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一词或者风险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颇高,从耳熟能详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中的“风险”,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中隐含的风险概念,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提示警醒各自防范“风险”,规范各自行为的朴素思想应用。然而在学术研究中,风险的定义或者其本质内涵的揭示要远远复杂于日常生活中的朴素体验,有的甚至与日常概念完全相反。
一般而言,生活中的“风险”一词主要是指给人们带来不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里主要包括不好的结果与可能性这两个关键要素。有的学者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定义的。例如,胡静波、李卜(2012)认为风险管理是对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最小的代价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这种观点对风险本质的研究不够透彻,持有这部分观点的研究者均聚焦于风险的负向反馈,把风险定义成一种不好的结果。这种定义的直接导向是风险管理演变成对不好结果的一种管理。一方面这确实有利于专注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另一方面,仅仅关注负面效应就会导致忽略风险所产生的正向效益,造成另一种“风险”的出现。因此另一部分学者通过不确定性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定义,事实上这种观点最早从奈特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就有出现,奈特将风险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开始”,后来的部分学者在奈特的基础上同意将风险作为一种不确定性而存在,并不单单指不好的结果或损失的可能性。虽然在这个定义的问题上,学者们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鉴于风险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而每个人的研究角度也不一样,因此,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存在,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类型(见表2-4)。
表2-4 风险定义的归纳
资料来源: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
不确定性与概率应该是风险的最主要特征,同时风险应是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的,即可能对企业有正向帮助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负向的损失,但往往人们更关心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本书的风险含义选择中,将对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出现概率的大小作为风险的定义。这一定义也与特纳(Turner)等将风险概括为一个不愉快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这一事件发生的影响比较接近。
我国学者在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解析和评价美国 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以下称《框架》)及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称《指引》)。如宋怡萱、张翮(2006),任晨煜、孙凯(2006)分别对《框架》与《指引》的内容及其对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做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为主,对搭建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这部分学者也有给出各自的建议,总体来说,该部分的研究都是定性的、宏观的。
(2)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职能的作用分析。例如,金彧防、李若山、徐明磊(2005)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新发展,并用《框架》解析了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局限性。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对一些典型企业、典型事件的梳理,从中找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些制度建设问题,同时,这部分的研究以微观视角为主,希望从个别事件的深层次挖掘找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良好机制。这部分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对企业相当熟悉,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事件也相当了解,因此这部分的高质量研究也相对较少,原因就在于国内还缺乏对个别企业的跟踪研究传统与数据,此外,要求研究者终身只对个别企业的行为进行跟踪研究在国内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3)研究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主要工作是对风险管理的价值量化,从量化的角度判断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例如,林朝颖、黄志刚、石德金(2014)等针对企业危机前后企业风险管理及价值增值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经历危机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较危机前显著提高,并且规模越小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幅度越大,研究同时针对企业的性质也做出了比较,国有企业在危机之后的风险管理水平相较其他性质企业而言并没有显著提高。针对企业规模,危机爆发后小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增值效应比大企业更大。这部分的研究开始以定量的角度分析风险管理的价值,希望以统计的角度,对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风险管理的价值。
(4)对构建企业合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讨论。例如,黄宪、金鹏(2005)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张琴、陈柳钦(2009)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不仅应包括风险管理策略和过程,还应包括所有支持和保障全面风险管理效率效果的辅助政策和设施。由于上述第三条的研究方向相对起步较晚,对于定量的分析研究成果较少,所以第四部分的研究也处于开展阶段。当然其他原因是,企业调研数据较少,可供研究人员研究的数据往往需要研究人员自行调研获得,整个研究的工作量巨大。
(5)探索可供全面风险管理借鉴的理论、数理工具及方法。比如,何丽梅、刘婉立(2009)分别就VAR 工具及平衡计分卡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做了较深入的分析。这部分的研究集中在方法的层面上,对一些风险的计量、比较等工具性的方法进行探索。目前针对风险管理的度量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德尔菲法、专家调研法,而更为客观的一些其他方法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本书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拓展这部分的研究深度,针对一般调研方法客观性的问题作出一种改进。事实上,针对上述研究方向的第三、第四个方面而言,第五个方面是起到一种支撑作用,而第三第四个方面的研究则有融合的趋势。
