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公式 |
|
对于组成不变的系统,当有表面功存在时,各热力学函数变化的关系式为:
d U = T d S - p d V + γ d A s (1-5-21)
d H = T d S + V d p + γ d A s (1-5-22)
d A =- S d T - p d V + γ d A s (1-5-23)
d G =- S d T + V d p + γ d A s (1-5-24)
由以上四式可得表面能的广义定义:
式中, γ 为在指定相应变数的条件下,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系统的热力学函数的增量。
温度升高时,一般液体的表面张力都会降低。由于随着温度升高,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加,表面层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跟着减弱,因此要使分子从其内部迁移到表面上来也就容易些,因此,表面张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由式(1-5-26)~式(1-5-29)的全微分性质可得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式:
以式(1-5-26)为例分析:左方为正值,因为表面积增加,熵总是增加的。所以,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由于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式(1-5-21)~式(1-5-24)可知,增大表面积时,系统的熵、热力学能及焓都增加,它们的增量可以通过表面张力及其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计算。
(3)表面张力与温度的经验关系方程
Ramsay-Shields方程:
式中, T c 为临界温度; V m 为液体的摩尔体积; k 为经验参数,对非缔合的非极性液体, k ≈2.2×10 -7 J·K -1 ,适用于大多数液体。
Guggenheim方程:
式中, n 、 γ 0 为经验参数,对有机液体 n =11/9,对金属 n ≈1;但对Cd、Fe、Cu合金及一些硅酸盐液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增大。
希什科夫斯基(Щищковский)经验式将大多数有机物的稀水溶液 γ 与 c 的关系表示为
式中, γ 0 和 γ 分别为纯溶剂和溶液的表面张力; b 为常数,同系物的 b 值相同,脂肪酸类的 b 值约为0.411; K 是与物质本性有关的常数,含碳数增加时, K 值降低:
由式(1-5-32)可知,当 c = K 时,对于脂肪酸类表面活性剂, γ 0 - γ / γ 0 =0.411lg2≈0.12,所以 K 是使纯水的表面张力降低12%的溶液的浓度。
式(1-5-32)也可表示为:
当浓度很低时,
此时表面张力的降低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表面下的液体或气体受到一附加压力 p s ,凸面液体所受压力比平面液体大,而凹面液体所受压力则比平面液体小。 p s 与液体的曲率半径有关,杨-拉普拉斯(Young-Laplace)公式的一般形式为:
当液面可视为球形时, p s 的数值与曲率半径 R ’的关系为
由式(1-5-37)可见:
①液滴愈小,所受到的附加压力愈大;
②若液面是凹形的,则曲率半径 R 为负值,附加压力 p s 为负值,即凹面下液体所受到的压力比在平面下要小,即 p = p 0 - p s ;
③对于平面液体, γ =∞, p s =0,即水平液面下不存在附加压力;
④如果是液泡(如肥皂泡),因有内外两个表面,均产生指向球心的附加压力,则泡内气体所受压力比泡外压力大,其压差为:
由于液体对毛细管的润湿性能不同,管中液面可呈凹形或凸形曲面,因而受到不同方向的附加压力,导致液体在管内上升或下降一定高度 h 。 h 与液体的表面张力 γ 、密度 ρ 、液体与毛细管壁的接触角 θ 以及毛细管半径 r 的关系为
式中,Δ ρ 为液体与气体的密度差,通常可以忽略气体的密度。凹液面时, θ <90°, h >0,毛细上升;凸液面时, θ >90°, h <0,毛细下降。
由于弯曲表面有附加压力,液体所受的实际压力与平面液体不同,因此其蒸气压也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不同,Kelvin公式表达了半径为 R' 、表面张力为 γ 的弯曲表面蒸气压 p’ 与平面液体蒸气压 p 0 的关系:
式中,凸液面时, p' > p 0 ,且 R’ 越小, p’ 越大;凹液面时, p' < p 0 ,且 R' 越小, p’ 越小。
对于晶体的溶解度与晶体颗粒大小的关系也具有Kelvin方程的形式,即:
式中, C r 为微小晶体的溶解度; C 为普通晶体的溶解度; M 为摩尔质量; γ (s) 及 ρ (s) 分别为固体的界面张力及密度。
见前文式(1-5-14):
式中, θ >90°为不润湿, θ <90°为润湿, θ =0°为完全润湿, θ =180°为完全不润湿。
(1)润湿能力的判断
液体与固体接触时,随着液体和固体自身表面性质及固-液界面性质的变化,可存在沾湿、浸湿及铺展三种润湿情况,并分别用黏附功、浸湿功及铺展系数来判断。
见前文式(1-5-11)~式(1-5-13)。
黏附功 W a = γ s-g + γ l-g - γ s-l
浸湿功 W i = γ s-g - γ s-l
铺展系数 S l/s = γ s-g - γ l-g - γ s-l
W a ≥0时,液体能沾湿固体; W i ≥0是液体浸湿固体的条件; S l/s ≥0,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上自动铺展。
(2)润湿方程
由于 γ l-g 及 γ s-l 尚不能由实验直接测定,所以上述判据并不实用。通常根据接触角来判断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
见前文式(1-5-15)~式(1-5-17):
W a = γ l-g (1+cos θ )
W i = γ l-g cos θ
S l/s = γ l-g (cos θ -1)
此三式为沾湿、浸湿和铺展过程的接触角判据。应该注意润湿的热力学判据与习惯上采用的接触角判据的区别,例如当90°< θ <180°时,由 W a = γ l-g (1+cos θ )可知,此时 W a >0可发生沾湿现象,属于润湿的情况之一。但因 θ >90°,习惯上判定为不润湿。此时两种判据是不统一的,必须注意这种区别,明确 θ >90°时,虽然由接触角的习惯判据判断为不润湿,但从热力学分析可知,此时固液接触时,仍使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
