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选择优良的肉牛品种

我国没有专用的肉牛品种,大多是役用牛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从国外引进20多个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等,除纯种繁殖外,均用来改善本地黄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我国地方品种牛用西门塔尔牛改良,产肉、产奶效果都很好;用海福特牛改良,能提高早熟性和牛肉品质;用利木赞牛改良,牛肉的大理石花纹明显改善;用夏洛来牛或皮埃蒙特牛改良,后代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屠宰率和净肉率高,肉质好;用安格斯牛改良,后代抗逆性强,早熟,肉质上乘。

不同品种,育肥期的增重速度是不一样的,肉用品种的增重速度比本地黄牛(耕牛)快,大量利用国外肉牛品种和我国地方品种母牛杂交产生的改良牛,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肉的品质都超过本地品种。

但是由于我国生态条件复杂,气候多样,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仅是用作经济杂交,不可能取代我国各地的牛种,因而培育我国新型肉牛,还应该以本地品种选育为主,本地良种是必不可少的基因库。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地方良种黄牛品种,在某些肉用性状上,比国际上公认的肉用牛种更好,值得提倡和强化利用。

(一)国外肉牛品种

1.夏洛来牛

(1)产地及分布 夏洛来牛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来省和涅夫勒地区,是古老的大型役用牛,18世纪经过长期严格的本品种选育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以其生长快、肉量多、体型大、耐粗放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被输往世界许多国家,参与新型肉牛品种的育成、杂交繁育,或在引入国进行纯种繁殖。

(2)外貌特征 该牛最显著的特点是被毛为白色或乳白色,皮肤常有色斑;全身肌肉特别发达;骨骼结实,四肢强壮,体力强大。夏洛来牛头小而宽,角圆而较长,并向前方伸展,角质蜡黄,颈粗短,胸宽深,肋骨方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后躯、背腰和肩胛部肌肉发达,并向后和侧面突出,常形成“双肌”特征。公牛常有双鬐甲和凹背的缺点。成年活重,公牛平均为1100~1200千克,母牛为700~800千克。

(3)生产性能 生长速度快,增重快,瘦肉多,且肉质好,无过多的脂肪。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可以达250千克,母犊达210千克。日增重可达1400克。在加拿大,良好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可达511千克。该牛作为专门化大型肉用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0%~70%,胴体瘦肉率为80%~85%。16月龄的育肥母牛胴体重达418千克,屠宰率66.3%。夏洛来母牛泌乳量较高,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0千克,乳脂率为4.0%~4.7%,但纯种繁殖时难产率较高(13.7%)。夏洛来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耐旱抗热,冬季严寒不夹尾,不拱腰,盛夏不热喘,采食正常。夏季全日放牧时,采食快、觅食能力强,在不补饲条件下,也能增重上膘。我国引进的夏洛来母牛发情周期为21天,发情持续期为36小时,产后第一次发情时间为62天,妊娠期平均为286天。

(4)杂交利用效果 与黄牛杂交,杂交一代具有父系品种的明显特征,毛色多为乳白或草黄色,体格略大,四肢坚实,骨骼粗壮,胸宽尻平,肌肉丰满,性情温驯,且耐粗饲,易于饲养管理,增长速度加快,杂种优势明显。我国两次直接由法国引进夏洛来牛,在东北、西北和南方部分地区用该品种与我国黄牛杂交,取得了明显效果。

2.利木赞牛

(1)产地及分布 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利木赞高原,并因此得名。在法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数量仅次于夏洛来牛,育成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输入欧美各国,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牛分布,属于专门化的大型肉牛品种。

(2)外貌特征 利木赞牛毛色为红色或黄色,背毛浓厚而粗硬,有助于抗拒严寒的放牧生活。口鼻周围、眼圈周围、四肢内侧及尾帚毛色较浅(即称“三粉特征”),角为白色,蹄为红褐色。头较短小,额宽,胸部宽深,体躯较长,后躯肌肉丰满,四肢粗短。利木赞牛全身肌肉发达,骨骼比夏洛来牛略细,因而一般较夏洛来牛小一些。平均成年体重:公牛11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国较好饲养条件下,公牛活重可达1200~1500千克,母牛达600~800千克。

