性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疱,1~3天后经淋巴液侵入血流,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病毒随血液到达蹄部、乳房等处的皮肤,进入上皮细胞后继续增殖,并形成水泡,水疱破裂,体温下降,病毒从血液中消失。
口蹄疫病牛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有时可见有圆形烂斑和溃疡,上有黑棕色痂皮覆盖。皱胃和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液浑浊,心肌色泽较淡,质地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纹或斑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实验室检查】 采取水疱液或水疱皮进行实验室检查。
1.小鼠接种试验
将病料用青霉素、链霉素处理后分别接种成年、2日龄和7~9日龄小鼠,如2日龄和7~9日龄小鼠都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仅2日龄小鼠发病死亡则为水疱病。
2.血清保护试验
通常采用乳鼠作血清保护试验。可用已知血清鉴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鉴定未知血清。
3.血清中和试验
采用乳鼠中和试验或细胞中和试验均可。此外,也可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病毒或抗体,从而作出诊断。
【类症鉴别】
1.口蹄疫与牛瘟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瘟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0~41℃),口有水泡,均有口腔黏膜糜烂、溃疡、损伤和流涎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牛瘟的病原是牛瘟病毒。特征性病变是口腔初潮红,涎增加如丝状流出,不久黏膜表面出现灰色或灰白色粟粒大突起,初较坚硬,后变软,状如麸皮,小突起融合成一层均匀灰色或黄色假膜,附着疏松,极易脱落,假膜脱落后易出血,形成烂斑,烂斑边缘不规则,间或发展成为较深的溃疡。眼鼻也发炎,排粪便恶臭。牛口蹄疫流涎挂于口角,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大或核桃大的水疱,经1昼夜水疱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烂斑,此时体温下降。眼鼻不发炎,不排恶臭粪便。
2.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0~41℃),口腔黏膜出现糜烂、流涎。
[不同点] 牛恶性卡他热的病原是恶性卡他病毒。牛恶性卡他热除口腔黏膜有糜烂外,鼻黏膜、鼻也可发炎,还有全眼球炎、角膜浑浊,全身症状严重,死亡率高。牛口蹄疫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大或核桃大的水疱,经1昼夜水疱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烂斑,此时体温下降。
3.口蹄疫与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0~41℃),口腔和蹄部有水泡、糜烂、溃疡、损伤以及流涎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传染性水疱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水疱性口炎除感染偶蹄动物外,还能使马、驴感染。以夏季和初秋发生,多散发。1岁以下牛感染率低。病牛的舌、唇发生米粒大水疱,内有透明黄色液体,常融合为大水疱,经1~2天水疱破裂,露出鲜红烂斑,并有咂唇音,有的病牛乳头、蹄部也可能发生水疱,病程1~2周(但较少侵害蹄部和乳房)。牛口蹄疫流涎挂于口角,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大或核桃大的水疱,经1昼夜水疱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烂斑,此时体温下降。1岁以下牛犊比成年牛易感。
4.口蹄疫与牛痘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痘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0~41℃),乳房、乳头有水疱。
[不同点] 牛痘病初发生丘疹,1~2天后形成水疱,内含透明液体,随后成熟,中央下凹呈脐状,不久形成脓疱,然后结痂。口蹄疫传播快,水疱中央没有凹陷,口腔、蹄冠、趾间也有水疱、糜烂。
5.口蹄疫与牛黏膜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黏膜病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1~42℃),有口溃疡流涎以及蹄部糜烂、跛行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为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慢性型少有明显发热症状,鼻镜糜烂,口腔稍有糜烂,齿龈发红,眼有浆液分泌物,大多死于病后2~6个月。急性型厌食,精神沉郁,流浆性鼻液,2~3天内鼻镜、口腔黏膜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且恶臭,通常死于病后1~2周,80%齿龈、上颚、舌面两侧和颊部黏膜有糜烂。口黏膜无明显的水疱过程,糜烂灶小而浅表,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牛口蹄疫流涎挂于口角,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大或核桃大的水疱,经1昼夜水疱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烂斑,此时体温下降。
6.口蹄疫与牛蓝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蓝舌病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0℃),有口腔糜烂流涎、跛行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牛蓝舌病的病原为病毒,舌、颊黏膜肿胀,舌呈蓝色,后舌发生溃疡,流涎,口臭。口黏膜不发生水疱,蹄部不发生水疱和糜烂。
