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主要靶标病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一)桃真菌性流胶病

桃真菌性流胶病是一种主要危害枝干的病害。该病在我国江、浙、沪等省(市)发生较多,危害严重时,常造成枝干流胶甚至枯死,对树势和产量影响很大。

1.危害症状

桃真菌性流胶病可侵害桃树当年生新稍和多年生枝干,发病初期病部微肿脓,暗褐色,表面湿润。病部皮层下有黄色黏稠的胶液。病斑长形或不规则形,病部一般限于皮层,在衰老的树上则可以深入到木质部。以后病部逐渐干枯凹陷,呈黑褐色,并出现较大的裂缝。多年受害的老树,造成树势极度衰弱,严重时引起整个侧枝或全树枯死(图1-1)。

图1-1 桃树真菌性

2.病原

真菌性流胶病的病原物有性阶段为子囊菌的囊孢壳菌属的真菌。子囊壳与分生孢子器混生在一起,无子座,单生。子囊壳黑色或黑褐色,扁球形,具有短乳头状突破口。子囊无色,长棒形,先端稍肥厚,基部略微狭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孢、椭圆形。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大茎点菌属,在桃树枝干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一般分散单生,不形成子座,呈褐色或黑褐色,扁球形,没有明显的喙部,只有孔口状突破口。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单孢,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密生于分生孢子器内。

孢子的发育适合温度是24~35℃,24小时的发芽率可达97.5%~99.1%。4℃时孢子就不能发芽,40℃时孢子虽有28%的发芽率,但芽管出现畸形。

3.流行规律

病原物以菌丝体在枝干病部组织内越冬,第二年4月产生孢子,向田间散发。一年中4月到9月桃树均可发病,该病的发生与降雨有直接关系。病菌主要靠雨水滴溅或气流传播,一般情况下在田间不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通过桃树枝条皮孔或伤口侵入,由于侵染时温湿度的差异,潜育期一般为6~30天,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但当温度高达28~31℃时停止发病。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桃树丰产后应增施肥料,促使树势健壮,提高抗病力。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收集病死枝干烧毁。及时做好病虫防治工作,减少伤口,降低发病。

(2)化学防治 初春桃树萌芽前用抗菌剂402的100倍液涂刷病斑。开花前刮去胶块,用 5%硫悬浮剂250ml涂抹。从5~6月份开始,喷施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5天喷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喷药时务必做到严密周到,特别是主干、大枝要喷严。

(二)桃缩叶病

桃缩叶病是我国长三角桃树栽培区的主要病害,雨水多的年份,发生较重,2012年春,江苏省海门市曾呈暴发性发生。

1.危害症状

桃缩叶病主要危害桃树幼嫩部分,以侵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以为害花、幼果和新稍。病树萌芽后嫩叶刚抽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以后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较肥大,厚薄不均,质地松脆,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后期在病叶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子囊层。病叶最后干枯早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新梢受害时变成灰绿或黄绿色,节间缩短略肿粗,叶片簇生卷缩,严重时病梢扭曲、枯死。花和幼果多半畸变脱落,未脱落的病果果面常龟裂(图1-2)。

图1-2 桃树缩叶病

2.病原

病原菌为畸形外囊菌,属外囊菌属。子囊裸生,栅状排列成子实层,子囊圆筒形,顶端扁平,底部稍窄,无色,内生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圆形或椭圆形,通过芽殖方式可以产生许多卵圆形芽孢子。芽孢子可以分为薄壁和厚壁两种,前者能直接再芽殖,后者能抵抗不良环境,借以越夏越冬,在果园内可存活一年以上。病菌芽殖最低为10℃,最高为26~30℃。

3.流行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厚壁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越冬,也可在枝干的树皮上越冬。第二年春天桃芽萌发时,芽孢子即萌发,由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由气孔侵入嫩叶(成熟组织不受侵害)。在幼叶展开前由叶背侵入,展开后也可从叶面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栅栏组织细胞间蔓延,刺激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叶片由于生长不均而皱缩变红。初夏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和芽孢子。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上越夏,条件适宜时继续芽殖。夏季温度高时不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偶有侵入危害也不严重,所以该菌一般没有再侵染。早春桃芽萌发时如气温低(10~16℃),持续时间长,湿度大时桃树最易受害;温度21℃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病害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月份气温升高,发病逐渐停止。

