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白菜

我国大白菜多在秋季露地栽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蔬菜种类日趋丰富,市场对大白菜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供应上要求四季有大白菜,特别是春季、夏季等反季节有大白菜供应;产品质量要求营养保健;商品性要求小型化、彩色化;食用性上要求生食、熟食兼备。

近年来,我国春季和夏季棚室大白菜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如地膜小拱棚栽培、塑料小棚栽培和塑料大棚栽培等多种形式。商品菜从4月中旬供应到7月中旬。栽培棚室大白菜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春季棚室栽培大白菜,前期温度低,后期温度高,与秋季栽培气候条件相反。生产中前期采取保护措施,提高温度,后期气温逐渐上升,有利于大白菜生长,在炎热夏季到来前,大白菜叶球已长成。相对于夏季栽培来说,春季气候条件要优越得多。

一、特征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1.根

大白菜的根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也是对植株起支持作用的器官。大白菜的根分为主根和侧根,主根基部肥大,根端可深扎1.7米左右,主根上生有大量侧根,侧根分为一级、二级乃至六七级,根的吸收表面积比叶面积大几倍。根是作物生长好坏的关键,所以人们常说:“根深叶茂。”

2.茎

大白菜的茎,是支持叶片、花的生长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渠道。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又分为幼茎、短缩茎及花茎。幼茎即幼苗时期的茎,指的是幼苗出土后,子叶以下的下胚轴。短缩茎是营养生长时期着生叶片的茎,由于叶片不断分化,叶数增加,叶序排列紧密,节间甚短且粗,所以称之为短缩茎。花茎即翌年春天从短缩茎上长出的花薹,不仅茎顶端可抽出主薹,叶腋间也可抽出侧薹。

3.叶

大白菜的叶分为子叶、基生叶、中生叶、顶生叶(球叶)、茎生叶5种,为异形变态叶。子叶2枚,对生,呈肾形;基生叶2枚,对生,呈长椭圆形,有明显的叶柄,无叶翅;中生叶着生于短缩茎中部,互生,每株有2(早熟种)~3(晚熟种)叶环,构成植株的莲座。早熟种为2/5叶环,即5片叶绕短缩茎2周为一叶环;晚熟种为3/8叶环,即8片叶绕短缩茎3周为一叶环。中生叶无明显的叶柄,有明显的叶翅。基生叶、中生叶也叫功能叶,是制造养分的叶。顶生叶着生于短缩茎的顶端,互生,构成顶芽,其叶环排列如中生叶,以拧抱、褶抱、叠抱等方式抱合成不同类型的叶球,是贮藏养分的叶。茎生叶则是着生在花茎和花枝上的叶,互生,花茎基部叶片大,上部渐小,叶柄扁阔,基部抱茎。

4.花、果实与种子

大白菜的花为总状花序,十字花形,异花授粉,但蕾期自花授粉也可孕。果实为长角果,成熟后纵裂为二。种子圆或微扁,呈红褐或灰褐色,无胚乳,千粒重2.5克左右,寿命5~6年。

(二)生长发育周期

大白菜从播种到收获种子为一个生长世代,这个世代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包括若干分期。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一个生长世代需跨年度,即第一年秋季完成营养生长,翌年春完成生殖生长。

1.营养生长时期

这一时期是营养器官生长阶段,最后还孕育着生殖生长的雏体。包括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和结球期。

(1)发芽期 即种胚生成幼芽的过程。从播种开始,经过种子萌动,拱土到子叶展开为止,需3~4天。此期主要消耗种子中贮藏的养分,称做“异养”。因此,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芽、幼苗生长,对于大白菜的结球状况也有强烈的后效应。

(2)幼苗期 从“破心”,即基生叶出现开始,到完成第一叶环止。2片基生叶展开后与子叶交叉成十字形,即所谓“拉十字”,然后再形成8片中生叶,即第一叶环。该叶环形成后幼苗呈圆盘状,称做“团棵”。从“破心”到“团棵”,早熟种需15~17天,晚熟种约需20天。大白菜进入幼苗期后,由“异养”过渡到“自养”,即靠自己制造的养分生长。此期生长量不大,但生长速度却相当快。

(3)莲座期 从“团棵”开始到出现包心长相止。该期要形成中生叶的第二和第三叶环。早熟种需21~22天,晚熟种需25~27天。据调查,莲座期是营养生长阶段最活跃的时期。该期既是外叶形成最多的时期,又是球叶分化最快的时期;既是叶(功能叶)面积增加最快的时期,又是单株重增加最快的时期。因此,莲座期也是大白菜生长的关键时期。

(4)结球期 顶生叶生长形成叶球的过程。这一时期很长,早熟种需25~30天,晚熟种约需45天。该期又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外层球叶生长构成叶球的轮廓,称为“抽桶”或“长框”,约15天(以下指晚熟白菜);中期内层球叶生长以充实叶球,称为“灌心”,约10天;后期外叶养分向球叶转移,叶球体积不再扩大,只是继续充实叶球内部,约10天。结球期是产品器官形成的时期,从生长时间看,约占全生长期的1/2,从生长量看,约占单株总量的2/3,特别是结球前、中期,是大白菜生长最快的时期。

2.生殖生长时期

大白菜在莲座后期或结球前期已分化出花原基和幼小花芽,但此时以叶球生长为主,且温度渐低,光照时间渐短,不利于花薹抽出。北方在长达100余天的贮藏期内,依靠叶球内的水分和养分,形成了花芽甚至花器完备的幼小花蕾,翌年春定植于露地,完成抽薹、开花、结荚3个阶段。南方则无需经过休眠期,而将刚收获的种株进行割球处理,定植露地,完成生殖生长。

大白菜的生长时期和各个分期是人为划分的,其生长是连续的,每一时期都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为后一时期准备营养基础和孕育新的器官。因此,每一时期生长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下一时期,但苗期是基础,是关键。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大白菜生产的特点,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产量,所以在生长期内,哪怕是几天短暂的气象条件,都对它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生长阶段,要求的气象条件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因此,在栽培中要依据大白菜的特性,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给予适当的时间安排,这是取得大白菜丰产的重要措施。

(一)温度

大白菜是半耐寒性蔬菜作物,其生长要求温和冷凉的气候。生长期间的适温在10~22℃的范围内。它耐热力不强,当温度达到25℃以上时生长不良,达30℃以上时则不能适应。短期-2~0℃的温度其尚能恢复,-5~-2℃则受冻害,耐凉爽但不耐严霜。在大白菜的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1.发芽期

发芽的温度范围为4~35℃,在发芽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低时发芽所需的天数较长,温度高时发芽天数较短。种子在8~10℃即能缓慢发芽,但发芽势较弱。在20~25℃发芽迅速而且幼苗强壮,出苗时间短,为发芽适温。温度达26~30℃时发芽更快,但幼芽虚弱,高于40℃发芽率明显下降,而且发芽时间延长。

2.幼苗期

幼苗期对温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既可耐高温,又可忍耐一定的低温,适宜温度为20~25℃,可耐-2℃的低温和28℃左右的高温。因此它既可作秋季栽培,又可作夏季栽培,但温度过高时生长不良,易发生病毒病。

3.莲座期

该期是形成同化器官的时期,要求较严格的温度,适温范围为17~22℃。温度过高,莲座叶生长快但不健壮,容易发生病害;温度过低,则生长迟缓而延迟收获。

4.结球期

结球期是产品形成期,对温度的要求最严格,适宜温度为12~22℃,昼夜温差以8~12℃为宜。北方这一时期月均温为12~16℃,此间日间温度较高,为16~25℃,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在5~15℃,有利于养分的积累。

5.抽薹期

虽然12~22℃的温度最适于花薹的生长,但为了避免花薹徒长而发根缓慢造成的生长不平衡现象,以12~18℃为宜。温度高,地上部发育迅速,而根部生长缓慢,不易获得种子的高产。温度低于10℃时抽薹速度显著推迟,低于5℃时花茎则难以生长。

6.开花期和结荚期

此期要求较高的温度,以月均气温17~20℃最为适宜,月均气温在17℃以下时,常有日间15℃以下的低温而不能正常开花和授粉、受精,月均气温在22℃以上,日间常有30℃或以上的高温,将使植株迅速衰老,不能充分长成饱满的种子,在高温时还可能出现畸形花而不能结实。气温维持在20~25℃,有利于花粉成熟和雌蕊授粉、受精和结实。

(二)光照

大白菜的生长发育需要中等强度的光照,其光合作用光的补偿点较低,适于密植。但植株过密,光照不足,则会造成叶片变黄,叶肉薄,叶片趋于直立生长,大幅度减产。

1.大白菜的光合能力

大白菜种子在黑暗与有光条件下都可发芽,但在有光条件下发芽良好,因此不宜深播。当子叶随着胚轴伸长将其推出土面,子叶平展后,第1片真叶开始吐心时,就有一定的光和能力,随子叶面积的迅速扩展,光和能力也随之加强,在出土后8~13天达最高。在不同的生育期白菜的光合强度不同,幼苗期光合速率较低,莲座期光合速率较高,结球期最高。

2.光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不足则减少大白菜光合产物的形成,减少有机物的积累,也降低大白菜生理上的抗性。莲座期间,光照时间8~8.5小时可正常生长。如果光照时间每日不足8小时,就会影响外叶的健全发育,此时如果叶片发育达不到正常指标,就必然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结球性状。在结球期日照强而且时间长有利于叶片的分化、发育和叶面积的扩大,形成强大的外叶而对内部叶片起到遮光作用,从而形成有利的结球条件。

