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1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作为一个整体,园林植物是园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园林植物景观之美则与园林美一样是多形态、多层次和多成分的。美是悦人的、具体可感的,它有内容又有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若没有美的内容,固然不成其为美,但若缺少美的形式,也就失去了美的具体存在。当事物美的形式与内容不直接相干,为非本质的外在形式时,事物的这种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就是通常说的广义的形式美。对于园林景观,包括植物景观而言,形式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1.1 形式美的表现形式

4.1.1.1 色彩

(1)色彩的基础认识

赏心悦目的景物,往往是因为色彩美先引人注目,其次是形体美、香味美和听觉美。园林中的色彩以绿色为基调,配以其他色彩,如美丽的花、果及变色叶,而构成了缤纷的色彩景观。园林植物多为彩色,如红花绿叶等,白、灰、黑色景观则较少,主要是一些白色干皮植物,白色花以及黑色果实等。

(2)色彩类型

色彩的类型多种多样。对颜料来说,基本的颜色只有3种,即红色、黄色和蓝色。由于以上三者的不同搭配可以调配衍变出其他各种色彩,如橙红、橙黄、黄绿、蓝绿、蓝紫、紫红等,而其他色彩无法反过来调配出它们,所以色彩学上把它们并称为三原色。实际使用中的色彩除三原色外,大量的是间色和复色。间色不具有原色的唯一性,它是一系列近似色的总称。复色是间色混合的结果,又称三次色,相对于原色和间色来说要灰暗一些。

植物的色彩类型也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涵盖整个色彩系统。它既可在叶色上加以体现,也可在花、茎、果色上反映出来。如就叶色而言,有深绿色的罗汉松、圆柏;中绿色的海桐、雪松;浅绿色的雀舌黄杨、香樟;黄色的无患子、金叶女贞;红色的红枫、石楠;白色的菲白竹、花叶假连翘和蓝色的翠蓝柏、翠云草等。但植物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有些色彩只有在一定的季节才会呈现;有些色彩虽存在,但因生态习性等原因无法在某些地区应用;自然中,绿色系的植物最多,蓝紫色的植物很少,黑色植物几乎没有。所以,园林种植上的色彩设计要根据植物色彩的特点扬长避短地灵活运用。图4-1为荷兰库肯霍夫公园郁金香种植,受风格派绘画的影响,这个公园把大量开红、黄、蓝颜色的郁金香布置在乔木林下,构成了空间丰富、视线通透、色彩绚丽又背景统一的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当然,由于鲜花或色叶植物大多比较昂贵,其生态效益又往往比不上绿色植物,管理成本也比较高,所以,绝对面积上的鲜花或色叶植物铺排并不多见,也不可取。一般常利用绿色植物的色彩微差进行精心搭配或通过颜色的对比、重点地段设置亮色或依靠植物季相的自然转变来实现。

图4-1 库肯霍夫公园林下的郁金香景观

(3)色彩要素

色相、明度、彩度(饱和度)被称为色彩三要素。其中,色相,即指各种色彩的外表相貌,是区分色彩的名称,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明度是指色彩明暗的特质,光照射到物体时会形成阴影,出于光的明暗程度会引起颜色的变化,而明暗的程度即“明度”。白色在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由白到黑,明度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构成明暗色阶。明度一般有两重含义:一是不同色相间有明暗差异,如黄花比红花亮,红花又比紫花亮等;二是同一色相在不同受光条件下明暗也是不同的,如同一种植物在裸地和在林下往往有不同的亮度;彩度又称饱和度,为某种色彩本身的浓淡或深浅程度。艳丽的色彩色系的饱和度高,明度也高。如同为绿色系的罗汉松和雀舌黄杨,其彩度并不一样,前者的彩度更为饱和;而黑、白、灰色无彩度,只有明度。

巧妙地运用艺术语言对色彩要素进行安排就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植物色彩景观。成都浦江石象湖的松林下布置不同颜色品种的郁金香花田景观,其鲜艳的色彩与松树的墨绿相得益彰,一片片或远或近的花坛,姹紫嫣红,让人惊艳(图4-2);上海延中绿地的水杉林既高又密,为了打破色彩的沉闷感,林下零星地种植了花色明亮的黄金菊,寂静的森林顿时活跃了起来(图4-3)。图4-4、图4-5为巴黎雪铁龙公园的两个专类园——白色园和黑色园。其中,白色园采用了一系列白花或银叶植物,显得朴素而轻盈;黑色园采用了蓝紫花系及常绿的植物,显得庄重而神秘。同时,黑白相生又体现了自然界的基本性质。

图4-2 成都石象湖林间郁金香花田景观

图4-3 上海延中绿地水杉林景观

图4-4 白色园(采用浅色植物和浅色的铺装、小品,整体

图4-5 黑色园(下沉空间且狭窄、光线较暗,植物生长茂

主题得到了诠释)

(4)色彩的效应

色彩是对景观欣赏最直接、最敏感的接触。不同的色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而欣赏者对色彩也极具偏好性,即色彩同形态一样也具有“感情”。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显现出多样的光色效果。绝妙的色彩搭配可以令平凡而单调的景观升华,“万绿丛中一点红”就将少量红色突显出来,而“层林尽染”则突出“群色”的壮丽景象。

①不同色彩的“情感”效应 红色与火同色,充满刺激,意味着热情、奔放、喜悦和活力,有时也象征恐怖和动乱。因此极具注目性、诱视性和美感。但是过多的红色,刺激性过强,令人倦怠,心理烦躁,故应用时应该慎重。

橙色为红和黄的合成色,兼有火热、光明之特性,象征古老、温暖和欢欣,具有明亮、华丽、健康、温暖、芳香的感觉。

黄色明度高,给人光明、辉煌、灿烂、柔和、纯净的感觉,象征希望、快乐和智慧。同时也具有崇高、神秘、华贵、威严等感觉。

绿色是植物及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色彩,是生命的颜色,象征青春、希望、和平,给人以宁静、休息和安宁的感觉。绿色又分为嫩绿、浅绿、鲜绿、浓绿、黄绿、赤绿、褐绿、蓝绿、墨绿、灰绿等。不同的绿色合理搭配,具有很强的层次感。

蓝色为典型的冷色和沉静色,有寂寞、空旷的感觉。在景观中,蓝色系植物用于安静处或老年人活动区。

紫色是高贵、庄重、优雅之色,明亮的紫色让人感到美好和兴奋。高明度紫色象征光明的理解,其优雅的美适宜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低明度紫色与阴影和夜空相联系,富有神秘感。

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纯粹,感应于神圣与和平,白色明度最高,给人以明亮、干净、清楚、坦率、朴素、纯洁、爽朗的感觉。也易给人单调、凄凉和虚无的感觉。

色彩感情的原理已在现代园林种植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根据色彩有冷暖感的特点,冬春季花坛宜布置暖色为主的花卉,夏季则最好有冷色调的植物景观,在陵园等肃穆的环境里,一般不宜布置桃花等妖娆的粉色花灌木,而宜配植枫、广玉兰、雪松、圆柏等有较沉静颜色的植物(图4-6);在我国许多地方,婚庆的场所不宜布置大片的白花;而宜用大红、金黄色的花卉作装饰。

