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读包装

在入杯品尝之前,甚至在细读酒标之前,

一款酒的身份,或者说身价,从包装上就可见端倪。

只是,有些端倪更像是手势或密语,来自葡萄酒历史文化的深处。

若用自己的文化语境来解读,有时难免误会重重。

酒瓶颜色:保护色,护隐私

长期受到日光或高瓦数白炽灯泡的灼灼炙烤,葡萄酒会失色、变味,甚至产生一种臭烘烘的特殊气味。

两百多年前,玻璃酒瓶逐渐普及开来,人们发现深棕绿色的酒瓶能很好地减弱光线的影响。所以红酒总是藏在深色瓶中,入杯时才亮出姹紫嫣红。在葡萄酒世界里,颜值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小觑。穿一袭炫酷黑衣提升档次,也愈发屡见不鲜。

相对于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红葡萄酒的“抗晒”能力最强。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的被称作“多酚”的物质,通过红酒酿造过程中的“泡皮”环节而大量溶入酒中,并在酒的生命历程中承担多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保护红酒、抗击氧化。

无色瓶的诱惑

桃红葡萄酒中的多酚含量要少得多,天生就需要更多保护,若遭受长久的光照,则香气尽失,色泽也会变成暗淡的橘黄,如同失去光泽的珍珠。但无色透明瓶却相当常见。除去个别精品,大多数桃红酒从收成年份起算最多三年便应享用。红颜弹指老,又何必关入深色瓶难见天日?

白葡萄酒中多酚含量极少,按理说,不论干型与甜型都应该装入有色玻璃瓶,但实际情况有点复杂:

甜型白葡萄酒往往金光灿烂,对视觉冲击强烈,特别是“贵腐”类型更为甚,使用无色透明瓶盛装,是长达两百年的传统。更何况甜酒消费的金色年代已经过去,比起“隐私权”,它们更需要的是被买回家。赤裸裸地用浅金深黄来诱惑,也在情理之中。

除非陈年到一定时间,干型白葡萄酒很少会那么金灿耀眼,消费市场也基本平稳,待在有色瓶子里,既安全,又稳重,很明智。

能否通

“落叶色”是最好的保护衣

可见光的波长在40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1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统称为紫外线。俗称“落叶色”的深棕或深绿颜色的玻璃能阻挡几乎所有的500纳米以下波长的光线,但这并不是说,有了这层保护,就可以任凭太阳晒。别忘记,葡萄酒是受不得热的。

比起红白

瓶型:看体型,辨身份

法国共有12个(也可以细分到16个)葡萄种植与酿造大区。每个大区里都有干红葡萄酒,而干红的基本瓶型只有4种。所以,“看瓶型识产地”只是相对而言。

瓶型与出生地

4种基本瓶型都各自得名于一个葡萄酒大区:

·波尔多瓶型

·勃艮第瓶型

·普罗旺斯瓶型

·阿尔萨斯瓶型

它们的差别主要是“肚子”的大小和“肩膀”的平削。

葡萄酒瓶的颜色首先要胜任“保护人”的角色

“阿尔萨斯之笛”的双重调门

阿尔萨斯是法国葡萄酒名区之一。莱茵河哺育了沿岸的葡萄园,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当地葡萄酒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尔萨斯瓶型的正式名称其实是“莱茵河瓶型(Vin du Rhin)”。

从底部往上,大约在二分之一的高度,开始细瘦上去,比其他瓶型都显得纤长优雅,因此得名“阿尔萨斯之笛(La Flûte d’Alsace)”。干红的4种基本瓶型中,也只有它受到法律的特殊关照。

瓶型与葡萄酒之间第一次扯上法定关系是在1955年。为了杜绝假酒、保护酒农利益,一条地方性政令出台,规定阿尔萨斯葡萄酒必须使用“阿尔萨斯之笛”瓶型。

必须强调的历史背景是:此时的阿尔萨斯尚未进入法国“法定原产区”体系(简称“AOC体系”),而在当时已经划定的所有葡萄酒法定原产区(简称“AOC”)中,没有任何关于瓶型的法律制约。

在这个曾长期处于政治纷争的地区里,葡萄园屡遭重创,“户籍编制”动荡不安。虽然早在1935年,阿尔萨斯法定原产区的划界问题就已经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直到1962年,也就是法国“国家法定原产地管理局(INAO)”成立将近30年之后,阿尔萨斯才正式进入AOC体系之中。

优雅漂亮的“阿尔萨斯之笛”也有多种版本

AOC制度并非一部把所有规矩道理一揽子说尽的综合法律,而像是一套套地方法规。每个法定原产区的划定时间都不尽相同,要想知道每个产区内,葡萄种植和酿造到底受什么限制、外包装上的产地名称到底怎么注明才合法,都得分别查阅相对应的“Cahier des Charges”(本书译为“技术规范”)。截至今天,只有阿尔萨斯的原产区技术规范中单辟一节来规范瓶型,堪称地域特色和传统力量在葡萄酒文明中最“形而下”的体现。

1972年,在阿尔萨斯葡萄酒的生产重镇科尔马(Colmar)地区的4000名酒农的强烈请愿下,法国正式颁布法律,将“阿尔萨斯法定产区”葡萄酒绑定在“阿尔萨斯之笛”中,不可用其他瓶型盛装。

但这一忠实关系却并非双向的。阿尔萨斯葡萄酒必须忠于阿尔萨斯瓶型,但用这一瓶型盛装的法国红酒却未必都产自阿尔萨斯。

根据2009年7月24日发布的欧盟政府公报(Journal Officiel de l’Union Européenne),普罗旺斯丘(Côtes de Provence)和卡西斯(Cassis)这两个法定产区的红葡萄酒也可以—不是“必须”—用“阿尔萨斯之笛”盛装(有另外几个法定产区的白葡萄酒也可使用阿尔萨斯瓶型,本书不作详述)。