(三)水分

水分对大白菜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植株直立,有支撑大白菜形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白菜进行光合作用时的重要原料。

1.水分对大白菜各生育期的影响

大白菜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需要在水溶液中形成离子状态而被吸收;而且大白菜从根部吸收的营养,以及叶片光合作用形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的运输、转移,都需要水分的参与;同时还要通过水分的蒸发来调节白菜的体内温度。所以在大白菜生长发育的各生育期都离不开水,特别是在大白菜的结球期,水分决定着大白菜的产量和质量。

2.土壤水分对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田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不断变化,对种子的发芽、出苗都会产生影响。种子吸涨时要求土壤含水率为6%左右,发芽、出苗时需达到8%以上,在幼苗期,土壤相对湿度在40%~100%范围内,大白菜的叶面积随水分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莲座期,正是大白菜4~5级侧根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此时土壤水分过多,根系浅而且增长量小,水分缺乏,也不能正常发育。结球期是大白菜需水量最高的时期,是决定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和充足的水分供应,但水分过多易造成植株早衰、脱帮多和软腐病的发生。土壤含水量的大小还影响白菜叶片中的水分状况及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当水分不足时对氮、磷、钾的吸收能力急剧下降而造成白菜生长不良。

3.栽培大白菜对水分的要求

大白菜叶面积大,蒸腾耗水多,但根系较浅,不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栽培方法和自然条件下,所需的水分情况是不同的,因此,生育期应供应充足的水分。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干旱,极易因高温而发生病毒病。在无雨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各种保墒措施,并及时浇水降温,加速出苗;莲座期应当适当控水,浇水过多易引起徒长,影响包心。此外,要使土壤疏松,含水量比较稳定,具有良好的透水和透气性能,保证地上部叶面积扩大的同时,根系能够顺利向土壤深处发展;结球期应大量浇水,保证球叶迅速生长,缺水会造成大量减产;但浇水量过大也会造成叶片的提早衰老与软腐病的危害。在结球后期应少浇水,以免叶球开裂,而且便于贮藏。

(四)矿质营养

大白菜是主要以叶为产品器官的蔬菜,对氮的要求最敏感,氮素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大白菜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叶片肥厚,有利于外叶的扩大和叶球的充实。追施速效氮肥,对大白菜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叶球的生长而提高产量。

但是氮肥过多而磷、钾肥不足时白菜植株易徒长,叶大而薄,结球不紧,而且含水量很多,品质下降,抗病力也有所减弱。磷能促进叶原基的分化,使外叶发生快,球叶分化增加,而且促进养分向球叶运输,促进根系的发育。在生殖生长时期,使用磷肥可明显增加种子产量。充分供给钾肥,大白菜含糖量增加,叶球充实,结球速度加快,产量增加。由于大白菜的个体和群体生长量很大,因而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每亩产5000千克大白菜,大约需要氮7.5千克、磷3.5千克、钾10千克,三种元素需要量的比例大体是2:1:3。大白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莲座期以前占总吸收量的20%,结球期占总吸收量的80%。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也不同,莲座期前吸收氮肥最多,钾次之,磷最少。适当配合磷、钾肥,有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大白菜品质的功效。

在生长期间如缺乏矿质元素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缺氮全株叶片淡绿色,严重时叶黄绿色,植株停止生长。缺磷时植株叶色变深,叶小而厚,毛刺变硬,其后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缺钾时外叶边缘先出现黄色,渐向内发展,然后叶缘枯脆易碎,这种现象在结球中后期发生最多。缺铁心叶显著变黄,株形变小,根系生长受阻。此外,大白菜对钙素反应敏感,土壤中缺乏可供吸收的钙,则会诱发白菜的干烧心病害。

(五)土壤条件

大白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尤其适应于中性偏酸的土壤。在轻松的沙壤土中根系发展快,幼苗及莲座生长迅速,但因保水保肥能力弱,在大白菜结球期需要大量养分和水分时因供应不充分而生长不良,结球不坚实,产量低;在黏重的土壤中根系发展缓慢,幼苗及莲座叶生长缓慢,但到结球期因为土壤肥沃及保水能力强容易获得高产,不过产品的含水量大,品质较差,并且往往软腐病严重。最适宜的土壤是肥沃而物理性良好的粉沙壤土、壤土及轻黏土,这样的土壤耕作便利,保肥、保水良好,幼苗和莲座叶生长好,结球坚实产量高,品质优良。

三、品种选择

大白菜是春性作物,在种子萌动和幼苗期处于低温条件下,可使植株通过春化阶段,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引起抽薹开花。春季适合大白菜生长的时间(日均温10~22℃)较短,播种早,前期遇到低温通过春化,后期遇到高温长日照而抽薹,不能形成叶球,而且春播大白菜生长后期常遇到高温、多雨等恶劣天气,软腐病、霜霉病及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严重发生,导致大白菜减产或绝收。因此,要种好春大白菜,就要选用生长期为50~60天、冬性强、耐低温而抗早期抽薹的早熟类型品种。另外一些秋播中早熟品种,只要叶球生长速度快,有较强的冬性,适当晚播,也可作春白菜栽培。目前市场上春大白菜品种主要来源于韩国,如金峰、强势、春夏王、阳春等,其存在抗病毒病和抗干烧心的能力较差,且生长期不足,但其耐抽薹性强;近年来我国育成的春大白菜品种,如京春99、改良京春绿、改良京春白、京春黄等才陆续上市,在晚抽薹性和产量方面参差不齐,急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品种有以下几种。

(一)京春99

北京蔬菜中心选育的极早熟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定植后45~50天收获。晚抽薹性较强,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品质好。外叶绿,叶球中桩合抱,球高24厘米,球最大直径16.4厘米,球形指数1.5,单球重2.1千克,平均产量5500~6000千克/亩。该品种株形紧凑,适宜密植。

(二)改良京春绿

北京蔬菜中心选育的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定植后60天左右收获。晚抽薹性强,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品质佳。外叶深绿色,叶球合抱,球内叶浅黄色,球高27.3厘米,球最大直径19.8厘米,球形指数1.4,单球重2~3千克,平均产量5500~7000千克/亩。

(三)改良京春白

北京蔬菜中心选育的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定植后60天左右收获。晚抽薹性强,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品质佳。外叶深绿色,稍皱,叶球合抱,球内叶浅黄色,球高29.3厘米,球最大直径20.3厘米,球形指数1.4,单球重2.5~3.5千克,平均产量6500~8000千克/亩。

(四)京春黄

北京蔬菜中心选育的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定植后60天左右收获。晚抽薹性强,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品质佳。外叶深绿色,叶皱,球内叶黄色,叶球合抱,单球重2.5~3.5千克,平均产量6500~8000千克/亩。

(五)陕春白1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选育的春大白菜杂交一代品种,叠抱,保护地栽培从定植到收获45~50天。外叶翠绿,叶柄白色;球叶白色,球形指数1.1;球小,极紧实,单球质量1.5~2.0千克,净菜率75%左右,软叶率60%以上;球叶含糖量高,粗纤维少,品质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平均亩产净菜4000~6000千克。

(六)金峰

又名春黄大白菜,是由韩国兴农种苗株式会社与东亚种子集团公司合作育成的黄心大白菜新品种。该品种突出优点如下。①适应性强,播期范围广:抗寒性极强,早春种植不易抽薹,春栽最低温度高于10℃即可定植,在夏季凉爽的山区及寒带区,5~6月份可夏播;在冬季常温10℃左右的地区可四季种植,高抗软腐病及病毒病。②棵大高产:一般单株重3~5千克,亩产量高达6000~8000千克。③品质优、产值高:外叶绿色,净菜上市时叶球呈金黄色,太阳晒后,又变成橘红色,十分艳丽、美观。生食脆嫩爽口,熟食细嫩,形如蛋黄。定植后55天便可上市。

(七)春夏王

兴农种子(北京)有限公司1984年育成,又名春夏旺,春季可大面积种植,定植后63天左右成熟,外叶深绿,叶球圆柱矮桩形,叶片合抱,结球紧实,球重3千克左右,不易裂球,抗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在短时高温和低温影响下,不易引起结球不良或抽薹现象,适于春夏季栽培。

(八)春大将

日本米可多种苗公司育成的杂种一代,中熟,外叶浓绿,叶球合抱,炮弹形,球高30厘米,球径20厘米左右,有叶片55片,单球重3千克左右,品质中等,生长速度较快,定植后60~65天即可采收。抽薹晚,短期低温不易引起花芽分化。较耐病毒病、黑斑病、白斑病。亩产量3500~4500千克。

(九)春天

北京大一种苗有限公司育成,春播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生长期77~85天,生长势强,整齐,外叶绿色,叶球矮桩合抱,内叶颜色浅黄,紧实,球形指数1.6,中心柱占球高的20%,单株重2~2.5千克,亩产净菜6000~7000千克,丰产性好,冬性强,抗病毒病、霜霉病,帮薄,叶数多,鲜食、加工均可。

(十)春大强

北京大一种苗有限公司育成,春播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生长期77~85天,生长势强,整齐,外叶绿色,绿白帮,叶球矮桩合抱,内叶颜色浅黄,紧实,中心柱占球高的20%,单株重2.2~2.4千克,亩产净菜6000~7000千克,丰产性好,冬性较强,抗病毒病、霜霉病,质地脆嫩,帮薄,叶数多,鲜食、加工均可。

