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基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 4 ·2H 2 O),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成分研究】 含水硫酸钙和铝(Al)、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等微量元素。

【药理研究】

1.解热、镇痛 石膏对人工发热家兔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可明显抑制猫隐神经纤维冲动引起的大脑皮层感区的诱发电位,达到选择性中枢镇痛作用。

2.利尿、利胆 石膏使小鼠的排尿量增加,大鼠和猫的胆汁排出增加。

3.增强免疫 石膏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机体免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含的钙离子对于维持巨噬细胞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 1 ]

4.其他 解痉、抗炎、促缺损骨愈合等作用。

【炮制研究】 生石膏为含水硫酸钙,加热至80~90℃开始失水,至225℃可全部脱水转化成煅石膏,其物理性状已不同于生石膏,但化学成分特征无变化 [ 2 ] 。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为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和减轻血管渗透性,故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作用则与结晶水的存在、钙离子和其他一些无机元素(铁、钴、硫等)均有一定关系 [ 3 ]

【性味归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煅石膏:收敛,生肌,止血。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流行性出血热 淡竹叶15g、生石膏35g、法半夏10g、党参15g、麦冬12g、粳米15g、甘草4g。加减:①发热期,去党参,重用石膏。②低血压期,重用党参或人参,加五味子等;若出现肌肤斑疹、舌红绛、脉弦数等症,加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等。③少尿期,属邪热深入营血、津伤液竭,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玄参、水牛角等。④多尿期,可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或加肉桂、黑附子等。⑤恢复期,加玉竹、黄精、生山药等 [ 4 ]

(2)三叉神经痛 生石膏25g、葛根15g、黄芩10g、赤芍12g、荆芥穗10g、钩藤12g、薄荷9g、甘草9g、苍耳子12g、柴胡12g、蔓荆子12g、全蝎6g、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 5 ]

(3)复发性口疮 竹叶15g、生石膏12g、半夏9g、麦冬15g、人参15g、茯苓15g、白术15g、黄芪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 6 ]

(4)2型糖尿病 柴胡、白芍、知母、茯苓各15g,生地黄、玄参、山药各20g,枳实、地骨皮、五味子各10g,玉竹、麦冬各25g,苍术、白术各12g,生石膏50g,天花粉18g,黄连5g,黄芪30g,香附9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 7 ]

(5)鼻窦炎 川芎10g、白芷12g、生石膏30~60g、苍耳子15~30g、辛夷6g、鱼腥草15~30g、桔梗10g、黄芩12~30g、赤芍15g、金银花15g、连翘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 8 ]

(6)放射性口咽炎 竹叶9g,生石膏20g~30g,半夏、麦冬、生地黄各12g,太子参15g~30g,甘草6g,金银花10g。每日1剂,水煎至200ml,早晚分2次服 [ 9 ]

(7)关节扭伤 生石膏30g、黄柏10g共为细末,加醋调糊状(无醋可用白酒),外敷患处,外加泡沫纸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散发醋味。如药干透,可取下来调成糊状再用,每日一剂。如损伤面积大,可按药物比例增加一倍或数倍。一般用2~3次痊愈,最慢者4~7次可痊愈 [ 10 ]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生石膏配知母:清泻肺胃之热。用于外感风寒传变化热,或温热之邪,入于肺胃。症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甚则神昏狂乱,脉象洪大而数等外感气分实热证;糖尿病,表现为上消口干、口渴,甚则大渴引饮者;齿衄。如白虎汤(《伤寒论》)。

生石膏配薄荷:清解邪热,解表退热。用于外感风热为患,以致恶寒轻,或恶风,发热重,或昼凉暮热,久久不退。

生石膏配细辛:清热泻火,通络止痛。用于邪热内蕴,随经上窜,以致牙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风热外感,上窜清窍,以致头痛诸症。如二辛煎(《疡医大全》)。

生石膏配淡竹叶:清热泻火,止咳平喘。用于心胃火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温病后期,余热未清,低热不退,胸中烦闷,舌红,少苔等;糖尿病之烦热咳逆,干渴多饮等。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生石膏配栀子:清泻心脾,使内郁之火得解,上炎之火得散。用于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小儿脾热弄舌等;温热病,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等。

生石膏配黄连:清热泻火除烦。用于心火炽盛,烦热神昏,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等;肠胃湿热所致痞满、腹痛等;胃火炽盛所致头痛、口疮、牙龈肿痛等。如清胃散(《医宗金鉴》)。

生石膏配生地黄:清气凉血养阴。用于热在气分津伤。症见身热、烦渴、脉浮滑大数等;气血两燔、肺胃大热所致的吐血、衄血、斑疹、咽痛肿胀糜烂。

生石膏配熟地黄:清火滋阴。用于年老体弱、素体阴亏火旺而见头痛、牙痛、口渴、齿龈松动等;口腔溃疡属阴虚火旺者。如玉女煎(《景岳全书》)。

生石膏配生甘草:清宣肺热,润肺止咳;甘草可缓解石膏大寒伤胃。用于肺热壅盛而见身热不解,咳喘气急等症;阳明气分热盛而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等。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生石膏配寒水石:清热泻火除烦。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气喘等。如三石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配犀角(水牛角代):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用于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症见壮热渴饮,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斑疹衄血,舌绛而干等。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配苍术:清热祛湿。用于风湿热痹,大热,关节肿痛;或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如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2)用于生肌敛疮