普罗旺斯明明有自己的特色瓶型,而卡西斯在马赛以东20公里、“蓝色海岸”之畔,更是与阿尔萨斯天南地北,“长笛”为什么偏对这两个南部产区破例,还真是个谜。

“肩”上分立场

和时尚界的风向一致,瓶子越长、越瘦,就显得越时髦、越精致。同样的容量下,勃艮第瓶型的肚子更粗圆些,而波尔多瓶型“肩膀”明显,身体线条更显端方,文人雅客们倾向于在前者身上嗅到内陆乡村的乡野味儿,而在后者身上看到更多“海派”色彩与时髦劲儿。

最早为法国葡萄酒打开海外市场的是波尔多酒。波尔多酒最早使用的玻璃瓶并非我们熟悉的这种“端肩膀”,却有着细脖子和胖肚子,是由当时波尔多酒的最大外国客户—英国人—设计的。容易制作,成本也不太高,可是不好摆放,对水路运输来说既不经济也不太保险。运输商开始动脑筋,把“肚子”收起,改为直身板,制作难度和成本高了不少,但运输和管理方便得多。因此,波尔多瓶型也被叫作“港口瓶型”。

在文人墨客心中,勃艮第瓶型(中间两支)与

直身瓶问世后,人们发现“肩膀”的设计不仅利于摆放和运输,还有个好处:倒酒时可避免酒渣一涌而出。但这个好处也仅是附属性而已—瓶子直立静置几小时或加一道滗酒环节就可消除酒渣带来的尴尬。

勃艮第地处内陆,没有遭遇瓶型对运输或储存带来的严重问题,当然不会主动去改动瓶型。何况,黑皮诺葡萄没那么色深皮厚,酒陈放多年后也不会析出太多的沉淀,也就不会有改换包装的内在需求。更何况,勃艮第酒声名远播,肚子粗圆的瓶型早就“形而上”地在酒客心中扎了根,更不会自讨苦吃地去削骨磨腮。

18世纪的英国人不仅搞出了蒸汽机车,还造

“弗龙蒂尼昂瓶型”是啥?

在波尔多地区里,人们有时会用“弗龙蒂尼昂瓶型”来指代波尔多瓶型。因为直身瓶的老祖先来自一个叫弗龙蒂尼昂(Frontignan)的地方。

朗格多克大区内的弗龙蒂尼昂地区出产一种用白葡萄“麝香(Muscat)”酿造的“天然型甜葡萄酒(vin doux naturel)”,即“弗龙蒂尼昂麝香(Muscat de Frontignan)”,盛装在刻有凹凸的螺旋花纹的透明瓶中。

传说宙斯之子、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迷上了这种甜若蜜糖的美酒,把整瓶喝光还不算,非得把最后一滴也要挤干净,所以用巨手把瓶子绞拧成这般模样。当然,这个传说十有八九是酒农们自己编造出来的。弗龙蒂尼昂麝香的历史要追溯到17世纪,比瓶子的年龄可老得多。

透明瓶中的金色甘露,让人想不开心都难

1912年,马赛的一名玻璃工匠设计出一种瓶身上有凸凹螺旋花纹的直身瓶,为了便于贴标,还在瓶身上留出了一块平整的地方。在当时的工艺水平下,这可是件很出名的事。没过多久,弗龙蒂尼昂的酒农合作社就开始把它当作特色瓶型,而且成功地让它留在了历史习俗中。1936年,弗龙蒂尼昂麝香成为法定产区之时,这种透明螺旋花纹瓶取得了专属保护。

螺旋花纹瓶问世不久,波尔多著名的滴金庄(Château d’Yquem)庄主便请这位马赛工匠来给自家设计瓶型。很快,直身瓶型便在波尔多普及开来,而用透明玻璃瓶来盛装甜型白葡萄酒也在不同的地区里流传起来,并形成习俗延续至今。

“弗龙蒂尼昂麝香”的螺旋花纹瓶

“细腰美人”有专宠

民俗服饰是文化的沉淀,酒瓶形状也盛装着各个酒区的历史风情。

普罗旺斯的浓郁民风不仅体现在薰衣草、大蒜和橄榄树上,就连特色酒瓶都分成两大类。其中之一是“普罗旺斯瓶型(Côte de Provence)”,也是上文提到的4种基本瓶型之一。

另一种的瓶身中部细瘦一些,唤作“穿腰封的笛子(Flûte à corset)”,又叫“细腰美人”,其曲线秀美玲珑。当地有个不成文规定:“细腰美人”只供“酒庄酒”使用,酒商的“贴牌酒”不得染指。

普罗旺斯瓶型美则美矣,但民俗味道太浓,不仅其他酒区很少拿来扮靓,就是当地干红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波尔多瓶型,因为显得更时髦。缺少法律对瓶型的强制,民俗在“国际化”面前难免式微。

对于普罗旺斯丘法定产

为了显得更时髦,普罗旺斯丘的红酒多采用波

普罗旺斯的某家名庄

瓶型与酒质

有种说法是“使用波尔多瓶型的酒都浓郁耐存”。其实,瓶型跟产地之间没有专属,与葡萄品种、酒的风格更不会有单一的对应。

在勃艮第和波尔多,勃艮第瓶型与波尔多瓶型

在法国地图上,从北至南画一条线,上起勃艮第,下抵隆河南,中间经过薄若莱,几个酒区里的不同葡萄品种加起来超过两位数,却都用着一水儿的勃艮第瓶型;从隆河南部开始,左右各画一撇,左到朗格多克鲁西荣,右到地中海上的科西嘉,“溜肩”与“端肩”就变得难分伯仲。

在法律缺席的情况下,一款酒用什么瓶型,要综合考虑传统与市场的流行风向,和酒质浓淡并无直接联系。勃艮第瓶型里绝不乏色深味重的浓酒,波尔多瓶型里也未免不能轻柔明快。

“小屁屁”里问题多

英文里,酒瓶底儿有好几个叫法,即“punt”“kick-up”或“push-up”。法语里,它的俗称就直接叫作cul(直译过来是“屁股”)。

大拇指顶住“cul”,其余手指握紧瓶身

酒瓶回收后制成的“winepunt”水杯

这个凹陷令瓶身更结实且利于叠放,但它的深浅和酒质有关系吗?

