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区域地质条件

衡水市地处河北平原中部,大地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华北断坳区,跨越了三个Ⅲ级构造单元,即西北部的冀中坳陷,中部的沧县隆起和东部的黄济坳陷。第四纪以来,衡水地区新构造运动总趋势属沉降运动,其结果为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较大的可容纳空间,使其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由于构造隆起区和坳陷区下降幅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坳陷区下降幅度较大,隆起区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使得两侧坳陷区地层堆积厚度大,中间隆起区地层厚度小。在衡水、冀县、阜城一带沉积幅度小,第四系底界深度也小,向东南及西北部沉降幅度逐渐增大,第四系底界埋深亦渐渐增大。研究区平安沉降最大,第四系底界埋深达650m以上。

地层岩性的分布,受物质来源的控制。该区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三条地表河流:即北部自西而入的滹沱河,中部自西南而来的滏阳河,东部自南而来的漳卫河(卫运河),另外尚有两条主要故旧河道也需一提,即索芦河和清凉江,根据它们的流向和源头,应属漳河的故道。西北部的滹沱河是一条近山河流,携带物质能力较强,因此西北地区的沉积物砂层较多,粒度较粗,分选性亦比较差。中部的滏阳河,与滹沱河相比,其水量及携带能力均较小较弱,故中部沉积物中砂层较少,粒度较细分选较好。东南部的漳卫河系,有时有黄河入侵,均为远山河流,因此,东南部堆积的砂层也较细。研究区基底构造轮廓及第四纪物质主要来源方向见图2-1。

图2-1衡水市基底构造轮廓及第四纪物质

(本书中地图地名参考河北省制图院编制,2007年出版的衡水市地图)

研究区第四系地层沉积厚度达450~650m。为一套亚黏土、亚砂土及砂层所组成的多层结构的松散沉积物,自下而上地层划分为下更新统(Q 1 )、中更新统(Q 2 )、上更新统(Q 3 )和全新统(Q 4 )。

(1)下更新统(Q 1

本层埋藏较深,底板埋藏深度450~650m,厚度100~180m。在衡水、冀县、景县等地,埋深一般在450m,厚约100m;向西北部埋深渐趋加大,深度可达650m以下,厚度也相应增加,一般在140m左右,本区东南部深度可达500m,厚度100m左右。

本地层成因类型,西北部以冲积,洪积为主,中部及东南部则多以冲积湖相堆积为主。其岩性以棕红、黄棕亚黏土为主,密实块状,发育有水平及水平波状层理。砂层较细,以中细砂为主,偶夹中粗砂。受沉积条件的影响,在水平分布上也不太一致。总体上,由西向东、由西北向东南岩性由粗变细。在西北部砂层多,厚度大,岩性颗粒也较粗;东部及东南部,砂层少,岩性颗粒细。

(2)中更新统(Q 2

该层底板埋深350~530m,厚度180~300m。在衡水、景县等地的底板埋深,一般为350m,厚度一般在180~200m,向西北部埋深及厚度渐渐加大,安平一带最大,底板埋深可达530m,厚度可达300m,东南部故城一带,底板埋深约为450m,厚度可达220m。

本层由冲积、洪积形成。地层岩性,下部多为棕褐及红棕色亚黏土,大部地区砂层较富集,且厚度大、颗粒粗;上部以黄棕、棕色亚黏土为主,亚黏土中多夹有亚砂土,砂层相对较少。在水平分布上岩性特征表现有明显的差异,在西北部地区,地层颜色多为黄棕色,岩性为亚黏土中夹有较多的亚砂土,砂层也相对发育,厚度大,颗粒粗。在衡水、冀县一带及本区的东南部,地层颜色偏红,多为红棕及褐色,岩性多以黏土为主,砂层相对较少。

(3)上更新统(Q 3

该层底板埋深160~230m,厚度100~200m。在阜城、衡水、景县一带,底板埋深为160~170m,厚约110~120m;东南部故城一带底板埋深一般为210~230m,厚约150~160m。西北部安平一带深度最大,达250m,厚度达180m。

本层为冲积、洪积形成。下部为棕黄色的亚黏土夹亚砂土及砂层;上部为灰黄、黄棕色亚黏土,亚砂土夹砂层,砂层较下部细而少。在水平分布上,西北部深县,安平一带,岩性较粗,以中细砂为主,夹有中粗砂;在中部及东南部,岩性变细,砂层变薄。

(4)全新统(Q 4

本层厚度各地不一,在冀县、阜城一带厚约50~60m,西北部一般为60~70m,东南部60m左右。

地层以冲积成因为主,间有河间洼地湖沼沉积。岩性主要由灰色、灰黄色亚黏土,淤泥质亚黏土,亚砂土及透镜状砂层所组成,砂层一般较细,多为粉细砂、粉砂。在水平分布上,西部及西北部岩性颗粒较粗,东部及东南部岩性颗粒相对较细,具有自西向东、自西北向东南岩性颗粒由粗变细的规律。 Fz+OVfpyf/jji2POw0PvbRwbr1Q3Y5+Mcw0euWWC4Ba2qSY8LjPGUN1UgjOsd9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