煅石膏配白及:生肌敛疮,清热止血。用于外伤出血不止;手足皲裂;疮疡肿毒溃破,久不收口;肛裂下血;水火烫伤。

3.鉴别应用

(1)石膏、知母 两者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热病高热烦渴,常须配伍同用。但知母甘寒质润,尚有滋阴润燥功能,故既可治疗肺胃实热诸证,又可治疗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阴虚燥热诸证。石膏辛甘大寒,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善治肺热咳嗽,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等肺胃实热病证;石膏煅用,有收湿敛疮之功,可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

(2)石膏、寒水石 两者同为硫酸盐类矿物的清热泻火药,性皆大寒,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可用于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者。石膏主含硫酸钙,生用、煅用功异。生用能降火与解肌,又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口舌生疮等;煅用能收湿敛疮,善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寒水石主含硫酸钠,多生用,能利窍消肿,治湿热水肿、闭尿;外用清火消肿,可缓解赤肿疼痛,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及水火烫伤。

【用量用法】 生石膏打碎先煎,15~60g。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参考文献

[1] 颜正华等.中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王爱芳等.药学通报,1981,(3):61.

[4] 冯玉然等.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6):52.

[5] 秦中辉.中国社区医师,2007,23:40.

[6] 张小红.河北中医,2007,29(8):724.

[7] 康小明.陕西中医,2006,27(12):1532.

[8] 张宝宪等.亚太传统医药,2006,8:67.

[9] 杨泽江.四川中医,2004,22(11):85.

[10] 张亚范.青岛医药卫生,2004,36(3):208.

知母

【基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1.甾体皂苷类 知母主要含皂苷,根茎含皂苷约6%。

2.多糖类 知母多糖A、知母多糖B、知母多糖C、知母多糖D。

3.有机酸类 烟酸、鞣酸等。

4.其他 木脂素、黏液质、微量元素等。

【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知母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解热 皮下注射知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所致的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可能机制包括知母皂苷元是Na + -K + -ATP酶抑制剂,知母可抑制体内的单胺氧化酶;知母对环氧化酶Ⅰ和环氧化酶Ⅱ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 1 ]

3.抗炎 知母总多糖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增加及组织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慢性肉芽肿增生有显著抑制作用。

4.抗血小板聚集 知母中的甾体皂苷对血小板凝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5.其他 抗衰老、抗肿瘤、降糖、降血压等作用 [ 2 ]

【炮制研究】 知母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据测定,知母皮中皂苷成分含量很高,体外抑菌效果亦很强。因此传统应用的“知母肉”要求去皮的工艺,值得进一步研究 [ 3 ] 。知母内黏液质含量较多,软化切片时,不宜泡水,以免黏液质溶出,使药物发黏,影响饮片的切制 [ 4 ]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桂枝、白芍各10g,生石膏30g,知母、防风、苍术各15g,薏苡仁30g,紫河车、秦艽、青风藤、石见穿、猪苓各10g,益母草15g,泽泻、泽兰各12g,全蝎、生甘草各5g。水煎服,每天2次,每次150ml,4周为一个疗程 [ 5 ]

(2)肌纤维疼痛综合征 桂枝24g、芍药18g、甘草12g、麻黄12g、生姜12g、白术30g、知母24g、防风24g、附子12g。水煎,1天1剂,1日3服。7天为一个疗程 [ 6 ]

(3)腱鞘炎 桂枝12g、赤芍9g、麻黄9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0g、附子6g(先煎)、羌活12g、姜黄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一个疗程 [ 7 ]

(4)恶性肿瘤长期发热 青蒿18g、知母18g。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14~28日 [ 8 ]

2.配伍应用

知母配黄柏:滋阴清热退热,泻火解毒除湿。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症;阴虚火旺,相火妄动,以致梦遗、滑精,妇人阴痒等;小便不利,证属阴虚阳不能化者;男子“强中”,女子性欲亢进。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糖尿病,血糖增高不降,前阴瘙痒等;一月经行两次,证属冲任火旺者(《施今墨对药》)。

知母配黄连:清热泻火,燥润相合,尤侧重于泻心胃之火。用于胃火炽盛、火盛阴伤而致的消渴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心动过速者(《中药药对大全》)。

知母配黄芩:清泻肺火滋阴。用于肺热实证之发热、咳喘、咽喉疼痛、咳吐黄黏痰。

知母配地骨皮:清热降火。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喘,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等。

