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都会有一个引子的话,那么“襄阳之围”就是前秦与东晋首次大规模较量,也可以说这是一轮较量的揭幕战。苻坚在大举伐晋前,曾派兵与东晋军在襄阳周围进行了一次战争。前秦此次作战目的还不是一举灭晋,而是为了最终全面进攻作准备。
1.前秦出兵伐襄阳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苻坚派其子苻丕统兵十七万,分四路围攻东晋战略要地襄阳。这四路兵马是:以荆州刺史杨安为前锋,由征虏将军右越率骑兵一万人出鲁阳关(今河南召东北);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兵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等率兵四万出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苻丕亲率主力七万主攻襄阳。此外,另派梁州刺史韦钟率领部分兵力进攻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以保障主攻部队翼侧的安全。七月,苻坚又派兖州刺史彭超指挥东线诸军,进攻彭城、淮阴(今江苏清江市西南)、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等东线战略要地,以策应襄阳,为之后继续南下会攻建康创造条件。
襄阳古城一直是古代
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重要。襄阳东面有大别山脉和桐柏山脉再东面有淮河,西面有秦岭山脉,再西是西川山脉。襄阳位于唐河、白河交汇之处,然后交汇之流又注入汉江。而襄阳位于三江交汇之上,襄阳城则背靠岘山虎头山,等诸多小山脉,可以说襄阳城是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战略价值。它的背面是南阳盆地,直到黄河无险可守,南面是江汉平原,直达南岭,东可达长江之尽头,西出汉中进入川陕。自古就有七省通衢之说,足可见其战略价值之重。在南北相争的态势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另一方面,襄阳对于东晋而言,也是进攻关、陇的桥头堡和进攻出发地。前秦立国之初,桓温北伐灞上之役就是从襄阳出兵的。如能夺取襄阳,首先可以解除东晋对河、洛,特别是腹心关陇地区的威胁,其次可以南逼荆州、东胁建康,取得对东晋攻击的主动态势。
前秦来势汹汹,苻丕欲急攻襄阳,姚苌以为不可,分析认为秦兵十倍于敌辎粮堆积如山,只要稍迁汉、沔之民于许、洛,塞其运道,绝其援兵,譬如网中之禽,何患不获。而何必多杀将士,急欲求成!苻丕不听。这时苻坚一心想集中兵力,试探东晋士卒的战斗力,以期尽快拉开灭晋战争的序幕。
2.朱序大意被围困
当时襄阳守将为朱序。他是东晋大将也参加过多次战争,曾经平定了司马勋的叛乱,还随桓温一起参加了对前燕慕容氏的北伐战争,也是战功赫赫。可惜此时他大意了,前秦军打来的时候,他竟没有设防。错误地认为北方之兵善于骑射,水战非其所长,前秦军缺乏水手,又没战船,一时无法展开强大攻势,疏于防守,犯了轻敌的错误。前秦骁将石越看到朱序的不备之后,用竹筏浮汉水以五千精锐骑兵迅速攻占了襄阳外城,夺走船只一百多艘。朱序只得仓皇退守,以死战保中城。石越利用夺得的这一百多艘船只运送十万大军至襄阳城下。从此襄阳城拉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保卫战。
3.围困襄阳
苻丕的主力大军渡河后,向襄阳发起了总攻。但守卫者是坚强的,襄阳之战变成了一个长期的围困战。
(1)朱母修城 襄阳守军仅万余人,但因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屡败前秦军。前秦军自4月开始昼夜攻打襄阳中城,守城战一直打到这年的腊月,前秦数十万大军未能越雷池一步。襄阳军民可以说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髫龄的幼童,他们全部支持守城,往城上送饭送水,送口信,全城老少齐上阵加入守城的行列。