4.防治方法

桃缩叶病是典型的单循环病害,只在早春侵染一次而没有再侵染,因此在关键时刻喷药可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1)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植株上初见病叶时,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3)4~5月份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立即摘除,带出园外处理。发病严重的桃园应及时追肥灌水,增强树势。

(三)桃细菌性穿孔病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上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在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桃园常年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削弱树势,降低产量。寄主除桃树外,尚有其他核果类树种。

1.危害症状

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危害果实和枝梢。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大小约2mm左右。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一部分与叶片相连(图1-3)。

图1-3 桃细菌性穿孔病(2014年6月

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称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mm,以后可扩展长至1~10cm,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造成枯梢现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紫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很快干枯,传病作用不大。

2.病原

病原菌为黄单胞杆菌属的甘蓝黑腐菌桃致病型。菌体杆状,较短,两端圆,有单极生1~6根鞭毛。病菌发育适温24~28℃,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存活10~13d。

3.流行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被害枝条上越冬,在溃疡斑内可存活1年以上,翌春随气温回升,桃树组织内糖分增加,越冬潜伏的细菌开始活动,形成春季溃疡病斑,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溃疡斑表皮开裂,溢出细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病原细菌通过果实、枝条上的皮孔、叶片上的气孔和伤口侵染。叶片一般于5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雨季节又发生后期侵染。病菌潜育期依温度、树势而异,气温30℃时潜伏期为8天,25~26℃时为4~5天,20℃时为9天,16℃时为16天。树势强时潜伏期可长达40天。幼果感病的潜伏期为14~21天。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于病害发生,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生较重。

4.防治方法

(1)在果树发芽前,喷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在5~6月喷72%链霉素可渗性粉剂3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次。

(2)避免与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混栽,尤其是杏、李感病性强,往往成为发病中心。以桃树为主的果园,应将李、杏等果树迁移到较远的地方。

(3)注意修剪,并在春天时及时复剪,并将病枝带出果园。

(四)桃褐腐病

褐腐病又叫菌核病、灰霉病,是桃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北方、南方、沿海和西北地区均有该病发生,而在长三角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发病后能引起大量烂果、落果。受害果实不仅在果园中相互传染受害,而且在贮运中也可以继续传染发病,造成很大损失。

1.危害症状

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果实,花和新梢也易感染。最初病果表面产生褐色小点,随后扩大为圆斑,逐渐蔓延至全果,呈褐色软腐,病部表面长出灰褐色同心环状的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病果有果香气味,逐渐失水变成褐色僵果或脱落。花瓣及柱头受害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向下蔓延到萼片和花梗,天气潮湿时病花软腐,产生灰褐色霉层,失水后干枯呈黑色。新梢发病形成长圆形、灰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边缘紫褐色(图1-4)。

图1-4 桃褐腐病(2014年6月摄于浙

2.病原

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链核盘菌属的真菌,子囊盘为漏斗状,赤褐色。无性阶段为丛梗胞菌,分生孢子柠檬形至椭圆形,串生在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

3.流行规律

褐腐病病菌在僵果和枝梢溃疡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病菌从寄主果实和枝梢皮孔或伤口侵入,并通过雨水飞溅在果园内辗转传播。病部产生霉层,可以继续传播,贮藏和运输期间病果、健果接触也会传病。 花期有阴雨天气,容易发生花腐病;果实近成熟期遇到多雨多雾天气,该病发生就严重;果实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如遇高温高湿环境病害也会加重。桃的各品种中,凡是果皮薄、果肉柔软多汁的品种均易感病;而角质层厚、皮下木栓化程度高,果实成熟后组织较坚硬的品种较抗病。通风透光不良、栽培管理粗放、地势低洼和土壤黏重的桃园发生危害较重。通常情况下桃褐腐病先侵染花和叶片,5月中旬以后侵染枝梢和果实,此后出现反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萌发温度为24~26℃,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4~25℃,桃园病害流行温度为21~27℃。

