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丛书序

人类对生存环境作主动的改变,是文明进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在创造着各种文明的同时,人类也在以智慧、灵感和坚韧,塑造着赖以栖身的建筑内部空间。这种建筑内部环境的营造内容,已经超出纯粹的建筑和装修的范畴。在这种室内环境的创造过程中,社会、文化、经济、宗教、艺术和技术等无不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室内环境创造的历史,其实上包含着建筑、艺术、装饰、材料和各种营造技术的发展历史,甚至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历史,几乎涉及了构筑建筑内部环境的所有要素。

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近百年来,由技术进步带来设计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功能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变化,是近代艺术与设计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变革因素,由此引发了多次与艺术和设计有关的改革运动,也促进了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重新审视。从19世纪末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所倡导的设计改革,直至今日对设计观念的讨论,包括当今信息时代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各种变化,几乎都与观念的变化有关。这个领域内的各种变化:从空间、功能、材料、设备、营造技术到当今各种信息化的设计手段,都是建立在观念改变的基础之上。

回顾一下并不遥远的历史,不难发现:以“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为开端,建筑师开始加入艺术家的行列,并像对待一幢建筑的外部一样去处理建筑的内部空间;“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和“新艺术” 运动(Art Nouveau)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关注、迎合客户的需要。差不多同一时期(1904年),出生纽约上层社会的艾尔西•德•华芙女士(Elsie De Wolfe),将室内装潢(interior decoration)演变成一种职业;同年,美国著名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前身,纽约应用美术学校(The New York School of Applied and Fine Arts),则率先开设了“室内装潢”(Interior Decoration)的专业课程,也是这一领域正式迈入艺术殿堂之始。在欧洲,现代主义的先锋设计师与包豪斯的师生们也同样关注这个领域,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其纳入现代设计的范畴之内。

在不同的设计领域的专业化都有了长足进步的前提下,室内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和专门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的后半叶。“室内设计” (Interior Design) 的这一中性的称谓逐渐替代了“室内装潢” (Interior Decoration)的称呼,其名称的改变也预示着这个领域中原本占据主导的艺术或装饰的要素逐渐被技术和功能和其他要素取代了。

时至今日,现代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不再仅仅用“艺术”或“技术”即能简单地概括了。包括对人的行为、心理的研究;时尚和审美观念的了解;建筑空间类型的改变;对功能与形式新的认识;技术与材料的更新,以及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的设计方法与表达手段的更新等一系列的变化,无不在观念上彻底影响了室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室内设计与教育。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对中国的设计教育的进步形成了一种“倒逼”的势态,建筑大国的地位构成了对室内设计人才的巨大的市场需求。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首次将设计学由原来的二级学科目录列为一级学科目录正是反映了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教育是否能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提供合格的人才;室内设计教学能否跟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丛书的编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本丛书与以往类似的设计专业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图书的着眼点大多基于以“环境艺术设计”这样一个大的范围,选择一些通用性强,普遍适用不同层次的课程,而忽略各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特点,因而造成图书雷同,缺乏针对性。本丛书特别注重环境设计学科下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在专业教学上的特点;同时更兼顾到同一专业方向下,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合理衔接,因而形成有针对性的教材体系。

在丛书内容的选择上,本丛书以中国各大艺术与设计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国外著名设计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及课程设置方案后确定。同时,在内容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并兼顾社会的需求。本丛书涵盖了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梯度,能够适应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

本丛书在编纂上以课程教学过程为主导,以文字论述该课程的完整内容,同时突出课程的知识重点及专业的系统性,并在编排上辅以大量的示范图例、实际案例、参考图表及最新优秀作品鉴赏等内容。本丛书满足了各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及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期望对众多的设计从业人员、初学者及设计爱好者有启发和参考作用。

本丛书的组织和编写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倾力相助。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中国设计铺就坚实的基础,并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

任重而道远,谨此纪为自勉。

朱 淳
2014年2月 xTCa4Vs2j7Bz6YSmjEbLwM0GAWojxl+j3v+vrRgSMgpz/g2U8NwagCrtF7GupH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