除了以上方面,部分学者也比较关心风险的各个细分领域对企业的影响,其中更有一些跨学科的研究。例如,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我国研究人员刘祖斌(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企业行为不当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以及使风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后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损失。买生、汪克夷、匡海波(2012)提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一体化管理体系,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总的来说,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越来越细化,研究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从原来普遍的案例研究,逐步到重视普遍规律的数理定量研究,风险管理也越来越追求精确化,此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风险管理研究的普遍趋势。
国外学者在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部分原因在于从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存续时间比国内要长,可供研究者研究的样本量较大,此外国外也有针对个别企业长期追踪研究的研究传统,因而尽管在研究领域方面与国内区别不大,但在研究深度上要比国内研究来得更为出色。例如,艾娜来思(Allayannis)、威史顿(Weston)(2001)考察了企业采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了该项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到了风险对冲能提升企业价值的结论。浩特(Hoyt)、雷博戈(Liebenberg)(2008)则直接对2000—2004年间美国16 家上市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将保险公司内部是否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企业的规模、行业多样性、国际化程度以及财务融资能力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也得出其具有普遍正相关的结论。此外,Meulbroek(2002)强调了公司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同时建立公司价值模型帮助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CAS(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对企业风险管理流程的分析注重了企业环境因素的影响,重点强调环境因素对于风险管理的决定性意义(鲍明铭,刘明忠,2013)。
对于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国外学者也有其独特的视角。例如,考特[Cottrill(1990)]研究发现,行业间的社会责任风险的重点不同,应该更多地注意特定的行业。帕珐(Pava)、卡兹(Krausz)(1996)发现,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规模有关。卡尔(Carroll)、布霍特兹(Buchholtz)(2014)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产生于企业的自利性行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环境)的不确定性(王茂祥,李东,2013)。
新技术是人类对现有技术的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这一拓展与颠覆的过程在时间上是不确定的,有的技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在很短时间内就产生了,但更多的新技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地试验与总结,并且新技术与旧技术之间,新技术与其他新技术之间也都是有联系的,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纳尔逊、温特借鉴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模式,提出创新进化论这一理论以来,关于技术存在的规律性,国内外学者也以该思想为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代表学者有费里曼(Freeman)、戈蒂娜爱德曼(Gediminas Adomavicius)以及我国学者朱方长、黄鲁成、毛荐其等。由已有研究成果可知: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孤立的技术,不同技术之间具有依存、相斥和排异的关系,从而它们之间构成了竞争、共生、寄生等的生态关系;另外,技术生存的非技术性环境,大到科技政策、市场需求、社会经济条件,小到实验设备、研发资源、技术平台等微观因素也与技术存在着一定的依存与制约关系。由此,技术共存于技术生态中,技术生态不同于生态技术或技术生态化,而是技术存在与生物存在规律相类似的一种生态现象,即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环境间的一种共生存在关系,从系统的立场上看,技术生态就是技术生态系统(毛荐其,刘娜,2011;朱方长,2005)。除了在技术间相互继承关系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新技术本身的技术不确定性也显而易见,在一项新技术诞生之前,任何对这项技术的预测都只是概率而已。事实上人们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研发失败的技术,因此对新技术创新的风险要有足够认识。一般来说新技术创新有如下一些特征:
(1)新技术创新是一种过程,其结果是一个时点。新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创新行为失败了,有的成功了,而成功的创新行为大部分建立在失败的创新行为基础上,也就是说创新行为有继承性,不是单独爆发的。
(2)新技术创新具有利益驱动性。新技术的目的是带有利益驱动的,作为新技术的开发者,希望在技术开发成功后获取新技术带来的收益,新技术的投资者,希望在采取新技术后获得超额利润。这些都是新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从激励新技术开发的角度而言,如何建立更好的激励制度,对新技术创新的投资与开发会起到推动作用。
(3)新技术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新技术是超越现有技术的一种技术,这种超越性是一把双刃剑。从市场接受的角度来看,过于超前的技术有时也未必可行,这可能是由于成本的因素、配套技术的因素、人们观念的因素等造成的。当然,这里的不确定性是双方面的,一项新技术创新也可能大受欢迎,被市场普遍接受,超出新技术开发者的预期。虽然这种超乎寻常的接受非常鼓舞人心,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不确定性。
以上这些特征在新技术创新管理中都应该予以重视。此外,有关新技术商业化项目风险的研究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角度:
(1)经济学角度。有的学者提出,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企业一般而言是市场的创新者,作为创新者必然要与市场原有的产品进行竞争,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不鼓励尝试新技术,那么依托于该技术的新技术商业化企业往往容易被迫失败(唐方成,2013)。
