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就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者艾炷,熏烤相应穴位,以达到治病养生的方法。艾灸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以养生为主,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作用在人体上,能够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泻热,对于本就属性偏寒,且三大病灶之一为肝火的肝病治疗更有良效。艾灸之法,听上去比较单一,但形式多样,临床上有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温筒灸、无瘢痕灸、悬灸等多种方式。
在临床上,艾灸一般都与汉方本草相配合,用药的同时进行艾灸。不同的病理病况,艾灸的穴位也不同,应辨证施灸。
点燃艾条的一端,手持艾条对准期门穴,在距离皮肤1.5~3厘米的位置,对两侧穴位进行往返灸,灸20分钟,直到灸至局部皮肤温热发红,再以同样的方法灸对侧穴位,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肝俞穴位于第9椎棘凸起左右对称两指宽的地方;胆俞穴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双孔艾灸盒,分别点燃两根艾条的一端,艾条燃着的一端插入艾灸盒眼中,艾条端距离艾灸盒底部1.5~3厘米,将艾灸盒固定在双侧肝俞穴位处,灸20分钟,直到感觉皮肤灼痛并且身体局部有温热感,之后更换新艾条以同样的方法继续灸双侧胆俞穴,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通过刺激两对穴位能够疏肝利胆,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火气。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选取三阴交穴,取一个艾灸罐,将艾条切成段,打开艾灸罐的不锈钢盒体,将艾段点燃后插入底盒内的支架上,金属面朝里,将灸盒装入防护袋内,固定在穴位处,灸20分钟,每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取一根长艾条,点燃艾条的一端,手持艾条对准太冲穴,在距离皮肤1.5~3厘米的位置,以雀啄灸的方式,即一上一下、一远一近不断地抖艾条进行施灸,灸15分钟,直到皮肤感到灼热,并且皮肤发红,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太溪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可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产生更多的“水源”,从而更好地“滋水涵木”。将艾条点燃,持艾条对准太溪穴,距离皮肤1.3~3厘米,进行温和灸,施灸15分钟,每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
“敦”是厚的意思。大敦穴是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
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 2 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头脑清晰、神清气爽。将艾条点燃,对准太溪穴,距离皮肤 1.3 ~ 3 厘米,进行温和灸,施灸15分钟,每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
中都穴位于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点或胫骨后缘处。郄穴是专治急性病的,中都穴是郄穴,像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区痛、急性眼睛胀痛,一灸中都穴就好。取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点燃艾条的一端,在距离穴位皮肤1~3厘米,上下来回艾熏皮肤瘙痒处,直到灸至局部皮肤温热发红,每一患处灸20分钟,每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
阴包穴在大腿内侧,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阴包穴是肝经的一个要穴。有好多人揉了很长时间太冲穴没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呢?是气血在阴包穴堵住了,要先把阴包穴揉开,气血才能抵达太冲穴。用清艾条一支,点燃一端后,先在一侧阴包穴处施灸,距离皮肤1.5~3厘米,进行温和灸,直到患者感觉皮肤灼痛并且身体局部有温热感。之后于另一侧阴包穴上施灸。每天1次,6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艾灸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好,不要因过热而烫伤皮肤。并且,艾灸疗法要结合气候,如南方夏天气温过高时,一般人就不宜用艾灸。
2.艾灸治疗之后需要喝一杯温水,水温稍高一些,60℃为最佳,觉得稍微有些烫的温度,能够缓解艾灸治疗过程中的口渴,也能迅速安定情绪。
3.艾灸治疗过程中和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喝冷水、吃冷食和接触冷水,以免影响艾灸治疗的效果,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艾灸治疗后如果一定要洗手,需用50℃左右的温水。
4.艾灸治疗之后最好过半小时再洗澡。艾灸20~30分钟后,毛孔张开,全身经络也处于施灸后的休整状态,艾灸后的热度也逐渐挥发,此时再用热水洗澡,更有利于血液和淋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