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鸭瘟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俗称“大头瘟”。

【病原】

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以肝、脾的含毒量最高。本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在-10~-20℃的环境中能存活347天,50℃时经90~120分钟才能灭活,而在22℃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但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例如,1%~3%苛性钠(火碱)溶液、10%~20%漂白粉混悬液、5%甲醛溶液等,均能较快地杀灭病毒。其他如直射阳光、高温干燥等因素,都不利于病毒的繁殖。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其次是其他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这些带毒的禽类,特别是病鸭,很容易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当健康鸭群与病鸭群放牧,或间接食入污染的饲料时,均可感染发病,造成该病的流行。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染方式。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内注射等人工接种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某些吸血昆虫,也有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

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病鸭呈现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腿发软,步态不稳,喜卧地,驱赶时以翅膀扑地匍匐向前。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下水,也无力游动,并挣扎回岸。病鸭的头和颈部肿胀,较健鸭明显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常黏附于泄殖腔周围。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时黏膜外翻,并附有绿色的假膜,不易剥脱,人为剥脱后留有溃疡面。

【病理变化】

鸭瘟的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病鸭的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和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皮下尤其是头颈部的皮下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在“大头瘟”的典型病例中,切开头颈部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口腔黏膜有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用刀刮离假膜后,可见到黏膜有出血性溃疡灶。食管黏膜表面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此膜不易剥离,剥离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斑块或条索状痂块。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交接处,有一条灰黄色的坏死灶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肠黏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小肠淋巴组织出血,呈带状。泄殖腔严重充血、出血,黏膜表面覆盖有一层棕褐色或绿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剥落。肝脏的早期病变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有小出血点。脾脏体积缩小,呈黑紫色。法氏囊黏膜充血发红,有针尖状的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红色凝固的渗出物。产蛋母鸭的卵巢可能充血、变形或变色,有时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黄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鉴别诊断】

1.鸭瘟与禽流感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禽流感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3~44℃)、精神萎靡、停食、行动无力、羽毛疏松、腹泻等临床表现以及全身性出血和水肿,皮下组织弥漫性水肿,皮肤黏膜和浆膜出血,实质器官变性,消化道出血、炎症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 禽流感的病原是正黏病毒科亚洲A型流感病毒。鸡、鸭、鹅等禽类最易感。肉髯呈紫黑色且增厚变硬,上面有时见有坏死结节,肿头,流泪,腹泻而排黄绿色稀便,在腿部鳞片上可见紫色或暗红色的出血斑点,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嗉囊没有大量的积液。成年产蛋鸭的产蛋率大幅度下降,软皮蛋、畸形蛋等数量增多,大多数鸭因瘫痪衰竭而死。低致病性禽流感表现为轻微的呼吸困难、下痢,产蛋率下降以及其他温和性变化。胰胃乳头肿大,呈化脓性出血,并有灰白色分泌物,一般出血在头基部。胰腺边缘充血,出血,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坏死灶。成年产蛋鸭可在输卵管内见到白色或淡黄色的脓性渗出物或豆腐渣样的干酪样物质,法氏囊和肾脏肿大,出血。鸭瘟只感染鸭、鹅,病鸭眼流泪,头部肿胀,有时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不能张开,结膜充血,出血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食道和泄殖腔具有特征性的假膜,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

2.鸭瘟与鸭霍乱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霍乱均有传染性,体温升高(43~44℃)、精神萎靡、停食、行动无力、羽毛疏松等临床表现以及肠道充血、出血,肝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坏死点,心肌和心内膜有出血点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 鸭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各种家禽均可感染。通常呈零星发作,来得急、死亡快,尤其是产蛋母鸭多见。最急性病例可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呈现精神委顿,食欲停止,呼吸困难,口腔和鼻孔有时流出带泡沫的黏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很快死亡。死亡前常摇头,死亡时口、鼻流稀血水,嗉囊内充满饲料,手摸感觉硬实。拉赤色、淡赤色或棕色恶臭粪便。慢性病例有关节炎、关节变形、关节囊内有黄色干酪样坏死。而鸭瘟的症状是流泪、眼睑肿胀,两脚发软不能站立,下痢、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流行范围较广,病程也较长,一般多在病后4~6天死亡。死亡时眼睛充血,嗉囊内虚无食物,手摸感到松软。病死者,翻开鸭肛门,出现充血、水肿或有黄绿色假膜者,拉白灰色、灰色或铜绿色粪便。鸭霍乱的病鸭或死鸭,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头大小、分布均匀的灰白色的坏死灶,而鸭瘟则没有这些症状,但全身皮肤表面有许多出血斑点,头颈部出血更为严重。鸭霍乱可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而鸭瘟则无效。

