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祛风寒湿药

威灵仙

别名:青风藤、白钱草、九里火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 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 木质藤本,长3~10m。干后全株变黑色。茎近无毛。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小叶3~7;小叶片纸质,由窄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浅心形,全缘。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腋生或顶生;花两性;萼片长圆形,白色,外面边缘密生绒毛,或中间有短柔毛;花瓣无;雄蕊多数,不等长,无毛;心皮多数,有柔毛。瘦果扁卵形,疏生紧贴的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花、果期6~11月。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路旁草丛中。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

【采收加工】 秋季挖出,去净茎叶,洗净泥土,晒干,或切成段后晒干。

【药材性状】 根茎横长,呈圆柱状,长1.5~10cm,直径0.3~1.5cm,两侧及下方着生多数细根;表面淡棕黄色至棕褐色,皮部常脱裂而呈纤维状,节隆起,顶端常残留水质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根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20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细纵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宽,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微苦。以条均匀、质坚硬、断面色灰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辛、咸、微苦,性温,小毒。归膀胱、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鲠咽喉。并治痰饮积聚。

徐长卿

别名:尖刀儿苗、蜈蚣草、对月莲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 Cynanchum paniculatum (Bunge) Kitag. 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

【原植物】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m。根细,呈须状,形如马尾,具特殊香气。茎细而刚直,不分枝,无毛或被微毛。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两面无毛或上面具疏柔毛,叶缘稍反卷,有睫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圆锥聚伞花序,生于顶端叶腋;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黄绿色,裂片广卵形;副花冠黄色,肉质,肾形;雄蕊5,相连成筒状;雌蕊子房上位,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蓇葖果呈角状,单生。种子多数,卵形而扁,暗褐色。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于阳坡草丛中。分布于东北、长江以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根茎及根,洗净晒干;全草晒至半干,扎把阴干。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长0.5~3.5cm,直径2~4mm。根簇生于根茎节处,圆柱形,细长而弯曲,长10~16cm;表面淡黄棕色至淡棕色,具微细纵皱纹,并有纤细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气香,味微辛、凉。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去痛止痒,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脘腹疼痛,牙痛,跌仆伤痛,小便不利,泄泻,痢疾,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

木瓜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秋木瓜、酸木瓜、海棠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皱皮木瓜 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 Nakai的果实。

【原植物】 落叶灌木,高约2m。枝条直立开展,有刺;小枝圆柱形,微屈曲,无毛,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疏生浅褐色皮孔。叶片卵形至椭圆形,稀长椭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托叶大型,草质,肾形或半圆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先叶开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直立,先端圆钝,全缘或有波状齿;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延伸成短爪,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5~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无毛或稍有毛,柱头头状,约与雄蕊等长。果实球形或卵球形,黄色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明显斑点,味芳香。花期3~5月,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采收加工】 7~8月上旬,木瓜外皮呈青黄色时采收,用铜刀切成两瓣,不去籽。薄摊放在竹帘上晒,先仰晒几日至颜色变红时,再翻晒至全干。

【药材性状】 果实多呈纵剖成对半的长圆形,长4~9cm,宽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黄色。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

【性味与归经】 味酸,性温。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川乌—乌头

别名:乌头、毒公、即子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urmichaeli Debx. (栽培品)的母根。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倒圆锥形。叶互生;叶与花疏被短柔毛;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五角形,3裂几达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片2对,斜三角形,具牙齿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花序顶生;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形;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侧萼片蓝紫色;花瓣通常拳卷,无毛;雄蕊多数。种子多数,三棱形,两面密生横膜翅。花、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栽培于四川。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摘下子根(附子)。取母根(川乌头),去净须根、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川乌头(母根),为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痕。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以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热,大毒。归心、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并可用于麻醉止痛。

马钱子—马钱

别名:番木鳖、火失刻把都、苦实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 Strychnos nux-vomica L. 的种子。

【原植物】 乔木,高10~13m。树皮灰色,具皮孔,枝光滑。单叶对生;叶片革质,广卵形,先端急尖或微凹,基部广楔形或圆形,全缘,光滑;叶腋有短卷须。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被短柔毛;总苞片及小苞片均小;花白色;花萼绿色,密被短柔毛;花冠筒状,先端5裂,裂片卵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管喉部。雌蕊柱头头状;子房卵形。浆果球形,幼时绿色,熟时橙色,表面光滑。种子1~4颗,圆盘形,表面灰黄色,密被银色绒毛。花期春、夏季,果期8月至翌年1月。 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深山老林中。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采收加工】 秋、冬季果实成熟时摘下,取出种子,洗净附着的果肉,晒干。

【药材性状】 种子圆盘形,纽扣状,直径1~3cm,厚3~6mm,边缘微隆起,常一面凹下,另一面稍突出。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密生匍匐的银色毛,有丝状光泽,由中央向四周射出。边缘有一条隆起脊线,并有一小型突起的珠孔。质坚硬,难破碎。气微,味极苦,剧毒。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痈疽疮毒,喉痹,牙痛,疠风,顽癣,恶性肿瘤。

蚕沙—家蚕蛾

别名:原蚕屎、原蚕沙、马鸣肝

来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 Bombyx mori L. 幼虫的干燥粪便。

【原动物】 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采收加工】 夏季收集二眠至三眠时排出的粪便,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蚕沙呈颗粒状六棱形,长2~5mm,直径1.5~3mm。表面灰黑色或黑绿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沟及横向浅沟纹。气微,味淡。以粒大、色黑、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温。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路路通—枫香树

别名:枫实、九空子、枫果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 Lip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果序。