溶质吸附量和溶液活度以及表面张力变化的关系称为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对于稀溶液,可用溶质的浓度代替活度,并可略去下角标,表示为:
式中, Γ 为溶质在表面层的吸附量,即表面超量; c 为溶质在溶液中的平衡浓度; R 为气体常数; T 为温度; γ 为表面张力; 为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率。若 ,则 Γ >0,表明凡增加浓度使表面张力减小的溶质在表面层发生正吸附;若 ,则 Γ <0,表明凡增加浓度使表面张力增大的溶质在表面层发生负吸附。
随浓度增加,吸附量开始显著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吸附量达到饱和,可从吸附等温线得到物质的饱和吸附量 Г ∞ (mol·m -2 ),由所求得的 Г ∞ 可求得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
S o =1/( Г ∞ N A )( 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1-5-44)
若已知溶质的密度 ρ ,分子量 M ,就可计算出吸附层厚度 δ :
表面压 π 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为:
π = γ 0 - γ (1-5-46)
式(1-5-46)表明,表面压是膜对单位长度浮物所施之力,其数值等于因铺膜而使水的表面张力的降低值。因为 γ 0 > γ ,所以浮物被推向纯水一边。表面压 π 可由朗格缪尔(Langmuir)膜天平直接测定。
(1)Langmuir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吸附剂表面上每一个吸附中心都是等效的,被吸附分子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层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可建立动态平衡,平衡时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相等。Langmuir吸附理论在此基础上得出等温吸附方程。
(2)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式中, θ 为覆盖率, ,表示单位表面上被气体分子所覆盖的面积; b 为常数,其值大小反映出吸附能力的强弱,称为吸附系数, , k a 、 k d 分别为吸附速率系数和脱附速率系数; p 为被吸附气体的压力。
如果以 Γ 表示一定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以 Γ ∞ 表示一定量吸附剂所能吸附的最大物质量,即饱和吸附量,则
θ = Γ / Γ ∞ (1-5-48)
故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式也可表示为:
当气体压力 p 很小时。1+ bp ≈1则得:
Γ = Γ ∞ bp (1-5-50)
式中,吸附量与压力成正比。如果 p 很大,则认为1+ bp ≈ bp ,则 Γ = Γ ∞ ,吸附达到饱和,吸附量不再随着压力而变化。为求得饱和吸附量 Γ ∞ ,可用作图法,为此将式(1-5-49)重排,得:
根据式(1-5-51),以 对 作图应得一直线,从其截矩可求得 Γ ∞ ,从其斜率求得 b 。
Freundlich吸附理论假设:a.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b.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c.没有饱和吸附值。Freundlich吸附理论可用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溶液吸附。
弗伦德里希吸附方程为:
式中, x 为被吸气体量; m 为吸附剂的质量; p 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气体的压力; K 和 n 为经验常数。当用来处理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时,式(1-5-52)可写作
式中, c 为溶液的浓度。
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中,通常 K 与吸附容量有关, K 越大,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越大;1/ n 与吸附强度有关,1/ n 越大,表示吸附剂越容易吸附物质。Freundlich吸附公式对压力的适用范围比Langmuir公式要宽。
Temkin equation理论模型认为:a.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b.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吸附方程为:
式中, A 、 B 均为常数,公式适用于覆盖率不大(或中等覆盖)的情况,用于处理一些工业上的催化过程,如合成氨过程、造气变换过程。
BET吸附理论认为:a.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b.固体表面均匀,被吸附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c.第一层以上的吸附热相同,即第二层及以后各层的吸附热接近于凝聚热。各层吸附分子间存在吸附平衡。
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为:
式中, p 为吸附气体的平衡压力; p 0 为同一温度下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 V 为1g固体吸附剂吸附的气体体积; V m 为1g固体表面被单分子层盖满时所吸附的气体体积; C 为常数。
BET公式广泛用于测量固体的比表面积。用 对 作图可得一直线,斜率是 ,截矩是 ,由此便可求出 C 和 V m ,根据 V m ,又知 V 和 p ,便可算出一个单分子吸附层的分子数目,再以每个分子的截面积乘以这个数目,便求得吸附剂的吸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