刚刚酿好的红酒并不澄清透明。里面有悬浮物,也有更粗大的渣滓。密度低的悬浮物最讨厌,既难看,还会慢慢在酒里产生怪味道。很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摸索出“凝结”技术,专门对付它们。颗粒较为粗大的渣滓并不危险,不少酒庄倒愿意留着它们去加强酒的风味。还有些物质溶解在酒中,数年后才慢慢析为沉淀。顶级红酒在进入适饮期前都需要陈放多年,酒渣往往也相应增多。瓶底的凹陷能帮助收集渣滓,倒酒时再小心点,它们就不会流到杯子里败兴。

葡萄品种各有资质,较量综合能力才最有意义。若在同年龄的红酒之间比拼酒渣,黑皮诺就要输得一塌糊涂,赤霞珠怕是也要在马尔贝克或西拉子面前称臣。

酒渣是葡萄品种、工艺特色、储存条件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沉淀”。因此,即使是产自同一村、同一地头、同一葡萄品种的红酒,也不能靠酒渣大战论英雄。有些新兴市场里,消费者甚至会把酒渣当作质量缺陷,而认为酒要澄清才是上品。生产者为避免麻烦或投其所好,索性加一道过滤或轻度过滤的工序再装瓶。这样一来,瓶底的“小屁屁”无论是深还是浅,一辈子恐怕都用不着干接酒渣的活儿。

罐底尖尖是为啥?

千年前的葡萄酒远不及今天浓郁,沉淀物却不少。尖底酒罐虽然只能插进沙堆
里或吊起来,却能把酒渣都收留在尖尖的底部,抬起来运输晃啊晃,也不会搅得满罐子都是,真是妙。喝的时候,图坦卡蒙(Tutankhamun)时代的叙利亚人早就想出了办法:用吸管!

而把朝下的锥形倒过来,古老的尖底酒罐就一下子变成了现代的酒瓶—逆向思维看来早就被证明是重要的思考能力!

图坦卡蒙时代的叙利亚人用吸管喝葡萄酒。据

体重与时尚

一瓶750毫升的红酒,重量可能是1200克至2000克之间的某个值,因为空瓶本身分量相差悬殊。最便宜的瓶子身量单薄,约重400克,而“豪华版”的空瓶能达到1000克。

300多年前,英国人首先成功制作出厚重结实的玻璃酒瓶,由于工艺成分的缘故,这些瓶子是黑色的。有趣的是,黑色重型瓶也被现代人看成是上等酒的包装标志。高大结实有质感,光线的屏蔽性极强,装箱运输时磕碰一下也无大碍,从这些方面看,黑色重型瓶做高端红酒的“保护人”的确响当当。但是,在环保意识强烈的当代社会,人们关心制作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如果空瓶比酒都沉,倒会招来白眼。

有些制瓶厂特意设计出轻型瓶,颇有一代新宠的气质。若单掂分量,怕是要被归到大路货里的底层,但实则身轻体健抗击打,工艺技术含量高,造型也颇具时尚感,只是成本不低,日常小酒是享用不起它们的。

花饰与造型:凹造型,有讲究

在酒瓶脖子上浮雕出一个特色标志,身份识别度顿时增高。玩得更专业的,干脆自己设计瓶子。

传统的瓶底

“协会瓶”

各个葡萄酒大区里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行业协会,有些协会很乐于为“会员酒庄”们设计“协会瓶”,集体推广、一荣俱荣。

有些葡萄酒大区身处历史文化的遗物堆里,淘宝最容易不过,比如卢瓦河谷和隆河谷,前者是“法兰西后花园”,后者有教皇避难的行宫。卢瓦河流经的安茹(Anjou)产区用王室家族纹章上的百合花装饰瓶颈,阿维农小城附近的教皇新堡产区(Châteauneuf-du-Pape AOC)把“圣彼得”的两把钥匙刻上浮雕,历史风情扑面而来。瓦克拉斯(Vacqueyras)原本只是隆河谷村庄法定产区(Côtes du Rhône Villages)中的一块“Cru”,到了1990年才独立成为AOC。1992年,当地的酒农工会就推出了同样刻有钥匙的“徽章瓶”来携手推广。

瓦克拉斯成为法定原产区

科西嘉岛上的帕特利莫尼欧产区(Patrimonio AOC)风景迷人,古董也不少,酒庄们却并不愿去淘旧货。2014年,该产区也推出了“协会瓶”,但没有徽章没有花,只是把产区名字本身做出设计感,现代简洁,据说在货架上的识别度也不错。

科西嘉岛上的“协会瓶”风格简洁

“协会瓶”都能申请设计专利保护,但推广方面并无法律强制。如果酒庄不愿与行业协会的其他成员联合推广,而自有宣传谋略,更愿意单兵作战,照样可以说“No”。“浮雕造型法”并非行业协会独占,酒庄、制瓶厂都可自行设计。瓶颈上的这个纹饰,是识别标志还是防伪符号,是质量证明还是装饰艺术,各项功用各占几分,若不了解背后的来龙去脉,很难一眼看得明白。

隆河谷葡萄酒大区与勃艮第葡萄酒大区南北相

百合花的“活力宣言”

1911年,曼恩-卢瓦河谷地区的酒农联合会发起了一场酒瓶设计大赛。设计要求很严格,不仅模样得跟别的地区有区别,还得结实、禁得起磕碰,还要考虑到叠放与存取的安全和便捷。可组委会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玻璃瓶的制造在当时还属于“高科技”,将设计从图纸变成烧制成的样品,着实没那么简单,比赛以流产告终。