【原植物】 落叶乔木,高20~40m。树皮灰褐色,方块状剥落。叶互生;托叶线形,早落;叶片心形,常3裂,幼时及萌发枝上的叶多为掌状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齿尖有腺状突。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雄花淡黄绿色,成柔荑花序再排成总状,生于枝顶;雄蕊多数,花丝不等长;雌花排成圆球形的头状花序;萼齿5,钻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柱头弯曲。头状果序圆球形,表面有刺,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两瓣裂开,每瓣2浅裂。种子多数,细小,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秦岭及淮河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选择生长20年以上的粗壮大树,于7~8月间凿开树皮,从树根起每隔15~20cm交错凿开一洞。到11月至翌年3月采收流出的树脂,晒干或自然干燥。

【药材性状】 呈不规则块状,或呈类圆形颗粒状,大小不等,直径多在0.5~1cm之间,少数可达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易碎,破碎面具玻璃样光泽。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平。归脾、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活血,解毒止痛,止血,生肌。主治痈疽,疮疹,瘰疬,齿痛,痹痛,瘫痪,吐血,衄血,咯血,外伤出血,皮肤皲裂。

松香—马尾松

别名:松脂、松膏、沥青

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除去挥发油后所余固体树脂。

【原植物】 乔木。树皮红褐色,呈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淡黄褐色;冬芽卵状圆柱形,褐色,芽鳞边缘丝状。叶针形,2针一束,稀3针一束,细长而柔软;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穗状,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球果卵圆形,熟时栗褐色。种子长卵圆形。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生于山地。分布于陕西、江苏、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以在30~35℃采收为宜。即长江以南在5~10月采收,华北及东北在6~9月采收。选直径20~50cm的松树,在距地面2m高的树干处割口。在割口前先刮去粗皮,刮长度50~60cm,宽25~40cm;在刮面中央开割长35~50cm、宽1~1.3cm,深入木质部1~1.2cm的中沟,中沟基部装一收脂器,再自中沟开割另一对侧沟。

【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半透明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淡黄色,似琥珀,常有一层黄白色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而透明,似玻璃状。具有松节油香气,味苦。加热则软化或熔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疥癣,白秃,疠风,痹症,金疮,扭伤,妇女白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伸筋草—灯笼草

别名:宽筋藤、火炭葛、铺筋散、狮子草、金腰带、铺地蜈蚣

来源:为石松科植物灯笼草 Palhinhaea cernua (L.) Franco et Vasc. 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主茎直立,高达40cm,直径约2mm,草质,上部多分枝,绿色,侧枝平伸,多回不等二叉状分枝。叶密生,螺旋状排列,条状钻形,基部下延贴生于小枝上,先端略向上内弯,顶端刺芒状,全缘,质薄而软。孢子囊穗小,圆柱形,单生于小枝顶端,成熟时下垂;孢子叶卵状菱形,先端尾状,边缘有流苏状不规则钝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淡黄色。 多生于低山的酸性土壤,如草地、阔叶林边及马尾松林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连根拔起,去净泥土,晒干。

【药材性状】 上部多分枝,长30~50cm,或已折成短段,直径1~2mm,表面黄色或黄绿色。叶密生,条状钻形,长2~3mm,黄绿色或浅绿色,全缘,常向上弯曲,质薄,易碎。枝顶常有孢子囊穗,矩圆形或圆柱形,长5~15mm,无柄,常下垂。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平。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咳,解毒。主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黄疸,咳嗽,跌打损伤,疮疡,疱疹,烫伤。

独活

别名:胡王使者、长生草、肉独活、香独活、山大活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原植物】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类圆柱形,棕褐色,具特殊香气。茎高1~2m,粗至1.5cm,中空。通常带紫色,光滑或稍有浅纵沟纹。叶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宽卵形;茎生叶叶柄长达30~50cm,基部膨大成长管状、半抱茎的厚膜质叶鞘;末回裂片膜质,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锯齿或重锯齿,齿端具内曲的短尖头,顶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叶轴下延成翅状,侧生的有短柄或无柄,两面沿叶脉及边缘具短柔毛;序托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密被短糙毛;伞辐10~25,密被短糙毛;伞形花序具花17~28朵;花瓣倒卵形,顶端内凹。果实椭圆形,侧翅与果体等宽或略狭,背棱线形,隆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间。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

【药材性状】 本品根稍呈圆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根头部膨大,圆锥状,多横皱纹,顶端具茎、叶的残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具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稍突起的细根痕。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具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具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乌梢蛇

别名:乌蛇、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黑乌梢、三棱子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对,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具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看到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主治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蛇蜕

别名:龙皮、蛇筋、龙退、长虫皮、蛇皮、蛇壳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Cope、锦蛇 Elaphe carinata (Guenther) 或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

【采收加工】 春末夏初或冬初收集,除去泥沙,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筒形,多压扁、皱缩,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1m以上。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具菱形或椭圆形鳞迹,鳞迹衔接处呈白色,稍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具有润滑感或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性味归经】 味咸、甘,性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定惊,退翳,解毒。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

闹羊花

别名:羊踯躅花、一杯倒、石棠花、黄杜鹃花、羊不食草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 Rhododendron molle G.Don的干燥花。

【原植物】 落叶灌木,高1~2m。老枝光滑,无毛,褐色,幼枝具短柔毛及刚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6mm;叶片纸质,常簇生于枝顶,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顶端钝,有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两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花多数排列成短总状伞形花序,顶生,先于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小,5裂,半圆形,宿存,被稀疏细毛;花冠宽钟状,金黄色,先端5裂,裂片椭圆形至卵形,上面1片较大,具淡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冠外,花药孔裂;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长毛,花柱细长,无毛,比雄蕊长,柱头头状。蒴果长椭圆形,长达2.5cm,熟时深褐色,有细柔毛和疏刚毛,胞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灰棕色,扁卵形,边缘具薄膜翅。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长于丘陵山坡、石缝、灌丛或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四、五月花初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数朵花簇生于一总花柄上,常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花萼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具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先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顶端钝或微凹;气微,味微麻。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有大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定痛。主治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打肿痛,顽癣。

