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小龙虾的体表具有坚硬的甲壳,俗称虾壳,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0节组成,其中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彩图1、图1-1、图1-2)。

图1-1 小龙虾外部特征示意图(背面观)

1—大螯;2—小触角;3—大触角;4—额剑;5—胸足;6—肝脏;7—头胸甲;8—游泳足;9—腹部;10—尾扇

图1-2 小龙虾外部特征示意图(腹面观)

1—大螯;2—大触角;3—头胸甲;4—额剑;5—口;6—鳃;7—输精管;8—胸足;9—交接棒;10—游泳足;11—尾扇;12—小触角

头胸部呈圆筒形,由头部5节、胸部8节愈合而成,外被几丁质甲壳,头胸甲坚硬且发达,几乎占全身长度的1/2,背侧向前伸出一三角形额剑,额剑表面中部凹陷,两侧隆脊,尖端锐刺状。一对带眼柄的复眼生于额剑的基部,头端有长触须一对。头胸甲背面与胸壁相连,两侧游离形成鳃腔。在头胸甲背部有一弧形颈沟,是头部与颈部的分界线。

头胸部附肢共有10对,头部5对,前2对附肢演变成触角,具感觉功能;后3对是口器的主要部分,称为口肢。口肢的第一对是大颚,后面的2对为小颚。前1对大颚、第1小颚及第2小颚共同组成口器,作为摄食器官。胸部有步足5对,第1对呈螯状,粗大;第2、第3对钳状;后2对爪状。螯足是摄食和防御的工具,后4对步足司运动功能,用于爬行。雄性的生殖孔位于第4步足基部内侧,雌性生殖孔位于第5步足基部内侧。

腹部有腹足6对,双肢型,称为腹肢,又称为游泳肢。雌性第1对腹足退化,雄性前2对腹足演变成钙质交接器。尾肢与尾柄一起合称尾扇,尾扇有使身体升降和向后弹跳的功能。雌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伤害。

小龙虾外表颜色随水质、蜕皮和年龄增长而呈现不同体色。幼体或刚蜕壳的虾,体色呈青色,成虾多数呈红褐色。

2.内部结构

小龙虾整个体内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肌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八大部分(图1-3)。

图1-3 小龙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口;2—食管;3—排泄管;4—膀胱;5—绿腺;6—胃;7—神经;8—幽门胃;9—心脏;10—肝胰脏;11—性腺;12—肠;13—肌肉;14—肛门;15—输精管;16—副神经;17—神经节

(1)消化系统 小龙虾的消化系统是由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构成的管道,贯穿于头胸部和腹部。胃食道和后肠源于外胚层,肠内壁被有几丁质壳,中肠较短,具有分泌多种消化酶的功能。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与第6腹节相邻和尾部交接处。在中肠处具有一大的消化腺——肝胰脏,肝胰脏是虾类最大的消化酶分泌器官,可分泌与食物消化有关的多种水解酶。同时它也是重要的贮存器官,在肝胰脏内有贮藏蛋白质颗粒、脂肪颗粒和无机物的不同类型的贮藏细胞。其中贮藏钙、磷颗粒的细胞最多,在小龙虾蜕皮周期中具有充当无机元素的转运库和贮藏库的作用。

(2)呼吸系统 小龙虾具有8对鳃,包在头胸甲的两侧,通过鳃丝的摆动形成水流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每个鳃丝上分布着许多鳃小片,上面密布血管网,外界的氧穿透血管壁与铜蓝蛋白结合,同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鳃可以吸收水中的金属离子和调节渗透压。小龙虾的呼吸系统较为特殊,离水后保持体表一定的温润性,可成活数天。

(3)循环系统 虾类属开放性循环系统,由位于肝胰脏后侧的心脏以及血管和血窦组成。心脏将血液泵向身体各处的血窦,再至各组织器官。血液是无色的,由血浆和变形虫状的血球组成,直接携带氧的是铜蓝蛋白。血液凝血功能强,由心脏抽出的血液在30秒钟内便凝成淡蓝色的血块。