十几年之后,安茹的一家制瓶厂推出了一款设计并交给专家检验,结果大受称赞。基本式样属于勃艮第瓶型,但细节令其气质独特,媒体称它“秀美、优雅、低调,就像安茹的年轻女子那样”。它有着被称为“落叶”的颜色,这种颜色已被公认为能很好地保护葡萄酒,但在当时还非常少见,让其他制瓶厂艳羡不已。

1925年,制瓶厂为这个“容量75厘升、净重800克、高度315毫米……瓶颈上的浮雕为月桂枝围绕的王冠和三朵百合,上方刻有Anjou字眼”的瓶子递交了设计专利申请,保护期限25年。1926年1月的酒展上,“百合花酒瓶”不仅成了明星,甚至成了“活力宣言”。

海报上就是90年前递交专利的安茹瓶型。如

20世纪20年代左右印制的明信片。明信片

当时安茹地区有位葡萄酒界的名人,他对新酒瓶极为欣赏,甚至在一次名流云集的宴会上公开赞颂:“安茹地区的人总被认为萎靡懒散、行动缓慢,那只是因为他们需要先思考再作出行动的决定,这是富于智慧的表现。表面也许懒散,内里却富于观察力,他们努力让安茹葡萄酒跻身于法国名区之列,这个瓶子就是鲜活的证据,别的地区难道不会学学吗?”

“教皇”的身份疑团

法国葡萄酒文化复杂精深,利益对局自然如影随形。协会组织多如牛毛,不同级别、规模的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甚至是葡萄酒农之间的松散团体,无不是为了保护、对抗、联盟……加入不加入,加入哪个,都是各家酒庄的自由选择。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明白为什么连“教皇新堡”这样的老牌产区也会成为货架上的身份疑点。

成立于1924年的“教皇新堡酒农工会(Syndicat des vignerons de Châteauneuf-du-Pape)”的创始人兼主席也是法国法定原产区制度的“总设计师”之一,其位高权重不言自明。1935年,“教皇新堡”被正式划定为法国首个“法定原产区”,葡萄酒的新时代拉开序幕。在男爵的授意下,崭新的“工会酒瓶”很快推出,瓶身上刻有教皇钥匙,古风盎然,既体现了传统又象征了品质,凝结了酒农们的期冀,一切似乎都完美得可以地老天荒,但不祥的阴云其实早在那里……

圣经故事中,基督将两把钥匙交给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彼得(St. Peter)掌管,金的那把可以开启天堂大门,银的那把可以开启凡间的大门。冥冥中,已经暗示了事端将现。

1960年,一个新工会组织成立,全名叫作Syndicat Intercommunal de Défense Viticole de l’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ée Châteauneuf-du-Pape。请注意,这个长长的名字里并没有“vigneron(酒农)”这个字眼。换句话说,这是个酒农和酒商都能加入的组织。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从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1963年,“教皇新堡葡萄酒制造商联盟工会(Fédération des Syndicats de Producteurs de Châteauneuf-du-Pape)”成立,而且把男爵的“酒农工会”以及另外两个协会都“联盟”了进去。从此时开始,“工会瓶”的使用规矩开始变复杂:首先得入会,而且每年的酒酿好后得先通过联盟工会委员们的品尝和评议,达到品质水准才能用。在这两个规矩之上还有个先决条件:必须是“酒庄装瓶”,没有“酒商酒”染指的份儿。

随着酒商势力的壮大,瓶子里埋藏的硝烟终于在40年后爆发。2002年,那个有着长长名字的新工会推出了教皇新堡产区历史上的第二款“工会瓶”,命名为“La Mitrale”—“教皇的帽子”,不论是“酒农酒”还是“酒商酒”都可以使用。如果不想加入协会,但又想用这种新瓶子,也没问题,花钱买瓶子就行,只要酒的质量能达到工会自己制定的规章标准。

“酒商酒”和“酒农酒”之间的确存在身份鸿沟,但鸿沟在于葡萄本身的来源。若单就某款酒的质量和口感而言,绝对不是可以根据“出身”评判好坏的。在某些新兴市场里,一瓶酒的户口是“农”还是“商”对消费者而言并没那么重要,但在教皇新堡这种老牌酒区里,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老的有“圣彼得的钥匙”(左图),新的有

酒商自己搞出来的徽章瓶

“钥匙瓶”的捍卫者说,酒庄装瓶是教皇新堡的老传统,而“帽子瓶”连酒商都能用,实在不像话!“帽子瓶”说,我们的技术规章比AOC条文更严格。“钥匙瓶”回击,你们是在批评AOC的总管家INAO管理局分不清好酒坏酒吗?硝烟弥漫,以至于2003年的《解放报》(Le Libéral)都刊登文章《教皇新堡的战争》。

十几年过去,“教皇的帽子”成功地争到了一片江山。根据消费者调查,女性和年轻人明显偏爱新款。如今,教皇新堡产区里三分之一的酒商使用“帽子瓶”,有些酒庄则双瓶并用,反正销路好的瓶子就是好瓶子。还有个别酒商干脆自己单独搞设计……总之,“教皇新堡”的酒瓶花色实在不少。

南望一眼科西嘉岛上的Patrimonio,这个产区只有三十几家酒庄。2004年推出“协会瓶”之后,头一年里有9家开始使用,余下的那些家也被行业协会督促换装。就算有几家坚持单兵作战,也不会有多少口水仗,留给消费者的迷局也没那么难解。

“凹造型”

没什么人会成箱购买威士忌、白兰地等高度数的烈酒,平时储存也是直立放置,所以它们的瓶型花样百出。而葡萄酒瓶粗看上去的确就那么几种基本款,其实细节、花头绝对不少于其他酒瓶。

J.P

某制瓶公司

专业制瓶厂们的瓶型样册简直堪比时装杂志,瓶身高低、轻重、粗细、颜色,还有瓶壁的厚薄、瓶底凹陷的深浅……在基本款里加入细微变化,玩个性、玩细节,又不会给装瓶机和包装箱带来太多麻烦。若是手笔更大些,通常就是在“脖子”和“屁股”上凹造型,从而博眼球,又不会太另类,跟产区的整体风格大体差不多,否则在货架上更容易被孤立。

地下室里的“异形”

下图这个模样的酒瓶子在全法国独一无二。Château de la Gardine酒庄有一次大兴土木、扩建酒窖。工人们在地下酒窖偶然发现一只人工吹制的老瓶子。厚实又粗壮,可古拙中见朴雅,与酒庄的酿酒风格简直契合到家。老板当下便决定,改包装!