3.鸭瘟与鸭出血症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出血症均有小肠和直肠明显出血的病理变化。

[不同点] 鸭出血症是一种由新型疱疹病毒(鸭疱疹病毒Ⅱ型)引起的可侵害各品种鸭、各日龄鸭的传染病,多发于10~55日龄的鸭群,而鸭瘟则是成年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鸭出血症病鸭没有食道黏膜和泄殖腔黏膜有黄褐色坏死假膜或溃疡这一变化,而鸭瘟则有这一变化;鸭出血症肝脏肿大,呈树枝样出血或淤血,而鸭瘟的肝脏变化则为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

4.鸭瘟与种鸭坏死性肠炎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种鸭坏死性肠炎均有精神不振、站立不稳、产蛋率急剧下降、剖检见肠黏膜充血出血等现象。

[不同点] 种鸭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集中于空肠和回肠,而鸭瘟的肠道病变多在十二指肠和直肠;种鸭坏死性肠炎病鸭的食道黏膜没有黄褐色坏死假膜或溃疡,而鸭瘟有黄褐色坏死假膜或溃疡。

5.鸭瘟与鸭念珠菌病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念珠菌病均可见到口腔或食道黏膜有坏死性假膜和溃疡。

[不同点] 鸭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一种霉菌性传染病,多发生于雏鸭,伴有气囊的炎性变化;鸭瘟自然流行时多见于成年鸭,还可见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肝脏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

6.鸭瘟与鸭传染性鼻窦炎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传染性鼻窦炎均有传染性,减食,眼结膜充血流泪,鼻流浆性、黏性分泌物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鸭传染性鼻窦炎的病原为鸭支原体;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大(圆形或椭圆形)、初软后硬,因爪抓脱毛而露出皮肤;剖检可见窦黏膜充血、坏死,充满白色浑浊黏液或干酪样物,其他内脏变化不大。鸭瘟眼睑肿胀,两脚发软不能站立,下痢、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剖检可见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肝脏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

7.鸭瘟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均有传染性,精神沉郁,减食,两腿软而不愿走动,眼有浆性、脓性分泌物,鼻有浆性、黏性分泌物,拉稀。

[不同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病鸭常摇头、点头,濒死时抽搐;急性摇头摆尾,前仰后翻,仰卧不易翻转;剖检可见心包、肝、气囊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将肝、脑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可见鸭疫里氏杆菌呈黄绿色环状结构。鸭瘟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剖检可见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肝脏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

8.鸭瘟与鸭衣原体病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衣原体病均有传染性,病鸭精神不振,离群独处,步态不稳,瘫痪,结膜炎,眼流浆性分泌物,鼻流浆性、黏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排绿色稀粪。剖检可见肝呈棕黄色。

[不同点] 鸭衣原体病的病原为禽衣原体;排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及瘫痪;有的关节肿大、跛行;剖检可见鼻腔、气管有大量的黏稠液;胸腹腔、心囊、气囊有多量浑浊液和纤维蛋白絮片,腹腔脏器覆有黄色膜;用脾、肝、心包、心肌压片,姬姆萨染色衣原体呈紫色。鸭瘟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剖检可见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肝脏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

9.鸭瘟与鸭球虫病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球虫病均有传染性,精神沉郁,呆立,羽毛松乱,食减,渴欲增加,拉稀。剖检可见肠充血、出血。

[不同点] 鸭球虫病是由鸭球虫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鸭球虫病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网上饲养于2~3周龄转为地面饲养时发病严重,排的稀粪呈桃红色或暗红色,有时有黄色黏液,腥臭;剖检可见仅十二指肠有出血斑或出血点(尤以卵黄蒂前后肠段)红白相间,覆有糠麸样或干酪样黏液,肠内容物为淡红色或鲜红色的黏液或胶冻样,不形成肠芯;用病变部肠黏膜制片镜检,可见裂殖体、裂殖子、卵囊。鸭瘟则多流行于春夏之际和购销旺季,病鸭的食道黏膜和泄殖腔黏膜有黄褐色坏死假膜或溃疡,肠内容物无淡红色或鲜红色的黏液或胶冻状黏液。