知母配川贝母:滋阴润燥,化痰止咳。阴虚燥咳,肺热咳嗽,痰壅喘急;肺痨咳嗽。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知母配百合:补虚清热。用于阴虚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之心烦不安,及肺燥阴虚之咳嗽少痰。

知母配天花粉、葛根: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知母配酸枣仁:补养心肝,安神定志,清虚热。用于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头晕烦躁。如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知母配生首乌、火麻仁: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3.鉴别应用

(1)生知母、盐知母 生知母长于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多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或热病后期,热伏阴分而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肺热喘咳、阴虚消渴,或热病津伤所致的大便燥结。盐知母专于入肾,能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多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等。

(2)知母、天花粉 两者皆能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及阴虚消渴。但知母甘寒质润,能上清肺热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中泻胃火而止渴,既能清热泻火以治实热,又可滋阴润燥以治虚热,兼能润肠通便。天花粉甘、微苦、微寒,以清热生津见长,能清肺润燥,适用于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兼能消肿排脓;也可用于疮疡肿毒,脓未成者能消,脓已成者可促溃排脓。

(3)知母、黄柏 两者均苦寒而能清热泻火,退虚热,治阴虚内热证时相须为用。但知母甘寒质润,尤善清泻肺胃气分实火,又兼滋阴润燥之功,清中寓补,治阴虚内热证可标本兼顾。黄柏苦寒较甚,以清热燥湿为主,兼能泻火解毒,多用于湿热、实火及热毒证;若用于退虚热,则以治标降火为主,常配合补肾滋阴之品。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本品易受潮生霉,变成黄棕色或内心发黑即失效变质,不宜再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丽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4):207.

[2] 白世庆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6.

[3] 李曾欣.中成药,1989,11(6):20.

[4] 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 马桂琴等.中医正骨,2008,20(8):14.

[6] 陈宇等.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3):26.

[7] 叶志强.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3):57.

[8] 李晓东.中医研究,2005,18(6):46.

天花粉

【异名】 栝楼根。

【基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 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erms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主要含天花粉蛋白、天花粉多糖、氨基酸等。

【药理研究】

1.终止妊娠 天花粉蛋白可用于终止早期或中期妊娠。其机制可能为直接作用于对其敏感的胎盘滋养层细胞,使绒毛破损,促使细胞内促凝物质外溢,并在绒毛间隙形成凝血,出现胎盘循环和营养障碍,导致组织坏死,引起炎症反应。由于营养障碍诱发胎儿应激反应,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引发宫缩,最终导致流产 [ 1 ]

2.抗肿瘤 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绒毛膜癌、腺癌和肝细胞癌及其他消化道肿瘤。其纯化组分可通过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DNA合成,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抗病毒 天花粉蛋白高度纯化制品有很强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作用,不仅对急性感染期淋巴细胞中HIV的复制有抑制作用,同时对慢性感染期单核巨噬细胞中HIV的复制和合胞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4.影响免疫功能 天花粉蛋白对免疫系统具有增强和抑制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天花粉蛋白具有免疫原性,肌内注射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程度不等的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同时也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无毒剂量的天花粉蛋白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但并不能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乳头溃疡 天花粉60g,研末,鸡蛋清调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天花粉30g,贝母15g,鸡蛋壳10个。研细末,每服6g,温开水送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3)肠腺化生 天花粉12g、黛蛤散3g(黛蛤散由青黛、煅蛤壳、煅石膏、黄柏、冰片按12∶9∶9∶6∶1比例配制研细而成)。每日1剂,20~40天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 2 ]

2. 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天花粉配知母:清热泻火,润燥生津。用于温病热邪伤津,口干舌燥,烦渴;消渴病口渴多饮。

天花粉配瓜蒌皮:清热生津,开胸散结。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热病阴伤之口干口渴,胸闷气逆等。

天花粉配贝母:清热化痰润燥。用于痰热咳嗽,痰黄稠黏,咯吐不利,咽喉肿痛。

天花粉配天冬、麦冬:清肺润燥。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

(2)用于消肿排脓

天花粉配薄荷: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用于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天花粉配穿山甲、白芷:清热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毒。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3.鉴别应用

天花粉、芦根:两者均可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但天花粉热病初起兼有表证者不宜用,其清热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故可用于治疗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等;此外,能消肿排脓,可治痈肿疮毒。芦根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兼透散,故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津伤口渴;又能清肺利尿,兼祛痰排脓,可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

【制剂与成药】 精制天花粉蛋白:2ml/支。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1支/次,肌注或羊膜腔内注射。

【不良反应】 天花粉蛋白有较强的抗原性。部分患者口服天花粉可致皮肤、胃肠道过敏反应,见颜面四肢皮肤起疹做痒、恶心、腹泻等 [ 3 4 ] 。接触天花粉也可出现流泪、打喷嚏、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全身不适等过敏反应 [ 5 ]

注射天花粉蛋白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关节酸痛、颈项活动不利等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出现在注射后6~8h,2~3天后自行消失。约5%的患者发生药物性皮疹,大部分为局部散在性皮疹,伴有瘙痒,大多发生在用药后的2~3天内。极少数病例在用药后次日发生恶心、呕吐反应、心率异常、出血 [ 6 7 ]

【使用注意】 过敏性体质者,慎用天花粉蛋白。肌注天花粉蛋白应先做过敏试验。天花粉蛋白给孕妇宫颈注射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IgM等参数均比用药前有一过性增高,提示天花粉蛋白宫颈注射不宜用于心肌损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 8 ] 。本品性寒凉,虚寒证者慎服。孕妇忌服。

参考文献

[1] 李振红等.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18(1):45.