图4-6 南京中山陵入口植以松柏类植物,庄严肃穆

②色彩的观赏效应 色彩本来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它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色彩的温度感、胀缩感、重量感和兴奋感等反应。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情感。

1)色彩的温度感。红、橙、黄等暖色系给人以温暖、热闹感;蓝、蓝绿、蓝紫、白色等冷色系给人以冰凉、清静感。根据景观绿地功能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冷暖不同的色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图4-7所示。

图4-7 青岛十梅庵公园(以写意山水园的形式,再现古典

2)色彩的重量感。色彩的轻重主要与色彩的明度与纯度有关。色彩明亮感觉轻,色彩明度低感觉沉重,同一色相纯度高显轻,纯度低显重。以色相分轻重的次序排列为白、黄、橙、红、灰、绿、黑、紫、蓝。幽深浓密的风景林,使人产生神秘和胆怯感,不敢深入。例如,配植一株或一丛秋色或春色为黄色的乔木或灌木,如桦木、无患子、银杏、黄刺玫、棣棠或金丝桃等,将其植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即可使林中顿时明亮起来,而且在空间感中能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

3)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暖色给人以兴奋感,而冷色给人以宁静感。因此在节日期间,文娱活动场地、公园入口或重点地段,布置暖色调植物景观以表达热闹活跃的气氛。冷色通常用于安静环境的创造。如在林中、林缘、草坪或休闲广场,应用冷色花卉,结合设置溪流、水池,给人恬静舒适之感。

4)色彩的距离感。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接近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远离之感。在小庭院空间中用冷色系植物或纯度小、体量小、质感细腻的植物,以削弱空间的挤塞感。林间、崎岖小路的闭合空间,用小色块、淡色调、类似色处理的花境来表现幽深、宁静的山林野趣。

5)色彩的华丽、质朴感。一般情况下,明度高、纯度高、强对比的色彩感觉华丽、辉煌,如黑色、金色、红色、紫色;明度低、纯度低、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如灰色、纯白色;同时有光感的感觉华丽,无光亮感的则质朴。但无论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在景观中,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的陆家嘴绿地中心,整个色调以大片的草地为主,中央碧绿的水面,草地上点缀着造型各异的深绿、浅绿色植物,结合白色的一些景观设施,显得非常的质朴和高雅,与周围喧闹的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休闲感和美的享受。而景观中经常会出现在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掩映下的白色雕塑突出于人的视野,这种突出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若要表达富丽堂皇、端庄华贵的气氛,建筑物可选择高彩度的朱漆彩画,形成景观色彩最华丽的地方,以与山石、林木取得良好的对比效果。

(5)园林种植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由于植物色彩的丰富多变,创造出不同意境空间组合的景观。因色彩搭配与使用的不同及产生的情感不同,能够突出或模糊一个空间所呈现的气氛、立体感、大小比例等。

①色彩植物作主景 山地造景,为突出山势,以常绿的松柏为主景,银杏、枫香、黄连木、槭树类等色叶树衬托,并在两旁配以花灌木,达到层林叠翠,花好叶美的效果;水边造景,用淡色调花系植物做主景,结合枝形下垂、轻柔的植物,体现水景之清柔、静幽。广场上、道路旁的花坛、花境中片植四季花卉,山地上林植枫香、乌桕,色彩突出,引人注目。也可在公园出入口、园路转折处、道路尽头、登山道口等处设置色彩亮丽的植物,标志性强,以吸引视线,引导人流(图4-8)。

图4-8 景观设计中常以白墙为背景,墙前配植姿色俱佳的

②色彩植物作背景 景观中以色彩植物作背景陪衬,可突出主景或中景,协调环境,增加景观构图层次,使整个景观主景突出、鲜明,轮廓清晰,并将植物的自然美与建筑、山石的人工美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通常用绿色灌木、绿色藤本爬墙植物或枝繁叶茂的常绿树群作背景,衬托主景。绿色背景的前景可以是白色雕塑小品、明亮鲜艳的花坛、花境或乔灌木。例如,在白色的教师雕像周围配以紫叶桃、红叶李,在色彩上红白相映,也很好地突出了“桃李满天下”主题。

③以色彩表达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精髓,自古至今我国园林都以植物造景寓意来表达意境,寄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植物色彩创造意境的也不少,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松柏常青,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驻;春花洁白的白玉兰,象征烈士们纯洁品德和高尚情操;枫叶如丹、茶花似血启示后人珍惜烈士鲜血换来的幸福。西湖景区岳王庙“精忠报国”影壁下的鲜红浓艳的杜鹃,借杜鹃啼血之意表达后人的敬仰与哀思。

④以色块、色带等形式营造图案造型景观 在景观中,适当地运用色块、色带等形式,营造平面图案或立体造型植物景观,可以强调色彩构图之美,表现色彩的明快感及城市的快节奏感。在城市街头、分车带及立交广场上,常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黄金榕、金叶桧、紫叶李、扶桑等常色叶植物及一些常绿花灌木,配成大小不等、曲直不一的色带或色块,突出色彩构图之美。近几年湖南绿地中运用灌木作大色块布置就用了龙柏(深绿)、龟甲冬青(墨绿色)、金叶女贞(黄绿色)、大叶黄杨(绿色)、洒金千头柏(金黄色),用各种绿色配置出各种生动的图案,而不同的季节,颜色也会有深浅的变化。

为表现色彩构图之美,设计者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色块的面积。色块的面积可以直接影响绿地中的对比与调和,对绿地景观的情趣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地,配色与色块体量的关系为色块大,色度低;色块小,色度高;明色、弱色色块大,暗色、强色色块小。如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中,强调不同树种的群体配植,以及水池、水面的大小,建筑物表面色彩的鲜艳与面积及冷暖色比例等,都是以色块的大小来体现造景原则的方法。

2)色块的浓淡。一般大面积色块宜用淡色,小面积色块宜用深色。但要注意面积的相对大小还与视距有关。对比的色块宜近观,有加重景色之效应,但远眺则效应减弱;暖色系的色彩,因其色度、明度较高所以明视性强,其周围若配以冷色系色彩植物则得强调大面积,以寻得视觉平衡。如园林造景中,经常采用草坪点缀花草,景致非常怡人,因为草坪属于大面积的淡色色块,而花草多色彩艳丽。

⑤色彩配色原则 园林景观植物是园林色彩构图的骨干,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运用得当能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许多名胜古迹的园林,因为有植物色相的变化而构成可贵的天然画面。

1)色相调和

Ⅰ.单一色相调和。在同一颜色之中浓淡明暗相互配合。同一色相的色彩,尽管明度或色度差异较大,但容易取得协调与同一的效果。

而且同色相相互调和,意向缓和、和谐、有醉人的气氛与情调,但也会产生迷惘而精力不足的感觉。因此,在只有一个色相时必须改变明度和色度组合,并加之以植物的形状、排列、光泽、质感等变化,以免单调乏味。