(3)生产性能 利木赞牛产肉性能好,胴体质量好,眼肌面积大,前后肢肌肉丰满,出肉率高,在肉牛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其育肥牛屠宰率在65%左右,胴体瘦肉率为80%~85%,且脂肪少、肉味好、市场售价高。集约饲养条件下,犊牛断奶后生长很快,10月龄体重即达408千克,周岁时体重可达480千克左右,哺乳期平均日增重为0.86~1.0千克。该牛8月龄的小牛就可生产出具有大理石纹的牛肉,因此,是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生产牛肉的主要品种。

(4)杂交利用效果 由于利木赞牛的犊牛出生体格小,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以及良好的体躯长度和令人满意的肌肉量,因而被广泛用于经济杂交来生产小牛肉。我国从法国引入利木赞牛,在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改良当地黄牛,杂种优势明显。杂交后代体形改善,肉用特征明显,生长强度增大。目前,黑龙江、山东、安徽为主要供种区,现有改良牛45万头。

3.皮埃蒙特牛

(1)产地及分布 皮埃蒙特牛原产于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地区,原为役用牛,经长期选育,现已成为生产性能优良的专门化肉用品种。因其具有双肌肉基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终端父本,已被世界22个国家引进,用于杂交改良。

(2)外貌特征 该牛体躯发育充分,胸部宽阔,肌肉发达,四肢强健。公牛皮肤为灰色,眼、睫毛、眼睑边缘、鼻镜、唇以及尾巴端为黑色,肩胛毛色较深。母牛毛色为全白,有的个体眼圈为浅灰色,眼睫毛、耳廓四周为黑色。犊牛幼龄时毛色为乳黄色,4~6月龄胎毛退去后,呈成年牛毛色。牛角在12月龄变为黑色,成年牛的角底部为浅黄色,角尖为黑色。该牛体型较大,体躯呈圆筒状,肌肉高度发达。成年体重:公牛不低于1000千克,母牛平均为500~600千克。平均体高:公牛和母牛分别为150厘米和136厘米。

(3)生产性能 皮埃蒙特牛肉用性能十分突出,其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500克(1360~1657克),生长速度为肉用品种之首。公牛屠宰适期为550~600千克活重,一般在15~18月龄即可达到此值。母牛14~15月龄体重可达400~450千克。该牛肉质细嫩,瘦肉含量高,屠宰率一般为65%~70%。经试验测定,该品种公牛屠宰率可达到68.23%,胴体瘦肉率达84.13%,骨骼13.60%,脂肪仅占1.50%。每100克肉中胆固醇含量只有48.5毫克,低于一般牛肉(73毫克)、猪肉(79毫克)和鸡肉(76毫克)。

(4)杂交利用效果 从意大利引进冻精及胚胎,山东高密、河南南阳及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设有胚胎中心。我国已开展了皮埃蒙特牛的杂交改良。现已在全国12个省、市推广应用。河南南阳地区对南阳牛的杂交改良,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通过244天的育肥,2000多头皮杂后代创造了18月龄耗料800千克、获重500千克、眼肌面积114.1厘米2的国内最佳纪录,生长速度达国内肉牛领先水平。

4.比利时蓝白牛

(1)产地及分布 比利时蓝白牛原产于比利时王国的南部,占该国牛群的40%。该品种能够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在山地和草原都可饲养,是欧洲市场较好的双肌大型肉牛品种。

(2)外貌特征 比利时蓝白牛的毛色主要是蓝白色和白色,也有少量带黑色毛片的牛。体躯强壮,背直,肋圆。全身肌肉极度发达,臀部丰满,后腿肌肉突出。温驯易养。

(3)生产性能 成年体重,公牛1250千克,母牛750千克。早熟,幼龄公牛可用于育肥。经育肥的蓝白牛,胴体中可食部分比例大,优等者,胴体中肌肉占70%、脂肪占13.5%、骨占16.5%。胴体一级切块率高,即使前腿肉也能形成较多的一级切块。肌纤维细,肉质嫩,肉质完全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

(4)杂交利用效果 可作为父本,与荷斯坦牛或地方黄牛杂交。欧洲国家的试验表明,其杂交效果良好。山西省于1996年已少量引入该品种。河南省1997年引进30头,犊牛初生重达50千克以上。适于作商品肉牛杂交的“终端父本”。

5.海福特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英格兰西部的海福特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小型早熟肉牛品种,现分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

