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氧化铜矿床形成机理 [1]

氧化铜矿床是一种通过表生作用形成的矿床,是原生硫化铜矿长期风化、侵蚀、氧化的产物。氧化铜矿床一般距离地表较近,裂隙较发育,断裂层较多,易接触空气,地下水位低。氧化铜矿形成特征介绍如下。

1.2.1 氧化带特征

氧化矿通常赋存于矿体上部,氧化带一般深10~100m,部分达到数百米,沿矿体构造破碎带延伸。自然界中纯氧化矿或纯硫化矿较少,一般氧化矿和硫化矿互含,从矿体上部到下部,氧化率逐渐降低。按矿石中氧化铜所占比例分类,氧化率≤30%称为硫化矿;氧化率>30%称为氧化矿。

氧化带由上到下可分为:①氧化淋滤带;②次生氧化铜矿富集带;③次生硫化铜矿富集带;④原生硫化铜矿带。

氧化淋滤带位于矿体的上部,矿体受到空气氧化作用后,原生硫化铜矿被分解淋滤,铜矿物以游离氧化铜矿及结合氧化铜矿为主。

次生氧化铜矿富集带位于淋滤带下部,主要为含铜氧化物,脉石以褐铁矿为主。

次生硫化铜富集带位于次生氧化铜富集带之下,由原生硫化铜及次生硫化铜组成,氧化铜矿物较少。次生硫化矿物主要有:辉铜矿、铜蓝。

原生硫化铜矿带位于矿体最下部,原生硫化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

1.2.2 氧化铜矿物生成

硫化矿床出露地表后,遭受风化剥蚀,使硫化物与富含氧的地表水或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硫化物中的硫被氧化生成硫酸,金属离子生成硫酸盐溶解到水中。其反应为:

2FeS 2 (黄铁矿)+7O 2 +2H 2 O=2FeSO 4 +2H 2 SO 4

4FeS 2 (黄铁矿)+15O 2 +2H 2 O=2Fe 2 (SO 4 3 +2H 2 SO 4

硫酸铁经过转运后发生水解,在弱碱条件下转化为含水氧化铁。其反应如下:

Fe 2 (SO 4 3 +6H 2 O=2Fe(OH) 3 +3H 2 SO 4

2Fe(OH) 3 =Fe 2 O 3 ·2H 2 O+H 2 O

铁形成氧化物后残留在铜矿体上部,形成铁帽型矿床。在含硫酸根离子、硫酸盐及空气中的氧共同作用下,硫化铜矿物发生氧化作用。反应如下:

CuFeS 2 (黄铜矿)+4O 2 =CuSO 4 +FeSO 4

2CuFeS 2 (黄铜矿)+8O 2 =Cu 2 SO 4 +Fe 2 (SO 4 3

2CuSO 4 +2FeSO 4 =Cu 2 SO 4 +Fe 2 (SO 4 3

经过氧化作用,铜以硫酸铜或硫酸亚铜的形式,溶入地下水或以硫酸铜形式结晶析出,在碱性条件下形成黑铜矿(CuO)、赤铜矿(Cu 2 O)、赤铜铁矿(CuFeO 2 )等。当水溶液中含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或介质中存在大量碳酸盐矿物时,硫酸铜与它们反应形成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其反应式如下:

2CuSO 4 +CO 2 +3H 2 O=CuCO 3 ·Cu(OH) 2 [孔雀石]+2H 2 SO 4

2CuSO 4 +CaCO 3 +2H 2 O=CuCO 3 ·Cu(OH) 2 [孔雀石]+CaSO 4 [转为石膏]+H 2 SO 4

2CuSO 4 +Ca(HCO 3 2 +H 2 O=CuCO 3 ·Cu(OH) 2 [孔雀石]+CaSO 4 +H 2 SO 4 +CO 2

3CuSO 4 +Ca(HCO 3 2 +2H 2 O=2CuCO 3 ·Cu(OH) 2 [孔雀石]+CaSO 4 +2H 2 SO 4

在有游离二氧化硅的条件下,硫酸铜与其反应生成硅孔雀石( m CuO· n SiO 2 · p H 2 O),硫酸铜在还原条件下产生自然铜的矿物组合。

5CuSO 4 +4FeSO 4 +CaCO 3 +3H 2 O=CuCO 3 ·Cu(OH) 2 [孔雀石]+Cu 2 O+Cu+2Fe 2 (SO 4 3 +CaSO 4 +2H 2 SO 4