4.防治方法

(1)果实易感病时间是4月下旬至5月。药剂保护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落花后至采果前3周,每隔10~15天喷1次药。常用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0倍液等。进入6月份,还可以重点喷施硫酸锌石灰粉(硫酸锌∶白灰∶水为1∶2∶240)2~3次,10~15天1次,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2)注意桃园的清洁卫生,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并将其带出果园。

(五)桃炭疽病

桃炭疽病是桃树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尤其以长江流域桃区发生严重,该病可引起大量的落花、落叶、落果,直接影响桃产量和品质。

1.危害症状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枝梢。幼果感病后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最初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颜色转为红褐色,并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最后病斑上有橘红色小颗粒长出。叶片感病时,以主脉为轴心,两边向正面卷曲,常成管状。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后期病斑中部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橘红色至黑色小粒点,最后叶片穿孔。新梢感病时,病斑呈长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后渐变为褐色,边缘带红褐色,略凹陷。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有橘红色的小粒点,病梢向一侧弯曲,当病斑环绕枝条一周后,枝条上端枯死(图1-5)。

图1-5 桃炭疽病

(2014年6月摄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桃园)

2.病原

病原菌无性世代为炭疽菌属的盘长孢状刺盘孢,(有性世代为小从壳属的真菌)。分生孢子盘埋生。分生孢子梗无色,单孢,内含两个油球,周围有胶状物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最低12℃,最高33℃。

3.流行规律

桃炭疽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中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第二年早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侵害新梢和幼果,引起初次侵染。病菌部溢出的菌液可以从寄主果实和枝梢皮孔或伤口侵入,也可通过雨水飞溅在果园进行辗转传播。一般早中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较轻。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生长过旺,种植过密,挂果超负均能导致发病重。一般在4月下旬幼果期开始发病,4月底为发病盛期,常造成大量坏果或落果。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树上的枯枝、僵果和地面枯枝落叶,集中处理。防止雨后积水,以降低园内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桃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果园内套袋时间要适当提早,以在5月上旬前套完为宜。

(2)药剂防治

春季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在花露蕾期喷1∶1∶100的等量式波尔多液。在初花期和谢花期分别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世高)1000~1200倍液进行保护,谢花后每隔7~8天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桃树生长季节,不用或慎用铜类杀菌剂,以免产生药害。

(六)桃细菌性根癌病

桃树细菌性根癌病又叫根头癌肿病、冠瘿病,是桃树根部常见的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危害桃外,还能危害李、杏、樱桃、苹果、梨、葡萄等多种果树及林木。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根颈及侧、支根,形成癌瘤,瘤的形状通常为球形或扁球形,也可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小的如豆粒大,大的超过拳头甚至更大。苗木上的瘤一般只有核桃大,多发生在接穗与砧木愈合部。初为乳白色或略带红色,光滑,柔软,后变深褐色,变坚硬并木质化,表面变粗糙或凹凸不平,最后瘤坏死,开裂。桃苗受害表现为发育受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衰;成年桃树受害,果实变小,寿命缩短。根癌病对桃树的影响主要是削弱树势,减少产量,使树早衰,严重时导致树体死亡。此病前期不易被发现,随病情发展树势逐渐衰弱,易受冻害(图1-6)。

图1-6 桃细菌性根癌病

2.病原

病原菌为土壤杆菌属的根癌土壤杆菌,短杆状,单生或链生,具有1~6根周生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染色阴性反应,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光亮、透明,在液体培养基上呈云状浑浊,表面有一层薄膜。发育最适温度为32℃,发育最适pH 值为7.3,耐酸碱范围为pH5.7~9.2。