(2)外貌特征 具有典型的肉用牛体形,分为有角和无角两种。颈粗短,体躯肌肉丰满,呈圆筒状,背腰宽平,臀部宽厚,肌肉发达,四肢短粗,侧望体躯呈矩形。全身被毛除头、颈下垂处、腹下、四肢下部以及尾尖为白色外,其余均为红色,皮肤为橙黄色,角为蜡黄色或白色。

(3)生产性能 成年体重,母牛平均520~620千克,公牛900~1100千克;犊牛初生重28~34千克。该牛7~18月龄的平均日增重为0.8~1.3千克;良好饲养条件下,7~12月龄平均日增重可达1.4千克以上。据载,加拿大一头公牛,育肥期日增重高达2.77千克。屠宰率一般为60%~65%,18月龄公牛活重可达500千克以上。该品种牛适应性好,在干旱高原牧场冬季严寒(-50~-48℃)或夏季酷暑(38~40℃)条件下都可以放牧饲养和正常生活繁殖,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4)杂交利用效果 与本地黄牛杂交,后代一般表现体格加大,体形改善,宽度提高明显;犊牛生长快,抗病耐寒,适应性好,体躯被毛为红色,但头、腹下和四肢部位多有白毛。

6.短角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英格兰东北部的诺森伯兰郡、达勒姆郡。最初只强调育肥,到二十世纪初已培育成为世界闻名的肉牛良种。近代短角牛有两种类型,即:肉用短角牛和乳肉兼用型短角牛。

(2)外貌特征 肉用短角牛被毛以红色为主,有白色和红白交杂的沙毛个体,部分个体腹下或乳房部有白斑;鼻镜粉红色,眼圈色淡;皮肤细致柔软。该牛为典型肉用牛体形,侧望体躯为矩形,背部宽平,背腰平直,尻部宽广、丰满,股部宽而多肉。体躯各部位结合良好,头短,额宽平;角短细,向下稍弯,呈蜡黄色或白色,角尖部为黑色;颈部被毛较长且多卷曲,额顶部有丛生的被毛。

(3)生产性能 成年公牛活重平均900~1200千克,母牛600~700千克;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36厘米和128厘米左右。早熟性好,肉用性能突出,利用粗饲料能力强,增重快,产肉多,肉质细嫩。17月龄活重可达500千克,屠宰率为65%以上。大理石纹好,但脂肪沉积不够理想。

(4)杂交利用效果 在东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改良当地黄牛,杂种牛毛色紫红,体形改善,体格加大,产乳量提高,杂种优势明显。乳用短角牛与吉林、河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土种黄牛杂交育成了乳肉兼用型新品种——草原红牛。其乳肉性能得到全面提高,表现出了很好的杂交改良效果。

7.安格斯牛

(1)产地及分布 属于古老的小型肉牛品种。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郡,因此得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该品种牛。

(2)外貌特征 安格斯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重要特征,故也称无角黑牛,也有红色类型的安格斯牛。该牛体躯低矮、结实,头小而方,额宽,体躯宽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前后裆较宽,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形。

(3)生产性能 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700~90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犊牛平均初生重25~32千克,成年体高公、母牛分别为130.8厘米和118.9厘米。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化肉牛品种中的典型品种之一。表现早熟,胴体品质高,出肉多。屠宰率一般为60%~65%,哺乳期日增重900~1000克。育肥期日增重(1.5岁以内)平均0.7~0.9千克。肌肉大理石纹很好。

(4)杂交利用效果 该牛适应性强,耐寒抗病。缺点是母牛稍具神经质。

(二)中国的黄牛品种

中国黄牛是我国曾经长期以役肉兼用为主的黄牛群体的总称。泛指除水牛、牦牛以外的所有家牛。中国黄牛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按地理分布划分,中国黄牛包括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和南方黄牛三大类型。在地方黄牛中体型大、肉用性能好的培育品种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等优良品种。

1.秦川牛

(1)产地及分布 产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其中,渭南、蒲城、扶风、岐山等15县(市)为主产区,尤以扶风、礼泉、乾县、咸阳、兴平、武功和蒲城7个县、市的秦川牛最为著名。目前全国各地都有。