(2)博弈论角度。企业进行新技术商业化决策时面临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是等待时机,采取跟进策略;第二种是积极研发,采取激进策略,试图以先发制人的优势谋取成功;第三种是采取保守策略的,他们选择观望,这种战略的选择基于企业家类型、市场环境、特定技术的互补性资产充沛程度及技术的具体行业特征等而不同(Geisler, Kassicieh, 1997)。大的社会制度环境也会有很大影响,譬如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范围将决定很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率与赢利周期。而一个新技术商业化项目或企业在面临策略选择时都处于不利状况的更大概率事件中,他们无法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战略选择角度。一些学者从该角度来研究新技术商业化的失败,他们认为,新技术商业化的失败归根于不同战略的组合选择出现了问题。例如,在一个伴随新技术商业化的企业成长过程中,有几个战略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是技术战略,即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二是营销与市场战略,针对不同的技术,营销战略显然不能一样(唐方成,2013)。营销战略失败导致整个商业化不成功的案例和统计数据都相当充分(Sproull, Kiesler, 1992)。针对新技术商业化的成功因素分析中也发现,营销与市场战略对于新技术商业化的成功是致命性的(赵旭,2004)。三是人力资源战略与融资决策等也必须慎重考虑。正是由于战略整合上的失误或偏差,导致整个新技术商业化过程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推动,不同部门战略之间的界面无法有效沟通。于是新技术商业化的项目整体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企业自己无法成功实现新技术商业化,但把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后,却发现其他企业实现了一鸣惊人的商业化成功(Byrd, Turner, 2001)。
(4)资源论角度。这一角度得出的观点与以上几种有所重叠,但他们侧重强调不同资源在不同阶段的短缺与配置失衡导致商业化无法成功。他们主要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在一个需要多种资源互补才能实现新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前提下,如果缺乏一种必需资源,那就意味着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已经达到零的阶段,必须增加稀缺要素的投入才能增加总体产出,譬如在一个以资金、人力与技术组成的三维产出模型中(如图2-4所示),产出是三条曲线与三要轴线围成的三维体积,如果一种要素的值很小甚至为零,则不管另两种要素如何增加,这个体积都会很小甚至为零。
,那也意味着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应验了,决定盛水容量(管理绩效)的往往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最丰富的资源),而往往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最稀缺的资源)决定了盛水容量(管理绩效)。新技术商业化也完全类似,技术、资金、组织(人力资源)等任何一种关键资源的匮乏或者没有都影响新技术商业化的绩效。而且,当企业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时,影响企业绩效的维度也增加,要素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于是企业的成功变得更加困难,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图2-4 资源论的新技术商业化成败因素图
这些角度的解释对新技术商业化的成败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答案,但我们试图换一个角度思考新技术商业化为什么失败的问题,也希望能总结以上的部分解释并进行综合考虑。
专门针对新技术商业化商业过程的风险问题所开展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定量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则相对更少。但是,风险的控制与降低对于新技术商业化又很重要,增加对风险问题的研究,最终将有助于提高新技术商业化的成功率,例如,有学者认为,目前仍旧相当低的新产品开发与新技术商业化成功率使得在项目中识别与管理风险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Bowers, Khorakian, 2013)。
成功的新产品开发要求有效的降低风险策略,对于企业技术商业化活动的风险及其控制与管理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譬如企业实施新技术商业化项目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与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能力影响的研究、不同维度风险的分布规律研究等。本书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更多企业新技术商业化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律。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优势很多,但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也同样明显。首先风险管理是有成本的,风险管理同样消耗公司资源,这就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投入水平存在一个最优化或最优区间的问题。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必然会遵循成本收益原则,理论上企业看到风险投入有回报,并且回报大于付出,自然会非常愿意进行风险管理的建设,然而实际状况却远不是这样。风险管理的收益不像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显性的,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一目了然,因此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第一个想到比较的就是经济效益。风险管理的收益或者绩效则不是那么显然的,并且这一绩效是综合企业长远发展与短期收益综合而出的,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定。因此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投入时不能准确测算风险管理的收益,也就不能积极地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建设。
其次,风险管理的建设水平存在主观性。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对风险的评估确实是主观的。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要在现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完全评估是很困难的,当然在金融领域,可以做到无风险投资,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具备很好的流动性和对冲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领域,还没有很好的工具能完全对冲企业未来的风险。因此,对风险评估判断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风险管理的局限恰恰就在这一方面出现。
在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实务界,还是存在对风险管理效果的质疑。基本就是针对上述企业风险管理的两个局限提出的。因此,本次研究的意义在此也再次彰显,即对风险管理的价值做一客观评估,并给出评估方法,这对提高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与水平,提高新技术商业化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