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设计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生存方式的创造性活动,是应用科技、经济、艺术的要素系统解决问题,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将理想、情感、意志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使其成为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说,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设计价值的本质所在。
结合上述对于设计及设计价值的分析,所谓设计的价值,往往与用户、企业及品牌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一个设计作品如果是有用的、好用的和想被用户拥有的,并能在生活方式、可用性及人机工程等方面产生更强的影响力,这个设计作品就会被认为对用户有价值。而实现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是每个企业的终极追求,只有实现了目标用户的价值诉求,企业才会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并树立起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建立起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和信赖,实现无可比拟的品牌价值。
另外文化和技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影响设计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
从产品的设计角度来看,产品的设计属于器物文化的领域,是有别于自然物的人工创造物。“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文化产品区别于自然物的地方,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性质。一块天然的金矿石,可以由人凭借自己的感觉能力判定它的物理特性;而一件人工装饰品,除了具有可感觉的物理特性以外,还包含大量超感觉的文化内涵。它不是单凭人的感觉能力所能把握的,而要在对它的款式、色彩、造型等的社会意义的领悟中才能把握。这些超自然、超感觉性质的东西,便是文化赋予它的价值和意义。审美的内涵正是产品形象的这种文化底蕴。
设计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总是以一定文化形态为中介的。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林顿在著作《文化之树》中给出了精辟的回答:“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
“客户买的不是钻,是墙上的洞。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一种近似疯狂的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谷歌真正的商品不是广告而是优秀的人,通过将人出售给广告主而获利。苹果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和用户体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这一番话精确地道出了设计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尽管至20世纪中叶“设计”这一现代概念才流行,但赋予商品和形象以审美与功能特征来吸引和满足消费者与使用者的需求这种观念却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所谓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本质上相关联。简单地说,它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和品味大众化的直接结果。批量生产的商品和形象伴随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并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设计是这些商品和形象的视觉和概念成分。所以,当现代性影响到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时,设计便承担起了迄今为止装饰艺术为社会精英所承担的角色。几个世纪以来,手工制作的家具、陶器、玻璃制品、金属制品、服装、印花制品甚至车架在上层社会成员的生活中扮演着许多种角色,或提供舒适,或标志得体,或融洽社会、家庭和两性关系,或增强社会流动性,或体现时尚、品味和志趣。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包括诸多子系统。根据文化学的观点,可以将文化现象区分为四种形态。
(1)物质文化
或称器物文化,是人类生产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如工具、器物、建筑和机械设备等。
(2)智能文化
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
(3)制度文化
是调整和控制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的组织、制度、法律、习俗、道德和语言等规范。
(4)观念文化
表现在人的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以及文学艺术等精神成果。
[案例] 日本的色彩设计文化
在日本,随处可见的是青山绿水,“青”在日本人审美意识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日语中“青”一词包括从青、绿、蓝至灰。同样“白”也是日本文化推崇的干净纯净的色彩,受到这一色彩观的影响,日本的许多设计师都热衷于运用体现自己国家民族色彩的颜色。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其作品以崇尚自然事物、植物生命和崇尚水的清纯无色为主。整个动画电影海报大量使用了海蓝色,并通过色彩深浅的自然变化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强烈地体现出民族色彩感与民族文化(见图1.8)。
图1.8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
来自日本包装设计师Kota Kobayashi的作品——One Pine Tree松树啤酒,松树代表2011年海啸后的生存证明。该标签是一棵孤独的松树,由三个朝上的三角形组成;黑白两色为日本设计中常用色,象征着灾后重建工作快速进展的愿望(见图1.9所示)。
图1.9 日本One P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