石楠叶

别名:风药、栾茶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石楠 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干燥叶。

【原植物】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6m。小枝褐灰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2~4cm,老时无毛;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顶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疏生具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叶片形变异较大,幼苗期锯齿具针刺。花两性;复伞房花序顶生,花梗长3~5mm;花密生,萼筒杯状,萼片5,阔三角形,顶端急尖;花瓣5,白色,近圆形;雄蕊20,外轮较花瓣长,内轮较花瓣短,花药带紫色;花柱2,或3,基部合生,柱头头状,子房顶端有柔毛。梨果球形,直径5~6mm,鲜艳红色,后成褐紫色。种子1颗,卵形,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长于海拔1000~2500m的杂木林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但以夏、秋两季采收者为佳,采后晒干即可。

【药材性状】 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5cm,宽2~6cm;顶端尖或突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的锯齿,齿端棕色;上面棕色或棕绿色,无毛,羽状脉,中脉凹入。下面中脉明显突出。叶片革质而脆。气微,微涩。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止痒,强筋骨,益肝肾。主治风湿痹痛,头风头痛,风疹,脚膝痿弱,肾虚腰痛,阳痿,遗精。

丁公藤

别名:包公藤、麻辣仔藤、斑鱼烈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 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 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

【原植物】 丁公藤:木质藤本,长约12m。单叶互生;叶柄长0.8~1.2cm,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长卵形,长6.5~ 9cm,宽2.5~4cm,顶端钝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两面无毛;侧脉4~5对,到边缘以内网结上举。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腋生的花少数至多数,顶生的排列成总状,花序轴和花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5,近圆形,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并具缘毛;花冠白色,5裂,裂片长圆形,全缘或浅波状;雄蕊5,不等长,花药顶端渐尖,花丝之间具鳞片;子房圆柱形,柱头圆锥状,贴着子房。浆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4cm。种子1颗。花期6~8月。 生长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具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纤维较多,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两面针

别名:入地金牛、金椒、山椒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 Zanthaxylum nitidum (Roxb. ) DC. 的根或枝叶。

【原植物】 常绿木质藤本,高1~2m。幼枝、叶轴背面和小叶两面中脉上都有钩状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较着生在叶轴最下端的小叶片短;小叶3~11,卵形至卵状长圆形,近全缘或有疏离的圆锯齿,无毛,革质而有光泽。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萼片4,宽卵形;花瓣4,卵状长圆形;雄花的雄蕊4,药隔先端有短的突尖体,退化心皮先端常为4叉裂;雌花的退化雄蕊极短小,心皮4。成熟心皮1~4,紫红色,干时表面皱折。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有粗大腺点。种子卵圆形,黑色光亮。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低丘陵地灌木丛中、路旁等向阳地。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稍弯曲。直径0.7~5cm或更粗,表面深黄棕色至浅棕色,具粗纵皱纹,有时具横向裂隙,皮孔突起,类圆形,鲜黄色或黄褐色。横断面栓皮薄,皮部浅棕色,有稍具光泽的深黄色斑点;木部灰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以根皮厚、味浓者为佳。

【性味】 味辛、苦,微温,小毒。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痛,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

八角枫

别名:木八角、白金条、白筋条

来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 Alangium chinense (Lour. ) Harms的根、须根及根皮。

【原植物】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3~5m。小枝略呈“之”字形,幼枝紫绿色;冬芽锥形,生于叶柄基部内。叶互生;叶纸质,近圆形或椭圆形、卵形,稀心形,两侧不对称,不分裂或3~9裂,裂片短锐尖或钝尖,叶上面无毛,下面脉腋有丛状毛,基出脉3~7,呈掌状,侧脉3~5对。聚伞花序腋生,有7~50花,小苞片线形或披针形,常早落;花冠圆筒形;花萼先端分裂为6~8枚齿状萼片;花瓣6~8,线形,初白色,后变黄色,基部黏合,上部开花后反卷;雄蕊与花瓣同数而近等长;花盘近球形;子房2室,柱头头状,常2~4裂。核果卵圆形,种子1颗。花期5~7月和9~10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或疏林中。 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挖取根或须根,洗净,晒干。

【饮片鉴别】 为不规则的段状。根表面浅棕色,常有纵纹或剥落,须根较多,黄白色。质坚脆,断面具纤维性,淡黄色。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微温,小毒。归肝、肾、心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

樟木子—樟

别名:樟材、香樟木、吹风散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 ) Presl的种子。

【原植物】 常绿大乔木,可高达30m。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无毛;花被筒倒锥形,花被裂片椭圆形;能育雄蕊9,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无毛。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先端平截。花期4~5月,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或沟谷中,常栽培于低山平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尤以台湾最多。

【采收加工】 11~12月间采收成熟果实,晒干。

【药材性状】 呈圆球形,直径5~8mm,棕黑色或紫黑色。表面皱缩,有光泽。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管,果皮薄,肉质,种子一粒,黑色。气极香,味辛辣。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主治风寒感冒,胃寒胀痛,寒湿吐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伤痛,疥癣风痒。

飞龙掌血

别名:三百棒、见血飞、黄椒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 Toddalia asiatica (L.) Lam. 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 木质蔓生藤本。枝与分枝常有向下弯曲的皮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绿色或黄绿色,常被有褐锈色的短柔毛和白色圆形皮孔。三出复叶互生;小叶无柄;小叶片革质,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为长圆形,边缘有细钝锯齿,两面无毛。花单性,白色至淡黄色;雄花常排成腋生的圆锥状聚伞花序;雄蕊4~5,长不及雌蕊的1/2,子房上位,近圆球形,被毛,3~5室,每室有上下叠生的胚珠2颗。核果近球形,橙黄色至朱红色。种子肾形,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于山林、路旁、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及陕西、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约30cm。表面灰棕色至深黄棕色,粗糙,有细纵纹及稍凸起的白色类圆形或长椭圆形皮孔。栓皮易脱落。质坚硬。木部淡黄色,年轮显著。气微,味辛、苦,有辛凉感。根皮呈不规则长块状,厚5~10mm,质坚硬,横断面及纵切面均显颗粒状,黄棕色或棕褐色。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温,小毒。归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瘀滞崩漏,疮痈肿毒。