以上矿物一般位于氧化带的上部及中部,沿淋滤孔洞及裂隙充填。在自然界中只有少部分矿石直接由硫化物经氧化作用形成;多数情况是在氧化淋滤作用后,金属离子经过溶液的迁移、转运等在下面富集。在干旱少雨地区,一般不会产生迁移作用,铜离子以微粒氧化物的形式被包含于褐铁矿中,呈云雾状嵌布;如果呈土状,称土状氧化铜矿。

硫酸铜或硫酸亚铜不能形成氧化铜矿,会被溶液携带到下部,与原生硫化物反应,形成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如:

7CuSO 4 +4FeS 2 [黄铁矿]+4H 2 O=7CuS[铜蓝]+4FeSO 4 +4H 2 SO 4

Cu 2 SO 4 +FeS 2 =2CuS+FeSO 4

2Cu 2 SO 4 +FeS 2 +FeSO 4 =2Cu 2 S[辉铜矿]+Fe 2 (SO 4 3 [转为褐铁矿]

14CuSO 4 +5FeS 2 +12H 2 O=7Cu 2 S+5FeSO 4 +12H 2 SO 4

CuSO 4 +CuFeS 2 =2CuS+FeSO 4

3CuSO 4 +3FeSO 4 +2CuFeS 2 =Cu 5 FeS 4 [斑铜矿]+2Fe 2 (SO 4 3

CuSO 4 +2FeSO 4 +FeS 2 =CuFeS 2 +Fe 2 (SO 4 3

3Cu 2 SO 4 +2Cu 5 FeS 4 =8Cu 2 S[辉铜矿]+Fe 2 (SO 4 3

5Cu 5 FeS 4 +11CuSO 4 +8H 2 O=18Cu 2 S[辉铜矿]+5FeSO 4 +8H 2 SO 4

硫酸铜溶液会随水渗透流失,要形成氧化铜矿,需要炎热潮湿气候、适宜的地形条件、适宜的降雨量。有时随水渗透流失5~10km后,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H 2 CO 3 )及OH - 形成孔雀石[CuCO 3 ·Cu(OH) 2 ],分散于泥沙沉积物中。

1.2.3 矿床类型

氧化铜矿床按地质特征可以分为两类。①产于硫化矿床次生氧化富集带,形成铁帽型或风化壳型矿床;②产于硫化矿床被剥蚀后形成的残坡积物中,形成残坡积矿床。

残坡积型矿床 矿石常由围岩角砾、碎屑和泥土组成。含铜氧化物以单矿物形式与土、砂、砾混在一起,脉石未经胶结呈疏松状、角砾状或土状构造。主要矿物有孔雀石、硅孔雀石、黑铜矿、矾类矿物。

铁帽型矿床 原生矿体富含硫化物,如黄铁矿、磁黄铁矿,经氧化后形成铁帽型矿床。氧化铜矿物分带出现,上层主要含孔雀石、硅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赤铜矿、矾类矿物;中层主要含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自然铜;中下部主要为铜氧化矿及次生硫化铜,含辉铜矿、铜蓝、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自然铜;最下层为硫化矿次生富集带,有原生硫化铜和次生硫化铜,如斑铜矿、辉铜矿、铜蓝、黄铜矿、黄铁矿、白铁矿组成。

风化壳型矿床 原生矿体为网状脉型或细脉型,含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围岩为硅酸岩类,如花岗岩、火山岩、浅变质岩、砂岩。经过风化后部分黏土化或形成疏松砂土,有一些蚀变岩,如石英岩、绢云母岩伴生。氧化铜矿物常保留在原有的细脉中或充填于裂隙中,出现在原生矿床的上部形成网脉状氧化铜矿。含铜氧化物主要为硅孔雀石,其次有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矾类矿物。常含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脉石主要有黏土矿物、蛋白石、褐铁矿、赤铁矿、绿泥石。 eTQsmDeoJkhylsP4umnpBb2ZoIIua6klX/FxaDOJRX17v4JAZvIlNwBTpbcSgX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