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型较量:苏联T-34 VS 德国“豹”式 VS美国M4“谢尔曼” |
![]() |
二战是中型坦克的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二战中,中型坦克百花齐放,主要的装甲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型坦克代表,比如苏联的T-34坦克、德国的“豹”式坦克和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T-34坦克是苏联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豹”式坦克是德国为了应对T-34坦克而研发的一种中型坦克,强大的火力令其成为二战著名坦克之一。M4“谢尔曼”虽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马利、巴顿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T-34坦克模型图
“豹”式坦克模型图
M4“谢尔曼”坦克模型图
T-34坦克
“豹”式坦克
M4“谢尔曼”坦克
坦克尺寸对比(单位:米)
坦克重量对比(单位:吨)
坦克最大速度对比(单位:千米/小时)
坦克最大行程对比(单位:千米)
1936年,苏联著名战车设计师柯锡金被调往柯明顿工厂担任总设计师,此时柯明顿工厂的设计局正负责BT车轮履带两用式坦克的改造。1937年,该厂被委派研发一款新型中型坦克,设计代号为A-20。同年11月,设计工作完成,设计方案集BT-1至BT-7之大成。之后,柯锡金建议发展纯履带式的车型,以适应苏军的作战需要,设计编号为A-32(即此后的T-32)。1939年初,A-20和A-32在卡尔可夫制造完成。此后,T-32又加强了火力和装甲防护,并进一步简化了生产工序,最终成为T-34中型坦克。1940年1月底,第一批T-34生产型完工。
T-34坦克在二战中击毁了德国的牵引式榴弹炮
苏联T-34中型坦克诞生后,德国几乎没有性能与之匹敌的同类坦克。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力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派出一支部队到东线战场,针对T-34坦克做出评估。在了解T-34坦克的优势之后,奔驰公司和曼公司被授命设计新型坦克,指定开发编号为VK3002。最后,曼公司的设计方案被德军采用,定名为“豹”式坦克并于1942年开始批量生产。由于德军的需求量很大,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开始由多家公司分担生产。由于盟军的轰炸和生产上的问题,“豹”式坦克的产量不高。直至战争完结,德国一共生产了6000辆左右。
M4“谢尔曼”坦克的诞生始于1940年8月19日,那时美国刚刚开始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根据M3“格兰特”的不足,军方要求将75毫米火炮装在旋转炮塔上,研制代号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并被命名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早期的M4“谢尔曼”坦克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二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当时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有时也得作为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角色。
“豹”式坦克的生产车间
二战中被当作火炮使用的M4“谢尔曼”坦克
T-34坦克的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在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T-34坦克结构图
“豹”式坦克的乘员包括5个人:驾驶员、通信员、炮手、装填手及车长。它的悬挂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8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它更在每个振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棒作为其悬吊系统的另外部分。因此,“豹”式的造价十分昂贵且很费时,但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越野性能。
“豹”式坦克结构图
M4“谢尔曼”坦克与M3坦克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底盘布局到发动机,二者几乎一模一样。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在炮塔上,M3坦克火炮装在炮座内,而M4坦克的火炮装在旋转炮塔上。M4坦克的型号十分庞杂,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的改进型就不下50种,从而构成了庞大的“谢尔曼”家族。这些家族成员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有的采用铸造车体,有的采用焊接车体,有的发动机型号不同,有的火炮口径不同等等。
M4“谢尔曼”坦克结构图
T-34坦克的主要武器最初是1门76.2毫米M1939 L-11型炮,1941年时改为76.2毫米F-34长管型41.5倍径的高初速炮,具有更长的炮管以及更高的初速,备弹77发。T-34/85又改为85毫米ZiS-S-53坦克炮,备弹56发。除了主炮,T-34坦克还装有2挺7.62毫米DP/DT机枪,一挺作为主炮旁的同轴机枪,另一挺则置于车身驾驶座的右方,初速为662米/秒。
T-34坦克驾驶座特写
“豹”式坦克的主要武器为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75毫米半自动KwK42 L70火炮,通常备弹79发(G型为82发),可发射被帽穿甲弹、高爆弹和次口径高速穿甲弹等。该炮的炮管较长,推动力强大,可提供高速发炮能力。此外,“豹”式坦克的瞄准器敏感度较低,击中敌人更容易。因此,尽管“豹”式坦克的火炮口径并不大,但却是二战中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之一,其贯穿能力甚至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还高。“豹”式坦克还有2挺MG34机枪,分别安装于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用于扫除步兵及防空。
M4“谢尔曼”中型坦克装备1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62毫米钢板。改进型M4A3换装1门75毫米53倍身管火炮,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增强到89毫米。该坦克的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时期最快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不到10秒。“谢尔曼”还是二战时唯一装备了垂直稳定器的坦克,能够在行进中瞄准目标开炮。即使如此,该坦克的火力依然比不上德国“豹”式坦克。
“豹”式坦克装备的半自动KwK42 L70火炮
M4“谢尔曼”坦克车体前部特写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为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千米。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千米。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T-34 中型坦克的底盘悬挂系统是美国工程师克里斯蒂所发明的新式悬挂系统,可以让坦克每个车轮独立地随地形起伏,产生极佳的越野能力和速度。这项技术因为规格问题未被美军采用,反而被苏联买下专利,并应用于T-34坦克上。这使得T-34坦克的越野机动性优于德军坦克,而宽履带的设计也将接地压力减至最低程度。T-34坦克的最大行驶速度为55千米/小时,满载弹药时T-34的时速仍可达40 千米,最大行程则有468千米。该车可通过高0.75米的障碍、宽2.49米的壕沟,爬坡度达30度。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坦克可在雪深1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T-34坦克所使用的V2柴油发动机
“豹”式坦克采用迈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功率为514千瓦,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为了减少发动机故障,“豹”式坦克特别安装了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豹”式坦克行进的速度由55千米/小时下降至46千米/小时。
“豹”式坦克采用的迈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
从大量的德军“豹”式坦克被M4“谢尔曼”中型坦克从侧翼击毁可以看出,“谢尔曼”的机动能力是相当不错的。“谢尔曼”的500匹马力汽油发动机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发动机之一,这使“谢尔曼”具有47千米的最高公路时速,十分有利于机动作战。M4“谢尔曼”的动力系统坚固耐用,只要定期进行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即可,无须返厂大修。
M4“谢尔曼”坦克使用的克莱斯勒A57发动机
T-34坦克的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与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形,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厚度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该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的装甲,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的装甲。
后期型的T-34/85坦克
“豹”式坦克的倾斜装甲采用同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非常坚固。整个装甲只留有两个开孔,分别提供给机枪手和驾驶员使用。最初生产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块厚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豹”式D型以后的型号更把炮塔装甲加强至120毫米,以保护炮塔的前端。“豹”式坦克的炮塔也采用倾斜装甲,内部空间狭小,但为车长设计了一个良好的顶塔。坦克两侧装有5毫米厚的裙边,以抵挡磁性地雷的攻击。
“豹”式坦克前方特写
M4“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50毫米,正面有47度斜角,防护效果相当于70毫米,侧面则没有斜角。炮塔正面装甲厚88毫米。德军四号坦克在1000米以外、 “豹”式坦克在2000米以外,就能击穿“谢尔曼”的正面装甲。雪上加霜的是,“谢尔曼”坦克外形线条瘦高,早期型号高2.8米,改进型号高达3.4米,行进在战场上太过显眼,是德军坦克的最佳目标。
正在开火的M4“谢尔曼”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