白花丹

别名:照药、天槟榔、猛老虎

来源: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 Plumbago zeylanica L. 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白花丹,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除具腺外,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无毛,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有黏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高脚碟状,管狭而长,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 多生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分布于我国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主根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可达30cm,直径约5mm,略弯曲,上端着生多数细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黄色。茎圆柱形,直径4~6mm,有分枝,表面黄绿色至淡褐色,节明显,具细纵棱;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呈纤维状,淡棕黄色,中间呈颗粒状,淡黄白色,髓部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管状,花白色至淡黄色。气微,味辛辣。

【性味】 味辛、苦、涩,性温,有毒。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麻骨风—小叶买麻藤

别名:大节藤、买子藤

来源:为买麻藤科植物小叶买麻藤 Cnetum parvifolium (Warb. ) C. Y. Cheng ex Chun的茎叶。

【原植物】 小叶买麻藤,常绿本质缠绕藤本,长4~12m,常较细弱。茎枝圆柱形,土棕色或灰褐色,皮孔较明显,具膨大的关节状节。叶对生,革质;叶片狭椭圆形、长卵形或微呈倒卵形,有光泽,侧脉斜伸,背面网脉明显。雌雄同株;球花排成穗状花序,常腋生,稀生枝顶;雄球花序不分枝或一次分枝,分枝三出或成两对,其上有5~12轮环状总苞,每轮总苞内有雄花40~70,雌球花序多生于老枝上,每轮总苞内有雌花5~8。种子核果状,长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无柄或近无柄,熟时假种皮红色。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于海拔较低的干燥平地或湿润谷地的森林中,缠绕在大树。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小叶买麻藤藤圆柱形,节部膨大,外皮灰褐色,断面皮部棕褐色,木部淡黄色。叶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雄花序不分枝或一次分枝。气弱,味微苦。

【性味】 味苦,性微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止血,化痰止咳。主治风湿痹痛,腰痛,鹤膝风,跌打损伤,溃疡病出血,慢性气管炎。

假蒟

别名:蛤蒟、钻骨风、假蒌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 Piper sarmentosum Roxb. 的茎、叶或全草。

【原植物】 假蒟,多年生匍匐草木,揉之有香气。茎节膨大,常生不定根。叶互生,近膜质,有细腺点,下部的叶阔卵形或近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叶脉7条;上部的叶小,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雄花苞片扁圆形,雄蕊2枚;雌花序苞片稍大,柱头3~5。浆果近球形,具角棱,下部嵌生于花序轴中。花期夏季。 生于密林中或村旁湿润处。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西藏南部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阴干。

【药材性状】 茎枝圆柱形,稍弯曲,表面有细纵棱,节上有不定根。叶多皱缩,展平后阔卵形或近圆形,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有细腺点,叶脉于叶背明显突出,7条,脉上有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柄长2~5cm,叶鞘长度约为叶柄之半,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气香,味辛辣。

【性味归经】 味苦,性温。归心、肺、脾、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活络,消肿。主治风寒咳喘,风湿痹痛,脘腹胀满,泄泻痢疾,产后脚肿,跌打损伤。

石南藤

别名:南藤、丁公藤、风藤、三角枫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石南藤 Piper wallichii (Miq. ) Hand. Mazz. 的茎叶或全株。

【原植物】 石南藤,常绿攀缘藤本,揉之有香气。茎深绿色,节膨大,生不定根。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向下渐变为狭卵形或卵形,下面被疏粗毛,叶脉5~7条,最上1对互生或近对生,离基1~2.5cm从中脉发出,弧形上升。花单性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与叶对生;雄花序与叶片近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毛;雄花苞片圆形,具被毛的短柄,雄蕊2,稀3枚,花药比花丝短;雌花序短于叶片;雌花苞片柄密被白色长毛;子房离生,柱头3~4,稀5。浆果球形,有疣状凸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谷林中阴处或湿润处,攀缘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甘肃南部、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8~10月割取带叶茎枝,晒干后,扎成小把。

【药材性状】 茎扁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细纹,节膨大,具不定根,节间长7~9cm;质轻而脆,横断面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叶多皱缩,展平后椭圆形,上表面灰绿色至灰褐色,下表面灰白色,有5条明显突起的叶脉。气清香,味辛辣。以枝条均匀、色灰褐、叶片完整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强腰膝,补肾壮阳,止咳平喘,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阳痿,咳嗽气喘,痛经,跌打肿痛。

丢了棒—白桐树

别名:追风根、赶风柴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桐树 Claoxylon indicum (Reinw. ex Bl. ) Hassk. 的根、叶。

【原植物】 灌木或乔木,高3~9m。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有明显皮孔。叶互生;叶柄顶端有2枚不明显的小腺体;叶片纸质,阔卵形,绿色,幼叶两面沿脉被疏柔毛,老时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序枝及花柄密被茸毛;花小,单性异株,绿白色,无花瓣;雄花序极柔弱,雄花数朵聚生而疏离,花萼3~4裂,雄蕊18~25,花粉囊上端分离,花盘腺体被毛,无退化雌蕊;雌花序花萼3裂,子房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柱3。蒴果三角状扁球形,熟时3裂,红色,密被茸毛。花期5~8月。 生于山地疏林或密林中,或旷野灌丛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单叶互生,叶柄长5~14cm,柄的顶端有2腺体;叶片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钝或短尾尖,基部圆或宽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缺;两面沿脉被柔毛,干后渐脱落。气微,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温,小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脚气水肿,烧、烫伤及外伤出血。

