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山鸡有哪些生活习性?

山鸡虽经人工驯养,但仍保持着野生条件所形成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如胆小、易受惊吓、好斗等。在半舍饲人工饲养条件下,山鸡有以下行为表现,饲养中要经常注意观察。

(1)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 山鸡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完成,身体姿势和步态也能传递。山鸡看到人或者猫之类的动物,反应特别敏感,听到敌害、飞禽的叫声往往呈伏卧姿势,头缩紧,准备随时飞蹿,或者表现为焦躁不安,走走停停。此时如果再有噪声或人等接近它,它就会乱飞、乱窜、乱撞,造成伤害,但一般不会马上死亡。在室内捕捉山鸡时,被抓住的山鸡会发出尖叫声,引起其他山鸡惊叫、乱飞。

(2)社会行为 山鸡有好斗性,具有攻击争斗行为,弱者常被强者啄得肛门滴血、羽毛脱落。特别是一旦有鸡被啄出血后,其余的山鸡就会群起而攻之,直到被啄而死。公鸡之间争斗主要是为了取得“头领”地位,强的个体优先参加交配繁殖,俗称“王子鸡”。“王子鸡”产生后,其他弱小鸡都怕它,避开它。“王子鸡”抓走后,群体内重新争斗,重新产生新的“王子鸡”。

(3)食性及摄食行为 山鸡的食物很杂,是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鸟类。喜食豆类、农作物种子、茎叶等植物性食物,也能采食人工配制的配合饲料。山鸡摄取食物时,表现为先小心翼翼地接近食物,并极力伸长头颈,常啄一下,看一看,一有异常,立即后退。吃食时,往往吃一点,走一圈,回来再吃。一只公鸡发现食物后,往往会发出叫声招呼它的同伴一起进食。山鸡食量小,人工喂养时须少食多餐。饮水时,往往由一只鸡率先赶到水源处,并发出“嗑–嗑”叫声,接着其他山鸡会相随而来饮水。

(4)集群习性及群体行为 山鸡有集群活动习性,但群规模并不稳定。山鸡在交尾期,以公鸡为中心和其他配偶共同组成相对稳定的群体,一般1只公山鸡配2~5只母山鸡。如遇其他公鸡侵入,则公山鸡会与之强烈争斗。孵卵期间,母山鸡通常会在隐蔽处营巢孵卵,幼雏出生后,母山鸡会带领幼鸡成群活动,这称之为血亲群。幼山鸡长大后,又会重新组成新群到处觅食,这称之觅食群。

(5)睡眠行为 野生条件下山鸡在天黑时多数飞到树枝上过夜,少数在地面过夜。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山鸡仍保持这一特性,晚上飞到高处(栖架)上休息,天刚亮时开始活动。山鸡在地面上有两种睡眠姿势:立卧和伏卧,伏卧多于立卧。伏卧睡眠时,腹部着地,头微下垂,两脚屈于腹下,听觉仍处于警觉状态。有一部分山鸡晚上喜欢露宿在运动场内,睡觉时发出“嘶–嘶”的声音。

(6)活动和鸣叫行为 山鸡喜欢在每天早上作飞翔活动。行走时常左顾右盼,不时跳跃。山鸡的鸣声与家鸡稍有不同,在春天,当公山鸡呼唤它的配偶们分享一些美好的食物时,常发出一声低叫;当骤然受惊时,常发出一个或一系列尖锐的咯咯声。公山鸡在求偶挑战时,发出“kok—cook”的叫声,接连数次,同时挥动它的翅膀。公山鸡在天亮时鸣啼,稍晚时候鸣声变低,属呼唤母山鸡的叫声。母山鸡在遇到天敌时,会发生惊叫声,雏鸡听后立即逃散,恢复常态后,母山鸡即发出较低的咯咯声,招呼雏鸡吃食时,也发出此种叫声。

(7)繁殖习性 公山鸡第一次成功地交尾,母山鸡产第一枚蛋,即被视为性成熟。在自然光照和气候条件下,上一年度5~8月份孵出的雏山鸡,生长到第二年的3~4月份可成功地交配和产蛋。在繁殖季节,公山鸡要经过打斗产生“王子鸡”后,群序才稳定下来。清晨雄鸡发出清脆的求偶叫声,并拍打翅膀,颈部羽毛蓬松,尾羽竖起,迅速靠近母山鸡求偶,母山鸡若有交配要求便让公山鸡爬跨,交配后母山鸡抖动翅膀,并梳理羽毛,公山鸡走开。据报道,母山鸡在产蛋箱内产蛋数占11.23%,枝丫堆占70.97%,运动场占14.12%,地面占3.68%。公山鸡有啄蛋行为,但对稍有隐蔽的蛋,即使看到也不去啄破它。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每个种山鸡舍内的公、母配比为(1:5)~(1:10)。

(8)耐寒性 山鸡的抗寒性很强,在–35℃严寒下尚能生存,能栖息在冰雪地上,且不怕雨淋。在常温条件下,只要饲料好,棚舍干燥,饮水充足,山鸡就能维持正常生长。山鸡与家鸡一样,没有汗腺,主要是靠呼吸来调节体温,因此,对炎热环境的适应性很差,在盛夏高温季节,环境温度超过35℃以上时散热困难,山鸡张开两翅、张口喘气,饮水猛增,不愿采食。如果不注意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和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山鸡有中暑死亡的危险。

专家提醒

了解山鸡的生活习性,根据山鸡的生活习性去安排养殖生产,是提高山鸡成活率,降低发病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 5NElj/N3/09z0tJUG8owDalbjZU4rUWwTycFbSzk7EfPEuiAl70N+Eyvf1Xb/W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