(十一)旺春

春播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生长期79天,生长势强,整齐度好,外叶深绿色,白帮,叶形指数1.42,叶球合抱,内叶为黄色,球形为炮弹形,结球紧实,中心柱占球高的27%,单株重约2千克,亩产净菜6000千克左右,对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有很强的抗性,晚抽薹,适应性强。

(十二)春泉

日本坂田种苗(韩国)有限公司育成,春播杂交品种,中熟,生长期80天。外叶深绿色,叶球筒形。抗霜霉病、黑腐病、病毒病。长势强,结球速度快,定植后55天可以采收2千克以上的叶球,单球重2.1千克,亩产净菜7000千克左右。冬性强,耐抽薹。

(十三)春宝黄

北京世农种苗有限公司育成的春播杂交品种,中熟,生长期80天。生长势强,整齐,株高约35厘米,绿色,全缘,少毛,稍皱,绿白帮,叶形指数为1.4,叶球合抱,内叶黄色,矮桩,紧实,球形指数1.5,中心柱占球高的15%,单球重2.1千克,净菜率72%,亩产净菜7000千克左右。冬性强,抗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

(十四)春秋54

北京世农种苗有限公司育成,适宜春季种植,生长期85~90天。叶色深绿,中肋白色,叶球呈倒卵形,合抱,植株长势强,耐抽薹,结球紧实,叶球高23厘米,球径17厘米,球形指数1.7,单株净菜重3千克,净菜率为76%,亩产5000~6000千克,高抗霜霉病和黑腐病。

(十五)强势

从韩国种苗公司引进品种,生长期70天左右,矮桩叠抱,生长势强,结球能力强,单株重2~3千克,亩产4000千克左右。株形为炮弹形,紧实,外叶少,呈深绿色,叶全缘,叶面光滑、平整,中肋浅绿,内叶黄色,品质佳,抗寒性强,能耐短时间8℃左右低温,耐抽薹。

(十六)阳春

兴农种子(北京)有限公司于1991年育成,适宜春夏季节栽培,定植62天左右成熟,外叶深绿,叶球炮弹矮桩形,叶片合抱,结球紧实,球重3千克左右,低温状态下不易抽薹,高温条件下结球良好,球形整齐一致,产量高,生长势旺盛,平均产量3560千克/亩,抗软腐病、黑腐病、霜霉病、病毒病。

(十七)春宝

北京世农种苗有限公司1994年育成,曾用名四季王,适宜春季栽培,生育期80~85天,叶色深绿,叶缘为全缘,白帮,叶球呈倒卵形,合抱,植株长势强,结球紧实,净菜率73%,亩产4000千克以上,抗性强,高抗霜霉病和黑腐病。

(十八)庆春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育成的春种杂交一代品种,抗寒,定植后63天左右成熟,外叶深绿,内叶嫩黄,叶球圆柱矮桩形,球叶合抱,结球紧实,球重可达3千克以上,抗病性强,生长势旺,抗软腐病、霜霉病及病毒病,内叶甘甜、品质优,叶片薄,商品性好,经济效益高。

(十九)天正春白一号

山东农科院蔬菜所选育,春白菜一代杂交种,生长期约62天,外叶绿色,叶柄白色,球叶叠抱,叶球倒锥形,单球重2~2.5千克,净菜率62.6%,软叶率55.4%,亩产净菜5500千克,风味品质较好,冬性较强,抗霜霉病、病毒病。

(二十)德高春

德州市德高蔬菜种苗研究所选育,为春白菜一代杂交种,生长期约60天,外叶数约10片,外叶深绿,叶柄白色,平薄,球叶合抱,球顶稍舒心,叶球短炮弹形,球高约28厘米,球径18厘米,球叶黄色,球叶数53片,净菜率61.7%,软叶率47.5%,抽薹率0.6%,亩产净菜4000千克,风味品质好,高抗病毒病。

(二十一)鲁春白一号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株高约40厘米,开展度60厘米,株形较开张。外叶深绿色,叶柄白绿色,薄且平,叶球炮弹形,球顶舒心,球形指数1.7,单株净重2.5千克,净菜率70.4%。冬性较强,抗霜霉病和病毒病,风味品质良好。春季种植,抽薹率仅0.16%。每亩产5000千克。在青岛地区可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6月上旬采收上市。

(二十二)冠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2002年育成的春大白菜一代杂种。中熟,生育期60天左右(从定植到收获)。株高37.1厘米,开展度60.3厘米,生长势强,外叶13片,叶色深绿,叶柄白色。叶球浅叠抱,中桩,粗桶形,结球紧实。球叶乳白,球高28.3厘米,球宽19.6厘米,球形指数1.5,单球重1.8~2.5千克,软叶率40.86%,净菜率73.9%以上。球叶数60片左右。高抗病毒病、霜霉病、黑斑病、软腐病和干烧心。该品种在全国栽培叠抱类型春大白菜的地区均可适宜种植,一般每亩产6000千克左右。

(二十三)青研3号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春大白菜一代杂种。植株较直立,株高约38厘米,开展度约54厘米,株形较开张。外叶绿色,叶面较皱,叶长约32厘米、宽27厘米,叶柄白绿色,叶薄且平。叶球炮弹形,顶端稍尖,球高23厘米,横径16厘米,球叶57片,单球重1.7千克左右。冬性较强,早熟,直播后60天收获。每亩产4500~5000千克,综合抗病性强,风味品质好。

(二十四)京春早

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极早熟,抗霜霉病、软腐病和病毒病,耐抽薹,品质极佳。植株半直立,株高32厘米,开展度为56厘米。外叶深绿褶皱,叶球叠抱、紧实。单株净重1.3千克,每亩产净菜4500千克左右。定植后40~45天收获。适于春季栽培。

四、栽培关键技术

大白菜属于春化敏感型的作物,萌动的种芽在3~13℃的低温下,经过10~30天即可完成春化阶段,温度愈低,愈能促使其花芽分化,加快抽薹开花。春季适合大白菜生长的时间(日均温10~22℃)较短,播种早,前期遇到低温通过春化,后期遇到高温长日照而未熟抽薹,不能形成叶球,而且春栽大白菜生长后期常遇到高温、多雨等恶劣天气,软腐病、霜霉病及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严重发生,导致大白菜减产或绝收;播种晚,结球期如遇到25℃以上的高温,又不易形成叶球,从而影响生产。因此棚室大白菜在生长过程中最低温度不宜低于13℃,而且要适当选择栽培方式及播种时期,播种时间选择寒尾暖头为宜,以利大白菜早出苗。

(一)大棚栽培

利用单膜塑料大棚对大白菜进行反季节种植,既可填补大白菜初夏供应淡季,又可获取经济效益。一般采用大棚内套小拱棚育苗,定植于大棚的栽培方式。育苗畦宽1.5米,采用营养土方、营养钵(直径8厘米)育苗。东北地区育苗时间为3月上、中旬;黄河中下游地区为2月中旬;西北地区为2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月下旬至2月上旬;华南地区为1月上、中旬。幼苗期应注意保温,如果幼苗在5℃以下持续4天就可能完成春化,如果在13℃以下持续20天左右,也可能造成春化,不要低温炼苗。适时定植,苗龄25~50天、5~6片真叶、棚内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定植于大棚内,行株距60厘米×(30~40)厘米,垄上覆盖地膜。棚内白天气温保持在20~25℃,温度超过时应及时放风降温。夜间气温12~20℃,避免温度过低通过春化引起先期抽薹。

在肥水管理上要一促到底,一般于缓苗后浇第一次水,在晴天上午浇,水量不可过大。植株进入莲座期时浇第二次水,每亩随水冲施尿素20~2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生长中后期大棚内应注意通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以充分供给包心时对水分的吸收,但浇水不可过多,水到垄头即可。结球期每亩还应补充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40千克。大棚栽培,播种期早,可提早上市。

(二)小拱棚育苗露地栽培

一般在播种前7~10天挖好育苗畦,采用营养钵育苗,播种前育苗畦要浇透水。春季大白菜对播期要求较为严格,播种过早易春化,晚则病害严重、产量低下。因此适期播种是获得高产、优质的基础。由于全国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播期也各不相同,全国主要城市的育苗期如表2-1所示。

表2-1 春季小拱棚育苗露地大白菜栽培季节

育苗播种采用点播的方式,播种前一周准备好育苗畦,并浇透水,覆盖小拱棚提高地温。播种时再用喷壶喷30℃左右的温水补充水分。水渗下后,点播种子,播后覆1厘米厚细土,加盖棚架后覆盖薄膜,夜间加盖草帘保温。从播种到出苗,应将温度控制在20~25℃,以利发芽。从第一片真叶展开至幼苗长成,应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12~20℃,要根据天气变化揭盖草帘,一般不通风,既要防止高温造成幼苗徒长,又要避免温度过低通过春化引起先期抽薹。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使苗子多见光,防止因光照不足而造成幼苗细弱。中后期逐步拆开地膜通风,进行炼苗,以利培育壮苗。育苗期间要间苗1~2次。

当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定植,由于定植时温度尚低,因此应选择晴天进行,以利缓苗。定植时先将苗子从育苗畦中带土起出,放在垄间,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弄碎土坨,损坏根系。然后按株行距挖穴浇水,待水渗下以后,将苗放入穴内,立即覆土并平整垄面,覆土深度以不埋住幼苗子叶为宜。