走马胎

别名:大发药、走马风、血枫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 大灌木,高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基部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腺点。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总状圆锥花序;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萼片被疏微柔毛,具腺点,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具疏腺点;雄蕊花药卵形;雌蕊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红色。花期4~6月,果期11~12月。 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呈串珠状膨大,长短不一,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带暗紫色,具纵沟纹,皮部易剥落,厚约2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淡红色,有紫红色小点,木部黄白色,可见细密放射状“菊花纹”。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约2mm。气微,味淡、微辛。根以质干硬、色红者为佳。

【性味】 味苦、微辛,性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治风湿痹痛,产后血瘀,痈疽溃疡,跌打肿痛。

小青—九节龙

别名:灯托草、毛不出林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九节龙 Ardisia pusilla A. DC. 的全株或叶。

【原植物】 矮小亚灌木,长30~50cm。蔓生,具匍匐茎,逐节生根,直立茎高不超过10cm,幼时密被长柔毛。叶对生或近轮生;叶柄被毛;叶片坚纸质,椭圆形,边缘具锯齿和细齿,具疏腺点,叶面被糙伏毛,叶背被柔毛,尤以中脉为多。伞形花序,单一侧生,被长硬毛或长柔毛;萼片与花瓣近等长,外面被疏柔毛,具腺点;花瓣白色或带微红色,广卵形,具腺点;雄蕊与花瓣近等长,花药卵形,背部具腺点。果球形,红色,具腺点。花期5~7月,果期与花期相近。 生于低山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根茎近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3mm,表面浅褐色或浅棕褐色,有棕色卷曲茸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浅棕色。叶片近菱形,上表面被棕色倒伏粗毛,下表面被柔毛,中脉处尤多,边缘具粗锯齿。有时可见腋生的伞形花序。气弱,味苦、涩。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消肿。主治风湿痹痛,黄疸,血痢腹痛,痛经,跌打损伤,痈疮肿毒,蛇咬伤。

矮脚罗伞—雪下红

别名:小罗伞、矮茶风、毛罗伞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雪下红 Ardisia villosa Roxb. 的茎叶或全草。

【原植物】 直立灌木,高50~100cm,稀达2~3m。具匍匐根茎;幼时几全株被灰褐色或锈色毛,毛常卷曲。叶互生;叶片坚纸质,椭圆状披针形,背面密被长毛,具腺点;侧脉约15对,多少连成边缘脉。单聚伞花序或复聚伞花序,被锈色长柔毛;花枝较长者近顶端常有1~2片叶或退化叶;萼片与花瓣等长,两面被毛,外面尤密,具密腺点;花瓣淡紫色或粉红色,具腺点;雄蕊较花瓣略长或等长,子房卵珠形,被微柔毛。果球形,深红色或带黑色,具腺点,被毛。 生于疏林下或林下阴湿处。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根茎近圆柱形。茎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4mm,表面有铁锈色长柔毛。叶互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上面中脉处有毛,下面密被铁锈色长柔毛,两面密布腺点,全缘或有微波状圆齿,坚纸质。有时可见伞形花序。气弱,味苦、涩。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咳嗽吐血,寒气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痛。

鹰不泊根—勒党

别名:鸟不宿根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勒党Zanthaxylum avicennae (Lam) DC. 的根。

【原植物】 乔木,高达12m。主干上着生三角形红褐色较大的皮刺,枝上的皮刺较小。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上有甚窄的叶翼,表面下陷成小沟状;小叶片13~18片,长圆形或菱形,先端狭尖,基部楔形,歪斜,两侧不对称,边缘具不明显的齿缺,且常背卷。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5基数;萼片卵形;花瓣淡青色,椭圆形;雄花的雄蕊药隔先端凸尖,退化雄蕊2叉裂;雌花无退化雄蕊,心皮2枚,紫红色。种子卵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于平地、山坡的树林中或路旁。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8~3cm或以上,表面黄棕色,具众多深纵沟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栓皮鲜黄色,易碎,较粗的根可见环纹;皮部外侧棕黑色,内侧浅棕色,木部暗黄色。味微苦,麻舌。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利水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脘腹疼痛,黄疸,水肿,白带,感冒,咳嗽。

凹朴皮—鹅掌楸

别名:马褂木皮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is (Hemsl. ) Sarg. 的树皮。

【原植物】 落叶乔木,高达40m。树皮黑褐色,纵裂。叶互生;托叶和叶柄分离;叶片呈马褂形,先端平截或微凹,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近基部具1对侧裂片。花单生于枝顶,杯状,花被9片,近相等,外轮3片绿色,萼片状,外展,内两轮6片,直立,外面绿色,具黄色纵条纹;雄蕊多数,密叠于一纺锤状中柱上。聚合果卵状圆锥形,小坚果先端延伸成翅。种子1~2。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中,或成小片纯林。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部一些城市常栽培供观赏。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性状】 槽状或半卷筒状,厚3~5mm。老树皮外表黑棕色,极粗糙,鳞片状脱落;幼树皮外表灰褐色,具纵裂纹。内表面黄棕色或黄白色,具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外层颗粒状,内层纤维性。气微,味微辛。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散寒止咳。主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

黑老虎—冷饭团

别名:过山风、钻地风、大叶钻骨风

来源:为五味子科植物冷饭团 Kadsura coccinea (Lem.) A. C. Smith的根及蔓茎。

【原植物】 常绿攀缘藤本,长3~6m。茎下部偃伏土中,上部缠绕,枝圆柱形,棕黑色,疏生白色点状皮孔。单叶互生;叶革质,长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侧脉6~7对,网脉不明显。花单生叶腋;雌雄异株;花被红色或红黄色,11~16片;雄蕊群椭圆形,先端有线形附属物,雄蕊14~48,排成2~5列;雌蕊群卵形至球形,雌蕊5~7列。聚合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或黑紫色,小浆果倒卵形。种子红色,心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疏林中,常缠绕于大树上。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掘起根部及须根,洗净泥沙,切成小段或割取老藤茎,刮去栓皮,切段,晒干。

