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而动力主要是人力或马匹。古代战车主要用于近距离的进攻和防守。随着枪炮在战场中的使用,这些近距离战车不能适应战场作战的需要。
1855年,英国人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未能实际应用。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机枪和装甲。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00年,英国把装甲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后,由于机枪的大规模使用,防御阵地通常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尽管使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被参战各国普遍使用,但由于它们无法逾越地面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只能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英国于1915年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一种新的战车。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ank),其中文音译就是“坦克”。英国制造的第一辆样车被称为“小游民”,由于机动能力无法满足要求,1996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大游民”,定型投产后被命名为Mark Ⅰ型坦克。
Mark 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中,它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各国大为震惊。一战期间,英国又在Mark 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数量最多。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Char 2C重型坦克。1917年,德国也开始制造代号为A7V的坦克。
博物馆中的英国Mark Ⅳ型坦克
一战末期,英国又研制出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轻型装甲和一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徒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运兵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
现代仿制的德国A7V坦克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初期,装备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德军凭借“闪电战”横扫欧洲,震惊了世界各国。大战初期,德军大量装备使用装甲运兵车,显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并由于步兵可乘车伴随坦克进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击力。1940~1942年间,英军在利比亚的作战行动更加引发了各国研制装甲车的热情。英国和美国开始大批生产装甲车,在地面战争中与德国展开决战。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装备的M8轻型装甲车
冷战时期,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装甲车的发展。为满足作战时的使用需要,它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车型。这些车型奠定了现代装甲车的基本构造样式。这一时期内,战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战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
到了21世纪,以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为核心,并装备有多种战斗保障车辆和其他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的装甲部队成为地面战斗中的主要突击力量。由于轮式和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成本低,后者的优点是越野性能好,所以两者目前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
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现代战车火力较强,一般安装有20毫米以上口径的机关炮、反坦克导弹及机枪,多种武器构成车体环形火力,不但能杀伤步兵,还能够袭击轻型装甲车目标,也能用导弹摧毁主战坦克。现代战车具有较强的越野能力,能爬30度左右的斜坡,越过两三米宽的堑壕,还能浮渡和强渡江河。为了增强防护和方便成员下车战斗,多采用前置动力装置方案。此外,现代战车在装甲防护力方面也颇为出色,还具有良好的密闭、通信和滤毒装置。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