(2)外貌特征 秦川牛体格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前躯发育好,具有肉役兼用牛的体形。头部方正,肩长而斜。胸部宽深,肋长而弓。背腰平直宽长,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荐骨稍隆起,后躯发育中等。四肢粗壮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蹄叉很紧。角短而钝。被毛细致有光泽,毛色多为紫红色及红色;鼻镜呈肉红色,部分个体有色斑;蹄壳和角多为肉红色。公牛头大颈短,鬐甲高而厚,肉垂发达;母牛头清目秀,鬐甲低而薄,肩长而斜,荐骨稍隆起。缺点是牛群中常见有尻稍斜的个体。

(3)生产性能 肉用性能比较突出,尤其经过数十年的系统选育,秦川牛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牛群质量、等级、生产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短期(82天)育肥后屠宰,18月龄和22.5月龄屠宰的公、母阉牛,其平均屠宰率分别58.3%和60.75%,净肉率分别为50.5%和52.21%,相当于国外著名的乳肉兼用品种水平。13月龄屠宰的公、母牛其平均肉骨比为6∶13,瘦肉率76.04%,眼肌面积(公)106.5厘米 2 ,远远超过国外同龄肉牛品种。平均泌乳期7个月,产奶量715.8千克(最高达1006.75千克)。秦川牛常年发情,在中等饲养条件下,初情期为9.3月龄,成年母牛发情周期20.9天,发情持续期平均39.4小时,妊娠期285天,产后第一次发情约53天。秦川公牛一般12月龄性成熟,2岁左右配种。

(4)杂交利用效果 秦川牛适应性良好,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引进秦川公牛以改良当地牛,杂交效果良好。秦川牛作为母本,与荷斯坦牛、丹麦红牛、兼用短角牛杂交,杂交后代肉、乳性能均得到明显提高。

2.南阳牛

(1)产地及分布 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白河和唐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以南阳、唐河、邓州、新野、镇平、社旗、方城等县(市)为主要产区。

(2)外貌特征 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结构紧凑、四肢强健,它的皮薄、毛细,行动迅速,性情温顺,鼻镜宽,多为肉红色,其中部分带有黑点。公牛颈侧多有皱襞,尖峰隆起多8~9厘米。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以深浅不一的黄色为最多。一般牛的面部、腹部、四肢下部的毛色较浅。南阳牛的蹄壳以黄蜡色、琥珀色带血筋者较多。角型以萝卜角为主,公牛角基粗壮,母牛角细。鬐甲较高,肩部较突出,背腰平直,荐部较高,额微凹,颈短厚而多皱褶,部分牛只胸部欠宽深,体长不足,尻部较斜,乳房发育较差。

(3)生产性能 产肉性能良好,15月龄育肥牛,体重达到441.7千克,日增重813克,屠宰率55.6%,净肉率46.6%,胴体产肉率83.7%,肉骨比为5∶1,眼肌面积92.6厘米2;表现出肉质细嫩,颜色鲜红,大理石花纹明显,味道鲜美。泌乳期6~8个月,产乳量600~800千克。南阳牛适应性强,耐粗饲。母牛常年发情,在中等饲养水平下,初情期在8~12月龄,初配年龄一般掌握在2岁。发情周期17~25天,平均21天。妊娠期平均289.8天,范围为250~308天,产后发情约需77天。

(4)杂交利用效果 已被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引入,与当地黄牛杂交。改良后的杂种牛体格高大,体质结实,生长发育快,采食能力强,耐粗饲,适应本地生态环境。四肢较长,行动迅速,毛色多为黄色,具有父本的明显特征。

3.晋南牛

(1)产地及分布 产于山西省南部晋南盆地的运城地区。晋南牛是经过长期不断的人工选育而形成的地方良种。

(2)外貌特征 属于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格粗壮,胸围较大,躯体较长,成年牛的前躯较后躯发达,胸部及背腰宽阔,毛色以枣红为主,红色和黄色次之,富有光泽;鼻镜和蹄壳多呈粉红色。公牛头短,额宽,颈较短粗,背腰平直,垂皮发达,肩峰不明显,臀端较窄;母牛头部清秀,体质强健,但乳房发育较差。晋南牛的角为顺风角。

(3)生产性能 产肉性能良好,18月龄时屠宰中等营养水平饲养的该牛,其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3.9%和40.3%;经高营养水平育肥者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9.2%和51.2%。育肥的成年阉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62%和52.69%。晋南牛育肥日增重、饲料报酬、形成“大理石肉”等性能优于其他品种,晋南牛的泌乳期为7~9个月,泌乳量为754千克,乳脂率为55%~61%。晋南牛的性成熟期为10~12月龄,初配年龄18~20月龄,产犊间隔14~18个月,妊娠期287~297天,繁殖年限12~15年,繁殖率为80%~90%,犊牛初生重23.5~26.5千克。

