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正常分娩

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一)产力

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 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①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30s,间歇期5~6min。随着产程进展,子宫阵缩时间延长,间歇期渐短,当宫口开全之后,子宫收缩持续可达60s,间歇期可短至1~2min。

②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受起搏点控制),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然后以每秒约2cm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s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

③极性:子宫收缩力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

④缩复作用:宫体部平滑肌为收缩段,子宫收缩时,其肌纤维短缩变宽,收缩之后肌纤维虽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2)腹壁肌和膈肌收缩力 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胎盘的重要辅助力量。

(3)肛提肌收缩力 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内旋转作用。当胎头枕骨露于耻骨弓下缘时,还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力也有助于胎盘娩出。

(二)产道

包括骨产道和软产道。

1.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

①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

②入口横径:为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③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中骨盆平面

①中骨盆前后径:为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为两坐骨棘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①出口前后径: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骨关节间的距离,平均为11.5cm。

②出口横径:即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约9cm。

③前矢状径:为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6cm。

④后矢状径:为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出口横径+后矢状径>15cm时,一般大小胎儿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4)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①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②骨盆倾斜度: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

2.软产道

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非孕期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临产后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①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2cm,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宫颈内口的子宫肌及周围韧带的纤维,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②宫口扩张: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引使宫口扩张。宫口开全时,足月妊娠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向前上方,阴道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张,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产后会阴可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如会阴保护不当,也易造成损伤。

(三)胎儿因素

(1)胎儿大小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在临产过程中,通过颅缝的轻微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②胎头径线:主要有四条。a.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3cm。b.枕额径:又称前后径,为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3cm。c.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相连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5cm。d.枕颏径: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3.3cm。

(2)胎位 纵产式容易通过产道;横位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

(3)胎儿畸形 脑积水、连体儿,由于胎体及胎头过大,不易通过产道。

(四)精神心理因素

这是影响产程进展和引起产痛的主要原因。

二、分娩期的生理性变化

1.生殖系统变化

(1)软产道变化 第一产程主要是子宫下段扩张及宫颈管的消失和扩张;第二产程中阴道扩张成长筒,会阴体变薄;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层收缩,排出胎盘,封闭血管,起到止血作用。

(2)骨产道 由于孕期激素的作用,关节、韧带松弛,耻骨联合增宽5mm,骶髂关节略增宽,骨盆入口横径增宽1cm。

2.产妇全身各系统变化

(1)循环系统 回心血量在第一、第二产程增加,血压轻度升高;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后引起回心血量、心排出量改变,加重心脏负担,血压无明显变化。

(2)血液系统 血液浓缩,血象增加,白细胞有时可达15×10 9 /L,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3)消化系统 胃肠蠕动减弱,临产后口服药物吸收极差,全身麻醉时警惕呕吐引起的吸入性肺炎。

(4)泌尿系统 排尿不及时可发生尿潴留、血尿。

(5)酸碱平衡 由于产程中进食少、呕吐,体内乳酸、丙酮酸及酮体积聚,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3.胎儿变化

(1)胎儿循环系统变化 胎儿经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卵圆孔调节各器官血流量,保证重要脏器的供氧,在临产前胎儿肺、肾和脑的血流分布比例升高。

(2)胎儿酸碱平衡 胎儿具有对抗酸中毒的缓冲系统,缺氧重时产生乳酸,pH值下降,发生二氧化碳堆积,乳酸经肾分泌,堆积的二氧化碳通过胎盘向母体扩散,迅速清除。

(3)胎儿-胎盘单位的氧耗调节 胎儿-胎盘单位能调节氧耗,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胎儿自身储备。

三、枕先露正常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1)衔接 胎头双顶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connection)。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衔接,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儿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2)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descend)。下降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体传至胎头;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腹肌收缩;胎体伸直伸长。

(3)俯屈 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继续下降至骨盆底,即骨盆轴弯曲处时,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flexion),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4)内旋转 胎头围绕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称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

(5)仰伸 胎头完成内旋转后,到达阴道外口时,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的枕骨下部达到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extention),胎头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成正常关系,枕部向左旋转45°时,称为复位(restitution)。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转动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垂直关系,称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7)胎肩及胎儿娩出 胎头完成外旋转后,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娩出。继之,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两肩娩出后,胎体及下肢随之顺利娩出。