朱序的老母年愈六十岁,亲临城上往返巡视。在襄阳城保卫战中立了大功。朱母出身名门,明经通史,有谋略。大难当头,她不顾年迈体弱,挺身而出,组织各将领的夫人们宣传妇女自古征战的故事,激励组织妇女队伍,参军参战。一天,她发现襄阳城北隅城墙守卫薄弱,有被敌人攻破的可能,于是身先士卒,号召众将士的女眷、使女,以及城内的广大妇女,组成几百人的抢修队伍,她亲自指挥,让妇女们抬土搬石,又在襄阳城西北隅内,赶修了一座长几十丈的斜城墙,城墙与内城东西衔接,她们昼夜不停地干,在襄阳争夺战争中,前秦军后来果然攻破襄阳西北边的城墙,东晋将士和广大军民在朱序的指挥下,退守其母韩氏夫人带领妇女们抢修的新城内,秦兵始终攻不下襄阳城。襄阳老百姓们感念这位老太太,就把她筑的这道城垒称为“夫人城”。在今天的襄樊市还能看到这段城墙的遗址。朱序的母亲因此垂名青史,成为千古妇女的楷模和英雄。
襄阳城被围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城内粮食一天比一天紧张,守城的军民日益峻困,他们心中除与襄阳城共存亡之外,还日夜盼望着来自建康的救兵,但是大将军桓冲带七万大军在上明(今湖北省松滋县西)畏前秦兵强盛,拥兵自保,不敢救援襄阳。而东晋兵力不足,又为了保持整个防线而不敢分兵去救襄阳。襄阳城就在朱序的带领下一直孤城奋战。朱序仗着城内余粮不少还有口吃的,将城池守得有条不紊,还时不时出来偷袭一下前秦军,苻丕等一时还真没办法,只有望城兴叹。苻丕听了苟苌的建议,想省些力气把他困死在城里,直到后来有人在苻坚面前弹劾他久攻不下,苻丕才开始进攻。差不多十个月,襄阳还是没拿下。
(2)内奸出卖 前秦大军屯在坚城之下,日费万金,苻坚大怒,下令克日攻陷襄阳,否则军令处置。于是前秦军攻打更急。符丕久攻襄阳不下,心急如焚,和众将反复计议如何拿下襄阳城。众将一致认为襄阳被围困时间已久,外援不至,粮食将尽,是内部变生的时刻。于是他们暗地打通与朱序都护李伯护的关系,以高官重爵相许,达成交易,约李伯护为内应。双方约好后,李伯护伺机出降。朱序带领襄阳军民屡败前秦军,符丕将计就计,扬言撤兵不攻,将部队埋伏于百里外的丛林中,朱序以为前秦军久攻襄阳不下,粮草不继,退兵是实,松懈了对襄阳城的防务,军民们松了一口气,沉浸在无事的平静中。正在此时,内奸李伯护遣其儿子向符丕送信,报告城中情况。信中建议符丕:“趁襄阳城军民疏忽的时候,火速进攻必能攻克襄阳城。”符丕得信,与众将商议,决定趁夜色出动轻骑万人,奇袭襄阳,其余大军也紧随其后进攻襄阳。夜幕降临,这时襄阳城的人们多日苦战,早已是疲劳不堪,以为敌军撤退,可以稍事休息,安静地酣睡了一个晚上。不料深夜时分,符丕轻骑飞临城下,朱序在城头仓猝喊醒众将士,分头呼喊军民上城防守,这时早已准备好为内应的李伯护,派亲兵打开了襄阳城城门,以作内应。前秦骑兵在石越的带领下,锐不可当,潮水般地冲入城内,朱序被李伯护捆绑住送给前秦军,城内大乱,失去指挥的襄阳城陷入混乱并终于被前秦攻克。
现存的夫人城城墙
随着前秦的大兵压境,东晋大将桓冲已经基本上被秦军压制住了,不敢出战。这时苻坚的兖州刺史彭超向苻坚上奏说,现在东晋彭城只有几千士兵,愿领精兵五万,先攻取彭城,再派猛将一并进攻淮南各城,这样正好和征南大将军苻丕形成“棋劫”之势,东西并进,就能直下建康。苻坚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彭超为都督,全权负责东线征讨诸军事,领五万大军,进攻彭城;再命令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带领步兵骑兵共七万,进攻淮阴和盱眙。于是公元379年的秦晋淮南之战就爆发了。从此以后,前秦军的进攻目标就开始转向了长江下游。
攻城战
襄阳被围和最终陷落之时,彭城一线同样吃紧。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淮河北,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古都是要害之地。三国大将吕蒙就曾说过: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今日取之,操后旬必来争。盖其地为许、洛襟要。可见彭城实为当时南北政权必争之地。此时的彭城离前秦的势力最近,现在对东晋来说,是有点想保也保不住;淮阴和盱眙,都在淮河的南岸,如果丢了这两座城,那江淮的局面就会更加危险,敌人更加接近。