春大白菜定植时温度较低,缓苗前一般不浇水或少浇水,以利提高地温,促进缓苗。缓苗以后温度渐高,植株对肥水需求量越来越多,此后应一促到底,采用肥水齐攻,直至收获。

五、采收贮藏

春夏季大白菜成熟后要及时采收,不要延误,以减少腐烂损失。采后及时放入冷库预冷,随后投放市场。

六、病虫害防治

棚室大白菜病害种类较复杂,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类,其中侵染性病害按照引起发病的病原种类又可分为三种:①由病毒引起的大白菜病毒病;②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包括大白菜霜霉病、大白菜黑斑病、大白菜白斑病、大白菜炭疽病、大白菜根肿病;③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包括大白菜软腐病、大白菜黑腐病、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大白菜干烧心病。棚室大白菜的虫害包括昆虫类和腹足类两大种类,昆虫类主要是小菜蛾、菜青虫、萝卜地种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蚜虫、黄条跳甲等;腹足类主要是野蛞蝓、灰巴蜗牛。

(一)主要病害

1.大白菜病毒病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最严重。在幼苗期发病,往往先由心叶开始出现明脉,随后即表现为沿脉褪绿,叶片逐渐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叶片常皱缩不平,质脆,心叶常扭曲畸形,有时叶脉出现坏死的褐斑、条斑或橡皮斑。叶片往往由中脉向一边扭曲。成株期发病,叶片变硬变脆,外叶往往表现为花叶、坏死环斑、沿脉坏死斑或外叶黄化,严重者不能包心。受害晚的植株仍可以包心,但在叶帮、叶脉及叶片上出现很多大小不等的褐色点或黑灰色星状小点,往往使植株半边抽缩、矮化而歪向一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冬季不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在窖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如栽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则在寄主体内越冬,翌年春天由蚜虫把毒源从越冬寄主上传到春季甘蓝、水萝卜、油菜、青菜或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野油菜上。南方由于终年长有上述十字花科植物,则无明显越冬现象,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野菠菜等十字花科杂草都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十字花科蔬菜种株采收后,桃蚜、萝卜蚜、甘蓝蚜等迁飞到夏季生长的小白菜、油菜、菜薹、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又把毒源传到秋菜上,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触也能传毒。新近研究指出,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除蚜虫传毒外,还发现有自然非蚜传株系存在,给防治带来困难,但对研究植物病毒又开拓了新领域。

我国大白菜种植区,播种后遇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根系生长发育受抑,地上部朽住不长,寄主抗病力下降。此外,高温还会缩短病毒潜育期,28℃芜菁花叶病毒潜育期3~14天,18℃则为25~30天或不显症。本病春秋两季蚜虫发生高峰期与白菜感病期吻合,遇气温15~20℃、相对湿度75%以下易发病。

大白菜病毒病发病程度与大白菜发育阶段有关。苗期,特别是7叶前是易感病期,侵染越早发病越重,7叶后受害明显减轻。此外,播种早,毒源或蚜虫多,再加上菜地管理粗放,地势低不通风或土壤干燥,缺水、缺肥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选种抗病品种。

②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③苗期防蚜至关重要,要尽一切可能把传毒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气温升高后对采种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更要早防。

(2)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宁南霉素(菌克毒克)水剂500倍液。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4%混脂酸·铜(毒消)水剂800倍液或7.5%菌毒·吗啉胍(克毒灵)水剂500倍液、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20%吗啉胍·乙铜(灭毒灵、病毒清、克毒宁、拔毒宝、病毒散)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

2.大白菜霜霉病

【症状】 在幼苗期即可被害,在子叶上形成褐色小点或凹陷斑,潮湿时子叶及子茎上有时出现白色的霉层。真叶期发病在叶正面出现多角形的黄色病斑,潮湿时在叶背面可生出白色霉层。病斑多时相互连接可引起叶片大面积的枯死。病叶从外向内发展,严重时能造成植株不能包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寒冷或海拔高的地区,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采种母根或窖贮白菜上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产出芽管,从幼苗胚茎处侵入。菌丝体向上蔓延至第一片真叶,并在幼茎和叶片上产出孢子囊形成有限的系统侵染。本病经风雨传播蔓延,先侵染普通白菜或其他十字花科蔬菜。此外,病菌还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直接侵染幼苗,引起苗期发病。病菌在菜株病部越冬的,越冬后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在寄主表面产生芽管,由气孔或从细胞间隙处侵入,经3~5天潜育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如此经多次再侵染,直到秋末冬初条件恶劣时,才在寄主组织内产出卵孢子越冬,并经1~2个月休眠后又可萌发,成为下年初侵染源。温暖地区,特别是南方终年种植各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菌以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该病周而复始,终年不断,不存在越冬问题。霜霉病的发病条件各地基本相同,平均温度16℃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有连续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1次或多于1次,有感病品种和菌源,该病即能迅速蔓延。我国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发生期差别较大,华南、华中及长江流域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7~8月开始发生,华北一带则多发生于4~5月及8~9月间。

大白菜发育阶段不同,对霜霉病抵抗力不同,苗期子叶最感病,真叶较抗病,但进入包心期后,随着菜株加速生长,外叶开始衰老,进入感病阶段,因此本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生。此外,还与播期迟早、品种抗病程度、田间管理状况及病毒病、黑腐病等发生情况有关。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精选种子,无病株留种。②适时追肥,定期喷施增产菌,每亩使用增产菌30毫升,对水75升。

(2)生物防治 在中短期测报基础上掌握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抗生素2507液体发酵产生的菌丝体提取的油状物1500倍液。

(3)化学防治 ①种子消毒。播种前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喷施药剂。可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锰锌·霜脲(霜消、霜克、疫菌净、富特、克菌宝、无霜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5%福·烯酰(霜尽)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9%锰锌·烯酰(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灭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烯肟菌酯(佳斯奇)乳油10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亩喷兑好的药液70升,隔7~10天喷1次,连防2~3次。上述混配剂中含有锰锌的可兼治大白菜黑斑病。棚室大白菜霜霉病、白斑病混发地区可选用60%乙磷铝·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兼治两病效果明显。

3.大白菜黑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子叶、真叶的叶片及叶柄。初生近圆形褪绿斑,后逐渐扩大,边缘淡绿色至暗褐色,几天后病斑直径扩大至5~10毫米,且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病斑具黄色晕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发病严重的,病斑汇合成大的斑块,致半叶或整叶枯死,全株叶片由外向内干枯。茎或叶柄病斑长梭形,呈暗褐色条状凹陷(见彩图2-1)。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北方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子及冬贮菜上越冬,翌年产生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3~5天。在春夏季,本病辗转侵害当地油菜、菜心、小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并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秋季传播到大白菜上为害或形成灾害。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周年均可发生,辗转为害,无明显越冬期。本病发生轻重及早晚与连阴雨持续的时间长短及品种抗性有关,多雨高湿及温度偏低发病早而重。发病温度范围11~24℃,适宜温度11.8~19.2,相对湿度72%~85%;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未见免疫品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尽可能选用适合当地的抗黑斑病品种。②种子如带菌可用50℃温水浸种25分钟,冷却晾干后播种。③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④施足腐熟有机肥或有机活性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提高菜株抗病力。

(2)化学防治 ①药剂拌种。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2%~0.3%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发现病株及时喷洒3%多氧清水剂700~800倍液或50%福·异菌(灭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0%恶醚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黑斑病与霜霉病混发时,可选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兑好的药液60~70升,隔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4.大白菜白斑病

【症状】 叶片上初生灰褐色近圆形小斑,后扩大为直径6~18毫米不等的浅灰色至白色不定形病斑,外围有污绿色晕圈或斑边缘呈湿润状,潮湿时斑面现暗灰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组织变薄稍近透明,有的破裂或成穿孔,严重时病斑连合成斑块,终致整叶干枯。大白菜病株叶片从外向内一层层干枯,似火烤状,致全田呈现一片枯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对温度要求不大严格,5~28℃均可发病,适温11~23℃。旬均温23℃,相对湿度高于62%,降雨16毫米以上,雨后12~16天开始发病,此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当白菜生育后期,气温降低,旬均温11~20℃,最低5℃,温差大于12℃,遇雨或暴雨,旬均相对湿度60%以上,经过再侵染,病害扩展开来,连续降雨可促进病害流行。白斑病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在北方菜区,本病盛发于8~10月。在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此外,本病还与品种、播期、连作年限、地势等因子有关,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3年以上轮作,注意平整土地,减少田间积水。③适期播种,增施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中熟品种以适期早播为宜。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霉威(万霉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甲硫·霉威(克得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锰锌·乙铝(菜霉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升,间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

5.大白菜炭疽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叶脉,有时也侵害花梗和种荚。叶片上病斑细小、圆形,直径1~2毫米,初为苍白色水浸状小点,后扩大呈灰褐色,稍凹陷,周围有褐色边缘,微隆起。后期病斑中央部褪成灰白至白色,极薄,半透明,易穿孔。在叶脉、叶柄和茎上的病斑,多为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淡褐色至灰褐色,凹陷较深。严重时,病斑连合,叶片枯黄。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淡红色黏质物(见彩图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黏附种子表面越冬。越冬菌源借风雨传播,有多次再侵染。高温多雨、湿度大、早播有利于病害发生。白帮品种较青帮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600倍液;80%炭疽福美500倍液;农抗120的100倍液;50%托布津500倍液:抗菌剂“401”800~1000倍液;大生M-45的400~600倍液,上述药物交替应用,每5~7天1次,连喷3~4次。