四、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一)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1.临床表现

(1)规律宫缩 开始时间歇期5~6min,持续时间约30s;随着产程进展,间歇渐短,为2~3min,持续时间渐长,为50~60s,且强度不断增加。当宫口近开全时,宫缩间歇仅1~2min,持续时间可达1min或更长。

(2)宫颈扩张 宫颈管在宫缩的牵拉以及羊膜囊或胎先露部向前、向下前进的作用下,逐渐短缩、展平、扩张,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3)胎头下降 胎头下降程度是决定能否经阴道分娩的重要观察指标。

(4)胎膜破裂 当宫缩继续增强时,前羊水囊的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胎膜破裂称破膜。破膜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

2.观察产程进展及处理

(1)子宫收缩 定时连续观察宫缩时间、强度、规律性及间歇时间,并予以记录。

(2)胎心 胎心反映胎儿在宫内的情况。产程开始后,潜伏期每1~2h听一次胎心,进入活跃期每15~30min听一次,胎心应在子宫收缩间歇期听诊。正常胎心率110~160次/分。

(3)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 产程图描记宫颈扩张曲线和胎头下降曲线,是产程图中最重要的两项。

(4)破膜 胎膜多在宫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前羊水流出。破膜时,应立即听胎心,并观察羊水的性状、颜色和量,记录破膜时间。

(二)第二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1.临床表现

①宫口开全后,宫缩紧而强,胎膜往往在此时自然破裂。若胎膜仍未破,应进行人工破膜。

②宫缩增强,伴排便感。

③胎头拨露:随着产程进展,会阴膨隆并变薄,胎头于宫缩时露出阴道口,在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称胎头拨露(head visible on vulval gapping)。

④胎头着冠: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期时胎头不再回缩,称为胎头着冠(crowning)。

2.观察产程进展及处理

(1)监测胎心 进入第二产程,应每5~10min听一次胎心,必要时用胎儿监护仪监测。

(2)指导产妇屏气 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宫缩期屏气,增加腹压。

(3)接产准备 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扩张至4cm,应将产妇送至产床,做好接产准备。

(4)接产 接产要领是:保护会阴,同时协助胎头俯曲,让胎头以最小径线(枕下前囟径)在宫缩间歇期缓慢通过阴道口。

(5)会阴切开 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应行会阴切开术。包括会阴左侧后-斜切开术及会阴正中切开术。

(三)第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1.临床表现

胎儿娩出后,子宫腔容积突然明显缩小,胎盘不能相应缩小而与子宫壁发生错位、剥离。剥离面出血,形成胎盘后血肿。由于子宫继续收缩,增加剥离面积,致使胎盘完全剥离而排出。

胎盘剥离征象:①宫体变硬呈球形,下段扩张,宫体呈狭长形被推向上,宫底升高达脐上;②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③阴道少量流血;④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2.处理

(1)新生儿处理

①呼吸道处理:吸净鼻腔及咽部的羊水,轻拍足底使其啼哭。

②脐带处理:用脐带圈或无菌线结扎脐带后,距脐根0.5cm处剪断脐带,用消毒无菌纱布覆盖。

③Apgar评分及其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法用以判断有无新生儿窒息及窒息的严重程度,是以出生后一分钟时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满分10分,8~10分属正常新生儿;4~7分为轻度窒息,需一般处理;0~3分为重度窒息,需紧急抢救,缺氧重需再次评分。

④新生儿足印和产妇拇指印于新生儿病历上,并进行体格检查。

(2)协助娩出胎盘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接产者切忌在胎盘尚未完全剥离之前,用力按揉、下压子宫底或牵拉脐带,以免引起胎盘部分剥离而出血或拉断脐带,甚至造成子宫内翻(inversion of uterus)。

(3)检查胎盘胎膜 将胎盘铺平,检查胎盘小叶有无缺损及有无副胎盘。

(4)检查软产道 若有裂伤,及时缝合。

(5)预防产后出血 产后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出血情况,如无异常,2h后可将产妇及新生儿送回病室。 k2RfMK/1RgYGPzRhUqF4XJcjzO/Ye52B0tuKnHn0Xuq45ZV1Bp+Ik913dOj6yn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