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主要产区的特色产品

一、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是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青花玲珑瓷。详见第七章陈设艺术陶瓷中的第三节传统名瓷及其艺术特色。

二、湖南产区的特色产品

1.釉下五彩瓷

详见第七章陈设艺术陶瓷中的第一节清末到民国时期主要产区的传统陶瓷与艺术。

2.中温颜色釉炻瓷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湖南陶瓷一改高温硬质瓷的一统天下,除洪江、界牌和醴陵的少部分企业仍然生产外,中温颜色釉炻瓷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厂主要集中在醴陵、铜官等地,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地。这种产品质地坚硬、抗冲击力强、热稳定性好、不含铅镉等有毒物质,适应于高温蒸煮和机械洗涤,是餐厅、酒店、家庭用瓷,主要产品有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等多个系列品种。这是由醴陵当地的瓷土特别适合制造中温颜色釉炻瓷且成本较低所致。这些中温色釉瓷的(炻瓷)企业经济效益明显,致使醴陵色釉炻瓷居国内外之冠。20世纪80年代,醴陵嘉树瓷厂开始生产中温颜色釉炻瓷并且很快蔓延,先后有华联、港鹏、楚华、流星潭、雨润、泉兴、泰丰、天博、新世纪、仙凤、国华、国兴、国荣、惠通等几十家企业开始生产中温颜色釉炻瓷,龙头企业是以嘉树瓷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拥有员工7500余名,年生产能力1亿件,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湖南铜官星光炻瓷厂于1978年在国内最早转产出口炻瓷并首家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生产能力达3000万件,是铜官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

三、广东产区的特色产品

1.日用陶器

早期广东的日用陶器大体生产一些盆、罐、壶等盛器,以后逐步发展到制作碗、碟、炉、罐、烛台、花瓶、花钵、缸、餐具、茶具等不同的品种,但大部分属于普通陶器制品。石湾产区从古至今均以烧陶名扬四方。潮州产区的紫砂陶器亦颇负盛名。

广东日用陶器的传统产品有“三煲”(茶煲、饭煲、粥煲)、“三缸”(米缸、糖缸、水缸)和陶钵、陶盆、花盆等一百多个规格、品种,出口产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潮州、大埔产区逐步发展细陶器,主要产品有工夫茶具、文具等,产品古朴纯真。

1978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用细陶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日用陶器生产企业发展迅速,主要产品为茶具类和餐具类。在生产工艺上,改变了过去陶器粗做的习惯,把制瓷工艺广泛用于陶器生产,产品在1000℃左右烧成。

釉中彩日用陶器就是在陶坯上施以白色或浅色的色土,经烘干后进行彩绘、填色,再施透明白釉后再入窑烧成而制得的一种陶器。这种产品由于陶质返璞归真、装饰丰富多彩,既有精细的装饰,更多的是豪放、自由的装饰,且当陶器破损后,容易风化而回归自然,属环保产品,备受市场接受。潮州陶瓷产区的荣利宝陶瓷有限公司,潮安桐宇陶瓷制作公司等为生产日用陶器较成功的代表企业。

陶质工夫茶具是潮汕人惯用的一种茶具,历史悠久。茶壶可分为手工拉坯和注浆成形两种。陶质工夫茶具一般都是小作坊生产,讲究精致和艺术。中国陶艺大师章燕明、省级工艺大师吴瑞深、章燕城、谢华等是著名的工夫茶具制造大师。

2.日用瓷器

1911~1957年,广东主要以生产粗瓷和普通瓷器为主,品种主要有碗、盘、杯、壶、汤匙等,大部分为单件产品。

1958年,广东省各瓷区开始生产成套日用细瓷器,20世纪60年代全面铺开。70年代后期,潮安三瓷厂、廉江红星瓷厂、电白瓷厂等发展成为高档细瓷的生产骨干企业。90年代以来,成套日用细瓷的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除了长石质瓷质外,开发了高白瓷、骨质瓷、强化瓷、镁质瓷、白云瓷等。1979~2010年,广东日用陶瓷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潮州成为广东省日用陶瓷的主要产区。1992年,潮州规模以上企业日用陶瓷年产量超过27亿件,占全省的80%以上。另外,大埔高陂、光德、桃源、洲瑞,湛江廉江,广州番禺,深圳观澜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日用瓷生产企业。

日用陶瓷的装饰以纯色(白色或浅黄)为主体色,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各有风格,丰富的颜色釉产品更增添了日用陶瓷的风采。个性化日用陶瓷琳琅满面,艺术釉在日用陶瓷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总的来说,日用陶瓷向装饰化、美术化方向发展以充分体现人文情怀。

1958年以来,广东的釉下青花成套餐具、釉中彩中西餐成套餐具、骨质瓷成套餐具和颜色釉成套餐具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日用成套陶瓷餐具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釉下青花是大埔高陂的传统产品。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大埔赤山瓷厂给北京十大建筑中的华侨大厦和北京火车站提供了青花成套餐具。1963年,大埔陶瓷研究所和赤山瓷厂共同完成了为人民大会堂提供92头青花中餐具的任务。

1959年,饶平产区的青花深盘被选为国务院接待外宾用餐具。1961年,铙平新丰瓷厂生产的128头釉下青花瓷器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陈列品。

1964年,潮安三瓷厂生产的“飞燕牌”餐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65~1980年成为潮州日用陶瓷的品牌产品。