(4)排泄系统 小龙虾头部大触角基部内有一对绿色腺体,在其后各有一膀胱,由排泄管通向大触角基部,开口于体外。

(5)生殖系统 小龙虾是雌雄异体,雌虾有一个卵巢,呈Y型,位于胃的后方、心脏之前、肝胰脏之上,后部分成相连的两叶,中部两侧各引出一条输卵管,分别汇集开口于第5步足基部内侧,开口处为生殖孔。雄虾有一个精巢,呈白色线状,所在部位同卵巢,但输精管只有左侧一根,开口于第3步足基部内侧,开口处为生殖孔。精巢的大小和颜色随着繁殖季节的到来而变化:未成熟的精巢呈白色细条状,成熟的精巢呈淡黄色的纺锤形,后者体积较前者大数倍到数十倍不等。生殖系统的作用是雌雄交配、产卵、繁衍后代。

(6)肌肉运动系统 小龙虾的肌肉运动系统由肌肉和甲壳组成,甲壳又被称为外骨骼,起着支撑的作用,在肌肉的牵动下起着运动的功能。

(7)神经系统 小龙虾神经系统是由位于头部的脑神经节、食道神经环和纵行于腹部的神经索组成。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中各有一对膨大的神经节。

(8)内分泌系统 小龙虾眼柄基部有触角腺和绿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不同的激素,对生殖、蜕皮和水盐代谢起着调节作用(表1-1)。

表1-1 小龙虾的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二、生活习性

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各种水体都能生存,无论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沟、水田均能生存。

小龙虾为穴居性动物,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该虾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多隐藏在水中较深处或隐蔽物中,很少活动,傍晚太阳下山后开始活动,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若受惊吓,迅速逃回深水中。该虾多喜爬行,不喜游泳,觅食和活动时向前爬行,受惊或遇敌时迅速向后,弹跳躲避。

该虾栖息的地点常有季节性移动现象,春天水温上升,小龙虾多在浅水处活动;盛夏水温较高就向深水处移动;冬季在洞穴中越冬。

1.趋水性

小龙虾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养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进水口周围。大雨天,小龙虾可逆水流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爬上岸边栖息,因此养殖场地要有防逃的围栏设施。

2.掘洞性

小龙虾喜欢掘洞,并且善于掘洞。小龙虾掘洞时间多在夜间,可持续掘洞6~8小时,成虾一夜挖掘深度可达40厘米,幼虾可达25厘米。小龙虾一般在水边的近岸掘洞,成虾大多数洞穴深度在50~80厘米,部分洞穴的深度超过1米。通常横向平面走向的龙虾洞穴才有超过1米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纵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较浅。幼虾洞穴的深度在10~25厘米,体长1.2厘米的稚虾已经具备掘洞的能力,洞穴深度在10~20厘米。小龙虾成虾的掘洞速度很快,尤其在放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尤为明显。10月初,我们将小龙虾放入试验池中,经一夜后观察,在沙质土壤条件下,大部分小龙虾所掘的新洞深度超过30厘米。小龙虾在繁殖季节掘洞强度增大,在寒冷的冬季及初春,掘洞强度减弱(彩图2)。

在繁殖期间7月、8月、9月、10月,小龙虾的掘洞数量不断增加,显示了小龙虾繁殖季节强烈的掘洞行为(图1-4)。

图1-4 小龙虾繁殖季节掘洞数量月变化表

小龙虾掘洞的洞口位置通常选择在水平面处,但这种选择常因水位的变化而使洞口高出或低于水平面,故而一般在水面上下20厘米处,小龙虾洞口最多,较集中于水草茂盛处。小龙虾在挖好洞穴后,多数都要加以覆盖,用泥土等物堵住入口。

养殖池的土质条件对小龙虾掘洞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有机质缺乏的砂质土中,小龙虾打洞现象较多,而硬质土打洞较少。在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小龙虾洞穴明显减少。但是,无论在何种生存环境中,在繁殖季节小龙虾打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