接下来的花絮是:老板在法国竟找不到有本事能接活儿的制瓶厂,最后跑到意大利才把模具搞定。

从1964年开始,酒庄才开始使用这种这种瓶型—可做“防伪”细节。

不仅脖子歪,连身子都不那么直溜儿

容量:大大小小故事多

750毫升容量是葡萄酒的标准瓶,其他容量统称为异型瓶。什么原因呢?

750毫升的“潜殖民”

法国的容量计量单位是升,但为什么葡萄酒的标准装定为0.75升?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当年玻璃瓶为人工吹制,匠人们一口气吹出去,差不多就是750毫升。这未必不是事实,但作为论据,未免差点分量。

几百年前,波尔多的葡萄酒率先代表法国打开了海外市场,装在大木桶里的酒坐船一路到英国,船的运载能力就按酒桶的个数计算。一个桶900升,到岸后再装瓶。英国的计量单位是加仑。1加仑等于4.5升,1个“双加仑”就是9升。一桶酒装1200瓶,再分100箱包装。1箱12瓶750毫升红酒,正好是一个双加仑。法国葡萄酒瓶的容量标准,就这样迅速被“殖民”了……

“异型”为王

异于750毫升装的葡萄酒瓶都统称为“不规则容量”。它并不是外表多么奇形怪状,而是相对于装瓶机器的标准化而言。其他容量的订单通常很小,与其花时间来校准装瓶和贴标机器,还不如手工灌瓶与封装。

不同容量的瓶子各有专名,大多又长又难记。即使是同样容量,如果瓶型不同,名字可能也不同。下表中是不同容量的波尔多瓶型与勃艮第瓶型的具体名称,括号中为国内的流行译法。

372毫升的“半瓶装”、一升半装的

这些大个头家伙的名字几乎都来自古代国王或圣经人物的名字。就像外国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干瞪眼一样,我们要想把它们念准、写对,而且了解每个名字背后的传说故事,实在得下番苦功,倒不如去酒庄参观时现学现卖。

在阿尔萨斯瓶型里,最大的也就是“马格纳姆(Magnum)”而已,个头更大的“国王”们似乎并无存身之地。

酒帽:“花花绿绿”藏了啥?

酒帽是喝酒时最先被切割掉的部位。Bye-Bye之前,还是有几句话可说。

封帽不是“密封”帽

酒瓶口有个热塑性塑料,锡、铝或其他材质的封帽,作用是保护下面的瓶塞,而不是靠它来密封住瓶口。

蜡封的酒瓶不需再外加金属或热塑性塑料等材

有种封帽第一眼看上去很像蜡封,实际上是

在封瓶工序中加一点胶,可将封帽与瓶身黏结,但封装的机器未必总是调得尽善尽美,远途运输或储存也可能引起胶层老化。如果封帽固定不牢,用手可以转动,无须惊慌,它与酒本身的质量更无直接关系。

如果是蜡封或金属螺旋盖,就不需要这个封帽了。

税花的花样

封帽可以五颜六色,但顶部贴的那片小圆纸必须守规矩。

仅一个字母最有用

酿出酒来在自家领土上售卖得缴税。买来已经贴好税花的封帽套在酒瓶上就证明已经完税。封帽顶上的小圆纸片就是税花。纸片中间的女人叫玛丽安娜,是法国的象征,在她周围环绕着数字和字母。其中的“外环”上有两组数字,中间有个独立字母。对消费者而言最有意义的信息可能就是这个字母。

这个字母必定是R、E或N这三个字母中的一个,代表了酒是“农业户口”还是“商业户口”。

酒瓶封帽顶部的圆形标签是缴税证明,并非质

·R(Récoltant)说明是“酒庄酒”,是最纯正的“农业户口”。生产者自己种葡萄、自己酿酒、自己灌装,全部自力更生。

·E(Eleveur)属于“贴牌酒”,有些“半农半商”的味道。酒商参与了“后期制作”,即从别家买来尚未“完工”的散酒,之后自己进行培养、调配(也可能不需要这一步)与装瓶,上市时贴自己的牌子。

·N(Négociant)是最纯粹的“贴牌酒”。酒商将已经“完工”的散酒收购来之后自行灌装(也可能在灌装之前先进行混调,但没有“培养”的环节),或者买来已经封装好的“光瓶”,之后自己贴牌销售。

其他数字字母不外乎是生产省份代码、净含量、行政审批号、法国海关局字母缩写等。

2009年欧盟酒类新政实施之前,税花颜色的规定一度非常严格,用绿、蓝、黄、红、灰等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酒类、不同级别。比如:

·法定原产区(AOC)和优良产区(VDQS)级别的葡萄酒使用绿色印花;

·地区级(VDP)葡萄酒和日常餐酒(VDT)类别使用蓝色印花。

近年来有简化趋势,比如可以用酒红色来统一代表“法定原产区级别”和“地区级别”的葡萄酒。

没有“顶戴”也有花

流通渠道不同,完税标记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酒商在瓶颈处或其他部位打印上“Capsule Représentative de Droit”或缩写“CRD”,就相当于完税印花。因此,不要将这片纸头当成判断真酒假酒的依据。

用于出口的当然不用交这个税,但出口到中国的法国葡萄酒也偶尔顶着带税花的封帽,这是酒庄接到大量出口订单时从内销配额中抽调出的部分。法国海关不喜欢这种情况,这让统计工作变得很复杂。但就算明令禁止不许抽调,总会有少量“花帽”远走海外,不足为怪。

瓶塞:软实力与硬功夫

2015年1月,法国咨询公司IPSOS发布了一项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美国做的调查报告,问题之一是:如果两瓶完全一样的酒用不同封装,你会买哪瓶?