[2] 倪秀礼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95.

[3] 许芝银.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1):22.

[4] 张立云.黑龙江中医药,1998,(5):33.

[5] 滕瑞卿.中药通报,1986,11(1):28.

[6] 上海市天花粉科研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1976,(4):215.

[7] 王大增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461.

[8] 张淑景等.生殖与避孕,1994,14(1):19.

芦根

【基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1.氨基酸类 天冬酰胺等。

2.维生素类 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维生素C等。

3.其他 黄酮、蛋白质、甾醇、多糖等。

【药理研究】

1.镇静 能拮抗咖啡因的作用。

2.镇咳 主要作用成分是天冬酰胺。

3.保肝 芦根多糖可不同程度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降低肝脂肪化程度,抑制肝纤维化 [ 1 ]

4.其他 解热、降压、降血糖、抑制离体平滑肌等作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证属痰热者。芦根15g、薏苡仁20g、冬瓜仁10g、桃仁8g、葶苈子6g、苦丁茶3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7天为一个疗程 [ 2 ]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生津

芦根配天花粉:清热生津。用于热伤津液之口干,口渴,心烦。

芦根配地骨皮:清肺养阴。用于肺热阴伤,肺失清肃的喘咳。

芦根配生石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用于温病发热缠绵,日久不退,或热病后期,余热未消,阴液已伤。症见心烦口渴、口干恶心、小便短赤等。

(2)除烦止呕

芦根配竹茹:清热止呕。用于各种热病呕吐。如芦根饮子(《备急千金要方》)。

(3)用于清热排脓

芦根配薏苡仁、冬瓜仁:清肺排脓。用于肺痈吐脓。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4)用于清热利尿

芦根配白茅根:清热利尿。用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症见发热、小便不利、水肿者(《施今墨对药》)。

3.鉴别应用

(1)芦根、苇茎 芦根为芦苇的根茎,长于生津止渴。苇茎为芦苇的嫩茎,长于清透肺热。目前药市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2)芦根、白茅根 两者均有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但芦根主清卫分、气分之热邪;白茅根善清营分、血分之邪热,且长于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妄行之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等。此外,芦根有清热排脓之功,可用于治疗肺痈;白茅根能清热利尿,可用于治疗热淋、小便不利、水肿等。

(3)芦根、鱼腥草 两者均有清透并俱之特点,能清热利尿排脓,治肺痈吐脓血、肺热或风热咳嗽及热淋涩痛等。但鱼腥草味辛微寒,能解毒消痈,治热毒疮肿及湿热泻痢;芦根则甘寒质轻,又能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及胃热呕哕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李立华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24.

[2] 陈松云等.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3):111.

栀子

【异名】 黄栀子,山栀子。

【基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分研究】

1.萜类 包括环烯醚萜、三萜及二萜等。

2.栀子黄色素类 主要是类胡萝卜素、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

3.其他 栀子蓝色素、栀子花精油等。

【药理研究】

1.抗炎镇痛 栀子提取物可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鼠口服给予栀子浸膏可抑制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口服栀子浸膏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栀子西红花总苷不仅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而且能显著影响小鼠机能协调作用,与戊巴比妥钠有明显协同作用 [ 1 ]

3.利胆保肝 栀子中的京尼平苷是其利胆的有效成分,能改变胆汁成分,对阻止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对胆色素结石可能无效。

4.其他 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补体效应等作用。

【炮制研究】 栀子含栀子苷、异栀子苷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等活性成分。栀子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需要生用、炒用、炒焦用或炒炭用。实验研究表明,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的水溶性浸出物中,栀子苷的含量生品中最高,炒品、炒焦品中含量均有所下降,栀子炭中含量则下降幅度较大 [ 2 ] 。熊果酸的含量,生品、炒品无明显变化,但栀子炭中熊果酸含量较生品明显降低 [ 3 ] 。鞣质的含量则随栀子炮制过程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后,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 [ 4 ] 。药理实验表明,生栀子在解热、抗菌、抗炎、抑制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方面,均比各炮制品作用明显。栀子经炒制,或炒焦后,其镇静作用及缩短凝血时间均比生品明显增强 [ 2 5 7 ]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用治扭挫伤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创伤肿痛 生栀子(加工成细末)、面粉等比例和米醋调和成药膏,敷于肿痛处,边缘超过患处2cm,每天1次 [ 8 ]