3.争斗性

小龙虾的攻击性很强,在争夺领地、抢占食物、竞争配偶时表现尤其突出。小龙虾在严重饥饿时,会以强凌弱,相互格斗,弱肉强食。有试验表明,在缺少食物时大虾一天可以吃掉20多只幼虾。但在食物充足或比较充足时,又和睦相处。小龙虾的游泳本领不高,在水体中只能作挣扎性或逃遁性的短时间、短距离的游泳。一旦受惊或遭遇敌害,便快速倒退性逃遁或不逃遁摆开格斗架式,用其一双大螯与敌害决斗。若某物被其大螯夹住,它绝不会轻易放开,只有骚动其腹部或将其放置水中方可解围。

4.出水性

小龙虾是介于水栖动物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一种动物。它对自然水域或人工养殖水域的大小、深浅和肥瘦要求不高。它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的本领很高,离开水体之后,只要保持湿润,可以安然存活2~3天。

5.适应性

小龙虾同其他淡水鱼一样,属变温动物,它喜温暖、怕炎热、畏寒冷。适宜水温在18~26℃之间。成虾耐高温和低温的能力比较强,能适应40℃以上的高温和-15℃的低温。当水体温度上升到30℃以上时,小龙虾处于半摄食的越夏状态;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小龙虾进入不摄食或半摄食的打洞状态;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小龙虾进入越冬状态。

小龙虾喜清新的水质,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小龙虾的摄食就越旺、生长就越快、病害就越少。水体中的溶解氧低于2.5毫克/升时,小龙虾的摄食量减少,水质的pH值在5.8~9范围内,溶解氧低于1.5毫克/升时仍能正常生存。溶解氧在1毫克/升时,小龙虾就会停食或将身体露出水面觅食。

小龙虾喜欢中性和偏碱性的水体,pH值在7~9时最适合其生长和繁殖。

6.雌雄同穴性

越夏或越冬时,雌雄同居一个洞穴之中,繁殖期内大部分洞穴雌雄比例为1:1.在同个洞穴中,雄虾数量总是小于或等于雌虾数量。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洞穴最多的时候达到15只虾,雌雄比为9:6.

7.领地性

小龙虾与河蟹一样具有强烈的领地行为,一旦同类进入它的领地,就会发生打斗行为。领地的表现形式是自然状态下小龙虾在池底分布均匀,在洞穴内不能容忍同类尤其是同一性别的小龙虾存在。当然领地的大小及位置会随时间和生态环境不同而作适当的调整。

8.自切和再生性

小龙虾步足受外界环境刺激(如药物、电、温度)或被外敌抓住,经常会迅速自断其受害步足,得以逃生,此现象称为自切。小龙虾自切时,折断点总是在附肢的基节与坐节之间的关节处。步足一旦断开后,小龙虾自身即分泌液体以封闭保护伤口。幼虾的再生能力强,损失部分在第2次蜕皮时再生一部分,几次蜕皮后就会恢复,不过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这种自切与再生行为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

9.迁徙性

小龙虾有较强的攀缘能力和迁徙能力,在水体缺氧、缺饵、水体被污染或其他生化因子发生剧烈变化而不适应的情况下,常常会爬出水体,从一个水体迁徙到另一个水体中。

三、食性

小龙虾是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动物,但食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稍有差异。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不久便摄食轮虫等小浮游动物,随着个体不断增大,摄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成虾兼食动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动物尸体,也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小型甲壳类及一些水生昆虫。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幼体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螺旋藻粉等,成虾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植物碎屑,也可直接投喂豆类、谷类、粮食加工余渣类、蔬菜类、无毒草类、螺肉、蚯蚓、蚌肉、蚬肉、死鱼、动物内脏、蚕蛹等饲料,都是其酷爱的食物。在养殖生产中,种植水草可以大大节约养殖成本。

水草是小龙虾不可缺少的营养源。已知水草的茎叶中往往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等,这些可以补充投喂谷物和劣质配合饲料时多种维生素的不足。此外,水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其突出。水草中通常含有1%左右的粗纤维,有助于小龙虾对多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20~25℃,小龙虾摄食眼子菜昼夜可达自身体重的3.2%,摄食竹叶菜可达2.6%、水花生可达1.1%、豆饼可达1.2%、人工配合饲料可达2.8%,摄食鱼肉可达4.9%,而摄食水蚯蚓高达14.8%(表1-2)。

表1-2 小龙虾对各种食物的摄食率

引自:魏青山,1985.