【饮片鉴别】 为类圆形片。切面皮部厚,浅蓝灰色,有密集小白点;藤茎断面中央有深棕色的髓部,木部黄白色或浅棕色,可见多数小孔,周边深褐色或黑褐色。气微香,味微辛。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与主治】 行气止痛,散瘀通络。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疝气痛。

红木香—长梗五味子

别名:紫金皮、小钻、过山龙

来源:为五味子科植物长梗五味子 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 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 常绿木质藤木,长2.5~4m。小枝褐色,皮孔明显。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革质,边缘有疏齿或有时下半部全缘;上面深绿色而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侧脉5~7对。花单生叶腋;雌雄异株;花梗细长,花下垂;花被黄色,8~17片,排成3轮,外轮较小,内轮较大;雄蕊群球形,雄蕊30~70,花丝极短;雌蕊群椭圆形,心皮40~60,柱头圆盘状。聚合果球形,熟时红色或暗蓝色。种子2~3,肾形,淡灰褐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于山坡、山谷及溪边阔叶林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立冬前后采挖,去净残茎、细根及泥土,晒干;或剥取根皮,晒干。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长10~50cm或更长,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细纵皱纹及横裂沟,并有残断支根和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宽厚、棕色,木部浅棕色,密布导管小孔。气微香而特异,味苦、辛。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 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主治胃痛,腹痛,风湿痹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咽喉肿痛,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酒饼叶—紫玉盘

别名:油椎、山梗子

来源:为番荔枝科植物紫玉盘 Uvaria microcarpa Champ. ex Benth. 的根和叶。

【原植物】 直立或蔓生灌木,高约2m。全株被黄色星状毛,老时毛渐脱落。叶互生;叶片革质,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侧脉在上面凹陷,背面凸起。花1~2朵与叶对生,暗紫红色或淡红褐色;萼片3,阔卵形;花瓣6,2轮,内外轮相似,卵圆形;雄蕊多数,线形,最外面的常退化为假雄蕊;心皮长圆形或线形,每心皮有胚珠多颗,柱头马蹄形,先端2裂而内卷。果卵圆形或短圆柱形,暗紫褐色,多个聚集成头状;种子圆球形。花期3~8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生于低海拔山地疏林中或灌木丛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和广西。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根近圆柱形,略弯曲,直径0.5~2.5cm。表面暗棕色,具细密纹理、不规则浅沟纹和短横裂纹,细根痕呈点状突起。质硬,断面木部灰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微香,味淡。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健胃,止痛,化痰止咳。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痛,跌打损伤,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咳嗽痰多。

杠香藤—石岩枫

别名:倒挂金钩、倒金钩、六角枫藤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石岩枫 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uell. Arg. var. chrysocarpus (Pamp. ) S. M. Hwang的根、茎、叶。

【原植物】 灌木,有时藤本状。枝无毛,红褐色,密被锈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片膜质,卵形,幼时两面均被黄色星状毛,老时上面无毛而有微点及腺体,下面被毛及小腺点,基出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总状,每一苞片内有花1~5朵,萼片3~4裂,密被锈色绒毛,雄蕊40~75;雌花序总状,较雄花序略短,萼片3~5裂,子房球形,被锈色短绒毛及腺点,花柱3,分离,柱头羽状,3裂。蒴果球形,通常有3个分果,被锈色星状短绒毛;种子近球形,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于路旁、河边及灌丛中。分布于陕西、浙江、福建、湖南、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根、茎,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叶互生;叶柄长2.5~4cm;叶片三角卵形或卵形,长9~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截平或稍呈心形,全缘,两面被毛,多少有变异。气微,味辛。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驱虫止痒。主治风湿痹症,腰腿疼痛,口眼㖞斜,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绦虫病,湿疹,顽癣,蛇犬咬伤。

毛麝香

别名:辣鸡、凉草、五郎草、蓝花草、香草、麝香草、酒子草、土茵陈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毛麝香 Adenosma glutinosum (L. ) Druce的全草。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粗壮,密被多细胞腺毛和柔毛,基部木质化。叶对生;具短柄或无;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边缘有钝锯齿。叶背面、苞片、小苞片、萼片均具黄色透明腺点,腺点脱落后留下褐色窝孔。总状花序顶生;花梗先端有1对小苞片;萼片5,后方1枚较宽大,狭披针形;花冠蓝色或紫红色,上唇直立,圆卵形、截形或微凹,下唇3裂;雄蕊4,内藏,药室分离,前方2枚蕊仅1室发育,花柱先端膨大,柱头之下翅状。蒴果卵状,四瓣裂。花、果期7~10月。 生于山野草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广西。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根残存。茎直径2~4mm,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纹,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空,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下凹的腺点。蒴果茶褐色或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以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消肿毒,行气血,止痛痒。主治风湿骨痛,小儿麻痹,气滞腹痛,疮疖肿毒,皮肤湿疹,跌打伤痛,蛇虫咬伤。

半枫荷—翻白叶树

别名:枫荷桂、半边枫荷、铁巴掌、大叶半枫荷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翻白叶树 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ance的根。

