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清代名医王泰林曾经这样说。他首创的治肝八法,对现代肝病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王泰林认为,肝脏疾病虽然多种多样,病情病理、致病原因等时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肝脏发生病变的原因分三大类,即肝气、肝风和肝火。
肝脏,五行属木,主疏泄,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心生抑郁,则气机失疏而为肝气。肝气通达,人体健康,心情愉悦,肝气郁结,心情抑郁,而且“气有余便是火”。肝火旺盛,升发不息,亢动而游行,筋脉失去肝血肝气的濡养,肝风自然升发。肝风动,横逆脾土,上冲肺金,肝火又耗肾水。可以说,肝脏一旦病变,便会祸及五脏,不得不慎重。
肝气横逆,肝脏病痛横生,当肝气郁结之时,肝脏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这个时候,辨证之下,治肝应该以散气理气为主。
主要是用于因肝气不畅、肝血淤积而导致的各类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因为肝气不畅,肝经运行受阻,因此要疏肝通络。
《类症治裁》有云:“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故肝脏以柔为补。”柔肝,又名养肝、补肝,主要用于治疗因为肝血不足、肝脏阴虚引起的疾病,比如视力下降、耳聋耳鸣、口干、失眠多梦、四肢麻木等。
缓肝,顾名思义,是一种缓和肝脏病变的方法。中医临床上,缓肝法多被用于治疗和脾脏相关的肝病。《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通俗来讲,缓肝,就是一种中和法,就像过酸了,用碱来中和一样。
培土,培脾土之虚;泄木,泄肝木之郁。培土泄木法,主要是用于治疗肝气乘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意思)造成的症状,如心烦易怒、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当肝气郁结的时候,郁结的肝气会化为肝火,肝火横逆,会对胃造成损伤,使得消化功能出现异常。因此,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苦口渴、便秘溲赤等症状时,应该用泻肝和胃法进行治疗。
泄肝法,实际上泄的是“脱缰”的肝气。肝气脱缰之后,在体内会横冲直撞,上冲便会侵犯心脏。因此,当出现肝病并发的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四肢发冷等,应该以泄肝法治疗。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在人体五脏中,肺对肝有着制约作用,两者大多数情况下会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但有的时候,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肝气暴盛,就会上逆犯肺,引发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这个时候,治疗的根本就是抑肝,压抑住过盛的肝气,让肝气和肺气之间重新恢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