例如在花坛内不同鲜花配色时,如果按照深红、明红、浅红、淡红顺序排列,会呈现美丽的色彩图案,易产生渐变的稳健感。如果调和不当,则显杂乱无章,黯然失色。在园林植物景观中,并非任何时候都有花开或彩叶,绝大多数是绿色。而绿色的明暗与深浅的“单色调和”加上蓝天白云,同样会显得空旷优美。如草坪、树林、针叶树以及阔叶树、地被植物的深探浅浅,给人们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色彩感受。

Ⅱ.近色相调和。近色相的配色,仍然具有相当强的调和关系,然而它们又有比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色调上也能够分辨其差别,易于取得调和色;相邻色相,统一中有变化,过渡不会显得生硬,易得到和谐、温和的气势,并加强变化的趣味性;加之以明度、色度的差别运用,更可营造出各种各样的调和状态,配成既有统一又有起伏的优美配色景观。

近色相的色彩,依一定顺序渐次排列,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常能给人以混合气氛之美感。如红、蓝相混以得紫,红紫相混则为近色搭配。同理,红、紫或黄绿亦然;欲打破近色相调和之温和平谈,又要保持其统一和融合,可改变明度或色度;强色配弱色,或高明度配低明度,加强对比度效果也不错。

Ⅲ.中差色相调和。红与黄、绿和蓝之间的关系为中差色相,一般认为其间具有不调和性,植物景观设计时,最好改变色相,或调节明度,因为明度要有对比关系,可以掩盖色相的不可调和性。中差色相接近于对比色,二者均以鲜明而诱人,故必须至少要降低一方的色度方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如果恰好是相对的补色,则效果会太强烈,难以调和。

如蓝天、绿地、喷泉即是绿与蓝两种中差色相的配合,但其间的明度差较大,故而色块配置自然变化,给人以清爽、融合之美感;绿色背景中的建筑物及小品等设施,以绿色植物为背景,避免使用中差色相蓝色。

Ⅳ.对比色相调和。对比色因其配色给人以现代、活泼、洒脱、明视性高的效果。在园林景观中运用对比色相的植物花色搭配,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在进行对比配色时,要注意明度差与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例如红绿、红蓝是常用的对比配色,但因其明度都较低,而色度都较高,所以色彩相互影响。对比色相会因为其二者的鲜明印象而互相提高色度,所以至少要降低一方的色度方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主色恰巧是相对的补色,效果太强烈就会较难调和。

如花坛及花境的配色,为引起游客的注意,提高其注目性,可以把同一花期的花卉以对比色安排。对比色可以增加额色的强度,使整个花群的气氛活泼向上。花卉不仅种类繁多,同一种也会有许多不同色彩和高度的品种和变种,其中有些色彩冷暖俱全,如三色堇、矮牵牛、四季秋海棠、杜鹃、非洲凤仙花、大丽花等,如果种在同一花坛或花园内会显得混乱。所以应按冷暖之别分开,或按高矮分块种植,可以充分发挥品种的特性,避免造成混乱的感觉。在进行色彩搭配时,要先取某种色彩的主体色,其他色彩则为副色以衬托主色,切忌喧宾夺主。

2)植物色彩规划的原则

Ⅰ.主题基调的原则。对于每个栽植空间中的色彩,都需要确定一个主题或者一种色彩基调,如以绿色为基调或以暖色为主题;预先设计主题或基调可以帮助设计者有序地进行深入设计和创作。例如,暖色的红枫、红叶石楠、黄栌等搭配显得热烈喜庆,冷色的白桦、白皮松、龙柏等组合则清新怡人。

Ⅱ.季相规律原则。植物色彩规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一种植物都是有机生命体,它们的形态和颜色随着季节的交替而不断改变,因此规划时要遵循植物季相变化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搭配。例如杭州西湖的四季景观,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Ⅲ.环境色协调原则。在园林中,植物的色彩要和建筑、雕塑等环境的色彩相互协调。如将红色和黄色系列的彩叶树种紫叶李、枫香、南天竹等丛植与浅色系的建筑物前,或以深绿色的针叶树为背景,将花叶系类、金叶系列的植物种类与绿色树丛丛植,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南京玄武湖的翠洲以几株大雪松为背景,在草坪上散植卫矛,秋日卫矛的红叶格外引人注目。苏州园林中的白粉墙常常起到墙纸的作用,通过配置观赏植物,用其自然的姿态与色彩作画,效果奇佳,常用的植物有红枫、芭蕉、南天竹等。

Ⅳ.地域性原则。首先,色彩规划一定要符合规划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例如,美国红栌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色彩美,一旦处于光照不足的半阴或全阴条件下,则将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紫叶小檗等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色彩美,一旦处于半阴或全阴的环境中,叶片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花叶玉簪则要求半阴的条件,一旦光线直射就会引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其次,规划场所也不容忽视。如医院的植物色彩需要给病人制造出安静平和的环境空间,儿童游乐场所中却又需要为儿童塑造出欢快娱乐的气氛。有些植物色彩在某些特定的地域或场合需要使用,而一些却禁止使用。设计时需要将这些要素考虑周全,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效果。

4.1.1.2 构图形式

(1)点

①点的概念 “点”是一种最简洁的形态,在园林艺术中,点的因素通常是以景点的形式存在。

②点的视觉功能 点除了表示景观元素位置之外,还可以体现其形状和大小。点可以独立地构成景观形象,点之间的聚散、量比和不同形状点所形成的视觉冲击,以及两点之间的视线转换都会在视域里组成连续的视觉形象。

③点的一般形态 点作为景观平面形态的最小单位,不仅具有位置还有具体的形状,包括圆形、三角形、方形、多变形等,不仅有大有小、平面与立体的差异,还有色彩和质地的区别。园林种植设计中的点,在常规尺度下,黄杨、海桐、红叶石楠、红枫等单株(丛)矮灌木或乔木、小型花坛等植物或种植体可以看成是“点”状元素。无论是孤植、丛植、群植还是片植都可以当作点来对待(图4-9)。

图4-9 点的形态示意:丛植的欧洲七叶树

④点在园林种植物设计中的应用 任何形式的园林种植形式在特定的空间中都可理解为点,点的优点在于集中,易引起人的注意而成为视觉中心。视觉研究表明,“点”在景观中常成为视觉中心:当场景中同时有两个点时,人的视线会把它们自然地连接起来,两个点不一样大时,大的点首先被人注意,但最终会将视线落在小点上,越小的点凝聚力越强;同样大小的点由于颜色、明度及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点的合理应用是园林设计师创造力的延伸,其手法有自由、排列、旋转、放射等。点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装饰美,是园林种植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点”状元素的艺术排列可以形成许多有趣的景观。图4-10为上海浦东世纪广场的绿化景观,“点”状布置的黄杨和草花构成了富有韵律感的抽象图案,与简洁、明快的现代广场及其背景建筑取得了很好的统一;图4-11为一城市景观绿地,散点式的布置的乔木搭配几何形的草坪和圆形的硬质铺装,简洁、规整,体现出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