6.大白菜根肿病

【症状】 根肿病是芸薹根肿菌引起的病害,仅为害根部。根部发病后可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初发病时叶色变淡,生长迟缓,矮化,发病严重时出现萎蔫症状,以晴天中午明显,起初夜间可恢复,后来则使整株死亡。检查病株根部,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肿瘤,主根肿瘤大而量少,而侧根发病时肿瘤小而量多(见彩图2-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根遗留在土壤里或黏附在种子上越冬,病菌在土中能存活6年左右。如果病株(包括病根)用来沤肥,未经高温腐熟处理,那粪肥也可带菌。第二年,田间可通过土壤、肥料、种子、雨水、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还可通过带菌的种子和病苗调运远距离传播。在适宜的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白菜的幼根或根毛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细胞内,以后病菌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和扩展,由根部皮层进入形成层,激发寄主薄壁细胞分裂和膨大,而在根部形成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肿瘤。最后,在肿瘤内的病菌又形成许多休眠孢子囊,根肿瘤腐烂之后孢子囊又落入土中越冬。

发病条件与温湿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栽培均有关。①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病菌适应温度范围较广,9~30℃都能发病,但发病适宜的温度为19~25℃,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98%。②发病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土壤含水量达70%~90%时,最利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和游动孢子活动及侵入寄主。如果土壤含水量在45%以下时,很少发病。③发病与土壤酸碱度的关系:土壤酸性,pH5.4~6.5时,利于发病;若土壤偏碱性,pH7以上时,则不利于发病。④发病与栽培的关系:病地连作、低洼地和水田改旱作地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检疫,封锁病区,禁止从疫区调运种苗至无病区,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用无病种子;③合理轮作、减少病菌,进行4~5年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在春夏季可种植茄科类、豆类等;秋冬季可与大葱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粮食作物轮作。④调节土壤酸碱度。增施腐熟农家肥、草木灰、石灰(亩施100~150千克),使其土壤呈微碱性,减轻病害发生。对已成型的病根勿随意丢弃,集中销毁。⑤加强栽培管理,坚持深沟高畦。控制病区排水,防止病区大水漫灌。病区中耕后对中耕工具、人员所穿鞋子进行消毒。

(2)生物防治 使用云南农大FX-1菌剂加米汤拌种。

(3)化学防治 ①土壤消毒。病田亩用50%福帅得悬浮剂300毫升,用其500倍液播前喷于地表,旋耕混土后播种。②病区可使用毒土法防治。播种期使用科佳与1000倍细土(体积比)混匀,与大白菜种子同播。③灌根法防治。预防性防治可用敌克松7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1次,每株0.2~0.3千克,防效可达70%~80%,或小苗期用10%科佳悬浮剂1000~1500倍液灌根,每株需要0.4升药液,间隔7天再灌1次。

7.大白菜软腐病

【症状】 大白菜软腐病,从莲座期到包心期都有发生。常见的有3种类型:①外叶呈萎蔫状,莲座期可见菜株于晴天中午萎蔫,但早晚恢复,持续几天后,病株外叶平贴地面,心部或叶球外露,叶柄茎或根茎处髓组织溃烂,流出灰褐色黏稠状物,轻碰病株即倒折溃烂;②病菌由菜帮基部伤口侵入,形成水浸状浸润区,逐渐扩大后变为淡灰褐色,病组织呈黏滑软腐状;③病菌由叶柄或外部叶片边缘,或叶球顶端伤口侵入,引起腐烂。上述3类症状在干燥条件下,腐烂的病叶经日晒逐渐失水变干,呈薄纸状,紧贴叶球。病烂处均产出硫化氢恶臭味,成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别于黑腐病。软腐病在贮藏期可继续扩展,造成烂窖。窖藏的大白菜带菌种株定植后也发病,致采种株提前枯死(见彩图2-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南方温暖地区,无明显越冬期,在田间周而复始、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则主要在田间病株、窖藏种株或土中未腐烂的病残体及害虫体内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带菌肥料、昆虫等传播,从菜株的伤口侵入。此外,有报道称软腐病菌从大白菜幼芽阶段起,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可由根毛区侵入,潜伏在维管束中或通过维管束传到地上各部位,在遇厌气性条件时才大量繁殖引起发病,称之为潜伏侵染。大白菜潜伏带菌率有时高达95%。由于软腐病菌寄主广,经潜伏繁殖后,引起生育期或贮藏期发病。该病从春到秋在田间辗转为害,其发生与田间害虫和人为或自然造成的伤口多少及黑腐病等有关。大白菜的伤口主要分自然裂口、虫伤、病痕及机械伤等,其中叶柄上的自然裂口以纵裂居多,是该病侵入的主要途径。生产上久旱遇雨,或蹲苗过度、浇水过量都会造成伤口而发病。地表积水,土壤中缺少氧气,不利白菜根系发育或伤口木栓化则发病重。此外,还与大白菜品种、茬口、播期有关。一般白帮系、连作地或低洼地及播种早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避免与茄科、瓜类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

(2)生物防治 ①用“丰灵”50~100克拌种子150克后播种,或采用农抗751,按种子重量的1%~1.5%拌种。②苗期喷洒“丰灵”,每亩100~150克,加水50升。③用“丰灵”150~250克兑水100升,沿菜根挖穴灌入,或在浇水时随水滴入农抗751,每亩2.5~5升。由于该病苗期侵染期长,侵染部位多,在间苗或二次定苗时再防1次,有利提高防效。④喷洒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隔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3)化学防治 可喷洒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或25%络氨铜·锌水剂500倍液、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隔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还可兼治黑腐病、细菌性角斑病、黑斑病等。但对铜剂敏感的品种须慎用。

8.大白菜黑腐病

【症状】 幼苗出土前受害不能出土,或出土后枯死。成株期发病,叶部病斑多从叶缘向内发展,形成“V”字形的黄褐色枯斑,病斑周围淡黄色,病菌从气孔侵入,则在叶片上形成不正形淡黄褐色病斑,有时病斑沿叶脉向下发展成网状黄脉,叶中肋呈淡褐形,病部干腐,叶片向一边歪扭,半边叶片或植株发黄,部分外叶干枯、脱落,严重时植株倒瘫,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褐色菌溢或油浸状湿腐,干后似透明薄纸。茎基腐烂,植株萎蔫,纵切可见髓中空。种株发病,叶片脱落,花薹髓部暗褐色,最后枯死,叶部病斑“V”字形。黑腐病病株无臭味,有霉干菜味,可区别于软腐病。被黑腐病为害的大白菜易受软腐病菌的感染,从而加重了白菜的受害程度(见彩图2-5)。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种子、种株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播种带病种子,病菌从幼苗子叶边缘的水孔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土壤中的病菌靠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和昆虫进行传播,病菌多从叶缘水孔或虫咬伤口侵入。带病种株病菌进入种荚和种皮,使种子带病,种子带病率可高达100%。带病种子是黑腐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高温多雨、早播、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管理粗放、虫害严重的地块,病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温汤浸种。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用冷水降温。②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③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苗期适时浇水,合理蹲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并对病穴撒石灰消毒。

(2)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喷雾,或菜丰宁每亩300克加水60升喷雾或加水250升灌根。

(3)化学防治 ①种子消毒。可用45%代森铵水剂200~400倍液浸种2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或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9.大白菜细菌性角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起初在叶背上产生呈水浸状稍凹陷的斑点,后来扩展,因为受到叶脉的限制而呈不规则形的角斑。在叶子正面则出现呈油渍状的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分泌出乳白色菌脓,干燥时,病斑呈白色膜状,后来病部开裂,呈穿孔状。诊断要点是,开始时在叶背上出现呈膜状的不规则形的角斑。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白色的菌脓,叶面则有呈油渍状的黄褐色斑。后期病斑呈白色膜状,容易开裂穿孔(见彩图2-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的病菌一般可存活1年,播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可侵染叶片,成为初侵染源。另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第二年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溅射到叶片上,也是初侵染源。发病后,病部的细菌又借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从伤口或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侵入,进行再侵染。在条件适宜时,潜育期不长,一般3~5天,所以容易造成流行。发病适温25~27℃,相对湿度85%以上。此外,病地重茬,或地势低洼,肥料缺乏,植株衰弱,抵抗力差,或管理不善,造成植株伤口多,一般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种子消毒。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地或无病株上采种子(即无病种子)。否则,种子要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15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然后捞出种子晾干后播种。②轮作倒茬。发病较严重的地块可与百合科蔬菜(如韭菜、葱、蒜、洋葱)轮作2年以上。③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叶、病残体及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田间的传播。管理时要小心,切勿损伤植株,防止造成伤口。有害虫为害时,要及时防治。

(2)生物防治 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用1%中生霉素水剂100~150倍液,每7天喷1次,连喷3~4次。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0%滴涕(DT)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6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防治喷雾,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药剂均为铜制剂,有些大白菜品种对铜敏感,为了防止药害产生,要慎重使用:一是使用浓度比通常使用浓度再稀释些,就是浓度要比正常浓度低;二是先做试验,喷几株,观察几天,看有无药害产生,如果没有药害,才可大面积应用。