7.口蹄疫与口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口炎口腔均有水疱、溃疡、损伤和流涎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口炎不具有传染性,口腔黏膜潮红、充血、肿胀,严重的黏膜表层剥脱或发生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面有白或微黄的纤维素。也有的黏膜起水疱,疱中有麦芒或麦芒扎于舌下和齿缝。有的上臼齿外侧或下臼齿内侧缘特别尖锐,损伤颊部黏膜或舌边缘,导致黏膜肿胀溃烂,有恶臭,曾见下臼齿脱落处的齿龈长一鸡蛋大肿瘤。流涎,蹄部不出现水疱和糜烂。口蹄疫具有传染性,在蹄部、乳房皮肤也出现水疱及溃疡面,有时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上也可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上有黑棕色痂皮覆盖。跛行。
8.口蹄疫与牛青杠树叶中毒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青杠树叶中毒口腔均有溃疡。
[不同点] 牛青杠树叶中毒是由于牛采食牛青杠树叶引起的一种中毒病,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溃疡面有黄豆至蚕豆大。口蹄疫有传染性,在蹄部、乳房皮肤也出现水疱及溃疡面。
9.口蹄疫与牛钩端螺旋体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钩端螺旋体均有口腔黏膜溃疡。
[不同点] 牛钩端螺旋体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口腔黏膜有溃疡。口蹄疫有传染性,在蹄部、乳房皮肤也出现水疱及溃疡面。
10.口蹄疫与牛舌损伤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舌损伤均有流涎。
[不同点] 牛舌损伤无传染性,开口可见舌表面有创伤,并可见有异物,致舌损伤或断裂,初期还可见流血,并见有半断裂的舌尖露于嘴外。口蹄疫有传染性,在蹄部、乳房皮肤也出现水疱及溃疡面。
11.口蹄疫与牛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狂犬病均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食欲、反刍减少或废绝,大量流涎。
[不同点] 牛狂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毒,不形成大流行。病牛表现口腔无异常,吞咽困难,口流涎持续不断,持续哞叫不断,直至叫声嘶哑也不停止,有视觉障碍。口蹄疫在蹄部、乳房皮肤也出现水疱及溃疡面。舌、齿龈及上颚可见破裂的水疱皮,糜烂处有淡黄色的积聚物。
12.口蹄疫与牛咽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咽炎均有流涎。
[不同点] 牛咽炎无传染性,发病时头颈伸直,不愿低头,口流涎。食物咀嚼后表现吞咽困难或不能咽下(曾见一牛连吃几口草后头颈伸直,开口检查发现舌根咽部积有很多草,将草取出后才发现咽峡肿胀发硬),病重时绝食,有时鼻流黏液,大口喝水时水从鼻孔流出。按压咽部敏感疼痛。
13.口蹄疫与牛腮腺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腮腺炎均有流涎。
[不同点] 牛腮腺炎若一侧发炎,患侧局部肿胀有热痛,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若两侧发炎,则两侧均肿胀有热痛,并发生吞咽和呼吸困难,呼吸时有鼾声。流涎,如已化脓,触诊有波动,如局部皮肤穿孔流出脓液,在牛吃草和反刍时自孔中流出唾液。
14.口蹄疫与牛菜籽饼中毒(感光过敏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口蹄疫与牛菜籽饼中毒(感光过敏型)均有体表损伤等表现。
[不同点] 菜籽饼中毒(感光过敏型)无传染性,面、背、体侧在日光照射下,呈现红斑、渗出物及类湿疹样损伤和感染。口蹄疫传播速度快,口腔、蹄部有水疱和糜烂,流涎。
【防制】
1.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增强牛群的抗病毒感染能力。对受威胁区的易感牛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可选用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成年牛3毫升/头,1岁以下的牛2毫升/头,肌内注射,注射疫苗后第1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达6个月,保护率达90%以上。发现本病后,应迅速报告疫情,划定疫点、疫区,及时严格封锁。对病畜舍及受污染的场所、用具等每天应以3%火碱、0.5%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在最后一头病牛痊愈或屠宰后14天内,未再出现新的病例,经大消毒后可解除封锁。
2.发病后措施
牛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过7天左右多能自愈,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病牛进行支持治疗。
处方1:①局部以3%硼酸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漱患部,口腔和乳房以碘甘油或冰硼散涂布,定时挤奶以防发生乳腺炎;蹄部擦干后,以鱼石脂软膏涂布。②病牛以板蓝根注射液20~30毫升/(次·头),肌内注射,2次/天,可获较好效果。
处方2:①局部以3%硼酸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漱患部,口腔和乳房以碘甘油涂布,定时挤奶以防发生乳腺炎;蹄部擦干后,以鱼石脂软膏涂布。②病牛以高免血清1.5~2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次/天,连用3天,病初使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较好,但价格较高。③口服结晶樟脑粉,3~5克/(头·次),2次/天,效果良好。
处方3:①局部治疗同处方1。②全群以中药贯众散(贯众20克、木通15克、桔梗12克、赤药12克、生地7克、花粉10克、连壳15克、大黄12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4~6千克,拌料1000千克,全群喂给,连用3~5天。③1%黄芪多糖注射液0.2毫升/(千克体重·次),肌内注射,1次/天,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