图4-10 上海浦东世纪广场植物景观点状布置

图4-11 点式布置的植物景观

(2)线

①线的概念 几何学中的线是由众多的点沿相同的方向,紧密排列而形成的,即点的运动轨迹。线的特点是具有方向和长度,而不具备宽度和厚度。从感知事物的角度来讲,仅仅从某一点或某一瞬间的观察不可能理解对象的全体,对实体的感知恰是通过运动形成的印象流来完成的,因此,对于园林种植设计而言线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②线的视觉功能 线在外形上具有长短、粗细、轻重、强弱、转折、顿挫等变化。能够给人以能量、速度、连续、流畅、弹力等感受体验。园林种植设计中具有线状性质的植物景观要素称为线性要素,不同形状的线性要素具有不同的个性,如曲线有阴柔之美,显得丰满、柔软和雅致;垂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感;水平线有稳定、静止之感;斜线有动势、不安定感;折线线介于动静之间,有阳刚之气,显得直率、利落和肯定,但有时候又显得倔强;粗线有强壮、坚实之感;细线有纤弱之感等。

③线的形态 根据线的运动张力和方向,可以将线分为直线与曲线,而折线、交叉线、抛物线、几何曲线、自由曲线等都是由直线和曲线派生出来的。植物景观中的线不仅有位置、长度、粗细的不同,而且还有远近、方向、色彩、材质的变化。

④线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 线是由无数点按线性排列的结果。线比点更具明确的方向感,没有线就谈不上景观造型与构图。在点、线、面造型三元素中,“线”最具方向和力的蕴涵,从线性结构中发生的形式,会使设计平面产生较强的力感。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线的合理利用,可以让景观更具有活力。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线状元素相对于“点”来说,水平方向的绿篱、带状草地或花坛、林缘线和林冠线以及垂直方向瘦高的乔木或灌木等可以看成是“线”状元素。线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许多别致的景观,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被组合成更为丰富的景观。如图4-12所示,呈线状排列的草坪和矮灌木带构成了绿化主景,使园林景观和城市肌理得到了有机统一。又如图4-13所示,线状排列的矮灌木与点状的乔木形成了对比,强调了环境的动感,同时也具有指导交通的作用。

图4-12 直线状布置的草坪和灌木

图4-13 线状排列的矮灌木与点状的乔木形成了对比,强

(3)面

①面的概念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具有两度空间,有明显、完整的轮廓。通常的视觉上,任何点的扩大和聚集,线的宽度增加或围合都形成了面。在园林设计中,面指由各种形式的线围合而形成的空间,如草坪、广场、森林等。与点相似,面同样是一个相对的存在,判断一个空间是否为面,取决于与之相比的对象,但是面不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面积。

②面的视觉功能 面的形态体现了整体、厚重、充实、稳定的视觉效果。任何面积较大的形都会在视觉上给人以面的感觉,首尾相接的线条形成的视觉空间也有面的感觉。与其他的视觉因素不同,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面通常没有固定的方向,主要表现形式有规则面和不规则面两种。规则的面具有秩序感,通常给人一种均衡、稳定的视觉效果;不规则的面富有变化,给人一种动态、活泼的视觉感受。面给人的最重要的感觉是由于面积而形成的视觉上的充实感,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被广泛应用。

③面的基本形态 面的形态分为好多种,有几何形的面、自由形的面、偶然形的面等。几何形的面最容易复制,它是有规律的鲜明的形态,在规整式园林设计中应用较多。自由形的面形态优美,富有形象力,它是自然描绘出的形态,在自然式园林中运用较多,由于其具有洒脱性和随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根据面充实与否,还可将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充实的实面;另一种则是内部空虚的虚面。在园林景观中,公园的地面或草坪可以理解为实面,而跌水或水池可以理解为虚面。面通常体现在平面之中,在三维空间中面也同样存在。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或倾斜的。不同的面可以进行相离、相遇、相融、相切的方法处理,利用面的近似进行重合、组合,或者对面进行色彩改变都能使面发生变化。

④面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中的面,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景观格局,从美学角度抽象出来的元素,它没有厚度,只有长度和宽度。绿墙的立面、大面积花坛、草坪和灌木色块可以看成是“面”状元素。“面”经常作为空间的限定因素,对景观空间的形成关系重大。面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圆形、正方形是最基本的规则面,以此为基础的加减、叠合可以衍生出无数变化的面;自由面变化多端,难以归纳,但自然界许多有机的形状,如树叶、云朵等,常给设计师以启示。规则面显得简洁、明了和富有秩序;自由面则柔和、轻松和生气勃勃。面给人以平实感,有驻足停留的余地;面也可以构成许多富有意味的景观。如图4-14所示为一城市小广场绿地景观,利用两条交叉的道路将一个圆形的绿地剪切分成四部分,一圆形的白色建筑布置于角隅,现代感十足,亦很好地诠释了点、线、面在景观中的应用。图4-15为新加坡某建筑的屋顶花园,由于承重力限制等原因,屋顶的种植只能以地被植物和低矮的灌木为主;该花园以圆形的草坪为中心,周边黄绿篱杨和修剪后的锥形灌木与中心的草坪形成对比,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面”的组合构成了清新宜人的艺术景观,成为该花园的一大看点,开花时节,边缘鸢尾和薰衣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花园中提供了木质座椅,使得人们能够安心地享受花园时光。

图4-14 城市小广场中面式的植物种植

图4-15 城市屋顶花园种植设计中面的应用

(4)体

①体的概念 体是几何图形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由不同的面与不同方向边缘相连所成;并随空间而变化,是形状在空间中的延伸。随着面和线的使用逐渐增多,体也成为景观造型、公共建筑经常用到的元素。从局部或小尺度的空间来看,一切植物或园林种植体都有一定的体积,都可以看成是“体”状元素,点、线、面只是它的一个组成元素而已。但从更大尺度的整体来看,一些植物或园林种植体又分明具有点、线、面的特征,只有那些体积感强烈的乔灌木、树丛、树群、风景林才有“体”的感觉。

②体的视觉功能 体在景观设计中能与平面上的图像相呼应,使人在视觉上感到舒适。公共景观空间中经常看到的体表现为假山、雕塑、建筑、造型植物等。在光线的明暗变化影响下,人对形体的观察能够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因此,许多大型的景观设计作品中都采用了几何形态与有机形态融合使用的方式,几何形态简洁的线条能够向人们传达现代主义的信息,体现出城市景观的现代感。另外,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结合在景观设计中会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形体具有的简洁形态和完美外形能为现代景观设计增添审美趣味。例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就是由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融合设计的,自然形态与规则的形体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自然生长的植物与硬质的砌块同时出现,既有硬朗的几何棱角又有柔和的自然景色(图4-16)。