(2)青壮年失眠 生栀子10~30g,研碎布包,敷于两足底之涌泉穴处,每晚更换1次,1周为一个疗程 [ 9 ]

(3)婴幼儿腹泻 取生栀子(新鲜者尤佳)捣为泥,加少许食盐混匀,外贴于劳宫穴上,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隔12h换药1次,直至腹泻完全停止 [ 10 ]

(4)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柴胡10g、栀子12g、生大黄(后下)10g、败酱草30g、丹参20g、生甘草5g。煎剂,每日1剂,煎煮时加水500ml,煮沸15min后,加入大黄再煎5min,取汁250ml,分3次服。7天为一个疗程 [ 11 ]

2.配伍应用

(1)用于泻火除烦

栀子配淡豆豉:清透郁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者;温病后期,余热留扰胸膈所致的胸中烦闷、躁扰不宁、失眠等症;急性胆囊炎。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配连翘:清心除烦,凉血解毒。用于热郁胸脘,心烦不安;热入心包,高热神昏,烦躁不安;心经留热,口舌生疮或尿赤短涩;痈疡疮毒、烫伤、烧伤,外用。

栀子配黄芩、黄连:清三焦之火,止血热妄行。用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栀子配大黄:清泻三焦热邪。用于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栀子配干姜:清上温下,平调寒热,辛开苦降,调畅气机。用于误下伤中,脾虚生寒兼郁热不除所致心烦腹满、便溏等;心下痞结,咽膈噎噻,日久不愈,即成反胃之证。如栀子干姜汤(《伤寒论》)。

栀子配姜黄:清利肝胆,泻火解毒,理气止痛。用于肝胆热毒壅滞,血瘀气结所致发热、胁痛、口苦咽干等(《中药药对大全》)。

(2)用于清热利湿

栀子配黄柏:清热化湿。用于湿热黄疸及湿热淋症。如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配滑石:清热利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诸证。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伤寒论》)。

栀子配瞿麦:清热凉血利尿。用于下焦湿热之小便淋沥热痛、血尿等。

(3)用于凉血解毒

栀子配牡丹皮:疏泄肝胆之热。用于肝郁火旺之胁痛、目赤、头痛,或肝郁血虚之潮热骨蒸、盗汗等。如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3.鉴别应用

(1)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生栀子苦寒较甚,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因其苦寒之性较甚,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但炒后可除此弊。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而前者比后者苦寒之性略强,均可清热除烦,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一般热甚者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用焦栀子。传统认为,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而根据现代研究,炒炭或炒焦后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具有收敛止血作用,但是止血成分炒后被破坏,含量明显降低,其止血作用远不及生品稳定和持久,故临床应用于出血病症,仍以生栀子或炒栀子为宜。

(2)栀子皮、栀子仁 栀子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3)栀子、黄连 两者均为苦寒之品,皆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清心除烦之功。但栀子清轻上行,善泻心膈之热,适用于心火偏旺或热邪客于心胸、心神被扰之虚烦不眠、懊等;黄连大苦大寒,其清热降火之力较栀子为胜,尤善泻心火,不仅用于心烦懊,更适用于心火炽盛之烦热神昏、心烦不寐、胸闷口渴、面赤尿黄等。另外栀子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其利胆、利湿作用优于黄连,适用于湿热郁结肠胃之泄泻、痢疾等。黄连尚有苦寒坚阴之功,适用于火热伤阴所致的消渴,也可用于热痞、痰热互结之结胸。

【用量用法】 水煎服,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食欲不振者慎服。

参考文献

[1] 傅春升等.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4,19(4):152.

[2] 张学兰等.中药材,1995,18(3):136.

[3] 张学兰等.中药材,1994,17(5):27.

[4] 赵淑杰等.中药材,1994,17(12):24.

[5] 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张学兰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6):416.

[7] 张学兰等.中药材,1994,17(4):24.

[8] 张向荣等.中医正骨,2008,20(5):18.

[9] 潘金常.中医外治杂志,2002,11(3):54.

[10] 周向锋等.中国民间疗法,2000,8(3):7.

[11] 沈宇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1):59.

夏枯草

【基源】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成分研究】

1.三萜类 主要为齐墩果烷型、乌索烷型和羽扇烷型三萜。

2.甾体类 β -谷甾醇、豆甾醇等。

3.黄酮类 芸香苷、芦丁、木犀草素、异荭草素和木犀草苷等。

4.其他 香豆素类、苯丙素类、有机酸、挥发油等。

【药理研究】

1.抗菌 夏枯草水煎剂有轻微抗淋球菌作用,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

2.免疫调节 夏枯草可上调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其调节免疫作用可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1 ]

3.降糖 夏枯草醇提物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其降糖机制可能与修复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正常有关。

4.其他 抗病毒、抗癌、抗突变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夏枯草、酸枣仁各20g,浙贝母、炒栀子各15g,桃仁、红花各10g,生地黄3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 2 ]