3.流行规律

病菌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越冬,或在癌瘤破裂时进入土壤中越冬。雨水和灌溉水是传病的主要媒介。此外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线虫等在病害传播上也起一定的作用。苗木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嫁接、昆虫或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口,都能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病菌侵入皮层组织,开始繁殖,并刺激伤口附近细胞分裂,形成癌瘤。从病菌侵入到显现病瘤所需的时间,一般由几周到一年以上。土壤的酸碱度影响细菌的生长,中性土壤和弱碱性土壤促进发病,酸碱土壤不利于发病。黏土比沙壤土病重。土壤湿度大,此病传染率高。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一年多,一般在年内如果遇不到寄主即丧失生命力。

4.防治方法

(1)苗木的检查和消毒 出圃苗木要进行检查,发现病苗应予销毁。凡调出苗木都应在未抽芽之前将嫁接口以下部位,用1%硫酸铜液浸5min,再放入2%石灰水中浸1min,进行消毒。

(2)加强栽培管理,改进嫁接方法 选择无病土作苗圃,老果园特别是曾经发生过根癌病的果园不能作为育苗基地;苗木嫁接采用芽接法,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减少染病机会;碱性土壤应适当施用酸性肥料或增施有机肥料如绿肥等,以改变土壤反应,使之不利于病菌生长。

(3)病瘤处理 在定植后的桃树上发现病瘤时,先用快刀彻底切除癌瘤,然后用50倍抗菌剂402溶液消毒切口,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也可用400单位链霉素涂切口,外加凡士林保护,切下的病瘤应随即烧毁。病株周围的土壤可以用抗菌剂402的2000倍液灌注消毒。

(4)防治地下害虫 可减少根部受伤和降低发病机会。

(5)生物防治 抗菌剂K84用水稀释为每毫升细菌浓度1×10 6 ,在发病前通过对砧木种子浸种5min,苗木浸根或浸枝条防治根癌病的发生,有效期可达两年。

(七)桃疮痂病

桃树疮痂病又名黑星病,是桃树上重要的果实病害。它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影响桃的品质和产量。寄主除了桃外,还有李、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1.危害症状

病菌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新梢。果树发病多在果实肩部,先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后呈褐色痣状斑点,直径为2~3mm,严重时病斑聚合成片。病斑扩展仅限于表皮组织,病部组织枯死后,果肉仍可继续生长,因此病果常发生龟裂。果梗受害,果实常早期脱落。新梢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的病斑,继后变成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键组织界限明显,病菌也只在表层危害,并不深入内部。翌春,病斑上可产生暗色小绒点状的分生孢子丛。叶片被害,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部转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较小,在中脉上则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图1-7)。

图1-7 桃疮痂病

2.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的嗜果枝孢菌。分生孢子梗略带浅褐色,弯曲,有隔膜一至两个,单枝或稍有分枝,数枝集生。分生孢子顶生,椭圆形,单胞或偶有双胞,浅橄榄色,单生或呈短链状。

3.流行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而入侵,叶片通常自叶背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并不深入寄主组织和细胞内部,仅在寄主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的间隙扩展、定植,并形成束状或垫状菌丝体,接着长出分生孢子梗并突破寄主角质层而外露,然后形成分生孢子。病害潜育期较长,果实上约为40~70天,新梢及叶片上为25~45天。果实上当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只有晚熟品种才能呈现症状。

病菌的发生与流行与春季及初夏的温湿度关系很密切。枝梢病斑在温度10℃以上开始形成孢子,以20~28℃为最适宜,凡是此时多雨潮湿的年份或地区,病害发生较重。果园低湿、定植过密或树冠郁闭等也能促进病害的发生。长江三角洲桃区,6~7月发病最多,幼果因果面茸毛稠密病菌不易侵染,一般在花瓣脱落6周后的果实才能被侵染。

4.防治方法

每年初春,结合修剪剪除有病枝梢,集中烧毁,全园喷5度石硫合剂1次,压制病菌的初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树冠内湿度。果实套袋。

从桃树谢花后15天开始至6月中旬,每隔12~17天喷1次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百泰)1000倍液,或25%戊唑醇微乳剂(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RlDlHnGrTrolV78i3GDHjYGTNXZ6S9Bqs49qndlzZ6HAS+T2Eq0SiZ/04oZp+t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