小龙虾的摄食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在<100勒克斯的弱光条件下,雌、雄小龙虾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并且不受性别的影响。小龙虾在18:00~19:00摄食量最高;其次为19:00~20:00和14:00~15:00;小龙虾在其他时段摄食较少。但小龙虾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

小龙虾的摄食种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摄食强度季节性特征明显。摄食强度以春、夏季为最高,摄食率均达到100%,食物充塞度在3级(含)以上的胃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3.4%和76.7%;秋季次之,摄食率为93%,3级(含)以上的胃占62%;冬季最低,摄食率仅为38%,3级(含)以上的胃占10%(表1-3、表1-4)。

表1-3 小龙虾的各种食物在不同季节的出现频率/%

表1-4 小龙虾胃充塞度的季节变化

小龙虾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一般能耐饿3~5天;秋冬季节一般20~30天不进食也不会饿死。摄食的最适温度为18~26℃;水温低于15℃活动减弱;水温低于10℃或超过35℃,摄食明显减少;目前很多专家认为水温在8℃以下时,小龙虾进入越冬期,停止摄食,笔者在生产中发现,小龙虾幼虾在冬季仍然摄食生长。

2007年10月30日至2008年4月24日,淮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了小龙虾苗种冬季培育试验,共计放养52.8万尾,培育成3厘米以上幼虾32.5万尾,成活率达61.6%。本试验表明:在最寒冷的12月、1月、2月,小龙虾仍能缓慢生长(表1-5)。

表1-5 小龙虾稚虾冬季放养及生长测定结果

四、蜕壳与生长

蜕壳是小龙虾生长、发育、增重和繁殖的重要标志。每一次蜕壳,身体的生长就产生一次飞跃。因此,小龙虾的个体增长在外形上并不连续,呈阶梯形,每蜕一次皮,上一个台阶。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蜕皮后、蜕皮间和蜕皮前。国外也有学者将蜕皮后期分为软壳期和薄壳期,将其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蜕皮前期、蜕皮期、软壳期和薄壳期五个阶段。在自然水体里,幼虾经过3~5个月的生长能达到50克左右,长度可达到5.5~12厘米。幼虾脱离母体后,很快进入第1次蜕皮,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并迅速吸水增长,此乃生长蜕皮,由幼虾到成虾共蜕皮11次。和甲壳类动物不同的是,小龙虾无生殖蜕皮现象。

小龙虾的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幼体一般4~6天蜕壳一次,离开母体进入开放水域的幼虾每5~8天蜕壳一次,后期幼虾的蜕壳间隔一般8~20天。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壳间隔短,反之则长。

蜕壳时间大多在夜晚,在人工养殖情况下,有时白天也见其蜕壳。虾要蜕壳时,先是体液浓度增加,接着虾体侧卧,腹肢间歇性地缓缓滑动,随后虾体急剧屈伸,将头胸甲与第一腹节背面交接处的关节膜裂开,再经几次突然性的连续跳动,新体就从裂缝中爬出,整个蜕壳过程完成。这个阶段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体格健壮的小龙虾蜕壳时间相对较短,新体壳于12~24小时后硬化。

小龙虾雄虾寿命为3~4年,雌虾寿命为4~5年。

五、繁殖习性

1.性成熟年龄

小龙虾雄虾性成熟年龄为0.7年,雌虾性成熟年龄为0.8年。

2.自然性比

在自然界,小龙虾的雌雄比例是不同的,根据舒新亚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全长3.0~8.0厘米中,雌性多于雄性,其中雌性占比51.5%,雄性占比48.5%,雌雄比例为1.06:1;在8.1~13.5厘米中,也是雌性多于雄性,其中雌性占比55.9%,雄性占比44.1%,雌雄比例为1.27:1;在其他个体中,则雄性占大多数。

3.雌雄鉴别

小龙虾雌雄异体,两性在外形上各有自己的特征,具体鉴别方法见表1-6.