图4-16 林璎作品《越战纪念碑》

③体的形态造型 体的形态多样,有规则的几何形体,如球体、柱体、椎体等,也有自然的有机体和人工造型形成的体。当人们追求明快的结构和视觉形体强度的同时,会选择简洁的基本形体如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造型外观。这些基本形体都具有丰富的对称性,经过进一步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造型。对景观设计而言,充满美感魅力的造型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基本形体的研究也显得更为重要。在景观中基本形体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结构、景观空间的塑造,大面积的体块结合技术手法上,例如开孔透光性的手法让形态变得轻快,或者运用材料的材质特性,使形体的肌理感更强。使用几何造型中的形体元素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效果,也是增加景观造型体积和表现力的有效方法。

体是立体空间呈现给人的最终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对几何形体进行加工已经成为必要手段。在植物景观中,对植物进行造型设计亦能创造出造出的美好的艺术景观形象。例如,植物雕塑、植物建筑、植物图案等,如图4-17、图4-18所示,造型必须巧妙地利用各种植物形体和色彩,根据独具匠心的构思,采用科学的造型设计、栽培、修剪、攀扎、镶嵌、管理等技巧,才能创造出美妙的艺术景观形象。

图4-17 图中修剪成型的栽植错落有致,富有立体层次感

图4-18 这种创新的植物造型种植,营造出似流体般线型

“体”有虚实之分。植物及其各类种植体(如树丛、树群等)称为实体,由它们组成的空隙称为虚体,也称为空间。在种植设计中,实体既是围合物又和空间一起构成植物景观;空间既是活动的场所,也是欣赏实体所必需的美学距离。只有虚实相结合,园林种植的各种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④体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 体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最直接的表现是植物造型设计,包括植物雕塑、植物建筑、植物图案等类型。

1)植物雕塑的应用。植物雕塑是指利用单株或几株植物组合,通过修剪、嫁接、绑扎等园艺方法来创造的各种造型,主要包括几何造型、动物造型和其他奇特造型等。

Ⅰ.几何造型:简单的几何造型在园林植物造型中最为常见,如图4-19是英国利文斯庄园中的植物雕塑造型,由于当时人们偏爱抽象的几何形状,因此,花园景观设计里的植物造型大多修剪成圆柱形、球形、半球形、塔形、三角形、正方形或组合的组合造型等。一般对乔灌类植物材料进行简单修剪就可以达到目的,稍复杂的几何造型需要进行前期的轻度修剪,这样可以刺激植物生长,使其枝叶更加密实,以便达到规则形状,有时为了造型的需要也借助尺子、金属丝等工具。修剪一般选在春秋季节较为适宜,此时,植物枝杈多叶,枝条密度大,易弯曲。对于粗和弯曲度大的枝干,则要加辅助物件弯曲固定。

图4-19 英国利文斯庄园

Ⅱ.利用藤本植物也可以进行造型:植物生长缠绕在事先编好的模型上,去除病残枝,植物覆满整个模型,达到造型目的。在适宜的季节也可选用部分热带亚热带植物,但需保护越冬。有些植物如紫藤枝干扭曲、较粗壮,开花繁盛,多用来做棚架植物,而藤本月季攀缘性较差,多用做花篱或者棚架。

Ⅲ.动物造型或其他复杂造型:越复杂的造型创作的难度就越大,应用乔灌类植物时通常需要进行多年的栽培、修剪、绑扎等,对修剪和维护的要求也更高。在植物雕塑中通常使用嫁接的办法来缩短对树冠的培养时间,此方法有很多优势如嫁接用的砧木通常选择抗性强的树种,这样可以增强造型树的抗性;将不同花色的植株嫁接到同一株植物,可以产生一株植物不同花色的效果,大大增加造型植物的观赏性。近几年在一些较短期的庆祝场合中也出现了用花卉制作的植物雕塑,花卉材料颜色丰富,栽培周期短,结合现在的大批量生产,也降低了制作植物雕塑的成本,在具有几何形状的植床上种植花卉或者利用金属等材料预先设计好模型摆放花卉,可在短期内制作出新颖又富于变化的植物雕塑,满足了社会需求。此外,还有利用植物的茎干愈合能力强的特点(如紫薇)编织的造型,如图4-20所示。还有在大菊和中菊中选择一些生长强健、分枝性强,根系发达,枝条软硬适度,易于整形的品种培养成大立菊或者选择开花繁密、分枝多、枝条细软的小菊培养成悬崖菊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图4-20 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市罗德斯兰花园中动物造

2)植物建筑的应用。植物建筑就是运用大量的植物进行大规模的植物造型,组成类似于建筑的各种造型,主要有绿篱造型、攀缘植物形成的棚架等。

Ⅰ.绿篱:绿篱也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应用形式,常见有规则式和不规则式的。规则式绿篱有整齐简洁的轮廓,通常用乔灌类植物简单修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于一些较高大的造型,如绿廊,可在植物的顶端进行简单绑扎,或树立支架将植物的枝条绑扎在支架上再结合修剪达到良好的造型效果。非规则性的绿篱则富于变化,可以将不同的植物材料混植,也可以结合现代的拱门、框架等小型建筑,形成富于变化的植物景观。此外,利用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也能形成不同特色花篱、果篱等。乔灌类植物绿篱在应用时要事先规划好植物栽植地点的形状和边界,依据设计的要求选择植物的种类、高度,栽植后进行修剪维护。绿篱及其组合造型通过艺术的整形可以凸显其明快大方的景观特点,体现现代都市的气息。在西方的古典园林中,常常利用绿篱还可以做成迷宫园,增加园林景观的趣味性。

Ⅱ.拱门、棚架:攀缘植物不仅可以创造各种植物雕塑造型,也可以在大型的植物建筑中一显身手。利用藤本植物的攀缘特性,根据设计要求在事先搭好的拱门、棚架、支柱或者墙壁等植物可以攀缘的物件上选择合适的藤本植物就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形成窗格式、棚架式、杆柱式、墙面式等造型。攀缘植物的栽植也是一种极好的利用立体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的方法。

3)植物图案的应用。植物图案主要是指彩结和模纹花坛,它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现在常用的植物材料主要有乔灌类植物和花卉植物。乔灌类植物主要以观叶为主,植物修剪要求一致平整,选用叶色不同的植物可以表现精美细致、变化多样的图案,如花叶式、星芒式、多边式、自然曲线式、水纹式、徽章式、文字式等。在造型前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样式标记栽植的植物,然后进行修剪,注意修剪得仔细平整,并做好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此外,利用低矮、细密的花卉也是近年来常见的植物图案应用材料,如图4-21所示,在组建好的建筑模型上种植红绿草,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带给给游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图4-21 利用红绿草搭建的植物建筑,兼具景观效益和生