10.大白菜干烧心病

大白菜干烧心也称夹皮烂,是一种生理病害,多于莲座期和包心期开始发病,受害叶片多在叶球中部,往往隔几层健壮叶片出现一片病叶,严重影响大白菜的品质。大白菜干烧心病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贮运期间还会发展,同样造成较大损失。近年来,南方由于菜地污染严重,发病也日趋严重。现将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症状】 大白菜莲座期即可发病,发病时边缘干枯,向内卷,生长受到抑制,包心不紧实;结球初期,球叶边缘出现水渍状,并呈黄色透明,逐渐发展成黄褐色焦叶,向内卷曲,结球后期发病株外表未见异常,剖视其内部叶片可见其黄化,叶脉呈暗褐色,叶内干纸状,叶片组织水渍状,具有发黏的汁液,但不出现软腐,也不发臭,反而有一定的韧性。病健组织间具有明晰的界线。干烧心病影响大白菜品质,病叶有苦味,不宜食用,且叶球不耐贮藏(见彩图2-7)。

【发病条件】 大白菜干烧心病是由于某些不良环境条件造成植株体内生理缺钙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它不仅在酸性缺钙的土壤中形成,也会在石灰性富含钙素的土壤中形成。诱导干烧心病发生的因素多与以下条件有关。①气候条件:空气湿度与干烧心病关系密切,其次是降水量,既影响空气湿度,又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也影响土壤溶液浓度的变化。在大白菜莲座期,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病较重。②土壤通透性差,土壤水分供应不均匀;土壤本身的原因,如低洼盐碱地,因植株吸收钠离子过多,抑制钙的吸收;土壤中大量硫酸根的存在,制约了钙元素的吸收。或因长期施用化肥,或垃圾中炉渣灰过多,污水灌溉等,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渗透力,使植株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钙素。另外,天气干燥时土表累积的盐分,使根区盐分浓度增大,而使钙的比例减少,在水分过多时钙又被淋溶出根区,而产生缺钙。③灌水量及水质:凡是在苗期、莲座期适当多灌水的地块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海水倒灌菜区,当灌水中氯化物含量高于600毫克/升时,干烧心发病率高。④氮肥施用:偏施氮肥对钙的吸收产生不良影响而引起干烧心病。大量地施用氮素肥料,土壤又很干燥时,一方面会增加土壤溶液浓度,另一方面也因为土壤中微生物活动被抑制,部分铵态氮被根直接吸收,使钙氮比例失调,抑制了钙的吸收。

【防治方法】 应该掌握干烧心病的发生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干烧心病的发生和危害。其措施为:①合理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优质有机肥作基肥,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持在2.5%~3%为宜,减少化肥用量。每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15千克及少量的尿素,以改善土壤结构,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同时要求土壤平整,浇水均匀,土壤含盐量低于0.2%,水质无污染,避免使用污水灌溉,从而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氯化物含量应低于500毫克/升。酸性土壤应增施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②加强田间管理:苗期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适期晚播的不再蹲苗,应肥水猛攻,一促到底,田间始终保持湿润状态,防止干旱,及时防治病虫害。莲座初期及包心前期分别喷洒0.7%氯化钙或1%过磷酸钙溶液,7~10天后再喷洒一次0.7%硫酸锰溶液。③直接补钙:向易发生病害的部位直接补钙有明显效果。比较易于掌握的是自莲座中期开始,每7~10天向心叶喷洒0.7%氯化钙和适当比例的萘乙酸混合液,共喷3~5次,其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施用时要注意集中向心叶喷洒,并要避免踩伤植株。④注意茬口选择:在易发生干烧心病的病区种植大白菜时,应避免与吸钙量大的甘蓝、番茄等作物连作。如果在番茄结果期发现脐腐病严重时,说明该地区缺钙严重,秋茬最好不要种植大白菜。⑤降温处理:气温高时,包心期开始折外叶覆盖叶球,减少白天过量蒸腾作用;夜间沟灌“跑马水”提供足够水分,保证根系正常吸收养分及体内养分的正常运转。

(二)主要虫害

1.小菜蛾

【为害特点】 初龄幼虫仅能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农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成虫昼伏夜出,白天仅在受惊扰时,在株间作短距离飞行。初孵幼虫潜入叶肉取食,2龄初从隧道中退出,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呈“开天窗”状。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严重时仅留叶脉。幼虫很活跃,遇惊扰即扭动、倒退或翻滚落下。

【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褐色小蛾,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翅狭长,前翅后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两翅合拢时呈三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卵:扁平,椭圆状,约0.5毫米×0.3毫米,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0毫米,黄绿色,体节明显,两头尖细,腹部第4~5节膨大,故整个虫体呈纺锤形,并且臀足向后伸长(见彩图2-8)。蛹:长5~8毫米,黄绿色至灰褐色,肛门周缘有钩刺3对,腹末有小钩4对。茧薄如网(见彩图2-9)。

【生活习性】 内蒙古及华北年发生4~6代,南京10~11代,杭州11~13代,广东20代,台湾22代。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越夏现象,北方以蛹越冬,翌春5月羽化,成虫昼伏夜出,白天仅在受惊扰时,在株间作短距离飞行。成虫产卵期可达10天,平均每雌产卵100~200粒,卵散产或数粒在一起,多产于叶背脉间凹陷处,卵期3~11天。幼虫共4龄,发育历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叶脉附近结薄茧化蛹,蛹期约9天。小菜蛾的发育适温为20~30℃,因此在北方,于5~6月及8月(也正是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栽培季节)呈两个发生高峰,以春季为害重。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以3~6月和8~11月为两次高峰期,秋季重于春季。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而复始。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避免将虫源带入本田。蔬菜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或立即翻耕,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 小菜蛾有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每亩设置一盏黑光灯,可诱杀大量小菜蛾,减少虫源。

(3)生物防治 ①提倡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小菜蛾:于幼虫3龄前(菜田要掌握该虫发育进程以确定防治适期,于卵盛期后7~15天,即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喷洒Bt,即含活芽孢100亿/克或150亿/克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每亩用100~300克,稀释500~1000倍液喷雾。②HD-1制剂(苏云金杆菌的一个变种,即库尔斯泰克):该制剂含活孢子数为129亿/克,用1:1000倍液,每亩喷75升,气温25℃,48小时防效90%。③用性诱剂防治小菜蛾:把性诱剂放在诱芯里,利用诱捕器诱捕小菜蛾。诱芯是含有人工合成性诱剂的小橡皮塞,把诱芯放到菜田中,性信息素便缓慢挥发扩散,诱集附近小菜蛾雄虫。④用小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在小菜蛾危害的菜田,释放绒茧蜂,可发挥天敌控制的效果。⑤掌握在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发生期,往叶背或心叶喷洒0.2%苦皮藤素乳油1000倍液或0.5%黎芦碱醇溶液8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0.6%清源保(苦参碱、苦内酯)水剂3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

(4)化学防治 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2000~2500倍液、3%啶虫脒(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2.5%多杀菌素(菜喜)悬浮剂1500倍液、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200~1500倍液。

防治小菜蛾切忌单一种类的农药常年连续使用,特别应该注意提倡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必须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做到交替使用或混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2.菜青虫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同时虫口还能导致软腐病。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体灰黑色,翅白色,顶角灰黑色,雌蝶前翅有2个显著的黑色圆斑,雄蝶仅有1个显著的黑斑。卵:瓶状,高约1毫米,宽约0.4毫米,表面具纵脊与横格,初产乳白色,后变橙黄色。幼虫:体青绿色,背线淡黄色,腹面绿白色,体表密布细小黑色毛瘤,沿气门线有黄斑。共5龄,菜青虫发育特点如表2-2所示。

表2-2 菜青虫发育特点

蛹:长18~21毫米,纺锤形,中间膨大而有棱角状突起,体绿色或棕褐色。

【生活习性】 各地发生代数、历期不同,内蒙古、辽宁、河北年发生4~5代,上海5~6代,南京7代,武汉、杭州8代,长沙8~9代。各地均以蛹越冬,大多在菜地附近的墙壁屋檐下或篱笆、树干、杂草残株等处,一般选在背阳的一面。翌春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边吸食花蜜边产卵,以晴暖的中午活动最盛。卵散产,多产于叶背,平均每雌产卵120粒左右。卵的发育起点温度8.4℃,有效积温56.4日度,发育历期4~8天。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6℃,有效积温217日度,发育历期11~22天。蛹的发育起点温度7℃,有效积温150.1日度,发育历期(越冬蛹除外)5~16天。成虫寿命5天左右。菜青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6%左右。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提倡采用防虫网。

(2)生物防治 ①提倡保护菜青虫的天敌昆虫,保护天敌对菜青虫数量控制十分重要,利用菜青虫的天敌,可以把菜青虫长期控制在一个低水平、不引起经济损失、不造成危害的状态。重点保护利用凤蝶金小蜂、微红绒茧蜂、广赤眼蜂、澳洲赤眼蜂等天敌。②用菜青虫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每亩用染有此病毒的5龄幼虫尸体10~30条,为3~5克,捣烂后兑水40~50升,于1~3龄幼虫期、百株有虫10~100头时,喷洒到叶片两面。从定苗至收获共喷1~2次。③提倡喷洒1%苦参碱醇溶液800倍液、0.2%苦皮藤素乳油1000倍液或5%黎芦碱醇(虫螨灵)溶液8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100倍液。也可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800倍液、绿盾高效Bt8000国际单位/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0.5%楝素杀虫乳油800倍液。④提倡采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如20%灭幼脲1号(除虫脲)或25%灭幼脲3号(苏脲1号)悬浮剂600~1000倍液,这类药一般作用缓慢,通常在虫龄变更时才使害虫死亡,因此应提前几天喷洒,药效可持续15天左右。

(3)化学防治 首选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3000倍液、20%抑食肼(虫死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3.萝卜地种蝇