(2)肝郁化火证高血压 夏枯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 [ 3 ]

(3)皮肤烫伤 取干夏枯草50g(创面大可加量),加水500ml,煎沸12min左右,倒在无菌容器里,凉至37℃左右,用无菌纱布浸湿,轻轻拍打患处,立即有清爽舒适感,再慢慢将患处擦干后,马上取出鲜芦荟肉质,均匀涂在患处,厚度为0.5cm左右,用一层无菌纱布固定,以防脱落 [ 4 ]

(4)乳腺增生症 夏枯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 [ 5 ]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肝泻火,明目

夏枯草配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夏枯草配决明子: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疾诸症;肝肾不足,头痛眩晕,目暗不明等;高脂血症(《施今墨对药》)。

夏枯草配牡蛎:镇肝息风,清利上窍。用于肝郁化火、虚风上扰,症见头晕、口苦心烦、夜寐多梦、耳鸣眼花;高血压病,证属虚风扰者(《施今墨对药》)。

夏枯草配茺蔚子:清肝活血,降血压。用于高血压病,表现为头重脚轻、头昏目眩、血压增高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供血不足,以及脑血管意外之后遗症等。

(2)用于散郁结

夏枯草配浙贝母:清肝火,解毒热,散郁结,消瘰疬。用于瘰疬诸症(《施今墨对药》)。

夏枯草配蒲公英:清肝行滞,解毒散结。用于肝胆热毒、湿热郁结之黄疸、胁肋疼痛;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火热邪毒郁结所致的疔疮痈肿、瘰疬痰核、乳痈初起等症(《中药药对大全》)。

夏枯草配连翘:清热解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

夏枯草配重楼: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

夏枯草配昆布、玄参:清肝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瘿瘤。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鉴别应用

(1)夏枯草、白毛夏枯草 两者均为唇形科植物,均味苦性寒,同具清热之功,可治火热及热毒病证。然白毛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 Ajuga decumbens Thunb)的全草,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祛痰止咳、凉血止血,主治热毒壅盛、痈肿疮疖、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咽喉肿痛及血热咯血、衄血或外伤出血。夏枯草为清热泻火药,长于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善治肝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或目生翳障、瘿瘤瘰疬、高血压属肝火盛者。

(2)夏枯草、决明子 两者均有清肝明目的作用,皆可用于肝热目疾。但决明子兼能益肾阴;夏枯草兼能养肝血,用于治疗肝肾不足之目昏、目暗、眩晕、头痛,两药常同用。决明子长于润肠通便,适用于血枯、肠燥之便秘;夏枯草善于降肝火、散郁结,适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瘿瘤。

(3)夏枯草、龙胆 两者均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善清泄肝胆之火,降血压,治肝火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以及高血压属肝火或肝阳上亢者。然龙胆清泄力甚强,宜用于肝火上炎之重症,还能入下焦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之阴痒、带下、湿疹、黄疸、尿赤及淋痛等。夏枯草清肝火力不及龙胆,宜用于肝火上炎轻症,善散郁结,可用于治肝郁化火,痰火凝结之瘰疬、瘿瘤。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或熬膏服。

【制剂与成药】 夏枯草膏:用于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高血压病。口服,9g/次,2次/天。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顾晓洁等.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2):5.

[2] 刘桂芳等.山西中医,2007,23(6):22.

[3] 潘定举.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2):971.

[4] 陈耀珍等.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4):41.

[5] 高学忠等.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1):27.

寒水石

【异名】 凝水石。

【基源】 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前者又称红石膏,北方地区大多用此,故又称北寒水石;后者方解石,南方地区大多用此,故又称南寒水石。

【成分研究】

1.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 4 ·2H 2 O),还含有铁、铝等杂质。

2.南寒水石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 3 ),还含有镁、铁、锰、锌等杂质。

【药理研究】

1.碳酸盐类寒水石主要具有杀菌、消毒、收敛等作用。

2.硫酸盐类寒水石主要具有解热、泻下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治疗烧烫伤。由大黄、地榆炭、寒水石、冰片、四季青、白蔹组成,以上药物以3∶2∶1∶0.5∶4∶3比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外用 [ 1 ]

2.配伍应用

寒水石配黄柏:清热泻火。等份为末,撒敷患处。用于治疗口疮。如蛾黄散(《严氏济生方》)。

寒水石(煅)配青黛:清热解毒。等份为末,香油调搽。用于热毒疮肿(《普济方》)。

寒水石配赤石脂:清热敛疮。等份为末,菜油调敷。用于水火烫伤。如水石散(《古方汇精》)。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杨旭辉等.黑龙江中医药,2005,5:43.