4.1.2 形式美法则

4.1.2.1 统一与变化

变化与统一又称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统一的布局会产生整齐、庄严和肃穆的感觉,但过分的统一又显得呆板和单调。任何物体形态总是有点、线、面、三维虚实空间、颜色和质感等元素有机的组合而成为一个整体。变化是寻找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区别,统一是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点或共有特征。变化与统一是园林种植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构图法则。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的形貌、色彩、线条、质感及相互组合都应具备一定的变化,以显示差异性,同时也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以求得统一感。一致性的程度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对于以和谐完美取胜的植物景观来说,统一本身就是一种美,因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除了需要丰富的变化以外,也十分讲究统一。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一座城市中树种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长江以南,盛产各种竹类,在竹园的景观设计中,众多的竹种均统一在相似的竹叶及竹竿的形状及线条中,但是丛生竹与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钓鱼慈竹或麻竹等与低矮的箐竹配植则高低错落;龟甲竹、人面竹、方竹、佛肚竹则节间形状各异;粉单竹、白杆竹、紫竹、黄金间碧玉竹、碧玉间黄金竹、金竹、黄槽竹、菲白竹等则色彩多变。这些竹种经巧妙配植,很能说明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裸子植物区或俗称松柏园的景观保持冬天常绿的景观是统一的一面。松属植物都是松针、球果,但黑松针叶质地粗硬、浓绿,而华山松、乔松针叶质地细柔,淡绿;油松。黑松树皮褐色粗糙,华山松树皮灰绿细腻,白皮松干皮白色、斑驳,富有变化,美人松树皮棕红若美人皮肤。柏科中都具鳞叶,刺叶或钻叶,但尖峭的台湾桧、塔柏、蜀桧、铅笔柏;圆锥形的花柏、凤尾柏;球形、倒卵形的球桧、千头柏;低矮而匍匐的匍地柏、砂地柏、鹿角桧体现出不同种的姿态万千。

只有合理地运用多样与统一,才能创造出既丰富又具有整体美的环境景观。

4.1.2.2 对比与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矛盾状态,它体现出事物存在的差异性,所不同的是,“调和”是在事物的差异性中求“同”,“对比”是在事物的差异性中求“异”。在园林构图中,任何两种景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差异程度明显的,各自特点就会显得突出,对比鲜明;差异程度小的,显得平缓、和谐,具有整体效果。所以,园林景物的对比到调和统一,是一种差异程度的变化。

园林种植设计中通过色彩、形貌、线条、质感和体量、构图等的对比能够创造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的美感体验。而调和则强调采用类似的色调和风格,显得含蓄而优雅。若缺乏对比,则构图上欠生动;若忽视了调和,则又难达到静谧安逸的效果。在植物景观中二者的表现都是多方面的,包括大与小、直与曲、虚与实及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色调、不同质地间的并置等(图4-22)。如平坦的草地与垂直的树木或葱郁的森林与色彩鲜艳的花上只有一株孤立木,万绿丛中才有一点红等。总体而言,绿色是园林植物景观的调和剂,无论形、色千差万别,也总能取得调和的共性。

图4-22 水平方向灌木带和垂直方向的就乔木的对比形成

(1)对比

对比是指正反对立或显著差异的形式因素之间的排列组合。对比能够使物象产生富有活力的生动效果,使人兴奋,提高视觉力度。对比是差异性的强调,是利用多种因素的互比互衬来达到量感、虚实感和方向感的表现力。对比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形式的对比和感觉的对比两个方面:形式的对比以大小、明暗、粗细、多少等对照来加强视觉效果,对比形成的效果鲜明、刺激、响亮、力度感强;感觉的对比,是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多从动静、轻重、软硬、刚柔、快慢等方面给人以各种质感和快感的深刻印象。在园林造景中,往往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关系而更加突出主体,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对比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①形象的对比与调和 园林植物一般具有圆形、方形和三角形3种基本形状。

1)圆形。圆形具有自然、流畅、柔和的外观感觉,象征着朴素、简练,具清新之美而无冗长之弊,显示内敛含蓄的美感。自然界中具天然圆形成分的植物姿态如圆球形、半圆球形以及圆锥形等。另外,因其圆润之美,大家常喜欢将植物修剪成圆形,如黄杨球、小檗球等。这种形式在日本园林中尤为常见。

2)方形。方形是由一系列直线构图而成,是和人类关系甚为密切的形状,因其便于加工和相互连接,在西方古典园林中经常用修剪成方形的树篱围成各种几何构图,如图4-23所示。天然的方形植物并不存在,但在一些国家和地方常有把高大的行道树修剪成整整齐齐的。我国各地常见的绿篱也大多修剪成方形。

图4-23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绿篱造型

3)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封闭图形。三角形具有牢固、稳定的特征。在景观中经常作为个性的代表。三角形的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来作为景观的铺装和个性化的景观造型,它具有的稳固形状给人一种稳定、敏感、醒目的感觉。三角形是圆形和方形之间的过渡,它既不像圆形那样含蓄紧凑,略显散漫,也不像方形那样规规矩矩,缺乏灵性。在植物构图中,三角形往往会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一些具有尖塔形树冠的乔木呈三角形状,如雪松、水杉等。

在园林种植设计中,若要达到形象的对比和调和,需要潜心琢磨植物的自然与人工造型及其周围建筑的造型。乔木的高大和灌木的矮宽、尖塔形树冠与卵形树冠,可形成明显的对比,利用外形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可以达到植物组团外观上的调和,如球形、半球形植物最容易调和,形成统一的效果。图4-24为杭州花港观鱼亭外的绿地,以球形、半球形的植物构成了一处和谐的景致。图4-25为英国东部萨福克郡伊克沃斯花园,园中修剪整齐的绿篱、圆柱形的乔木和圆球形的灌木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同时绿色植物又使整个景观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图4-24 杭州花港观鱼牡丹亭外利用球形和半球形的植物

图4-25 英国东部萨福克郡伊克沃斯花园中不同树形形成

②体量的对比与调和 体量的对比指景物的实际大小、粗细和高低的对比关系。其对比是相对的,目的是相互衬托。在各种植物材料中,有着体量上的很大差别,如高大乔木与低矮的灌木及草坪地被形成高矮的对比。即使同一种植物,不同年龄的体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利用体量对比可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如以假槟榔和蒲葵对比,也可以蒲葵和棕竹对比,很能突出假槟榔和蒲葵,而它们的姿态以及叶形又都是调和的。如果在大面积的草坪中央植以几株高大的乔木,空旷寂寥,又别开生面,是因为高度和面积的巨大差异给人的感觉;而在林缘或林带中高低错落的乔灌搭配,宜形成起伏连绵而富有旋律的天际曲线。同样,对与体量不同的建筑,也需要体量适宜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大型公共建筑适宜搭配高大乔木,一般在大空间中选择体量大的植物,而在小空间如小型庭院则应选择体量较小的乔木。

③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在园林种植设计中可以根据色彩调和和对比的基本理论,辨别色彩间的差别,并在规划设计中予以借鉴利用。精确测定某种植物的色相、明度、彩度,然后加以利用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设计师若能定性地了解植物的季相变化,参考色彩理论,选择适当的植物,可以创造出更为色调和谐、赏心悦目的景观。

在色相环中,相对的色即为对比色,也称为补色,例如品红色与绿色、黄绿色与红紫色。对比色间的距离最大,对比效果最强,虽然性质截然相反,但在视觉上相辅相成、鲜明活泼,在园林景观中运用对比色的彩叶植物进行搭配,能够提高和强调视觉景观,从而吸引游人的注意,如北京植物园中绚秋园的一处草坪处的植物景观配置,便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效果强烈的紫红色与黄绿色进行搭配组合:紫红色的美国白蜡与黄绿色的“金枝”槐及矮小灌木八宝景天、金焰绣线菊等,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图4-26为英国中部城市沃尔索尔市一民宅所建花园,园中植物品种繁多,园主在颜色和植物搭配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比效果夸张鲜艳的色块布满了整个花园,令前来参观的游客惊叹不已。