(4)杂交利用效果 用于改良我国一般黄牛效果较好。从对山西本省其他黄牛的品种改良来看,改良牛的体尺和体重都大于当地牛,体形和毛色也酷似晋南牛。这表明晋南牛的遗传相当稳定。

4.鲁西牛

(1)产地及分布 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济宁两地区,以郓城、鄄城、菏泽、嘉祥、济宁等10县为中心产区。在鲁南地区、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也有分布。

(2)外貌特征 体躯高大,结构紧凑,肌肉发达,前躯较宽深,具有较好的肉役兼用体形。被毛从浅黄到棕红都有,而以黄色为最多,占70%以上。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深,公牛毛色较母牛的深。多数牛具有完全的“三粉特征”,即眼圈、口轮、腹下四肢内侧毛色较浅。垂皮较发达,角多为龙门角;公牛肩峰宽厚而高,胸深而宽,后躯发育差,尻部肌肉不够丰满,前高后低;母牛后躯较好,鬐甲低平,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尾细长。

(3)生产性能 肉用性能良好,据菏泽地区测定,18月龄的育肥公、母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7.2%,净肉率为49.0%,肉骨比为6∶1,眼肌面积89.1厘米2。该牛皮薄骨细,肉质细嫩,大理石纹明显,市场占有率较高。总体上讲,鲁西牛以体大力强、外貌一致、品种特征明显、肉质良好而著称,但尚存在体成熟较晚、日增重不高、后躯欠丰满等缺陷。鲁西牛繁殖能力较强,母牛性成熟早,公牛稍晚。一般2~2.5岁开始配种。此外,自有记载以来,鲁西牛从未流行过绦虫病,说明它有较强的抗绦虫病的能力。母牛性成熟早,有的8月龄即能受胎。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22天,范围16~35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平均285天,范围270~310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天,范围22~79天。

(4)杂交利用效果 利用鲁西黄牛作为母本分别与西门塔尔肉牛和利木赞肉牛杂交,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明显提高。

5.延边牛

(1)产地及分布 延边牛是东北地区优良地方牛种之一。延边牛产于东北三省东部的狭长地带,分布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及毗邻各县,黑龙江省的宁安、海林等县,辽宁省宽甸县及沿鸭绿江一带。延边牛是朝鲜牛与本地牛长期杂交的结果,也混有蒙古牛的血液,属寒温带山区的役肉兼用型品种,是北方水稻田的重要耕畜。

(2)外貌特征 体质结实,抗寒性能良好,适宜于林间放牧。在体形外貌上,毛色为深浅不一的黄色,鼻镜呈淡褐色,带有黑点。被毛密而厚,皮厚有弹力。胸部宽深,体质结实,骨骼坚实。公牛额宽,角粗大;母牛角细长。成年时平均活重:公牛465.5千克,母牛365.2千克。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30.6厘米和121.8厘米;体长分别为151.8厘米和141.2厘米。

(3)生产性能 18月龄育肥公牛平均屠宰率为57.7%,净肉率47.23%。眼肌面积75.8厘米2;母牛泌乳期6~7个月,一般产奶量500~700千克;20~24月龄初配,母牛繁殖年限10~13岁。该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良好。

(4)杂交利用效果 利用延边黄牛与利木赞牛杂交选育出的专门化肉牛品种(延黄牛),具有肉质细嫩多汁、鲜美适口、营养丰富等优点。

6.蒙古牛

(1)产地及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自治区,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为集中产区。

(2)外貌特征 毛色多样,但以黑色和黄色者居多,头部粗重,角长,垂皮不发达,胸较宽深,背腰平直,后躯短窄,尻部倾斜,四肢短,蹄质坚实。成年牛平均体重:公牛350~450千克,母牛206~370.0千克,地区类型间差异明显。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13.5~120.9厘米和108.5~112.8厘米。