表1-6 小龙虾雌雄特性比较

4.性腺发育

(1)雄性生殖系统 雄虾精巢1对,位于头胸部胃的后方、心脏之前、肝胰脏之上。输精管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在输精管的远端,许多精子在输精管内并不相互分离,而攒集成簇,外包薄膜,形成精荚,呈管状。精荚在雌雄交配时通过交接器输送到雌虾的纳精囊内。小龙虾的精子为无鞭毛精子。

(2)精巢的大小和颜色 小龙虾精巢的大小和颜色随着繁殖季节的到来而变化:未成熟精巢呈白色细线状,成熟的精巢呈淡黄色的纺锤形,后者体积较前者大数倍到数十倍不等。

(3)精巢的组织学分期 龚世园、何绪刚(2011)将小龙虾的精巢发育分为五期(表1-7)。

表1-7 小龙虾的精巢发育分期

(4)精巢的周年发育变化 小龙虾精巢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12月到翌年2月,精巢体积较小,颜色呈白色,靠近胃部的输精管末端的精巢为细条形,输精管也十分细小,管内以精原细胞为主。3~6月,精巢体积逐渐增大,此时的精巢大部分为白色,形状为前粗后细的细棒状,输精管内以次级精母细胞为主,有的管内形成了精子。7~8月,少数精巢的颜色变为成熟精巢特有的浅黄色,此时有一小部分虾开始抱对。8~9月,精巢的体积最大,此时的精巢颜色变成了淡黄色或灰黄色,形状则变成了非常饱满的圆锥形,输精管变得粗大,里面充满了大量成熟的精子,此时大量的虾开始抱对、交配。

(5)繁殖期精巢发育与体长、体重的关系 小龙虾繁殖期精巢发育与体长、体重之间存在关系(表1-8、表1-9)。

表1-8 小龙虾精巢发育与体长之间的关系/%

表1-9 小龙虾精巢发育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从表1-8中可以看出:在繁殖季节(7~10月),随机挑选的170尾雄性小龙虾中,精巢发育处于Ⅰ期的虾的体长分布范围为5.1~9.0厘米,其中体长5.1~6.0厘米和6.1~7.0厘米的虾所占百分比一样多,均为8.57%。该阶段内,体长最短的为5.4厘米,体长最长的为8.2厘米。精巢发育处于Ⅱ期的虾的体长分布范围较Ⅰ期有较大的变化,以6.1~7.0厘米范围的虾居多,其次为7.1~8.0厘米,该阶段内,体长最短的为5.4厘米,体长最长的为8.1厘米。精巢发育处于Ⅲ期的虾的体长分布范围,以7.1~8.0厘米范围的虾居多,其次为6.1~7.0厘米,该阶段内,体长最短的为5.7厘米,体长最长的为8.5厘米。精巢发育处于Ⅳ期的虾群中,体长6.1~7.0厘米和体长8.1~9.0厘米的虾所占的比例一样,均为1.43%,而体长在7.1~8.0厘米范围的虾居多,未见到有体长小于6.0厘米的虾,其中体长最短的为7.0厘米,体长最长的为8.2厘米。精巢发育处于Ⅴ期的虾群中以7.1~8.0厘米范围的虾最多,达到5.71%,其次为8.1~9.0厘米,达到1.43%。

从表1-9中可以看出,在繁殖季节(7~10月),随机挑选的170尾雄性小龙虾中,精巢处于Ⅳ、Ⅴ期的虾,其主要集中在体重20.01~30.00克,其次是在30.01~40.00克;在成熟精巢的虾中未见到体重小于20.00克的虾。精巢处于Ⅰ、Ⅱ期的虾中,其主要集中在体重10.01~20.00克。综合表1-8和表1-9得出:在繁殖季节,体长在7.1~8.0厘米和体重在20.01~30.00克之间的雄性小龙虾精巢发育最好。