【为害特点】 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是棚室大白菜主要害虫。蝇蛆蛀食菜株根部及周围菜帮,受害株在强日照下,老叶呈萎垂状。受害轻的,菜株发育不良,呈畸形或外帮脱落,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不耐贮藏。受害重的,蝇蛆蛀入菜心,不堪食用,甚至因根部完全被蛀而枯死。此外,蛆害造成的大量伤口,导致软腐病的侵染与流行。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7毫米。雄蝇暗褐色,后足腿节外下方生有一列稀疏长毛,腹部扁平。雌蝇黄褐色,胸、腹背面无斑纹。雌、雄蝇前翅基背毛与盾间沟后背中毛大致相等。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1.3毫米。幼虫:腹部末端有6对突起,第5对显著大于其他突起,并且分成很深的两叉。蛹:长约7毫米,椭圆形,红褐或黄褐色,尾端可见6对突起。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蛹越冬。成虫于8月中、下旬羽化,产卵于菜苗周围地面上或心叶及叶腋上,经5~14天孵化为蝇蛆,迅速钻入叶柄基部,而后向茎中钻蛀,幼虫期35~40天,9月下旬开始化蛹,10月下旬全部化蛹越冬。8月份多雨潮湿有助于成虫的羽化及幼虫的孵化,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 地蛆孵化后即钻入菜株,不易防治,因此,加强测报,抓住成虫产卵高峰及地蛆孵化盛期,及时防治是关键。通常采用诱测成虫的方法,诱剂配方是:1份糖、1份醋、2.5份水,加少量敌百虫拌匀。诱蝇器用大碗或小盆,先放入少许锯末,然后倒入适量诱剂,加盖。每天在成虫活动时间开盖,及时检查诱杀效果和补充或更换诱剂。当盆内诱蝇数量突增或雌雄比近1:1时,即为成虫发生盛期,应立即防治。

(2)农业综合防治 ①种蝇对生粪有趋性,因此禁止使用生粪做肥料。即使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也要做到均匀、深施(最好做底肥),种子与肥料要隔开,可在粪肥上覆一层毒土。地蛆严重地块,应尽可能改用活性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②在地蛆已发生的地块,要勤灌溉,必要时可大水漫灌,能阻止种蝇产卵、抑制地蛆活动及淹死部分幼虫。

(3)化学防治 ①在成虫发生期,喷洒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000倍液,隔7天1次,连续喷2~3次。②已发生地蛆的菜田可用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药0.5~1千克。使用毒死蜱的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4.甜菜夜蛾

俗称白菜褐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害虫。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萝卜、芦笋、蕹菜、苋菜、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芥蓝、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萝卜等蔬菜都有危害。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的小孔。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余叶脉和叶柄,致使菜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9~25毫米。灰褐色,头、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段可见双黑纹。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剑纹为一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横线黑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亚缘线白色,锯齿形,两侧有黑点,外侧在M1处有一个较大的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各点内侧均衬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卵:圆球状,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8~100粒不等,排为1~3层,外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毛,因此不能直接看到卵粒。老熟幼虫:体长约2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是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的末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去(甘蓝夜蛾老熟幼虫此纵带通到臀足上)。各节气门后上方具一明显的白点。此种幼虫在田间常易与菜青虫、甘蓝夜蛾幼虫混淆。蛹:体长约10毫米,黄褐色。中胸气门显著外突。臀棘上有刚毛2根,其腹面基部亦有2根极短的刚毛。

【生活习性】 山东、江苏及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4~5代,北京年发生5代,深圳年发生10~11代。江苏北部地区以蛹在土室内越冬,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全年可生长繁殖,在广州、深圳无明显越冬现象,终年繁殖为害。成虫夜间活动,最适宜的温度20~23℃、相对湿度50%~75%。有趋光性。成虫产卵期3~5天,每雌可产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共5龄(少数6龄),3龄前群集为害,但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性。虫口过大时,幼虫可互相残杀。幼虫发育历期11~39天。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蛹发育历期7~11天(越冬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0℃,有效发育积温为220日度)。甜菜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不同年份发生量差异很大。一年之中,在华北地区以7~8月危害较重。山东已连续发生7年,可能是从南方迁飞而来。近年该虫为害蔬菜十分猖獗。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①用赤眼蜂防治甜菜夜蛾。产卵初期每亩释放拟澳洲赤眼蜂1.5万头,放蜂后7天,卵寄生率80%左右。②提倡用灭幼脲防治甜菜夜蛾。用20%灭幼脲1号胶悬剂(200毫克/升)和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00毫克/升)等量混合液,防效达90%以上。③喷洒Bt乳剂300倍液加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毒死蜱·阿维乳油1000倍液,或2.5%多杀菌素(菜喜)悬浮剂1300倍液。

(2)人工采卵和捕捉幼虫 甜菜夜蛾的卵块在叶背,且卵块上有黄白色鳞毛,易于识别,3龄以前的幼虫多集中在心叶上,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这项措施。

(3)化学防治 幼虫3龄前,选晴天于日落时喷洒30%安打悬浮剂3500~4500倍液、30%蛾螨灵乳油15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歼灭)乳油15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快杀敌)乳油3000倍液、39%辛硫磷·阿维乳油1000倍液、20%虫酰肼(米满)悬浮剂1000倍液、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该虫有假死性、避光性,喜在叶背为害,喷药时要均匀,采用“三绕一扣,四面打透”的方法,并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

5.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蔬菜中对白菜、甘蓝、花椰菜、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以及藜科、百合科等多种作物都能进行为害。在分类中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为害特点】 它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上表皮,稍遇惊动,就四处爬散或吐丝飘散。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毫米,竭色。前翅外线为灰色波浪形纹,肾形斑黑褐色。在环形斑与肾形斑之间有3条黄白色的斜线。后翅白色,微有闪光。卵半球形,黄绿色,卵块上有覆盖着的黄色绒毛。幼虫体长48毫米,体色多变,有黄绿色、褐色等。老熟幼虫体背有灰色斑纹,体侧有灰白色的横线。蛹纺锤形、棕红色。

【生活习性】 该虫在我国南、北方发生代数有很大差异,每年可发生3~8代,多以蛹过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云南、广东、台湾等地每年发生8代。无滞育现象,可终年发生为害。该虫每年6~9月为害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补充营养的习性。由于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卵期为2~12天。成虫对黑光灯和糖醋味有较强的趋性。幼虫一般6龄,少数8龄。有假死性,老熟后即入土造蛹室,在其中化蛹。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在成虫阶段,用黑光灯、糖醋液或捆成把的杨树枝诱杀。

(2)生物防治 斜纹夜蛾的天敌种类较多,如瓢虫、蜘蛛、寄生蜂、病原菌及捕食性昆虫,可利天敌对其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 在幼虫3龄前喷药防治,如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15%菜虫净乳油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等。4龄后幼虫具有夜间危害特性,应在傍晚施药。

6.甘蓝夜蛾

甘蓝夜蛾又称为甘蓝夜盗虫,广泛分布于各地,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大田作物、果树、野生植物外,对蔬菜也是一种主要害虫,可为害甘蓝、白菜、萝卜、菠菜、胡萝卜等多种蔬菜。在昆虫分类中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为害特点】 它主要是以幼虫为害作物的叶片,初孵化时的幼虫围在一起于叶片背面进行为害,白天不动,夜晚活动啃食叶片,而残留下表皮,4龄以后白天潜伏在叶片下、菜心、地表或根周围的土壤中,夜间出来活动,形成暴食。严重时往往能把叶肉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吃完一处再成群结队迁移为害,包心菜类常常有幼虫钻入叶球并留下不少粪便,污染叶球,还易引起腐烂。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毫米,翅展45毫米,棕褐色,前翅具明显的肾形纹和环形纹,后翅外缘有一小黑点。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头部褐色,腹部淡绿色,背面颜色多变,从浅蓝绿色、黄绿色、黄褐色至黑褐色,体色深的个体,各节中央两侧具八字形的黑斑。蛹长20毫米,棕红色。卵淡黄色。

【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在气温15~16℃时羽化出土,6~7月份是幼虫为害严重期。成虫对糖蜜有很强的趋性。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在70%~8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进行秋耕、冬耕可杀死部分越冬蛹。利用成虫对糖蜜的趋性,在成虫盛发期用糖醋液诱杀。

(2)化学防治 低龄幼虫抗药力差,可于3龄以前选用4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0%灭幼脲3号胶悬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浮油10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农梦特乳油3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20%马扑立克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000~5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10~15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

7.蚜虫

危害棚室大白菜类的蚜虫主要有两种:桃蚜和菜缢管蚜(又称萝卜蚜),此外,在我国北方局部地区还有少量的甘蓝蚜。

【为害特点】 在蔬菜叶背或留种株的嫩梢、嫩叶上为害,成虫及若虫在菜叶上刺吸汁液,造成节间变短、弯曲,幼叶向下畸形卷缩,使植株矮小,影响包心或结球,造成减产。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

【桃蚜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6毫米,宽1.1毫米。体淡色,头部深色,体表粗糙,但背中域光滑,第7~8腹节有网纹。额瘤显著,中额瘤微隆。触角长2.1毫米,第3节长0.5毫米,有毛16~22根。腹管长筒形,端部黑色,为尾片的2.3倍。尾片黑褐色,圆锥形,近端部1/3收缩,有曲毛6~7根。有翅孤雌蚜:头、胸黑色,腹部淡色。触角第3节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圈9~11个。腹部第4~6节背中融合为一块大斑,第2~6节各有大型缘斑,第8节背中有一对小突起。