1.战役第一阶段,前秦夺取彭城、下邳
公元378年八月彭超出兵围攻彭城,并包围了彭城,但是无法攻克。由于彭城位置重要,东晋不得不救,但是由于兵力有限和东晋实施战略收缩,所以第二年二月,谢玄受命才去救援彭城。大名鼎鼎的北府兵上场了,这时北府兵刚刚组建,还未完成整编。《晋书卷·谢玄传》载前秦军发动攻势后,晋廷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这时的北府兵尚在组建初期,部队兵员有限,一旦有警,必须大量征发当地人丁补充军队。虽然北府兵的骨干都是北方流民,战斗经验较多,但此征发民丁之下必然良莠相间,战斗力不可能立即得以整合发挥,所以谢玄行动很谨慎。
前秦与东晋形势图
兖州刺史谢玄领兵万余前往救援。这是建立和掌握北府兵的谢玄在战争中的首次亮相,他的表现将证明他确实是非常有军事才能的。面临前秦直指战略要地彭城的情况,谢玄领兵到了泗口(江苏南京六合),因为前秦军阻拦在了通往彭城的道路上,谢玄没办法立即赶到彭城下,为了通知彭城内的守将戴逯,派部将田泓走小道前往彭城,却在路上被前秦军俘获,前秦军威逼利诱田泓,命他告诉彭城守军南军已败,田泓假意答应,到了城下却大声喊道:“朝廷已经派大军前来支援,马上就到,大家一定要坚持。”前秦军大怒,立刻杀掉了田泓。田泓以大局为重、慷慨赴死正是当时东晋坚决抗战的写照。他的死应该给东晋官兵带来了更大的愤慨和抵抗之心。
在与彭城建立联系失败后,谢玄又生一计。由于彭超将辎重放在了留城,而谢玄一下就看中了这个软肋,派将军何谦假意进攻留城,真实目的却在接应戴逯,彭超中计,自动解了彭城之围,带兵回救留城,戴逯乘机帅部众出城跟着何谦,投奔了谢玄。彭超发觉中计,回师彭城,此时彭城只剩空城,彭超也由此拿下了彭城,并很快攻陷下邳。这时前秦俱难部也赶到,攻陷淮阴,派邵保留守。然后彭超与俱难合兵,准备继续南下进攻。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在这一阶段,前秦进展顺利,基本上按计划拿下淮北,特别是取得了彭城、下邳等重要据点,为将来北方幽、冀兵力南下建立前进和中转基地。东晋方面对于淮北并不是特别重视,丢失原在意料之中,能够将彭城的守军和物资人员顺利撤出,也算可以接受。这一战,东晋保住了人,前秦拿到了城,双方互有得失。这个时期人口稀少,在重重围困下能保住人,算得上是一种成功,然而彭城毕竟不同于其他城池,乃是淮水一带的军事重镇,彭城丢失,在晋军的腹地扎上了一根钉子。围绕彭城,必然还有新的争斗。
2.前秦的进攻和谢玄反击
前秦军对于战果并不满意,三月,随着西线战事结束,拿下襄阳的前秦军派遣毛当、王显领军二万支援淮南战线的俱难、彭超,这显然是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五月,前秦彭超部沿淮水西进攻克盱眙,俘获晋建威将军、高密内史毛璪之。接着以六万兵力东进围攻三阿(今江苏高邮西北)将晋幽州刺史田洛困住,其前锋距广陵仅百里。这个地方距离晋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不过百余里的距离,晋朝上下大为震骇,赶紧沿长江布防,并派谢安的弟弟谢石屯守涂中进行防备。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河间王昙之率众四万屯次于堂邑(今江苏六合)。然而毛当、王显部进军十分迅速,东进以后直扑战场,东晋方毛安之、王昙之部措手不及,被惊溃。毛安之职位右卫将军,所部当为东晋中央扈从部队,其实较谢玄所部北府军更为“正规”但战斗力反而不及,四万人居然一举惊溃,使得局势对于东晋而言更加恶化。
在一片风雨飘摇中,谢玄和其所部北府兵力挽狂澜,开始了一番惊世骇俗的绝地反击。谢玄率众三万次于白马塘,俱难遣其将都颜率骑逆玄,战于塘西,谢玄大败之,斩颜。谢玄进兵至三阿,与俱难、彭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谢玄进次石梁,与田洛攻盱眙,俱难、彭超出战,复败,退屯淮阴。谢玄遣将军何谦之、督护诸葛侃率舟师乘潮而上,焚淮桥,又与俱难等合战,谦之斩其将邵保,俱难、彭超退师淮北。(《晋书卷113苻坚载记》)