(6)雌性生殖系统 雌虾卵巢1对,位置同精巢。卵巢前部左右愈合,后部分成两叶,中部两侧各引出一条输卵管,分别汇集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雌虾性成熟年龄为0.8年。每年卵巢发育成熟1次,产卵1次,根据卵巢颜色变化、外观特征、性腺成熟系数(GSI)和组织特征,赵维信等(1999)将小龙虾卵巢发育分成7个时期,即未发育期、发育早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成熟期、产卵后期和恢复期。其中,卵黄发生期又分为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产卵后期分为抱卵虾期和抱仔虾期(表1-10)。

表1-10 小龙虾的卵巢发育分期

吕建林(2006)认为小龙虾卵巢的成熟系数在繁殖季节(7~10月)明显在逐渐增大,在7月份时,小龙虾的卵巢成熟系数为(1.17±0.83)%,8月份是为(2.04±1.30)%,到了9月份,成熟系数更是增大到(5.32±2.30)%;而在这段时期内,卵巢的颜色也由浅黄色转变为红褐色。小龙虾在繁殖期间(7~10月),其卵巢发育程度与体长、体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1-11、表1-12)。

表1-11 小龙虾卵巢发育与体长之间的关系/%

表1-12 小龙虾卵巢发育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在繁殖季节7~10月,随机挑选的180尾雌性小龙虾中,卵巢发育处于Ⅰ期的虾的体长分布范围为5.0~9.0厘米,其中以体长6.1~7.0厘米的虾居多,其次为5.1~6.0厘米,未见有体长超过9.1厘米的虾;其相应的体重为10.01~20.00克之间的虾最多,其次为10.00克以下和20.01~30.00克的虾,未见到体重超过30.01克的虾;Ⅱ期卵巢的虾中,以6.1~7.0厘米的虾居多;其次为7.1~8.0厘米,未见有体长超过9.1厘米的虾;其相应的体重为10.01~20.00克之间的虾最多,其次为10.00克以下和20.01~30.00克的虾,该期存在各种体重的虾;Ⅲ期卵巢的虾中,以6.1~7.0厘米的虾居多,未见有体长小于5.0厘米和超过9.1厘米的虾;其相应的体重为10.01~20.00克之间的虾最多,其次为20.01~30.00克和10.00克以下的虾,未见到体重超过40.01克的虾;Ⅳ期卵巢的虾中,体长为6.1~7.0厘米和体长为7.1~8.0厘米的虾所占的比例一样,未见有体长小于6.0厘米和体长分布在8.1~9.0厘米阶段的虾;其相应的体重为20.01~30.00克的虾最多,其次为30.01~40.00克的虾,未见到小于10.00克的虾和体重超过40.01克的虾;Ⅴ期卵巢的虾中,以8.1~9.0厘米的虾居多,其次为7.1~8.0厘米,未见到体长小于6.0厘米的虾;其相应的体重为20.01~30.00克和30.01~40.00克的虾较多,其次为10.01~20.00克的虾,未见到体重小于10.00克和超过40.01克的虾。综合表1-11、表1-12可知,在繁殖季节,体长在8.1~9.0厘米、体重在20.01~30.00克之间的雌性小龙虾的卵巢发育最好。

小龙虾卵巢发育与体色之间也存在关系,表1-13显示出:卵巢繁育处于Ⅰ期的虾的体色大多数为青色,这些虾生长不到1年,体长主要集中在5.0~7.0厘米。最长和最短的体长分别为6.9厘米、5.0厘米。卵巢发育较好的虾的体色绝大多数为黑红色,这些虾中有1年和2年的虾,虾的体长主要集中在8.1~9.0厘米。在具成熟卵巢的黑红色虾中,最长和最短的体长分别为10.1厘米、6.1厘米;而对于卵巢成熟的青色虾,其最短体长为6.4厘米。