图4-26 英国“四季花园”,色彩处理鲜明大胆,对比效

在运用对比色植物时需要注意配色设计,这不单是植物和植物之间,有时还涉及周边环境。需要根据园林绿地功能要求、环境条件选择色彩,如在春秋寒冷地带适宜多用暖色系植物,在夏季或炎热地带多用冷色或中性色植物,以调剂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得到怡人的景观效果。

对比中以红、黄、蓝以及橙、绿、紫的反差大,这种色彩的组合效果如果运用得当,会取得明快、悦目的艺术效果。例如,紫色的三色堇与黄色的金盏菊组合的花坛,或在草坪上栽植红色碧桃、红枫等色叶植物,都会受到强烈而活跃的效果。

在秋季,运用紫红色的红花檵木与金黄色的金叶假连翘配置,再用颜色亮绿的绣叶木樨榄等营造景观,带有强力的视觉冲击,可以削减秋季的萧瑟之感。

植物叶色大部分为绿色,但也不乏红、黄、白、紫各色。植物的花色之丰富多彩也是无与伦比的。运用色彩对比可获得鲜明而吸引人的良好效果。运用色彩调和则可获得宁静、稳定与舒适优美的环境。

进行植物色彩搭配时,应该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要使用过多过强的对比色,对比色的面积要有所差异,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当使用多种色彩的时候应该注意按照冷色系和暖色系分开布置,为了避免反差过大,可以在它们之间利用中间色或者无彩色(白色、灰色)进行过渡。总之,无论怎样的园林风格都要始终贯彻调和与对比原则。

④虚实的对比 植物有常绿与落叶之分,常绿为实,落叶为虚;树木有高矮之分,树冠为实,冠下为虚;园林空间中林木葱茏是实,林中草地则是虚。植物与水体配置景观时,岸上景观为实,水中倒影为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才使园林空间有层次感,有丰富的变化,如图4-27所示。

图4-27 蓝天、白云、绿树倒影在水中,实中有虚,虚中

⑤开闭的对比与调和 在园林中有意识地创造有封闭又有开放的空间,形成有的局部空旷,有的局部幽深,是园林高于自然的一面。在自然森林中,空间大多封闭,少有空旷之处,不免使人心寒胆战,这是自然风景的不足之处。园林环境中有封闭又有空旷空间,互相对比,互相烘托,可起到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的效果。如颐和园中苏州河的河道由东向西,随万寿山后山脚曲折蜿蜒,河道时窄时宽,两岸古树参天,影响到空间时开时合、时收时放,交替向前通向昆明湖(图4-28)。来到昆明湖,则更感空间之宏大,湖面之宽阔,水波之浩渺,使游赏者的情绪由最初的沉静转为兴奋。这种对比手法在园林景观空间的处理上是变化无穷的。

图4-28 颐和园苏州河道局部景观

⑥高低的对比与调和 园林景观很讲究高低对比、错落有致,除行道树之外忌讳高低一律。利用植物的高低不同,组织成有序列的景观,但又不能是均匀的波形曲线,而应该说成优美的天际线,即线形优美的林冠线,在晚霞或晨曦的映衬下悠远宁静。另外,利用高耸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整形绿篱种植在一个局部环境之中,垂直向上的绿柱体和横向延伸的绿条,会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⑦明暗的对比与调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的即是景观空间的明暗对比,光线的强弱会形成空间明暗对比,一般来说,对比强烈的空间景物易使人振奋,对比弱的空间景物易使人宁静。游人从暗处看明处,景物愈显瑰丽;从明处看暗处则景物愈显深邃。明暗对比手法在植物空间营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林木森森的闭合空间显得幽暗,由草坪或水体构成的开敞空间则显得明朗,如图4-29所示。

图4-29 植物景观的明暗对比

(2)调和

调和是表现形式之间的协调性。从差异中达到统一的重要方法。调和是近似性的强调,是使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效果。调和是综合了对称、均衡、比例等美的要素,从变化中求统一。巧妙地应用调和能满足人们心理潜在的对秩序的追求。调和也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强调类似性,如大小、形态、色彩、位置、方向等。园林景观要在对比中求调和,调和中求对比,这样景观才既丰富多彩而又主题突出,风格一致。

4.1.2.3 对称与平衡

(1)对称

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使相同或相似的物体分别处于相反的方向和位置上的排列组合。对称既含有一致性的因素,又含有差异性的因素。如图4-30所示,常见的对称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中心(辐射)对称3种,以左右对称居多。对称能给人以稳定、有序、庄重、静穆之感,还可以突出中心,使各部分之间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图4-30 对称的类型

对称在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等都采用对称形式以突出中心,并显示其稳重、庄严、雄伟的气势。

(2)平衡

平衡是指重力支点位于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等不同的物体之间,且支点两边的分量相等的排列组合。平衡大体上有三种表现:第一种为重力平衡,其原理类似于力学上的力矩平衡;第二种为运动平衡,即物体在运动中所实现的平衡,它往往要经历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第三种为对称平衡。平衡比对称更自由活泼而富有变化,往往能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平衡在各类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平衡(包括动态和静态)是一切物体能够处于某种形态或状态的先决条件。。实现平衡的手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园林种植上常用的方法是均衡。所谓均衡是指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式诸要素之间保持的平衡关系。审美上的均衡观念是人们从长期的审美经验中积累形成的。均衡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静态均衡形式;另一种是动态均衡形式。

①静态均衡形式 即前面所说的对称,本身体现出一种严格的制约关系,对称是表现平衡的完美形态。对称能表达秩序、安静、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受,并能给人以美感。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花草草都修剪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因此在造园手法上更注重静态的均衡。图4-31是法国沃·勒·维贡特庄园靠近府邸台地上的一段中轴对称的景观布置,长条形的刺绣花坛、草坪、圆形的喷泉布置在两侧,图案既丰满生动又秩序井然。

图4-31 沃·勒·维贡特庄园秩序井然的

②动态的均衡 是指不等质和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体,与对称相比较,它是不以中轴来配置的另一种形式格局。在设计上,通常是利用形状、色彩、位置和面积等要素,结合虚实气势达到呼应和谐一致,造成视觉上的平衡。比之于对称在心理上偏重于理性,均衡则在心理上偏重于感性于灵活,具有鲜明的动势感,它的应用能在设计上带来更多的变化。在景观设计中根据功能、地形等不同,自然布局,在无形的轴线两边布置不同的景观,在视觉上使游人感觉到均衡,这种景观通常活泼自然,具有亲切感。中国古典园林讲求自然美,在构图中则侧重于动态的均衡,如对植是园林设计中植物种植常用手法,是指用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或均衡的种植方式,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等(图4-32)。