在6000份问卷中,金属螺旋盖得到了超过半数投票,在法国的支持率也达到了20%多。但法国的情形很奇特。回答问卷的人里面,超过一半都在抱怨遇到“木塞味”,但更多的人依然选择软木塞封装的那瓶!

软木塞的“软实力”

操起酒刀,全桌的目光都投过来。你拔出短刃,一手握瓶,割下封帽,擦净瓶嘴,插入锥尖,旋进螺丝,卡住瓶沿,提起木塞,轻轻地叹息似的一声,木塞全貌毕现,底端一截湿润的红。旋离螺锥,你像模像样地闻闻,交给邻座,大家传来递去,都像模像样地闻闻,读读年份,捏捏弹性,赞叹保存得好,或者惋惜储存不当。这才是斟酒前的表演、开饭前的话题、所谓的餐桌艺术和法式优雅。即使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聊天,没人能听到木塞出瓶时刻的“一声叹息”。重要的是那感觉、那做派、那仪式感,而不是金属帽旋离瓶口发出的毫无乐感的“啪啪”声。

自打17世纪的法国神父唐·佩里农(Dom Pierre Perignon)想到用软木来封香槟酒瓶,那些碎羊皮、干草、浸了油的麻布,还有其他种类的木头塞就统统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几个世纪以来,消费者都认为软木塞封口是葡萄酒质量信誉的保证,侍酒师都以能够流畅帅气地开瓶侍酒为骄傲—尽管“开瓶”仅仅是这个职业必备的最基本技能而已。

“呼吸机”的传说

栓皮栎树皮制成的优质软木塞,轻巧又隔热,轻易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柔软而富于弹性,用力弯折也不会断,塞入瓶中后自己便回胀密封,各方面性能与葡萄酒的需求一拍即合,所以被誉为“大自然的奇迹”。但围绕软木塞的最神奇传说,还是它的“呼吸机”功能。

软木来自栓皮栎的树皮

随着玻璃制造的发展以及木桶陈酿技术的完善,可以陈年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红酒”于19世纪出现。高端红酒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陈年能力。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瓶陈,种种香气会像玫瑰花般层层叠叠绽放,这是只有时间才能做到的奇迹。

一直以来都有人相信,或至少是出于不同目的而宣称,“瓶装酒在贮存过程中,葡萄酒透过木塞中的微孔,从外界吸收微量氧气从而缓慢成熟”,瓶塞的“透氧率”与葡萄酒陈年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多年的研究课题,更为瓶塞厂家不断推陈出新的理由做背书。

最上面的木质肌理最细腻紧致—“大自然的奇

但是,瓶中酒真的需要氧气才能成熟吗?

在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酿酒学之父埃米利·佩诺(Emile Peynaud)早已明确指出:装瓶后的葡萄酒,需要在隔氧的环境下渐渐进化,走向成熟。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消弭了在瓶中陈放中的葡萄酒需要“呼吸”的神话,断绝了软木塞厂家把江山世代坐稳的愿景。

只是人世界、酒江湖,各有思虑,纵然以佩诺的权威,也无法一锤定音。现在唯一被公认的结论是:密封性欠缺的软木塞会让瓶中的酒过早老化、失香散味。

衡量未开瓶的老酒的保存状况,外观指标之一就是液面高度。顶级红酒瓶会装配微孔最小、表面最光滑、弹性和柔韧性都最好的木塞。没塞进去之前,能在两端和表面看到细孔,压进去之后,就再难被肉眼分辨出。微孔的真正用处,是为了让木塞在葡萄酒卧置瓶陈时接触酒液,长久保持膨润,与瓶口保持紧密接触,瓶中酒不会消散过快。但毕竟是天然材质,纵然是同一质量等级的产品,也不存在两个密封性完全一样的木塞。因此一些高档酒还要加一道火漆封,杜绝任何“呼吸”的可能。

纵然是最好的软木塞,又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储

与酒液接触时间过长,木塞慢慢变柔弱、微孔变大,失去密封作用。高端红酒用的木塞尺寸长一些,是为了多撑些年头,陪伴这些极为耐存之酒度过漫长的成长时光。

中端红酒的软木塞短一些,微孔粗大些,回胀性和柔韧性逊色些,但密封工作足以胜任。更何况,在塞子被泡烂前,酒可能早就被喝掉了!

木塞的密封性不可能完全相同。超过10年的

软木塞的软肋

软木塞正统尊贵,但谁也不知哪个藏着一剑封喉的毒招。瓶中酒不论贵贱高低,如中此招,绝难生还。

一家软木塞制造厂的大老板曾私下里坦承,即使是品级最高的产品中,也有4%左右埋藏着隐患。某家螺旋盖制造商说:“葡萄酒用什么塞来封,这事不能像买彩票。”这话够狠够准,捅准了软木塞的软肋。

可的确就像买彩票,开瓶前完全不知道谁被抽中。彩票金额有大有小,这种“病”也有轻有重。症状重者令酒香彻底不见,而满鼻子都是湿报纸、霉菌、发潮的地下室味儿……轻者令酒香微弱寡淡,似乎发烧感冒。

