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0.6%和42.8%。
苹果是中国第一大果品产业,产量和面积占全国果品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8.74%和15.48%,在果品生产中居第一位。
2016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2.32×10 6 hm 2 ,产量4.39×10 10 kg。
我国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4大产区。其中,以山东半岛、辽宁南部、河北东部为代表的环渤海产区和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河北西部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产区,为我国两大优势产区(表1-1),2010年优势产区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201.53×10 4 hm 2 ,3.928×10 10 kg,占全国的86.73%和89.51%。
表1-1 全国及各主产区苹果栽培面积、产量(2016年)
随着苹果栽培技术、投入水平逐步提高,我国苹果单产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7年全国苹果单产为946.8kg/667m 2 ,比上年增长了3.5%。山东是全国单产水平最高的省份,其单产平均已达1585.0kg/667m 2 ,已经达到苹果生产先进国家1300~2000kg/667m 2 的水平。河南省单产为1288.5kg/667m 2 ,接近苹果生产先进国家水平。陕西、辽宁、山西、河北和甘肃的单产分别为964.6kg/667m 2 、943.0kg/667m 2 、865.2kg/667m 2 、661.0kg/667m 2 和383.5kg/667m 2 ,七个苹果主产省份苹果单产分别为全国苹果单产的167.4%、136.1%、101.9%、99.6%、91.4%、69.8%和40.5%。
我国苹果优质果率在30%~40%左右,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仅为5%左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苹果质量水平差距较大。
中国苹果以红富士为主,其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65%。苹果主产省山东富士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0.2%和76.2%,其他苹果主产区陕西、北京、河南、河北、甘肃和山西的富士品种比例也占其苹果生产总量的60%以上。另外,许多果区(山东、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开始重视加工用品种(澳洲青苹、红玉等)的栽培;苹果主栽品种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发展。
富士约占全省栽培总面积的65%,秦冠占20%;嘎拉系占10%;澳洲青苹4.2%,新红星、金冠、华冠、千秋、新世界、乔纳金、红将军等占5.8%。
富士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0.2%和76.2%;嘎拉分别占7.7%和7.7%;新红星分别占4.7%和4.6%;红将军分别占3.0%和2.1%;乔纳金分别占1.3%和1.1%,其他苹果品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13.1%和8.4%。
主要以富士系和国光为主,其中富士系品种产量占总产量的62.29%;国光占总产量的9.73%。
富士系占67%;元帅系占24%;秦冠占2%;澳洲青苹占2%;其他品种占5%。
富士占总面积的24.15%,国光占32.35%,元帅占13.75%,寒富占8.9%,乔纳金占3.6%,其他品种占17.20%。
红富士栽培面积占全省苹果栽培总面积的51.4%,元帅系为14.6%,金冠苹果面积约占5.2%,嘎拉系占4.4%,国光苹果占3.5%,华冠占3.2%,秦冠占1.7%,乔纳金占2.0%,其他品种占13.9%。
富士的总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63.5%和65.0%,秦冠为14.6%和15.3%,红星为7.6%和6.4%,华冠为3.4%和2.4%,嘎拉为1.9%和2.0%,金冠为1.4%和1.3%,美八为1%和1.2%,其他为6.6%和6.4%。
2014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为231.20×10 4 hm 2 ,比2013年增长2.62%。其中,环渤海湾优势区保持动态平衡,黄土高原优势区面积持续增长。受不利气象灾害影响,产量比2013年下降13.16%,其中环渤海湾优势区减产17.54%,黄土高原优势区减产11.78%。主产省一级果产地价格平均为8.06元/kg,比2013年上涨70%,果农收益大幅增加。全国市场苹果零售价格为10.91元/kg,比2013年上涨59.73%。
2014年苹果种植总生产成本为5.98万元/hm 2 ,比2013年上涨11.18%,其中物质成本上升10.86%,人工成本上升12.15%。其中,劳动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是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的主因,而物质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则是果农重视生产管理,加大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投入数量。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价格并未明显上涨,部分地区甚至小幅下降。
根据全国各产区的调查结果,2014/2015榨季全国加工果总消费量约为2.85×10 9 kg,比上个榨季减少近两成。2016/2017年度全国加工果总量约为4×10 9 kg,较上个榨季增加17.5%,浓缩苹果汁产量约为66×10 7 kg,比上榨季增加约28.65%。
2016年1~10月,鲜食苹果出口数量达到150×10 7 kg,有小幅增加;浓缩苹果汁出口数量达到61×10 7 kg左右,较2015年增加28.69%,但价格有所下降。
低效果园改造后667m 2 均纯收入增加3825元,667m 2 均产量提高960.72kg,优果率平均提高21.93%,改造效果显著。同时,新建果园矮化栽培成为主流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增加,技术应用更加规范、成熟。
目前是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成绩显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亟待重视。