图4-32 中国园林中的动均衡布局

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素材都是由一定的体量和材料组成的实体,这种实体都会给人们一定的体量感、重量感和质感。人们在习惯上要求景观完整,而在力学上要使人们感到均衡,从而给人以安全、稳定之感。

4.1.2.4 韵律与节奏

自然或生产中有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是通过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而构成群体或整体的,如一年四季、寒暑轮回、山峦起伏,高低交替、水波荡漾,圈纹扩散等。这些事物或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实践,人们逐渐地总结出了节奏与韵律美的规律。节奏是指运动过程中秩序的连续,韵律是节奏的规律,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表现,是使任何一系列大体上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手法之一。韵律是构成要素反复所造成的抑扬调子,具有感情的因素。韵律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它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是使形式能产生情趣,具有抒情意味。韵律能增强设计的感情因素和感染力,引起共鸣,产生美感。韵律,按其形式可以分以下几种。

①重复的韵律 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地排列而成,多种要素以基本相同地间隔有规律重复出现。如行道树、休闲绿地中根据需要每间隔一定的距离就会放置景观小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连续的韵律美(图4-33)。

图4-33 排列整齐的林荫树形成重复的韵律

②交替韵律 各组成要素交替出现,表现出一种有规律地变化,增加了设计作品的情趣感,它可以因图形、方向、位置、色彩等变化而产生。如杭州西湖白堤上一棵碧桃,一棵垂柳交替栽植的景观;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相隔50m或100m就配植一棵高大的枫香,则沿径游赏时就会感到不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这是交替韵律的表现。

③渐变韵律 它可用构成要素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等有规律地演变而得到,如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色彩上地变暖变冷等。

④起伏韵律 渐变韵律以一定的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形成波状式起伏,产生一种生动活泼的运动感(图4-34)。如玄武湖公园环洲北端的地形起伏,植物的配置及驳岸的弯曲、进退等。

图4-34 起伏的韵律

⑤旋转韵律 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轴心或轨迹做有秩序的渐变旋转运动,造成强有力的动感和特殊的情趣。

⑥自由韵律 构成要素不按一定规律作一种松散的,自由式的构成,有很强的流动感,灵活生动,妙趣横生,极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图4-35)。

图4-35 自由的韵律布置的植物景观,活泼生动

种植设计中的韵律表达,一方面具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即可以根据一定的艺术规律进行形体或景观塑造;另一方面它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即它的形成经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植物景观的林冠线韵律看起来和城市建筑天际线颇为相似,但前者是变化的,如果不了解植物的特性,即使图纸设计得再完美,也难以实现或保持下来;而后者一旦建成,就相对固定。因此,在林冠线设计时既要考虑在定植初期用不同规格的苗木进行错落搭配,又要注意它们的生长速率和成年后的最终高度,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效果。节奏按其表现可有快速与慢速、明快与沉稳之区分。种植设计中的节奏控制要根据动观的速度和场地环境来决定。例如,在高速公路绿化时,每一重复段的尺寸要相对较长,即变化的节奏要慢一些,否则会引起司机或乘客的眩晕感;而在庭园中静观时,由于游人移动的速度很慢,园林种植就可以有相对快的节奏变化,以丰富园中的景观。

运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把握好不同的叶色、花色,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来搭配,能使色彩和层次更加的丰富,进一步突出植物组团的效果。例如,1m高的黄杨球、3m高的红叶李、5m高的桧柏和10m高的枫树分层来进行配置,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不同色彩的变化,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种植的韵律性。

在园林种植的设计中,为了克服景观的单调,设计师们常用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等进行多层的配置。利用不同的花期、花色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以求得植物景观的丰富多彩。这也和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急与缓、快与慢有关。至于如何掌握好层次之间、高度之间的节奏与韵律,则是园林设计师艺术水平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4.1.2.5 比例与尺度

比例作为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法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它指一个事物整体与局部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和谐的比例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尺度是对象的整体与局部,或人的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即一切设计要从视觉上符合人的视觉心理。尺度与比例密切相关,没有尺度就无法判断比例,而任何尺度总会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出某种比例关系。

园林中的尺度,指园林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决定园林设计的尺度。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植物景观的尺度可以很小,如两棵石楠和三株蒲葵组成的树丛或一个林中空地,它给人以安全、亲切的感觉;植物景观的尺度也可以很大,如一片大草坪或宽广的森林,它能用辽阔、博大、深远的风景来静化人的心灵。所以,严格地说,植物景观的尺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景观尺度大小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如果要营造亲切、平和的环境,尺度可小一些;如果要营造崇高、庄严的景观,尺度就可大一些。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各种爱好,现代园林内常具有一个从小到大的空间梯度,并根据不同性质的园林和使用对象来确定具体的尺度范围。

比例是获得美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发现:有美的比例的东西其几个重要部分之间都是符合黄金分割原理的。这个原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种植设计构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黄金分割不是造景的唯一标准,有时候,比例上的特殊应用反而可以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如为了形成开朗的视线,乔木林下的灌木常设计得比较低矮;为了增大小庭园的空间感,经常采用袖珍植物;为了借景天空,在小庭园里种上高树,使游人的视线顺树干向上隙望;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适合的视线距离为树高的3~4倍才能体现出孤植树的景观效果;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一般由5~20株乔木组成,通过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种植占地的长宽比例一般不大于3:1,树种不宜多选。此外,还有树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问题,或者纵横有致,或者高低有致,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4.1.2.6 主与从

任何的设计都必须具有统一性,为了加强整个设计的完整统一性,它的各组成部分应该有主与从,重点与一般的区别。园林布局中的主要部分或主体与从属体,一般都是由功能使用要求决定的,从平面布局上看,主要部分常成为全园的主要布局中心,次要部分成次要的布局中心,次要布局中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要从属主要布局中心,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呼应。

一般缺乏联系的园林各个局部是不存在主从关系的,所以取得主要与从属两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处理主从关系的前提,但是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是主从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则是更重要的一面。适当处理二者的差异可以使主次分明,主体突出。关于主从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下列两种方法。

①组织轴线,安排位置,分清主次 在园林布局中,尤其在规则式园林,常常运用轴线来安排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形成它们之间一定的主从关系。一般是把主要部分放在主轴线上,从属部分放在轴线两侧和副轴线上,形成主次分明的局势。在自然式园林,主要部分常放在全园重心位置,或无形的轴线上,而不一定形成明显的轴线(图4-36)。

图4-36 主景植物放在轴线上,突出景观的主体地位

②运用对比手法,互相衬托,突出主体 在园林布局中,常用的突出主体的对比手法是体量大小、高低。某些园林建筑各部分的体量,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往往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在布局上利用这种差异,并加以强调,可以获得主次分明,主体突出的效果。

一种常见的突出主体的对比手法是形象上的对比。在一定条件下,一个高出的体量、一些曲线、一个比较复杂的轮廓突出的色彩和艺术修饰等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IEzfvZPMeeUO2DWze3O8bL+soiz1XcErVpWSLyAAv/1+/pQpJLz5/Qz3NFNVL5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