这种病叫作“木塞味”,但它并不是软木本身的气味—别忘了,软木是没有气味的。它的源头曾长期是个谜。直到1981年,一名瑞士科学家才追查出些线索。

软木的微孔里面总会藏些细菌,它们本属良民,但遇到氯就变成恶性。有一种简称为TCA的分子,里面的C就是氯,即“chlore”。如果木塞成为它的携带者,又与酒日日浸染,就麻烦了。人的鼻子天生对这种物质的气味很敏感,理论上来讲,1克TCA就足以搞坏3亿瓶葡萄酒,比“苍蝇腿”的破坏力大多了。

餐厅里,有的侍酒师拔出酒塞后会闻一闻是否有情况,另外一些侍酒师则更喜欢往杯子里直接倒一点来鉴定,这取决于餐厅主管的见识与要求。

“合成塞”的核心价值

“人工合成塞”取自橡木,只是木质中的“肺泡”过大甚至联通,若直接封瓶会有漏酒之虞,需用木屑混合胶水做道填充手术。

更低档的合成塞将次等料、边角料全部打碎,再混合胶水压制成型,有弹性没韧性,一掰就断,回弹力也不好,与瓶口贴合性差些,只用于“快消”型红酒。

对低档瓶塞,甚至是硬邦邦的塑料塞,也无须嗤之以鼻,它们未必是劣质红酒的代名词。大部分葡萄酒都用不着宝贝似的一存数年,与这样的塞子其实很般配。密封稍差,也不至于造成太大损失,同时保留了开瓶的“仪式感”;成本低,无须为用不到的奢侈买单,同时又减少了酒染上“木塞味”的风险。但它们弹性不佳,酒若喝不完,想塞回瓶里可就难了!

这种瓶塞拔出瓶后不再回胀到原来形状,说明

螺旋盖的硬功夫

法国人在对软木塞的态度上,理性实在很难战胜感情。家家都有开瓶器,开启方便也算优点?去餐厅吃饭点酒,一转瓶帽就开了,仪式感何在?从1968年法国官方允许使用金属螺旋盖开始,直到现今仍是“木旺金弱”。

其实,螺旋盖在法国并非新生事物。20世纪50年代末,螺旋盖的试制就在勃艮第葡萄酒大区里的夏隆-索恩(Chalon-sur-Saône)地区悄然开始。60年代末,新生儿落地。虽然受工艺水平限制,样子丑,一拧就裂,但对于延续了几百年的软木塞传统而言,这胆子大得简直是要革命。接下来的10年里,波尔多酿酒学院也投身到研究中来,波尔多“五大”之一的奥比昂酒庄也成了敢为天下先的法国酒庄之一。但螺旋盖内部与酒接触的那部分出了问题,材料中含有的某些成分搞坏了酒的质量,让大家进一退十,奥比昂酒庄也在70年代末期放弃了试验。

法国媒体刊登文章“金属螺旋盖击退软木塞”

然而,技术方面的进步总是快过想象,螺旋盖的质量很快就不再是个问题。它方便,能避免酒染上异味,易于回收……好处铁证如山,但依旧被长期诟病,理由之一是它“隔绝空气,不利于高端葡萄酒陈年”。一些大牌酒商对此并不在乎,他们手里的酒款多,量大价平,换上现代包装出击,直捣软木塞的几条软肋,逐渐俘获人心。如今,螺旋盖纵然仍比不了软木塞的气场,但地位早已今非昔比。

2013年,戴上了螺旋盖的法国葡萄酒占到总产量的30%,缓慢而坚定地扩展着阵地。2015年,全世界产出大约120亿个软木塞,其中有30亿个就戴在法国葡萄酒的头上。澳洲的一家瓶塞制造业巨头更是每年为其法国分厂投资100万欧元,目前占市场最大份额。

“大众情人”路漫漫

换用螺旋盖的“快消”型葡萄酒越来越多,新的说法也逐渐流行起来,比如它“能更好地保留新鲜的果香,适合用于四五年内就应喝掉的葡萄酒”。还有一种说法是“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酒需要不同的透氧率”,因此不同“透氧性能”螺旋盖内层垫片也应运而生……

埃米利·佩诺(Emile Peynaud)认为,葡萄酒装瓶后的成熟过程并不需要氧气。由此可直接推导出结论:无论酒的档次高低还是陈年能力大小,只要瓶塞的密封性够好、与酒液接触的部分化学性质稳定,螺旋盖完全可以胜任大众情人的角色。

照这样看,螺旋盖似乎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完胜软木塞:没有异味又完全杜绝了木塞味,可以充分个性化,方便开又方便回收……只是市场上玄机四伏,技术权威的声音未必总在浪潮顶峰。欧洲铝箔协会(EAFA)是螺旋盖的支持方,法国软木工会联盟(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es Syndicats du Liège)和葡萄牙的软木协会(APCOR)自然在为软木塞加强防守,加上媒体的各路声音、消费者们的心理定势……大大小小的葡萄酒生产者每天都要面对市场博弈,螺旋盖成为“大众情人”之路依然漫漫。

软木塞和螺旋盖的对局玄机四伏

名庄会倒戈吗?

2003年,著名的勃艮第白葡萄酒产区夏布利(Chablis)的一家大酒商加入螺旋盖的队伍,波尔多的酒界名人安德烈·路东(André Lurton)也给他的白葡萄酒扣上了金属小帽。2007年,红葡萄酒回归试验阵营。玛歌酒庄在2002年用螺旋盖封了一批副牌“红亭”存在酒窖里,10年后拿出与软木塞装的做比对,老板似乎对结果挺满意。勃艮第的一家大酒商2004年拿出了用螺旋盖封瓶的1966年份葡萄酒办品尝会,一部分新年份的“特级园”则戴上了螺旋盖正式上市,“康帝”也关起门来搞试验……

“金”与“木”之间的战况是否将随顶尖名酒们的倒戈而彻底扭转,也许三五十年后才能初见分晓。但在大中型超市里,4~10欧元的旋盖酒已经屡见不鲜,米其林星级餐厅里也开始有了旋盖的高档白葡萄酒。见到这些金属顶戴,实在不必戴有色眼镜,只管享受“啪啪”旋盖的方便好了。

