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进行规律、适度的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功能有良好的作用。运动可以使心肌增厚并富有弹性,心肌力量增强且不易疲劳,心脏的质量和体积增加,所以运动员心脏比一般人大。规律而适度运动还可减轻精神紧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冠脉血流,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功能,增加细胞的有氧代谢,使ATP(三磷酸腺苷)合成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提高,这就延缓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或缓解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血脂、血糖、血液黏稠度和血管硬化等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产生积极影响。
数脉搏、凭感觉,这是衡量适合自己运动量的最简易有效的方法。运动量太小对锻炼效果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又没有规律性,则身体健康反而会受影响。就心脏病患者而言,通过运动前、中、后数脉搏掌握运动量,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测定脉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可分别在早晨起床前(或锻炼前)、锻炼中和锻炼后1小时左右进行,以便进行对比。分别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记录1分钟的脉搏数。以运动后每分钟脉搏数增加不超过20次,每日脉搏较平稳一致为宜。也可以通过主观感觉来衡量运动量是否合适。主观感觉一般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①运动量合适时,工作、学习和劳动中感到精力充沛,很想参加运动,锻炼后有极轻微疲劳感觉,但不影响正常的睡眠和食欲等;可有肌肉酸痛感,休息后到次日晨可消失。身体状况越好,疲劳消除就越快。②当运动量过大时,次晨就会感到委靡不振,浑身无力,甚至有头晕、胸闷等现象。运动锻炼后常感到极度疲劳,睡不好,吃不香,对运动锻炼有厌倦感,不想再活动。因此,有益于健康的运动必须规律而适度,循序渐进,心脏病患者还应定期复查。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跑医院,却检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人谓之“健康的病人”;另一种人身体虽然得了病,但看上去却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娱乐活动或体育运动等什么都不耽误。把治疗疾病当做一件平常事,这种人则谓之“带病的健康人”。心理压力大会影响健康。“健康的病人”可能在郁郁寡欢中真得了病,而“带病的健康人”则可能因为快乐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人。遇事想得开,心胸开阔,心理健康的心脏病患者预后良好。
当得知自己被诊断为心脏病时,有的人抱有侥幸心理,怀疑医生搞错了;特别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者症状偶尔发生,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人,不把医生的诊断当回事,不及时医治,延误了疾病的治疗,这是患者的否认心理作怪。
有的心脏病患者,不相信医生的科学指导,反而对“灵丹妙药”“祖传秘方”以及非医务人员的不科学建议坚信不疑,这是患者的偏信心理。
有的心脏病患者过分强调自己的“病人”角色,对医生、护士、家属高度依赖,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不主动、不重视自我调理和心理调整,不发挥主观能动性,拖延了疾病的康复时间。
有的心脏病患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干预诊断、治疗、康复方案,这种人敏感多疑,一旦违反其意志或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不配合正确的康复治疗。
更多的心脏病患者,是在得知自己患有心脏病后紧张害怕,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把自己看成是多余的人,对治疗和康复缺乏信心。
人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心脏疾病的康复,紧张、恐惧、争吵、暴怒等强烈刺激,可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内分泌途径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周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升高,使心脏损害进一步加重。据临床观察,冠状动脉平滑肌对情绪反应敏感。情绪激动时,冠状动脉收缩,使心肌血供减少,产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心脏病患者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健康呢?
信心和勇气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是心脏病患者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素。
学知识,想得开 人生一世,难免生病。确诊为心脏病后,患者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看问题从大处着眼,避免小题大做。
转移注意力 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病,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培养业余爱好,如打门球、栽花种草、养鱼、养宠物、学习棋牌或书画、歌咏诗词,或进行球类、骑车等自己适宜的各种文体活动。如对某人某事不高兴,可采取回避的方式,不看不想,到郊外旅游,看看自然风光,怒气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
不怨天尤人 生了病不要认为是生活对自己不公平。要把疾病看成是人生道路的一道坎。人生的路本身就不平坦,生了某种病,只不过是多了一道坎而已。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保持一种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不斤斤计较,特别是对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更不能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中国古代医学家已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发生了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在心脏病发生前,我们也学学“上工”,注重未病先防,防治结合,减少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