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和幼畜(牛犊、牛羔、仔猪、马驹、仔兔、猴仔、狗仔及雏禽)共患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是以厌食、呕吐和腹泻为特征的病毒性肠道感染。发生于寒冷季节,多侵害幼龄动物,突然发生水样腹泻。成年动物多呈隐性经过。
【病原】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65~80纳米。完整的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蛋白外壳结构,其外围有明显尖锐的轮辐,形似车轮,因而得名。本病毒的抗原性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群特异性抗原(共同抗原)存在于内衣壳,为各种动物和人的轮状病毒所共有。型特异性抗原存在于外衣壳,与一定的RNA基因组片段有关。目前,我国只有一个血清型,即牛轮状病毒血清Ⅰ型(NCDV型)。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粪便中的病毒在18~20℃室温条件下,经7个月仍有感染性。在pH3~9范围内稳定。对热的抵抗力中等,在63℃条件下,30分钟被灭活。对碘仿、高氯酸具有耐受性,2%戊二醛、0.01%碘、1%福尔马林、1%次氯酸钠均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杀灭轮状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在犊牛。春、秋季发病较多。
【临床病学】 多发生在1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潜伏期一般为15~96小时。病初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不愿行走,常有呕吐,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随后迅速发生严重腹泻,粪便糊状或水样,呈黄白色,有时带有黏液和血液。由于持续腹泻,可使机体迅速脱水,体重可减轻30%左右,最后多由严重脱水而死亡,病程1~5天,病死率可达50%。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内容物呈灰黄色液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绒毛短缩变干,如用放大镜检查则更清楚。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绒毛顶端上皮变性、溶解或脱落,固有膜内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等。
【实验室检查】 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类症鉴别】
1.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消化不良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消化不良均体温不高,发病多在10日龄以内,拉稀,精神萎靡。
[不同点] 犊牛消化不良发病率不高,黄色稀粪中常含有奶瓣,不含血液。
2.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大肠杆菌病均在10日龄内多发,冬春多发,拉黄色或黄白色稀粪。
[不同点] 犊牛大肠杆菌病体温高。粪中含有凝乳、凝血块和泡沫。末期腹痛,常伴有关节炎、肺炎。
3.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沙门氏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沙门氏菌病均有出生不久(多数在10~14日龄)发病,拉稀,呈灰黄色液状。
[不同点] 犊牛沙门氏菌病发病年龄超过10日龄,体温高达40~41℃,出现症状后5~7天病死率为50%。病程稍长,可能关节肿大和有支气管炎、肺炎。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4.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肠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点] 轮状病毒感染与犊牛肠炎均有拉稀,粪中有黏液和血液。
[不同点] 犊牛肠炎体温高(40℃),眼结膜充血,没有流行性,不传染。
【防制】
1.预防措施
牛场进入产仔季节时,要彻底清扫产房,全面检查产房的保暖设备,确保产房干燥、清洁、保暖设备良好。怀孕母牛进入产房后,应以5%聚维酮碘、2%戊二醛、1%次氯酸钠进行喷雾消毒,以杀灭轮状病毒和一些病原菌。
2.发病后措施
发现病犊牛,应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温暖的畜舍内,停止哺乳,以消毒的牛乳、奶粉、葡萄粉进行人工饲喂。
处方1:①将1份量口服补液盐中的两小袋药品同时放入1000毫升的温开水(30℃左右)中,完全溶解后,供犊牛自由饮用,连用7~10天。②5%庆大-小诺霉素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2次/天,连用3~5天。③硫酸新霉素预混剂100~150克/次,温水调灌服,2次/天,连用3~5天。
处方2:①将1份量口服补液盐中的两小袋药品同时放入1000毫升的温开水(30℃左右)中,完全溶解后,供犊牛自由饮用,连用7~10天。②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1500毫升、10%安钠咖5~15毫升、5%碳酸氢钠20~50毫升,1~2次/天,连用3~5天。③硫酸黏菌素预混剂(以硫酸黏菌素计)3~5毫克/(千克体重·次),温水调灌服,2次/天,连用3~5天。
处方3:①将1份量口服补液盐中的两小袋药品同时放入1000毫升的温开水(30℃左右)中,完全溶解后,供犊牛自由饮用,连用3~5天。②硫酸黏菌素预混剂(以硫酸黏菌素计)3~5毫克/(千克体重·次),温水调灌服,2次/天,连用3~5天。③葡萄糖生理盐水250~1000毫升、5%碳酸氢钠20~50毫升、10%樟脑磺酸钠10毫升、10%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静脉或腹腔注射,1~2次/天,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