10.鸭瘟与鸭维生素A缺乏症的鉴别

[相似点] 鸭瘟与鸭维生素A缺乏症均可见到口腔或食道黏膜有灰黄白色的假膜。

[不同点] 维生素A缺乏症是由于饲料中的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而鸭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维生素A缺乏症在肾脏、心脏、肝、脾表面有尿酸盐沉积,而鸭瘟无此病理变化。

【防制】

1.预防措施

(1)注意隔离、卫生和消毒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不从疫区引种,需要引进种蛋或种雏时,一定要严格进行健康检查和消毒处理,经隔离饲养10~15天后证明无病方可并群饲养。鸭群不可在可能感染疫病的地方放牧(如上游有病鸭,下游就不能放牧)。饮水每升要加入50~100毫克百毒杀等消毒。被污染的放牧水体也要按1亩(1亩=667米 2 )泼洒20~30千克生石灰进行消毒。

(2)科学的饲养管理 鸭舍要每天打扫干净,粪水等集中密闭堆埋发酵。鸭舍、运动场、用具、贩运车辆和笼子等每周或每天应用10%~20%的石灰乳或5%的漂白粉或(1∶300)~(1∶400)的抗毒威等消毒。

(3)免疫接种 使用疫苗时要严格按瓶签上标明的剂量接种,不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疫苗使用时要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30日龄以内的鸭可稀释40倍,每羽肌内注射0.2毫升;2月龄以内的鸭可稀释100倍,每羽肌内注射0.5毫升;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羽肌内注射1毫升。疫苗接种后7天内会产生免疫力。为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最好隔21~30天再加强免疫1次,种鸭和产蛋鸭在产蛋前可再接种疫苗1次。1月龄以内的雏鸭的有效免疫期为1个月,2月龄以上的鸭的有效免疫期为6个月。

2.发病后的措施

处方1:

高免血清或干扰素治疗。早期治疗每羽肌内注射0.5毫升抗鸭瘟高免血清,有一定的疗效;或成年鸭每羽肌内注射1毫升聚肌胞(一种内源干扰素),3日1次,连用2~3次,有一定的疗效。此法特别适用于因鸭瘟疫苗免疫失败而引发的鸭瘟的治疗,可有效控制死亡并降低死亡率(或禽用干扰素每瓶10毫升稀释25倍,肌内注射1000羽)。

处方2:

抗病毒药物治疗。复方利巴韦林0.05%饮水,连用3~5天。或复方病毒唑可溶性粉0.025%饮水(或0.05%拌料),1天2次,连用3~5天。或复方金刚乙胺0.02%饮水,1天1次,连用3~5天。

处方3:

党参、车前子、朱砂、巴豆、白蜡、桑螵蛸、枳壳、乌药、甘草各50克,蜈蚣、全蝎各10条,生姜、滑石各250克,神曲200克,桂枝、良姜、川芎各100克,肉桂150克,白酒0.5~1升,小麦或稻谷10千克。将药物用布包好与小麦同时入锅,加水以浸没小麦和药物为宜;先用武火煮,后用文火煮,待小麦吸尽汁液后再拌白酒喂鸭。本剂药可喂鸭400羽,喂药后4小时不可让鸭下水。本方对此病有很好的疗效。

处方4:

红花、山木通各20克,桃仁、醋炒香附各30克,黄连、甘草各10克,活全蝎、活地鳖各50克,威灵仙15克,鲜松针(捣碎)60克,鲜小杨梅根、鲜芦根各80克,用1升米酒密封浸泡15天后滤汁,每羽鸭1次肌内注射3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显著。

处方5:

稻谷、仙鹤草、枫树油、红辣椒按100∶10∶1∶1的比例加水适量同煮,每天每羽鸭喂药50克,连喂3天,治愈率可达65%~85%。 2ywJlt/aapWyksKrhKvb6d8/uO7NgXalR/Cj9dGWVp/isz6ryqUBhBayrlryyF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