按此战进围三阿的前秦军约六万人,东晋方面谢玄部有兵三万,被围的田洛部兵力不详,但从此解围后田洛与谢玄进兵盱眙时兵力达五万可推测田洛部当有万余以上兵力。前秦在此战场上兵力优势已不明显,且两面受敌,处于两难之中。
谢玄的反击路线是从广陵到白马塘,从广陵到高邮再向西北,一路上都可经由三国时重修的中渎水道,且沿途两岸都是湖泊,所以可以推定谢玄所部三万人当时是乘船而进,依托水道与前秦军交战。这对于熟悉江淮间地形的北府兵当然十分有利,但对来自北方的前秦人马自然十分不适应。
在围城攻坚作战中最为忌讳的就是被敌人援兵从背后反击。前秦都颜所部为骑兵,在围城攻坚的战斗中骑兵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为前秦军机动部队,这时就被调来阻击谢玄的援军。前秦被迫在水网地带使用骑兵迎战,应该是前秦军并未预料到东晋的增援如此迅速到达,仓促之下先调机动部队迎击的。骑兵在这种水网地带进行作战是非常不利的,根本发挥不出自身优势,骑兵迂回机动大受限制,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东晋士兵是水军和步兵相结合,又在自己熟悉的地盘。再加上谢玄组建的北府军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士气高昂、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特别是北府兵由江淮间流民武装整编而成,战斗意志坚强,战斗经验也十分丰富。东晋在此战斗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前秦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北府兵首次上场就击败了敌军,击败前秦都颜的抵抗后,东晋军乘胜解围三阿,再败前秦军,彭超、俱难退守盱眙,谢玄部随即进驻石梁,石梁在盱眙东南,附近有石梁河,可通樊津湖,亦与从广陵北上的中渎水道相连,很方便南方水师进攻。六月,谢玄与田洛合兵进攻盱眙,兵力增至五万,而对面的前秦军新败之下此消彼长,再次战败,被迫退守淮阴。
白马塘战败后,在此后三阿、盱眙两战中,双方的战斗规模不得而知,前秦方损失不详,不能排除前秦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收缩战线的可能,但都将目光焦点移到淮阴。此时东晋方面再出奇计,以何谦等部水师趁夜乘潮而上,焚毁了前秦军架设在淮水上的浮桥,又摧毁了前秦的运输船队,并斩了负责守卫淮阴的前秦将邵保。前秦军后路被截,辎重尽失,再也没有坚持下去的战斗意志,只得退回淮北,在君川复遭东晋追击,大败,俱难、彭超逃回彭城。
北府兵的反击大败攻击淮南的前秦军队
由此可见,在战役最后阶段,东晋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还是水师,通过水师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并摧毁了对方的辎重。从而瓦解了对方的战斗意志。
总之,本来是在种种不利情况下,谢玄和他的北府兵却发挥了重要作用,连战连捷。谢玄带领着精锐北府兵营救三阿田洛,第一战,俱难、彭超大败,退守盱眙,三阿之围解除;第二战,俱难、彭超再败,这次连盱眙都呆不下去了,匆匆逃亡淮阴;第三战,谢玄连淮阴都不想让他们呆了,乘着江水涨潮,舟师并进,俱难、彭超只有告别淮阴,秦将邵保战死;第四战,谢玄带着被他解救出来的戴逯、田洛围攻淮北,大战于君川,俱彭二人再次大败,史书记载所属部众全丢在君川了,谢玄四战四捷,取得了淮南大捷。淮阴等战略要地被谢玄夺回。
3.原因与后果
淮南大捷后,这次前秦东晋交战结束。尽管襄阳之战也以前秦军惨胜而告终,而在淮南的大败,使得双方又回到了均衡之势。苻坚兴师动众,打了一年的仗,付出巨大代价,只占领了东晋的襄阳和彭城两地。前秦方面损兵折将,所得土地城池大部又丢失,可谓得不偿失。
(1)前秦失败原因分析