【原植物】 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小枝被黄褐色短柔毛;叶互生,二型,生于幼树或嫩枝上的叶盾状,掌状3~5裂,基部截形,上面几无毛,下面密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生于成长树上的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基部钝、截形或斜心形,下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花单生或2~4朵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小苞片鳞片状,与萼紧靠;花青白色;萼片5;花瓣5,倒披针形,与萼片等长;雄蕊15,退化雄蕊5。子房卵圆形,5室。蒴果木质,长圆状卵形,被黄褐色绒毛,果柄粗壮。种子具膜质翅。花期秋季。 生于田野间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挖取根部,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呈不规则的片块状,宽3~6cm,厚0.5~2cm。栓皮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及疣状皮孔。质坚硬。断面皮部棕褐色;木部红棕色,具细密纹理。纵断面有纵向纹理及不规则的纵裂隙,纤维性。气微,味淡、微涩。以片块薄、大小均匀、色红棕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微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腰肌劳损,脚气,跌打损伤。

清风藤

别名:青藤、寻风藤、一口两嘴、过山龙

来源:为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 Sabia japonica Maxim. 的茎叶或根。

【原植物】 落叶攀缘木质藻本。老枝紫褐色,常留有木质化成单刺状或双刺状的叶柄基部。单叶互生,叶柄被柔毛;叶片近纸质,卵状椭圆形、卵形或阔卵形,叶面中脉有稀疏毛,叶背带白色,脉上被稀疏柔毛;侧脉每面3~5条。花先叶开放,单生于叶腋,花小,两性;苞片4,倒卵形;萼片5,近圆形或阔卵形,具缘毛;花瓣5,淡黄绿色,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具脉纹;雄蕊5;花盘杯状,有5裂齿;子房卵形,被细毛。分果爿近圆形或肾形,核有明显的中肋,两侧面具蜂窝状凹穴。花期2~3月,果期4~7月。 生于山谷、林缘灌木林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

【采收加工】 春、夏季割取藤茎,切段后,晒干;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叶多在夏、秋季采收,鲜用。

【药材性状】 茎呈圆柱形,灰黑色,光滑,外表有纵皱纹及叶柄残基,呈短刺状。断面皮部较薄,灰黑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解毒。主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跌打肿痛,骨折,深部脓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脊髓炎,疮疡肿毒,皮肤瘙痒。

米仔兰

别名:鱼子兰、碎米兰、鱼骨木、米兰

来源:为楝科植物米仔兰 Aglaiu odorata Lour. 的枝叶。

【原植物】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7m。多分枝,幼嫩部分常被星状鳞片。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狭翅;小叶3~5,对生,倒卵形至长圆形,全缘。圆锥花序腋生;花杂性,雌雄异株;花萼5裂,裂片圆形;花瓣5,黄色,长圆形至近圆形,极香;雄蕊5,花丝合生成筒,筒较花瓣略短,先端全缘;子房卵形,密被黄色粗毛,花柱极短,柱头有散生的星状鳞片。浆果卵形或近球形,幼时被散生的星状毛,后变无毛。种子有肉质假种皮。花期6~11月。 生于湿润、肥沃的壤土和砂壤土中,也可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及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细枝灰白色至绿色,直径2~5mm,外表有浅沟纹,并有突起的枝痕、叶痕及多数细小的疣状突起。干燥的小叶片长椭圆形,先端钝,基部楔形而下延,无柄;上面有浅显的网脉,下面羽脉明显,叶缘稍反卷,薄革质,稍柔韧。

【性味归经】 味辛,性微温。归肺、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散瘀肿。主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战骨—黄毛豆腐柴

别名:斑鸿占叶、跌打王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毛豆腐柴 Prentna fulva Craib的叶。

【原植物】 灌木,有时枝条呈攀缘状,幼枝密被黄色平展长柔毛,老枝渐渐变无毛且转红褐色。叶纸质,形状多变,卵圆形、长圆状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3~10cm,表面被较疏的稍硬黄毛,背面密被柔毛,侧脉5~7对;叶柄长1.5~5.5cm。聚伞花序伞房状,顶生;苞片线形;花萼外被短柔毛,5裂;花冠绿白色,4裂,近二唇形;雄蕊4,二强;子房除顶端有少数毛外,余无毛,花柱约等长于雄蕊,柱头短2裂。核果卵形至球形。 生于常绿阔叶林、路边疏林中。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南部至东南部。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叶多皱缩,完整的叶展开呈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卵形,叶柄、叶背密被黄色平展长柔毛,表面被较疏的稍硬黄毛,背面密被柔毛。

【性味】 味辛、微甘,性平。

【功能与主治】 清湿热,解毒,续筋接骨。主治水肿,毒疮,水火烫伤,筋伤骨折。

琴叶榕

别名:山甘草、山沉香、过山香

来源:为桑科植物琴叶榕 Ficus pandurata Hance的根、叶。

【原植物】 落叶小灌木,高1~2m。小枝及叶柄幼时生短柔毛,后变无毛。叶互生;叶柄被粗伏毛;托叶迟落,披针形,无毛或于基部被灰白色毛;叶片纸质,提琴形或倒卵形,上面无毛,下面浅绿,有短毛;隐头花序(榕果)单生于叶腋或已落叶的叶腋,卵圆形,成熟时紫红色,先端有脐状突起,基部圆形或收缩成短柄,基部的苞片3,卵形;雄花、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花被片4,雄蕊3,稀有2,花丝长短不一;瘿花花被片3~4,花柱侧生;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瘦果。花期6~11月。 生于山地疏林、灌木丛或村落路旁。分布于我国华南及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根,全年可采收,秋季为佳;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叶皱缩,黄绿色。完整的叶片展开时呈提琴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质脆。味甘、微辛。

【性味】 味甘、微辛,性平。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通经。主治风湿痹痛,黄疸,疟疾,百日咳,乳汁不通,乳痈,痛经,闭经,痈疖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七叶莲—白花鹅掌柴

别名:广西鹅掌柴、七多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白花鹅掌柴 Schefflera leacantha Vig.的根或茎、叶。