“刮拉刮拉”最高端

塑胶塞、合成塞统统上不了太高的层次,适合中高端葡萄酒的瓶塞大战长期都集中在“金”与“木”之间。大约在12年前,又横空出世了一种新玩意儿,一下从高端酒塞的市场蛋糕里挖去了挺关键的一块。

如下图,这种瓶塞很像软木塞,不过短一点,也像塑胶塞,但着实有内涵,拆开看看就明白。它主要有四部分:下面一个高硬度隔离层,是底架上面一个护罩,两者是同种材料;中间那“塞体”的学名叫“泡沫热塑性弹性体”,这么复杂的名字对于葡萄酒的意义只有一点,它与玻璃的接触可以达到非常亲密的程度,从而实现高度的密封性;内部还有个高弹性材料的支架提供回弹力与支撑。

这是被意大利饮料包装业的大公司Guala Group琢磨出来的高科技产物,还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认证,但最受酒庄主欢迎的其实更在于它完全能上普通的装瓶机,不必单独花心思改装就能打塞,酒客喜欢的当然并非其“解剖学”意义,而是拿寻常酒刀就能开。它最初的名字叫Guala Seal Elite,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变故而改了名儿,但人们还是用“刮拉”这个最上口的方式来称呼。

迄今为止,最受勃艮第名庄青睐的瓶塞是这种模样

市场上,各种材质的瓶塞继续苦战,高分子基因的高科技新生儿也偶尔来搅局,
但不论市场蛋糕如何分割,铁杆“刮拉”迷中,确有不少老牌的古老家族酒庄。

盒中袋:纸盒装出性价比

大容量纸盒装的葡萄酒简称为Bib,来自它的英文俗名Bag in Box,即“盒中袋”。

筋骨强弱是关键

纸盒里面有个装满酒、带塑料龙头的袋子,3升或5升容量最常见,容易给人散装廉价酒的印象。但其实不少“法定原产地”—AOC级的酒也会做些Bib送进超市。玻璃瓶的成本高,同款酒如有纸盒装,“性价比”自然更高。

AOC、VDP、VDT的分级系统并非根据质量、陈年能力这样难以客观评定的“软指标”而制定的。能不能用盒中袋,属于哪个级别并不是关键,而要看具体每款酒的筋骨强弱。

纸盒装的“AOC”在法国很常见

若干年来的经验证明,想长时间存放红酒,玻璃是最好的容器。就算不考虑高贵形象,名酒也不能用纸盒、塑料瓶、易拉罐,时间长了,它们会和酒发生化学反应。就连很久以前的玻璃瓶因为石英质量不够好,也有可能把酒染上“玻璃味儿”。如果一款酒的最佳赏味期不过一两年,用Bib包装就不存在什么问题。售价超过20欧元的瓶装酒最好经过五六年甚至更久的“瓶陈”再享用,当然不会装入盒中袋。

瓶装酒打开后只能存放三四天,若想保存更久,就得动用特殊手段,比如注射氮气、抽真空,实在麻烦。而盒中的内袋在装酒前被抽成真空,在一定程度上隔绝空气,开封后也能保存数周。

不过,看似严密隔绝空气的盒中袋,密封性也与玻璃不可同日而语。十几个月的“盒陈”,也已经悄悄渗进了不少空气。开封后应存放在凉爽处,并在一个月之内喝掉。

以前,“盒中袋”的包装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一般都是内销而出口较少,长途海运中温度、湿度变化很大,包装袋也随着酒的膨胀收缩而受害,万一破损后果严重。在包装技术方面,澳洲人在很长时间里都走在前列。近年来,法国人也开始重视Bib的生产技术。比较便宜的“酒口袋”用双层膜压制,内膜直接与酒接触,外膜隔氧。技术含量更高的则用多层复合膜,隔氧性能更好。在出口的葡萄酒中,纸盒装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桶中袋:本质仍是盒中袋

中高档的干红在酿造结束后,通常要在橡木桶里陈酿数月甚至几年再装瓶出厂。那为什么不能用几升容量的小木桶直接装酒卖?这样不显得更正宗、更高级?是因为比玻璃瓶成本高、不合算吗?

陈酿葡萄酒的橡木桶的容量少说也有上百升,酿酒师会定期把桶添满,补足挥发掉的部分;隔段时间还要把酒吸出来,换到清洁的桶里,避免析出的沉淀物产生异味;必要时,还得加入少量酿酒用添加剂,防止有害微生物来捣乱……在整个陈酿期,都有酿酒师的频繁照看。但若拿微型木桶直接来盛装,用不了多久,小酒桶就成了小醋缸!

3升、5升的“小木桶干红”实际上与“橡木桶陈酿干红”风马牛不相及。一语道破天机:这只不过是把装酒的内胆放进做成酒桶状的木壳,“盒中袋”成了“桶中袋”罢了,至于“酒桶”又是何木所制,那就更难说了。

“桶中袋”既然是卖包装,做出真正的艺术范儿才叫厉害。朗格多克一家酒庄就是这么干的。2000年起,老板开始与艺术家合作,先在真正的橡木桶上设计,然后缩微到小桶上面,换成金属材质,批量生产。

由不同艺术家设计的酒桶现已过百,据说目标要达到500个。老板把大橡木桶原件集中起来办展览,干脆就命名为“Bib’ Art”,不仅在欧洲办,连上海都来过。微型的“桶中袋”们则打上编号限量发售。酒依然是“快消型”本质,六个月、一年,就该喝掉,可身价已迥然不同。

“小木桶干红”其实是“桶中袋”

“艺术桶”展览会

“快消型”也能做出艺术范儿

由盒中袋衍生出的各种“情趣产品”—把内袋 hL2lYjr5qdOinj7EJvJpVYoBhd39vUfOYmc4x1LCYH0yA+bsdKmp/tXl/UI2p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