(3)生产性能 泌乳力较好,产后100天内,日均产乳5千克,最高日产8.10千克。平均含脂率5.22%。中等膘情的成年阉牛,平均屠宰前重376.9千克,屠宰率为53.0%,净肉率44.6%,眼肌面积56.0厘米2。该牛繁殖率50%~60%,犊牛成活率90%;4~8岁为繁殖旺盛期。蒙古牛终年放牧,在-50~35℃不同季节气温剧烈变化条件下能常年适应,且抓膘能力强,发病率低,是我国最耐干旱和严寒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

(4)杂交利用效果 西门塔尔牛作父本改良蒙古牛,杂交二代(公牛)的平均活重、胴体重、净肉重比蒙古牛分别提高61.86%、70.16%和74.95%。利用西门塔尔牛改良蒙古牛可以明显改善肉用性能。

(三)兼用牛品种

兼用牛品种是肉乳兼用或乳肉兼用的育成品种,主要包括国外的西门塔尔牛、丹麦红牛、德国黄牛以及国内的三河牛、草原红牛和新疆褐牛。

1.西门塔尔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主要产地为西门塔尔平原和萨能平原。在法、德、奥等国边邻地区也有分布。现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乳、肉、役兼用品种之一。

(2)外貌特征 属宽额牛,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毛色为黄白花或红白花,身躯缠有白色胸带,腹部、尾梢、四肢在腓节和膝关节以下为白色。颈长中等,体躯长。西门塔尔牛具有欧洲大陆型肉用体形,体表肌肉群明显易见,臀部肌肉充实,尻部肌肉深且多呈圆形。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

(3)生产性能 成年公牛体重平均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乳、肉用性能均较好,平均产奶量为4070千克,乳脂率3.9%。在欧洲良种登记牛中,年产奶4540千克者约占20%。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重可达1.0千克以上,生长速度与其他大型肉用品种相近,胴体肉多,脂肪少而分布均匀,公牛育肥后屠宰率可达65%左右。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其为兼具乳牛和肉牛特点的典型品种。

(4)杂交利用效果 改良各地的黄牛,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西门塔尔牛与当地黄牛杂交后的F1代、F2代2岁体重分别比黄牛提高24.18%和24.13%,其中F2代牛屠宰率比黄牛提高9.25个百分点。在产奶性能上,207天的泌乳量,杂交一代为1818千克,二代为2121.5千克,三代为2230.5千克。

2.德国黄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德国和奥地利,其中德国数量最多,系瑞士褐牛与当地黄牛杂交选育而成。

(2)外貌特征 毛色为浅黄(奶油色)到浅红色,体躯长,体格大,胸深,背直,四肢短而有力,肌肉发达。母牛乳房大,附着结实。

(3)生产性能 成年公牛活重900~1200千克,母牛600~700千克;体高分别为公牛145~150厘米和母牛130~134厘米。屠宰率62%,净肉率56%,分别高于南阳牛5.7和4.9个百分点。泌乳期产乳量4650千克,乳脂率4.15%,比南阳牛高4倍多。母牛初产年龄为28个月,犊牛初生重平均为42千克,难产率很低。小牛易育肥,肉质好,屠宰率高。去势小公牛育肥至18月龄时体重达500~600千克。

(4)杂交利用效果 河南省南阳牛育种中心、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场引进饲养有批量的德国黄牛。国内许多地方拟选用该品种改良当地黄牛。

3.丹麦红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丹麦的西南岛、洛兰岛及默恩岛。1878年育成,以泌乳量、乳脂率及乳蛋白率高而闻名于世,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分布。

(2)外貌特征 被毛呈一致的紫红色,不同个体间也有毛色深浅的差别;部分牛只的腹部、乳房和尾帚部生有白毛。该牛体躯长而深,胸部向前突出;背腰平直,尻宽平;四肢粗壮结实;乳房发达而匀称。

(3)生产性能 成年牛活重,公牛1000~1300千克,母牛650千克;其体高分别为公牛148厘米和母牛132厘米;犊牛初生重40千克。产肉性能较好,屠宰率平均54%,育肥牛胴体瘦肉率65%。犊牛哺乳期日增重较高,平均为0.7~1.0千克。性成熟早,耐粗饲、耐寒、耐热,采食快,适应性强。丹麦红牛的产乳性能也好,年平均产奶量为7315千克,乳脂率为4.15%,乳蛋白率为3.57%,高产个体305天产奶量超过10000千克。

