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兔的黏液瘤病

兔的黏液瘤病是由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高度致病性传染病,特征为全身皮肤,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眼睑及耳根皮下发生黏液瘤性肿胀。

【病原】痘病毒科黏液瘤病毒(RMV)。本病毒包括几个不同的毒株,各毒株的毒力和抗原性互有差异。病毒抵抗力低于大多数痘病毒。不耐pH4.6以下的酸性环境。对热敏感,55℃;10分钟,60℃以上几分钟内灭活,但病变部皮肤中的病毒在常温下能活好几个月。对干燥抵抗力相当强。对福尔马林较敏感。对高锰酸钾、升汞和石炭酸有较强的抵抗力,0.5%~2%的甲醛溶液需要1小时才能灭活该病毒。

【流行病学】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蚊虫大量滋生的季节,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主要流行于澳大利亚、美洲、欧洲。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家兔和野兔,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与病兔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或与被污染饲料、饮水和用具接触。蚊子、跳蚤、蚋、虱等吸血昆虫也是病毒传播者。

【临床症状】临床上身体各天然孔周围及面部皮下水肿是其特征。最急性时仅见到眼睑轻度水肿,1周内死亡。急性型症状较为明显,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互相粘连;口、鼻孔周围和肛门、外生殖器也可见到炎症和水肿,并常见有黏液脓性鼻分泌物。耳朵皮下水肿可引起耳下垂。头部皮下水肿严重时呈狮子头状外观,故有“大头病”之称。病至后期可见皮肤出血,眼黏液脓性结膜炎,羞明流泪和出现耳根部水肿,最后全身皮肤变硬,出现部分肿块或弥漫性肿胀。死前常出现惊厥,但濒死前仍有食欲,病兔在1~2周内死亡。

【病理变化】最突出的病变为皮肤肿瘤和皮肤以及皮下显著水肿。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水肿严重。皮肤出血,脾肿大,淋巴结出血,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胃肠道的黏膜下有瘀血点或瘀血斑。

【诊断】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各处的体液和脏器中,尤以眼垢中和病变部的皮肤渗出液中含毒量最高,以其接种兔肾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系,24~48小时后可观察细胞病变。此外,也可取病变组织匀浆、冻融并经超声处理使细胞裂解,释放病毒粒子,用此病毒抗原做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方法简便、快速,24小时内可获得结果。

【鉴别诊断】

1.兔的黏液瘤病与兔葡萄球菌病的鉴别

[相似点]兔的黏液瘤病与兔葡萄球菌病均有传染性,皮下发生、肿胀。

[不同点]兔葡萄球菌病的病原为兔葡萄球菌。头、背、颈、腿各部位皮下、肌肉形成肿胀,自行破溃或切开流出白色脓液,内脏也发生脓肿。兔的黏液瘤病颜面皮下和天然孔周围皮肤发生黏液瘤样肿胀,内脏不发生,只有兔科动物发病。

2.兔的黏液瘤病与野兔热的鉴别

[相似点]兔的黏液瘤病与野兔热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1~1.5℃。

[不同点]野兔热的病原为土拉杆菌。体表淋巴结(颔下、颈下、腋下和腹股沟)肿胀、化脓,有腹泻。内脏有针尖大至粟粒大坏死灶。兔的黏液瘤病颜面皮下和天然孔周围皮肤发生黏液瘤样肿胀。

3.兔的黏液瘤病与脓肿的鉴别

[相似点]兔的黏液瘤病与脓肿均有皮下肿胀。

[不同点]脓肿无传染性,针刺流出脓液,不出现黏液。

4.兔的黏液瘤病与睾丸炎的鉴别

[相似点]兔的黏液瘤病与睾丸炎均有睾丸肿胀,热痛。

[不同点]睾丸炎无传染性,皮肤、皮下不出现肿胀。

【防制】

1.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消灭吸血昆虫;病兔和可疑兔应隔离饲养,待完全康复后再解除隔离。兔笼、用具及场所必须彻底消毒;应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进口兔和未经消毒、检疫的兔产品,以防本病传入。

(2)免疫接种 用兔纤维瘤活疫苗及弱毒黏液瘤活疫苗进行免疫注射预防。

2.发病后措施

发现本病时,应严格隔离、封锁、消毒,并用杀虫剂喷洒,控制疾病扩散流行。

处方1

口服病毒灵治疗,每日3次,每次0.1克/千克体重,连服7天。

处方2

烟丝30克,槟榔30克,牡蛎、白芷各15克,姜汁、面粉适量。烟丝和槟榔共炒焦研末,白芷研末,牡蛎煅研,然后研和,以姜汁加面粉少许调如糊状,敷于患处,每天更换1次。

处方3

黄柏、五倍子各等份,花椒油适量(花椒油制法:香油25毫升,放花椒6~7粒,炸焦,去掉花椒,即得花椒油)。研细末,花椒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YOZ3gRpvBEaQHcpUvDf4QA/q6EEBrHfkY5QUl9yH3ZEeadDhrF7NZqouRqiMUy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