【桃蚜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年发生10余代,在南方则可多达30~40代,世代重叠极为严重。以无翅胎生雌蚜在风障菠菜、窖藏白菜或温室内越冬,或在菜心里产卵越冬。在加温温室内,终年在蔬菜上胎生繁殖,不越冬。翌春4月下旬产生有翅蚜,迁飞至已定植的大白菜、甘蓝、花椰菜上继续胎生繁殖,至10月下旬进入越冬。靠近桃树的,亦可产生有翅蚜,飞回桃树交配产卵越冬。桃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为4.3℃,有效积温为137日度。在9.9℃下发育历期24.5天,25℃为8天。发育最适温为24℃,高于28℃则不利。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呈春、秋呈两个发生高峰。桃蚜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而对银灰色有负趋性。

【菜缢管蚜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绿色。第1~6腹节各有独立缘斑,腹管前后斑愈合,第1节有背中窄横带,第5节有小型中斑,第6~8节各有横带,第6节横带不规则。触角第3~5节依次有圆形次生感觉圈21~29个、7~14个、0~4个。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毫米,宽1.3毫米,绿色或黑绿色,被薄粉。表皮粗糙,有菱形网纹。腹管长筒形,顶端收缩,长度为尾片的1.7倍。尾片有长毛4~6根。

【菜缢管蚜生活习性】 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10余代,在南方达数十代。在温暖地区或温室中,终年以无翅胎生雌蚜繁殖,无明显越冬现象。在长江以北地区,在蔬菜上产卵越冬。翌春3~4月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产生有翅蚜,向其他蔬菜上转移,扩大为害,无转换寄主的习性。到晚秋,部分产生性蚜,交配产卵越冬。萝卜蚜的适温比桃蚜稍广些,在较低温的情况下,萝卜蚜发育快(9.3℃时17.5天,而桃蚜在9.9℃需24.5天)。

【甘蓝蚜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2毫米,头、胸部黑色,复眼赤褐色。腹部黄绿色,有数条不很明显的暗绿色横带,两侧各有5个黑点,全身覆有明显的白色蜡粉。无额瘤;触角第3节有37~49个不规则排列的感觉孔;腹管很短,远比触角第5节短,中部稍膨大。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5毫米左右,全身暗绿色,被有较厚的白蜡粉,复眼黑色,触角无感觉孔;无额瘤;腹管短于尾片;尾片近似等边三角形,两侧各有2~3根长毛。

【甘蓝蚜生活习性】 越冬卵一般在翌年4月开始孵化,先在留种株上繁殖危害,5月中、下旬迁移到春菜上危害,再扩大到夏菜和秋菜上,10月即开始产生性蚜,交尾产卵于留种或贮藏的菜株上越冬,少数成蚜和若蚜亦可在菜窖中越冬。甘蓝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为4.5℃,从出生至羽化为成蚜所需有效积温无翅蚜为134.5日度,有翅蚜为148.6日度。生殖力在15~20℃下最高,一般每头无翅成蚜平均产仔40~60头。

【防治方法】 防治蚜虫宜尽早用药,将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

(1)农业综合防治 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铲除杂草;菜地周围种植玉米屏障,可阻止蚜虫迁入。

(2)物理防治 ①利用蚜虫对黄色有较强趋性的原理,在田间设置黄板,上涂机油或其他黏性剂诱杀蚜虫。②还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原理,在田间悬挂或覆盖银灰膜,每亩用膜5千克;在大棚周围挂银灰色薄膜条(10~15厘米宽),每亩用膜1.5千克,可驱避蚜虫。③采用防虫纱网,主防蚜虫,兼防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猿叶虫、黄条跳甲等。全棚覆盖有困难时,在棚室入口或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也有效。

(3)化学防治 由于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多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药剂难于全面喷到。所以,除要求喷药时要周到细致之外,在用药上应尽量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如国产50%高渗抗蚜威或抗蚜威,或英国的辟蚜雾(成分为抗蚜威)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有效,且选择性强,仅对蚜虫有效,对天敌昆虫及桑蚕、蜜蜂等益虫无害,有助于田间的生态平衡。其他可选用10%吡虫啉(蚜克西、一片青、蚜虱净、广克净、蚜虱必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25%吡·辛(一击)乳油1500倍液、5%吡·丁(马灵)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70升。使用抗蚜威的采收前11天停止用药;使用氰戊菊酯的,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8.黄条跳甲

黄条跳甲是黄条跳甲属昆虫的总称,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包括黄曲条跳甲、黄宽条跳甲和黄狭条跳甲。

【为害特点】 成虫食叶,以幼苗期危害最严重。可将叶片咬成许多小孔,严重时,叶片成筛网状;刚出苗的幼苗子叶被害后,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成虫也为害种株花蕾和嫩种荚。幼虫只食菜根,蛀食根皮,咬断须根,造成植株萎蔫甚至死亡。

【黄曲条跳甲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4毫米,为黑色小甲虫,鞘翅上各有一条黄色纵斑,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因此善跳,胫节、跗节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黄白色,各节具不显著肉瘤,生有细毛。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蛹:长约2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翅芽和足达第5腹节,胸部背面有稀疏的褐色刚毛。腹末有一对叉状突起,叉端褐色。

【黄曲条跳甲生活习性】 在黑龙江每年发生2代,我国华北地区4~5代,上海、杭州4~6代,南昌5~7代,广州7~8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中潜伏越冬。翌春气温达10℃以上开始取食,达20℃时食量大增。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以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成虫寿命长,产卵期可延续1个月以上,因此世代重叠,发生不整齐。卵散产于植株周围湿润的土隙中或细根上,平均每雌产卵200粒左右。20℃下卵发育历期4~9天。幼虫需在高湿情况下才能孵化,因而近沟边的地里多。幼虫孵化后在3~5厘米的表土层啃食根皮,幼虫发育历期11~16天,共3龄。老熟幼虫在3~7厘米深的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约20天。全年以春、秋两季发生严重,并且秋季重于春季,湿度高的菜田重于湿度低的菜田。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②清除菜地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消灭其越冬场所和食料基地。③播前深耕晒土,造成不利于幼虫生活的环境并消灭部分蛹。

(2)物理防治 ①采用防虫网防治跳甲,兼治其他害虫。②铺设地膜,避免成虫把卵产在根上。

(3)化学防治 可用2.5%鱼藤酮乳油500倍液、0.5%川楝素杀虫乳油800倍液、1%苦参碱醇溶液5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成虫。

9.野蛞蝓

俗名无壳蜒蚰螺、鼻涕虫。

【为害特点】 取食大白菜叶片成孔洞,尤以幼苗、嫩叶受害最烈。野蛞蝓怕光,强日照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环境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形态特征】 成虫伸直时体长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长梭形,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或暗灰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较长,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有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脊钝,黏液无色。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颜色变深。

【生活习性】 华北1年1代,云南1年2~6代,一年四季都能产卵繁殖、孵化为害,但以春、秋两季繁殖旺盛,为害重。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隔1~2天产1次,为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

【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 ①在沟边、地头或行间撒石灰带保苗,每亩用生石灰5~7千克。②还可以用树叶、杂草、菜叶等在蔬菜田做诱集堆,天亮前集中人工捕捉。③采取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及时中耕、排干积水、秋冬翻耕等田间措施,造成对其不利的田间环境条件。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也可减轻野蛞蝓为害。

(2)化学防治 每亩用6%嘧哒颗粒剂425克或5%梅塔颗粒剂425~600克撒施,撒在其为害集中的菜田地面和作物上进行诱杀,掌握在傍晚撒施。因为此药是饵料型杀螺剂,不能兑水喷雾。

10.灰巴蜗牛

灰巴蜗牛又名蜒蚰螺、水牛。

【为害特点】 灰巴蜗牛取食作物的幼茎、幼苗、叶片,形成大的缺刻和孔洞,亦可造成缺苗断垄。

【形态特征】 贝壳中等大小,壳质较厚,坚硬,呈圆球形。壳高18~21毫米,宽20~23毫米,有5.5~6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增长缓慢,略膨胀,体螺层急剧增长膨大。壳面黄褐色或琥珀色,常分布暗色不规则形斑点,并具有细致而稠密的生长线和螺纹。壳顶尖,缝合线深。壳口呈椭圆形,口缘完整,略外折,锋利,易碎。轴缘在脐孔处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狭小,呈缝隙状。个体大小、颜色变异较大。卵为圆球形,白色。

【生活习性】 灰巴蜗牛主要在土壤耕作层内越冬或越夏,亦可在土缝或较隐蔽的场所越冬或越夏。菜田、农田、庭院、公园、林边杂草丛中及乱石堆内均可发生,一年繁殖1~3次,卵产于草根及作物根部土壤中、石块下或土缝内,每头可产卵50~300粒。喜温暖潮湿,常在多雨季节形成为害高峰。在疏松的土层中可随温度变化上下移动。

【防治方法】 ①种植前彻底清除田间及邻近杂草,耕翻晒地。②发生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灭旱螺毒饵0.4~0.5千克/亩,或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6千克/亩,或8%灭蜗灵颗粒剂、10%多聚乙醛颗粒剂0.8~1千克/亩,均匀撒施或间隙性条施。 X5W0fGJqhMDAYHalriLNu3UJkLpja3Aur11mKIwnmK2nFw3anpJWzEjAOdn2GW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