(4)杂交利用效果 吉林省和原西北农业大学引入该牛,改良辽宁、陕西、河南、甘肃、宁夏、内蒙古、福建等省区的当地黄牛,效果良好。如用丹麦红牛改良秦川牛,杂种一代公、母犊牛的初生重比秦川牛分别提高24.1%和49.2%。杂种一代牛30日龄、90日龄、180日龄、360日龄体重分别比本地秦川牛提高了43.9%、30.6%、4.5%和23.0%。杂种牛背腰宽广,后躯宽平,乳房大。杂种一代牛在农户饲养的条件下,第一泌乳期225.2天泌乳2015千克,杂种优势十分明显。

4.三河牛

(1)产地及分布 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根河、得耳布尔河、哈布尔河)地区。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含西门塔尔牛血液。

(2)外貌特征 三河牛毛色以黄白花、红白花片为主,头白色或有白斑,腹下、尾尖及四肢下部为白色毛。头清秀,角粗细适中,稍向上向前弯曲。体躯高大,骨骼粗壮,结构匀称,肌肉发达,性情温驯。

(3)生产性能 平均活重:公牛1050千克,母牛547.9千克。体高分别为公牛156.8厘米和母牛131.8厘米。初生重:公牛为35.8千克,母牛为31.2千克。三河牛年产乳量在2000千克左右,条件好时可达3000~4000千克,乳脂率一般在4%以上。该牛产肉性能良好,未经育肥的阉牛,屠宰率一般为50%~55%,净肉率44%~48%,肉质良好,瘦肉率高。该牛由于个体间差异很大,在外貌和生产性能上,表现均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提高。

(4)杂交利用效果 三河牛是优良的兼用型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的特征,是改良成奶牛或肉牛的较好的母本。可以利用德系、法系西门塔尔牛改良三河牛培育偏乳、偏肉的兼用新品系。

5.草原红牛

(1)产地及分布 是由吉林省白城地区、内蒙古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部和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联合育成的一个兼用型新品种,1985年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

(2)外貌特征 大部分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形,略向内弯曲。全身被毛为紫红色或红色,部分牛的腹下或乳房有白斑;鼻镜、眼圈粉红色。体格中等大小。

(3)生产性能 成年活重:公牛为700~800千克,母牛为450~500千克。初生重:公牛为37.3千克,母牛为29.6千克。成年牛体高:公牛为137.3厘米,母牛为124.2厘米。在以放牧为主的条件下,第一胎平均泌乳量为1127.4千克,年均产乳量为1662千克;泌乳期为210天左右。18月龄阉牛经放牧育肥,屠宰率达50.84%,净肉率40.95%。短期育肥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达到58.1%和49.5%,肉质良好。该牛适应性好,耐粗放管理,对严寒、酷热的草场条件耐力强,且发病率很低;繁殖性能良好,繁殖成活率为68.5%~84.7%。

(4)杂交利用效果 草原红牛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改良,后代具有草原红牛的品种特征,初生重大,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生长快,杂种优势明显。

6.新疆褐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区,由瑞士褐牛及含有该牛血液的阿拉塔乌牛与当地黄牛杂交育成。

(2)外貌特征 被毛为深浅不一的褐色,额顶、角基、口腔周围及背线为灰白或黄白色。体躯健壮,肌肉丰满。头清秀,嘴宽,角中等大小,向侧前上方弯曲,呈半椭圆形。颈适中,胸较宽深,背腰平直。

(3)生产性能 成年公牛平均体重950.8千克,体高144.8厘米;母牛平均体重430.7千克,体高121.8厘米。新疆褐牛平均产乳量2100~3500千克,产乳量高的个体产乳量达5162千克;平均乳脂率4.03%~4.08%,乳中干物质13.45%。该牛产肉性能良好,在伊犁、塔城牧区天然草场放牧9~11个月屠宰测定,1.5岁、2.5岁和阉牛的屠宰率分别为47.4%、50.5%和53.1%,净肉率分别为36.3%、38.4%和39.3%。该牛适应性好,可在极端温度-40℃和47.5℃下放牧,抗病力强。

(4)杂交利用效果 用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牧区本地黄牛,效果良好。杂交后代个体大,体形外貌一致,体躯结构协调,肌肉丰满,产肉性能好,泌乳性能提高。改良后的牛适应性仍得到保持。 nujenCukPG5cR66gFEDtka1B4yDSb+jdiCrtsqwdZMx+8z3R0EnlbXpcLzfotEN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