【原植物】 灌木,高约2m。有时攀缘状。小枝干时有纵皱纹,无毛;节间短。叶有小叶5~7;叶柄幼时密生短柔毛,后变无毛;小叶柄纤细,中央的较长,两侧的较短,被毛和叶柄一样;小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稀椭圆状长圆形,边缘全缘,反卷,两面均无毛;中脉仅下面隆起,侧脉5~6对,稠密的网脉在两面甚明显而隆起。圆锥花序顶生,多呈伞房状,幼时被绒毛,老时变稀至无毛;伞形花序总状排列在分枝上;总花梗和花梗均疏被星状绒毛,萼被毛或无毛,边缘近全缘;花瓣5,无毛;雄蕊5;子房下位,5室,无花柱;花盘稍隆起。果实卵形,有5棱,黄红色。花期4月,果期5月。 生于林下或石山上。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 茎枝呈圆柱形,常斜切成厚片或段。外表面灰白色至淡黄棕色,具纵皱纹及点状皮孔。栓皮常片状脱落,体稍轻,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皮部薄,木部宽广,放射状纹理明显,髓部质松或成空洞。叶多切碎,完整小叶片革质,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并稍向下反卷,上面灰绿色或灰棕色,下面色略淡。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 味微苦、涩,性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主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偏正头痛,三叉神经痛,脘腹疼痛,痛经,跌打肿痛,骨折。

菝葜

别名:金刚头、金刚根、龙爪菜、普贴、铁刺苓、饭巴铎、金刚鞭、马加刺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 Smilax china L. 的根茎。

【原植物】 攀缘状灌木,高1~3m。疏生刺。根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根。叶互生;叶柄具狭鞘,几乎都有卷须;叶片薄革质,卵圆形、椭圆形,下面淡绿色,较少苍白色,有时具粉霜。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具小苞片;花绿黄色,外轮花被片3,长圆形,内轮花被片3,稍狭。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熟时红色,有粉霜。 生于林下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末至翌年春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块状或弯曲扁柱形,有结节状隆起,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具圆锥状突起的茎基痕,并残留坚硬的刺状须根残基或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切片呈不规则形,厚0.3~1cm,边缘不整齐,切面粗纤维性,表面红棕色,粉性,多可见中间有木心;质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红花青藤

来源:为莲叶桐科植物红花青藤 Illigera rhodantha Hance的干燥根或茎藤。

【原植物】 藤本。茎具棱,幼枝被黄褐色绒毛。叶互生;叶为指状复叶,有小叶3片,小叶片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上面中脉被短柔毛,下面中脉稍被毛或无毛,侧脉约4对。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生于叶腋,密被黄褐色绒毛;萼片5,紫红色,长圆形,外面被短柔毛,花瓣与萼片圆形,玫瑰红色;雄蕊5,退化雄蕊花瓣状,膜质,先端齿裂,背部张口状,具柄;子房下位,花柱被黄色绒毛,柱头扩大成鸡冠状,花盘有5个腺体。果具4翅,不等大。花期6~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4~5月。 生于山谷密林或疏林灌丛中或溪边杂木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种后2~3年,于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茎藤圆柱形,有少数分枝,直径3~7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具明显的纵向沟纹,幼枝被黄褐色绒毛,老枝无毛。质硬,断面不整齐,外皮薄,棕褐色,木心淡黄褐色。气微,味辛、甘、涩。

【性味】 味甘、辛,性温。

【功能与主治】 祛风止痛,散瘀消肿。主治风湿性关节疼痛,跌打肿痛,蛇虫咬伤,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假鹰爪根

别名:爪芋根

来源:为番荔枝科植物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Lour. 的叶。

【原植物】 直立或攀缘灌木,高1~3m。枝粗糙,有纵条纹或灰白色凸起的皮孔。单叶互生;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花单朵与叶互生或对生,黄绿色,下垂;萼片3,卵圆形;花瓣6,2轮,外轮比内轮大,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雄蕊多数,药隔先端截形;心皮多数,柱头2裂。果实伸长,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聚生于果梗上,子房柄明显。种子球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生于丘陵山坡、林缘灌木丛中或低海拔荒野、路边,以及山谷、沟边等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不规则横、纵切片,外表面棕黑色,断面皮部暗黄棕色,木部淡黄棕色。气微香,味淡、微涩。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利湿,化瘀止痛,健脾和胃,截疟杀虫。主治风湿痹痛,水肿,泄泻,消化不良,脘腹胀痛,疟疾,风疹,跌打损伤,疥癣,烂脚。

九龙藤—龙须藤

别名:过岗龙、过江龙、飞扬藤、黄开口、九牛燥、马蹄叶根

来源:为豆科植物龙须藤 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Benth. 的根或茎。

【原植物】 木质藤本;有卷须。嫩枝和花序被紧贴的小柔毛。叶互生;纤细,略被毛;叶片纸质,卵形或心形,先端锐渐尖,微凹或2裂至不裂,基部截形,微凹或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紧贴的短柔毛,渐变无毛或近无毛。花两性,总状花序狭长,腋生;苞片与小苞片小,锥尖,早落;花梗纤细;花托漏斗形;萼杯状,裂片5,披针形;花瓣5,白色,具瓣柄,瓣片匙形,外面中部疏被丝毛;能育雄蕊3,无毛,退化雄蕊2;子房具短柄,仅沿两缝线被毛,花柱短,柱头小。荚果倒卵状长圆形或带状,扁平。种子2~5颗,圆形,扁平。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生于丘陵灌木丛中、疏林或密林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砍取茎干或挖出根部,除去杂质、泥上,切片,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规则皱沟纹。质坚实,难折断,切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浅棕色。有2~4圈深棕红色环纹,针孔状导管细而密。气无,味微涩。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偏瘫,胃脘痛,疳积,痢疾。 hr9qSpB9xImBy/t062H2aK0PttkDTbkBcpnsN7R58ZfEClIJPRCl+4bVBYd2A5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