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肾脏是生成尿的器官,输尿管是输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不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衰老的细胞所形成的废物、过剩的营养物质及多余的水分等,必须排出体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实质性器官,呈红褐色或深褐色,位于肝后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个。肾的表面被覆以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正常情况下,极易剥离(病理情况下不易剥离)。营养好的鼠肾被膜外包有脂肪(fat),形成肾脂肪囊(perirenal fat)。肾的内侧缘有一凹陷,称肾门(renal hilum),深入肾内形成肾窦(renal sinus)。输尿管(ureter)在肾窦内扩大形成肾盂(pelvis)。输尿管和肾血管由肾门出入肾。
肾动脉由肾门入肾后,分支于肾锥体(renal pyramid)之间,形成叶间动脉(interlobar arteries)。叶间动脉在皮质(cortex)与髓质(medulla)交界处的分支形成弓形动脉(arcuate artery)。该动脉的走向与肾表面平行。弓形动脉有许多分支,其中与肾表面呈垂直方向的分支称为小叶间动脉(interlobular artery)。小叶间动脉在皮质迷路(cortical labyrinth)内延伸,其终末支移行至被膜,沿途分出许多小的入球小动脉(afferent vessel)。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形成肾小球(又称肾血管球,renal glomerulus),然后再汇成出球小动脉(efferent vessel)。这种动脉间的毛细血管是肾内血液循环的特点之一。
皮质外周部分的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后,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分布于皮质内肾小管周围。近髓质部的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后,向髓质延伸,与由弓形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直接向髓质分出的小动脉一起统称为直小动脉(straigh vessel)。由直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capillary network),分布于髓质的肾小管(renal tubule)之间。
肾脏血液循环有如下特点。
①肾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皮质血液供应丰富,占90%左右,髓质血液供应逐渐减少,这是因为滤过功能主要由皮质完成有关。
②肾血液流经两级毛细血管。首先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然后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较低,利于重吸收。
③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基本维持稳定,利于保持肾小球滤过率的恒定。在紧急情况下,如大失血时,由于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可引起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使肾血流量显著减少。
图1-124 小鼠肾输尿管膀胱
1—膀胱;2—输尿管;3—肾
图1-125 仓鼠肾膀胱
1—肾;2—精囊腺;3—膀胱;4—睾丸
图1-126 大鼠肾(一)
图1-127 大鼠肾(二)
1—肾;2—输尿管
图1-128 大鼠膀胱
1—膀胱;2—睾丸
输尿管是一对起于集合管(manifold)的输送尿液的细长管道,前接肾盂,后连膀胱,出肾门后沿腹腔顶壁向后延伸,到骨盆腔后斜行穿入膀胱背侧壁的后部,在膀胱壁内延伸一段距离,末端开口于膀胱颈(vesical neck)附近的黏膜上。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一个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一个在进入膀胱壁的内部。这些狭窄是结石、血块及坏死组织容易滞留的部位。
膀胱是一个储尿器官,由平滑肌组成的一个囊形结构,位于骨盆内,其后端开口与尿道相通,其位置可因尿充盈度不同而前后移动。膀胱与尿道的交界处有括约肌,可以控制尿液的排出。雄鼠膀胱上方为直肠(rectum),雌鼠则为子宫(uterus)。
膀胱前端为膀胱顶(apex vesicae),中部为膀胱体(body of bladder),后端为膀胱颈(vesical neck)。膀胱颈向后与尿道直接相接,交界口称为尿道内口(internal urethral orifice),内有括约肌(sphincter)。
尿道起于膀胱颈的尿道内口,后段与生殖道合称尿生殖道。雄鼠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因而整个尿道细长而弯曲,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雌鼠尿道外口位于在尿生殖前庭(urogenital vestibule)内的前端底壁,因而整个尿道比较宽短。雄鼠尿道在尿道膜有一环行横纹肌构成的括约肌,称为尿道外括约肌,由意识控制。雌鼠尿道在会阴穿过尿生殖膈时,有括约肌(横纹肌)环绕,受意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