①将领不和,配合失当。因为战后两个战败的主将还起了纠纷,俱难认为战败责任全在彭超,难归罪彭超,斩其司马柳浑。这可是自行斩杀上级的参谋长,说明俱难骄纵难制。战后逃回的彭超自杀,俱难被免为庶人。
②后勤补给问题。前秦不得不在淮南陌生和不熟悉的地域投入大量人马作战,在后勤方面,由于西线战事影响,前秦中央不能给东线提供很大支持,主要依靠前秦的兖州、徐州支持,在夺取淮北彭城、下邳之前,无法对淮南提供有力支援,淮北之地,东晋早先已并不准备坚守,事先就已移民于淮南,前秦虽然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拿下淮北,但没有缴获敌人什么物资,淮北之地也野无所掠,实际交通线、供应线延长,更增加了经略淮南的困难。历史上徐、兖、豫地区并不是前秦统治的核心地区,在前燕与东晋对峙时代就是双方交锋区域和军事缓冲区,地区经济并不发达,缺乏支持长期大规模作战的基础条件。
北府兵
③总体调度问题。前秦在东线先以以彭超为帅,但实际苻坚派出俱难、毛盛等“中央军”7万人前往淮南,兵力超过主帅彭超所部,等于在次要方向投入兵力超过主要方向。前秦在西线大局未定,东线新控制区尚未取得稳定统治的情况下贸然在淮南投入重兵是不妥的。所以苻坚要负一定的责任。
(2)双方损失 关于前秦的损失,与俱难一同东进的另一主要将领毛盛在全部战斗中均无记载,战后被任命为兖州刺史,留守胡陆,并未被追究战败责任,或许可以认为毛盛所部未曾参战,可能他被留守在后方了。同样毛当、王显部随后赶到增援的二万骑兵除了惊溃东晋毛安之所部四万人的战绩外,也没有后来在淮南参战的记载,所以这部分兵力应该没有损失而退守彭城了。另外,东晋军队一股作气进行反击,唯独没有拿下彭城,说明这里应该有重兵把守,这也更加说明好几万前秦军队退往这里是可能的。这样算来前秦在此役中投入兵力有彭超的二至五万人,俱难、毛盛、邵保的七万步骑,毛当、王显的二万精骑后援。总兵力十余万,主要损失了从淮阴南下的军队,可能不少于六七万。可谓损失过半。
东晋方面,主要损失是丢失了彭城、下邳,以及毛安之的四万人“惊溃”,东晋方面投入的总兵力有谢玄、何谦的三万人,田洛的二万人,还有一些零星守备部队,总兵力也在十万左右,淮阴、盱眙等地失守时损失的军队(盱眙失守,毛璪之被俘,不可能无兵损失)也有不少折损。但淮南诸城失而复得,而且毛安之部四万只是“惊溃”,就是说因为惊慌而溃散了,本身损失或者说被击杀的并不多,这就有重新集合休整的可能,况且是在东晋控制地域内溃散,事后应该可以收集部分兵力,所以这支部队损失也不大,总体上来说,最终损失肯定低于前秦。
(3)后果 对东晋来说,已经展现出谢玄的名将之风和北府兵的实力,这也是此战最主要的影响。东晋北府兵打出了声威,获得了在江淮间抗击前秦步骑的经验和信心,为后续更大的抗前秦战争取得良好的经验和心理铺垫,从而在后来淝水大战时坚定了东晋方面在淮南坚决抵抗的决心。
对于前秦,虽然获得了彭城、下邳重要的前进基地,但基本上证实从东线彭城、淮阴、广陵一线进攻建康因地理条件困难太大而基本不可取。这次交锋表明兼并东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同时也暴露了前秦军步、骑兵不适应南方水路作战的弱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反而帮助敌人降低了后来全面伐晋时对东线防守的顾虑,使北府兵可以毫不顾忌地西进迎战前秦中路主力。前秦精锐部队在淮南的失败,也可能使前秦将校在后面全面入侵南方时留下心理阴影。可以设想,如果前秦没有淮南的失败,而在彭城和下邳留有七八万精锐步骑,当淝水大战爆发时,这一路前秦军从东线南下攻击广陵,或者做出攻击广陵的姿态,起码北府兵不太可能在侧翼存在威胁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西进迎击前。
公元381年,晋桓石虔又取得了沔南大战的胜利,来犯的前秦将阎振、吴仲被生擒,斩首七千,俘获万人,桓冲也得以洗雪襄阳之战中坐视襄阳沦陷而不敢救之耻。
然而淮南和沔南的失败,对于前秦来说构不成致命的打击,相反,却更加激怒了苻坚灭晋雪耻之心。后来前秦终于全面出动进攻东晋,从而爆发了淝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