淡竹叶

【基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

【成分研究】 多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叶绿素、多酚、黄酮类 [ 1 ]

【药理研究】

1.免疫增强 主要起作用的是多糖类成分。

2.抗肿瘤 叶绿色素是抑制胃癌的有效物质,茶多酚也具有抗癌活性。

3.抗氧化 主要是淡竹叶多酚起作用。

4.降脂、抗血栓、降糖 起作用的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热病烦渴 淡竹叶9g、芦根15g、生石膏12g(先煎),煎服(《安徽中草药》)。

(2)尿血 淡竹叶12g、灯芯草10g、海金沙6g。水煎服,每日1剂(《江西草药》)。

(3)特发性水肿 淡竹叶2g,开水浸泡代茶饮,每日1剂,连用1个月 [ 2 ]

(4)预防肛门术后小便困难 凡术后患者立即用淡竹叶、灯心草各6g,开水浸泡代茶饮,每日1剂,连用2日 [ 3 ]

2.配伍应用

淡竹叶配荷梗:清心火,利小便,解暑湿。用于夏日中暑诸症;小儿发热,小便短赤等症;心移热于小肠,小便涩痛等;湿热发黄诸症。

淡竹叶配麦冬:清心除烦。用于虚烦不寐、心惊神疲、心烦口渴。

淡竹叶配生地黄:滋阴泻火。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口舌生疮等症。如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鉴别应用

淡竹叶、竹叶:两者均源于禾本科植物,味甘淡性寒,皆能清热除烦、利尿。然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的叶,其清心除烦之力较淡竹叶强,热病心烦者多用;又兼辛味,清中有散,能凉散上焦风热,治风热表证或湿温病初起。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清心火之力强,有泻火解毒之功,温热病热入心包而致神昏谵语者多用之。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茎叶,其通利小便力强,多用于口疮尿赤及热淋涩痛,并治水肿尿少及黄疸尿赤。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

参考文献

[1] 宋秋烨等.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26.

[2] 吕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34.

[3] 李文刚等.甘肃中医,1994,7(3):20.

决明子

【异名】 草决明,马蹄子。

【基源】 为豆科植物决明 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 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成分研究】

1.蒽醌类 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

2.萘并吡酮类 决明蒽酮、异决明内酯、决明苷、决明子内酯等。

3.蛋白质及氨基酸类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1%以上,北方决明子中氨基酸的含量高于南方。

4.其他 多糖类、脂肪酸、微量元素等 [ 1 ]

【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决明子醇提取物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水提取物则无效,水浸液(1∶4)在试管中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降压 决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醇浸液对麻醉犬、猫、兔等皆有降压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对血管有收缩作用(下肢灌注法)。

3.降血脂 决明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以及水提取物均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总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泄下 蒽醌类是决明子起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5.其他 抗氧化、催产、杀虫等作用。

【炮制研究】 决明子中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且多以结合形式存在,具有泻热通便作用。决明子经炒制后,总蒽醌特别是结合型蒽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合型蒽醌在炒决明子中的含量仅为生品的26.4%。但游离蒽醌含量相应地有所增高,且水溶性浸出物亦有所增加 [ 2 3 ] 。故决明子炒后清热泻下作用减弱,但平肝明目作用较好。

决明子炮制过程中,随着炒制温度升高,炒制时间延长,其制品的保肝作用和通便作用都减弱。为了炒制后既保留保肝作用,又减弱通便作用,决明子炒制的最佳工艺条件应为140℃热锅下药,炒至药温升至140℃,再保持此温度10min,然后取出放凉 [ 4 ]

决明子质地坚硬,水分难于渗入,有效物质不易溶出,古今都强调打碎入药。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秘结;高血压病。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乳腺小叶增生症 将决明子粉碎过80目筛,每次25g,每天2次,开水冲服;如服后恶心可用生姜5g泡茶送服;如大便稀溏则适当减量。连续服4周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 5 ]

(2)原发性高血压 决明子30g,研末,每日分3次冲服 [ 6 ]

(3)老年人便秘 炒决明子60g,压粉,每次服3g,早晚各1次 [ 7 ]

2.配伍应用

决明子配石决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肝热头昏、视物不明、目赤涩痛、头痛等症;高血压动脉硬化(《施今墨对药》)。

决明子配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

决明子配黄芩、木贼: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如决明子散(《银海精微》)。

决明子配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用于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如决明子丸(《证治准绳》)。

决明子配山茱萸、生地黄:益肝滋阴明目。用于肝肾阴亏、视物昏花、目睛不明。如决明散(《银海精微》)。

3.鉴别应用

决明子、石决明:决明子又名草决明,与石决明均入肝经,皆有清肝、明目、退翳的作用,临床上治疗肝火上炎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目生翳障等,常相须为用。决明子且能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石决明为凉肝、平肝之要药,又兼有滋养肝阴之功,故对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尤为适宜。煅石决明还有收敛、制酸、止痛、止血等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之胃脘痛,外用可止血。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打碎入煎。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参考文献

[1] 吕翠婷等.食品科技,2006,8:295.

[2] 裴妙荣等.中国中药杂志,1990,15(8):29.

[3] 杨梓懿等.中成药,1991,13(12):18.