总结近30年苹果发展的经验教训,总体上苹果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和市场研究,盲目发展造成了历史上多次种植面积的大起大落,普遍表现为注重规模扩张和数量效益,忽视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果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平均单产低,产品单价低。虽然有基础的主产县平均667m 2 产量都在2×10 3 kg以上,但全国主要水果的平均单产都在1×10 3 kg以下,低产和无产园比重达40%;鲜果产品损失率高达20%,降低鲜果损失率是苹果产业发展中挖潜增效的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苹果主栽品种大都依赖外来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缺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国外苹果自20世纪50年代就基本实行了矮砧宽行密植,但由于这些无性系砧木不适应我国干旱瘠薄的土壤条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乔砧密植,人工管理投入高,修剪技术要求高,相当部分果园因管理不当而郁闭、低产,果实着色差,果园收益低。随着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以及生态适应性强的矮化砧木并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苹果经营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95%的果园规模在0.33hm 2 以下,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组织化程度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也增加了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难度;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信息滞后、不对称或失真,缺乏方便快捷的咨询服务网络,对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缺乏辨识能力等,均困扰着第一线的农民。大部分果品营销企业和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弱,多以商品为纽带进行合作,真正的利益联结不够,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由于采用乔砧密植栽培制度,多数苹果园树体生长旺、树势难控制、栽培技术复杂、结果晚,果农对乔砧密植栽培技术掌握和执行不到位,加之该模式自身的缺陷,造成大多数果园树体高大、枝量多、树冠密闭、内膛光照不良,生产条件逐步恶化,致使果实产量低、果实内在品质下降、优质高档果品比例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图1-1,彩图)。应该采用隔行间伐、缩冠提干、以小换大等技术进行郁闭园改造(图1-2,彩图)。
图1-1 密闭老龄果园
图1-2 隔行间伐改造后的果园
果农老龄化,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紧缺,以及要素成本持续上涨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国苹果栽培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式转变阶段,但省力化适用技术发展缓慢,亟须加快省力化综合配套技术与机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
雹灾、冻灾、旱灾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但果农很难及时获取到气象预警信息,灾害应对措施不到位、果园防灾基础设施差、农业保险等灾后补救措施缺位,气候变化及其诱发的气象灾害对苹果产业发展(布局、产量、质量等)的影响加大。
加快发展苹果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促进现代苹果栽培制度的建立。今后5~10年,中国苹果处于大规模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历史机遇期,实施老果园更新换代工程,新建果园推广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逐步实现由乔砧密植栽培向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的转变,加快推动苹果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现代生产制度的建立,实现苹果的省工、省力、集约、高效和标准化生产。在平原或具有很好的水浇条件或能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适宜矮砧发展地区,要积极发展M9T337等“矮砧、宽行、高干、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图1-3、图1-4,彩图)。
图1-3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果园
图1-4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果园结果状
通过人工种草(图1-5,彩图)、自然生草(图1-6,彩图)以及生态防控等技术,建立一种以果树产业为主导,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畅的可持续发展的果园生产体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1-5 人工种草的果园
图1-6 自然生草的果园
加强和完善标准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为载体,建立国家苹果良种、良砧研发和标准化苗木繁育体系,以应对我国面临的苹果园大面积更新换代和现代矮砧集约高效栽培制度发展的需求。一是在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国家苹果良种、砧木无病毒原种圃;二是在苹果优势产区,依托地方科研院所,分区建立良种、良砧采穗圃和现代苹果标准苗木繁育示范圃(图1-7,彩图);三是扶持建立一批大型商业化苹果苗圃,实行定点生产、专营销售;四是加强苹果苗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检验和检疫管理,有效控制病毒病和危险性、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图1-7 标准化良种苗木繁育苗圃
自动化省力栽培是今后苹果生产的主导方向。随着劳力紧张和工价的提高,果品成本相应提高。因此,要研究、探讨和采用省工省力、简化管理的技术体系。如树形采用小冠树形(细长纺锤形、松塔树形等),修剪采用疏、放、拉等手法,尽量用简化技术替代繁复的操作。加强实用型省力化技术研发,提升果园装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整合科技资源,着力研发和推广实用型与适用型省力化技术与机械(图1-8),如灌溉机械、施肥机械、喷药机械、割草机械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作业,而且节省人工和成本,主产区果农应逐步推广和实现水肥一体化。研发省力化、无袋化栽培新品种。
图1-8 果园可调式操作平台
目前的苹果发展格局是大宗果品优势产业带(最适生态带)产业化经营,名特优地方果品以产地(基地、点)精品(高档、绿色、有机)发展为主,实施点带发展方式,形成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化。果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品牌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品牌在国内已经获得比较大的知名度,如‘烟台苹果’、‘栖霞苹果’、‘陕西苹果’、‘洛川苹果’、‘花牛苹果’等已经形成地方特色品牌。
网上直销、品牌专卖、超市及商场专柜等新型分销渠道不断涌现,苹果销售方式呈多元化,有利于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发挥品牌效应,稳定苹果销售市场,降低苹果产业脆弱性,提高市场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