表1-13 小龙虾卵巢发育程度与体色之间关系/%

(7)小龙虾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小龙虾的绝对繁殖力就是单位个体卵巢发育处于沉积卵黄的第Ⅲ期和Ⅳ期的卵粒数量。小龙虾的相对繁殖力以卵巢发育处于沉积卵黄的第Ⅲ期和Ⅳ期的卵粒数量同体重(湿重)或体长的比值来表示。即 RF =卵粒数量/体重,或 RF =卵粒数量/体长。

龚世园、吕建林等(2008)认为:小龙虾的繁殖季节为7~10月,高峰时期为8~9月,在此期间,绝大部分的成年虾的卵巢处于Ⅳ期~Ⅴ期。小龙虾个体的绝对繁殖力的变动范围为172~1158粒,平均为517粒。个体相对繁殖力( F / W )的变动范围为2~41粒/克,平均为21粒/克,个体相对繁殖力( F / L )的变动范围为47~80粒/厘米,平均为63粒/厘米。一般情况下,个体长的虾的绝对繁殖力较个体短的虾要高;小龙虾的相对繁殖力 F / L 有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相对繁殖力 F / W 随着体重的增加反而减少。相对繁殖力 F / W 的变动幅度比相对繁殖力 F / L 要小些,小龙虾体长对繁殖力的影响明显大于体重对繁殖力的影响(表1-14)。

表1-14 小龙虾的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

(8)小龙虾周年卵巢颜色及卵径变化 在繁殖季节(7~10月)到来之前,小龙虾的卵粒数量先增后减。随着繁殖高峰期的过去,卵巢中卵粒直线下降,到了翌年的1月份,卵粒数量降至最低。与此同时,从3~9月份,卵粒的直径则逐渐增大,到9月份产卵时,卵径最大,随后卵径又逐渐减小。卵巢的颜色也随着月份、卵径的变化而变化,其颜色的变化依次为白色、浅黄色、金黄色、橘黄色和褐色。其卵巢颜色的变化依次代表卵巢发育的Ⅰ期到Ⅴ期,或者与卵巢发育分期所对应的卵巢成熟系数。小龙虾卵巢的成熟系数随着卵巢的发育而增大,在3月份,成熟系数仅为(0.2714±0.0157)%,到了繁殖季节的初期7月份,卵巢的成熟系数变为(1.1718±0.8289)%,到了繁殖季节的高峰期9月份,卵巢成熟系数变为最大(5.3241±2.2933)%,随着繁殖期的过去,其成熟系数降至翌年1月份的(0.3924±0.0168)%(表1-15)。

表1-15 小龙虾周年卵巢颜色、卵径大小、卵粒数量变化表

5.交配

小龙虾6~8月性成熟,交配季节一般在7~11月,群体交配高峰期在8~9月。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温低于15℃,则停止交配。交配时,雄虾用螯足钳住雌虾的螯足,用步足抱住雌虾,将雌虾翻转侧卧。雄虾的钙质交接器与雌虾的储精囊连接,雄虾的精荚顺着交接器,进入雌虾的储精囊。1尾雄虾可与1尾以上的雌虾交配,同样一对螯虾可以多次交配,交配时间短则10多分钟,长则可达3.5小时(彩图3)。当雌虾不顺从时,则逃逸。在实践中发现,10月份挑选的成熟雌虾大都交配过,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若10月份以后选亲虾,雌雄比例可增大到3:1.

6.产卵

小龙虾属一年产卵一次的类型。与其他虾类相比,小龙虾怀卵量较小,一般100~1000粒。小龙虾雌虾的产卵量随个体长度的增长而增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体长5.5~5.9厘米虾的平均产卵量为323粒,体长6.0~6.9厘米虾的平均产卵量为376粒,体长7.0~7.9厘米虾的平均产卵量为469粒,体长8.1~8.8厘米虾的平均产卵量为609粒,体长9.0~9.9厘米虾的平均产卵量为453粒,体长10.1~10.3厘米虾的平均产卵量为872粒。