[4] 张启伟等.中药材,1995,18(12):618.

[5] 杨占江.新中医,2003,35(11):62.

[6] 荣文平.黑龙江中医药,2003,4:24.

[7] 冯岩等.吉林中医药,2001,5:41.

谷精草

【异名】 戴星草,流星草,珍珠草。

【基源】 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 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的干燥带花蕾头状花序。

【成分研究】 谷精草素、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等。

【药理研究】 抗菌 谷精草煎剂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对肺炎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较弱。3%~5%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谷精草水浸液对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1 ]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眼生翳膜;风热头痛,齿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花斑癣 谷精草、茵陈、石决明、桑枝、白菊花各36g,木瓜、桑叶、青皮各45g,共为粗渣,盛于布袋内熬水配成50%的水煎剂备用。每日外涂1~2次,每周洗浴1~2次,14天为一个疗程 [ 2 ]

(2)流行性结膜炎 金银花15g、菊花15g、密蒙花15g、红花10g、蝉蜕10g、夏枯草15g、谷精草15g、木贼草15g、龙胆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用 [ 3 ]

(3)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连翘、金银花、栀子、黄柏、黄芩、木通、谷精草、天花粉各10g,白芷5g,黄连4g,板蓝根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0天为一个疗程 [ 4 ]

(4)小儿急性结膜炎 金银花、连翘、夏枯草、木贼草各10g,决明子、谷精草、紫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日服3~4次 [ 5 ]

2.配伍应用

谷精草配密蒙花:散风清肝,退翳明目。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诸症;白内障,症见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干目涩(《施今墨对药》)。

谷精草配荆芥、决明子:疏散风热,明目。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如谷精草汤(《审视瑶函》)。

谷精草配薄荷、菊花、牛蒡子:疏散风热止痛。用于风热头痛、齿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

参考文献

[1]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晓等.光明中医,2008,23(7):966.

[3] 李昌德.中国中医急症,2006,15(7):751.

[4] 严玲.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2):35-36.

[5] 冯贵明等.四川中医,2002,20(3):71.

青葙子

【异名】 野鸡冠花子。

【基源】 为苋科植物青葙 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成分研究】

1.脂肪油类 含脂肪油约15%。

2.甾体类 β -谷甾醇、棕榈酸胆甾烯酯等。

3.有机酸类 3,4-二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

4.其他 淀粉、多糖、硝酸钾等。

【药理研究】

1.降糖 青葙子醇提物、水提物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 1 ]

2.保肝 青葙子水提物可降低CCl 4 致肝损伤大鼠血清中的AST、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 2 ]

3.其他 抗菌作用等。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临床应用】

青葙子配桑叶、菊花:疏风清热明目。用于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青葙子配夏枯草、栀子:清肝明目。用于肝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青葙子配决明子:清肝泻火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如青葙丸(《证治准绳》)。

青葙子配菟丝子、肉苁蓉:益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亏损、目昏干涩。如绿风还睛丸(《医宗金鉴》)。

青葙子配生地黄、玄参:养肝清热。用于肝虚血热之视物昏花。如青葙丸(《医宗金鉴》)。

青葙子配密蒙花: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血虚肝旺所致的目盲翳障。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

参考文献

[1] 单俊杰等.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6):1230.

[2] 杜海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1):45.

密蒙花

【异名】 鸡骨头花。

【基源】 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 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蕾。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等。

2.其他 刺槐素、密蒙花苷、蒙花萜苷、梓醇等。

【药理研究】

1.抗炎 小鼠口服刺槐素能减轻甲醛性炎症,降低皮肤、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

2.利胆 给大鼠小肠注入或给兔静脉注射刺槐素,均可使胆汁分泌有短暂、轻度增加,对胆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3.解痉 刺槐素对乙酰胆碱致痉的小鼠离体小肠标本有解痉作用 [ 1 ]

4.抑制醛糖还原酶 密蒙花的70%甲醇提取物对未纯化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显示高度抑制作用。

5.其他 保肝、免疫调节等作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治疗小儿目眨。密蒙花、黄芩各8~10g,荆芥、苍术、黑豆、桑叶、鹤虱、槟榔、赤芍各6~8g,当归、蝉蜕各4~6g,甘草4g。以上药加水400~500ml,煎至100~300ml。每日1剂,日服3~5次。4剂为一个疗程 [ 2 ]

2.配伍应用

密蒙花配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如密蒙花散(《圣济总录》)。

密蒙花配蝉蜕:明目退翳。用于肝火郁滞、眼生翳膜。如拨云退翳丸(《原机启微》)。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0g。

【使用注意】 剂量不宜过大。历代本草谓其无毒,但近年研究认为本品所含刺槐素有小毒,临床虽未见不良反应报道,但亦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宏.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93.

[2] 陈兆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2):39-40. QGJ0vtG+R0H90B4DLLPCEv3nQZbwwJmpLLxX8euIFWb7p82Yrwxb9jKkICphjc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