7.受精卵孵化

雌虾刚产出的卵为暗褐色,卵径约1.6毫米。受精卵被胶质状物质包裹着(彩图4),像葡萄一样黏附在雌虾的游泳肢上。雌虾游泳肢不停地摆动以保证受精卵孵化所需的溶解氧,同时保持卵处于湿润状态。受精卵的孵化一方面依赖母体,另一方面环境因子对它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温度。李庭古研究发现,小龙虾受精卵孵化时间跟温度密切相关。在17~30℃水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水温高于30℃,虽然胚胎发育快,但由于水温太高,对亲虾的生理机制有伤害。低于20℃胚胎发育时间长,孵化率低,24~30℃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快,孵化率也高。同时李庭古还发现,即使同一水温组的亲虾,受精卵的孵化情况也不尽相同。个体大的亲虾,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死亡率也低。这可能是,个体大且壮实的亲虾适应力和免疫力都比个体小的亲虾强。

日本学者Tetsuya Suko对小龙虾受精卵的孵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在7℃水温的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约需150天;在15℃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约需46天;在22℃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约需19天。

朱玉芳、崔勇华进行了小龙虾抱卵与非抱卵孵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从卵、幼虾在两种情况下呈现的孵化、生长差异来看,抱卵虾(彩图5)的孵化率远高于非抱卵虾,抱卵虾的生长快于非抱卵虾。

小龙虾的胚胎发育共分为12期:受精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前期、半圆形内胚层沟期、圆形内胚层沟期、原肠后期、无节幼体前期、无节幼体后期、前蚤状幼体期、蚤状幼体期、后蚤状幼体期。经过5天开始蜕皮,整个蜕皮时间约为1小时。

小龙虾受精卵的颜色随胚胎发育的进程而变化,从刚受精时的棕色,到发育过程中的棕色夹杂着黄色、黄色夹杂着黑色,最后完全变成黑色,孵化时一部分为黑色,一部分无色透明。

8.幼体发育

小龙虾的全部体节在卵内发育时已经形成,孵化后不再新增体节,幼体孵化时,具备了终末体形,与成体无多大区别,仅缺少一些附肢而已。刚出膜的幼体为末期幼体,也称为第1龄幼体,以后每蜕一次皮为一个龄期。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称第2龄幼体,第二次蜕皮后的称第3龄幼体,以此类推。从幼体到成体共需蜕皮11次。郭晓鸣认为第3龄幼体已基本完成了外部结构的发育,卵黄完全被吸收,开始自由活动地摄食。因此,前3龄为幼体发育阶段,从第4龄起划分为幼虾发育阶段。

(1)1龄幼体 全长约5毫米,体重为4.68毫克。幼体头胸甲占整个身体的1/2,复眼一对,无眼柄,不能转动;胸肢透明,与成体一样均为5对;腹肢4对,较成体少1对;尾部具有成体形态。1龄幼体经过4天发育开始蜕皮,整个蜕皮时间约为10小时。

(2)2龄幼体 全长约7毫米,体重为6毫克。经过第一次蜕皮和发育后,2龄幼体可以爬行。头胸甲由透明转为青绿色,可以看见卵黄囊呈“U”形,复眼开始长出部分眼柄,具有摄食能力。2龄幼体经过5天开始蜕皮,整个蜕皮时间约为1小时。

(3)3龄幼体 全长约10毫米,体重为14.2毫克。头胸甲的形态已经成型,眼柄继续发育,且内外侧不对等,第一胸甲——螯钳能自由张合进行捕食和抵御小型生物。仍可见消化肠道,腹肢可以在水中自由摆动。3龄幼体经过4~5天开始蜕皮,整个蜕皮时间约为2分钟。

(4)4龄幼体 全长约11.5毫米,体重为19.5毫克。眼柄发育已基本成型。第一胸足变得粗大,看不到消化道。4龄幼体已经可以捕食比它小的1龄幼体、2龄幼体了,此时的幼体开始进入幼虾发育阶段。 kKWE89UYtoll509xM2YSJ4bbMJ9Y545MqQvQ2CPbQybAhb/Cp7e4L5zTs+NV88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