20世纪80年代,石湾人民瓷厂、潮州市炻瓷厂生产炻瓷餐具、咖啡具、杯类等产品。90年代后,炻瓷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炻瓷餐具、茶具、电饭煲内胆、电炖盅、花插等产品。

1997年,潮州陶瓷产区的金鹿陶瓷公司开始开发骨质瓷,现在潮州陶瓷产区已有骨质瓷泥的专门加工厂,生产企业也逐年增多,潮州市松发陶瓷有限公司、广东长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顺祥陶瓷有限公司、广东伟业陶瓷实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企业。2007年3月,潮州市松发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胜利杯”骨质瓷中餐具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专用餐具。

2004年,深圳永丰源实业公司开发出暖色调的红色、黄色骨质瓷成套日用瓷餐具,被客商称为“红得晶莹透亮,喜气洋洋”。2007年,在莫斯科洛库斯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中国国家展上,被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称誉为“响当当的中国货。”

广东的日用陶瓷品种有中餐具、西餐具、咖啡具、茶具、宾馆酒店用瓷,满足微波炉、电磁灶使用的日用陶瓷、耐热陶瓷都已实现工业生产并投放市场。

四、德化产区的特色产品

福建省德化县陶瓷业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就有质地优良的白釉瓷器销往世界各地。德化的“象牙白”、“中国白”是我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德化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产业集群是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已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1万多个出口品种的陶瓷产业格局。

2003年,德化荣膺“中国瓷都·德化”荣誉称号。2008年10月,德化县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授予“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称号。2010年,德化陶瓷业出口日用陶瓷6402批次,货值1.23亿美元,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

五、宜兴紫砂及“五朵金花”

紫砂是宜兴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除了紫砂,宜兴还有许多特色产品,诸如世称“五朵金花”的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等。详见第七章陈设艺术陶瓷中的第三节传统名瓷及其艺术特色。

六、浙江产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浙江的日用陶器按质地不同可分为粗陶、细陶、精陶等类型;日用瓷器则以龙泉青瓷最为著名。

1.日用陶器

(1)粗陶器和普陶器产品 粗陶器,是一种坯体质地较粗的产品,具有耐酸、耐碱、耐盐、耐热的性能。品种有缸、坛、甏、盆、钵、罐和砂锅等。普陶器产品质地坚硬,一般内外施釉(紫砂陶除外),少数器物表面有花纹。浙江的粗陶器和普陶器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绍兴、诸暨等地。

缸类产品是日用陶器的大宗产品,主要用于装水、贮粮、腌菜、制酱、浸种、存放饲料等,产品规格按容水量分,有25kg以下,25kg、50kg、100kg、150kg、200kg、250kg、500kg等规格。最大的缸是长兴清明山陶器厂生产的“千斤缸”。缸的造型规格因产地条件和传统习惯而不同,浙江一般以容水350kg、250kg缸和笔筒形缸最为畅销。

坛罐类产品均是生产和日常生活常用的容器,品种很多,造型按各地习惯而异。浙江把坛又称为瓮。坛的造型、口径一般较小,装物品后易于封口,便于运输。按用途可分为酒坛、腐乳坛、榨菜坛、腌菜坛、泡菜坛、酱油坛等。诸暨以酒坛最有特色。诸暨酒坛具有胎质细,釉层厚,小口大肚易于密封,贮酒不渗漏,久藏不走味、不变质,挥发少等优点。诸暨酒坛以优质陶土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适宜长期存放黄酒,能使坛内黄酒中的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保持正常,使陈年绍兴老酒保持色、香、味俱佳的效果,素有“绍兴老酒诸暨坛”之说。诸暨的优质陶土贮量丰富,为酒坛的主要产区,素有“陶窝”之称。

砂锅类产品煨煮食物有烂、香、嫩的特色,比金属器皿煮的食物色味均好,用砂锅煎熬中药不会起化学作用。砂锅的不足之处是不能炒菜、干烧,烧煮食物不能断水,冷热急变易炸裂等。

(2)细陶器产品 细陶器包括陈设陶、美术陶,具有泥质细腻、釉面光亮、工艺精致等特点。细陶与粗陶的原料选择、淘洗、练泥、成形、干燥、施釉、烧制等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但制作精细程度大不一样。细陶原料配有一定量的长石、石英等,胎质较细,而粗陶胎质较粗,气孔率高;细陶用色料艺术釉,颜色鲜艳,而粗陶施普通釉,色泽单调;细陶装饰采用画、刻、贴花、雕刻、釉绘等装饰工艺,而普陶很少有装饰。细陶产品的品种主要有坛、罐、壶、盘、杯和各式花瓶、花盆、动物雕塑、花缸等。

(3)精陶产品 精陶18世纪初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生产技术传到欧洲大陆各国,1913年日本开始精陶生产。精陶也是一种细陶器,但因近代从国外传入,故人们常常将之单列为一类。1937年,吴百亨在温州创办西山陶瓷厂,1939年更名为温州西山瓷器厂,开始利用当地原料生产日用精陶,产品为日用餐具和釉面砖。这是我国最早生产的日用精陶,登记注册商标是西山牌。据统计,1942~1945年间,温州西山瓷器厂月产碗1万只、菜盘6万只、茶杯和痰盂各2000只、汤匙900筒,花色品种增至数百种,质量良好,有的产品足可取代舶来品。1945年,西山瓷器厂更名为西山窑业厂,后因负债过多而破产。1949年5月,在温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调拨物资支援西山窑业厂而恢复生产。1951年,西山窑业厂实行了公私合营,生产国内市场需要的精陶菜盘,企业面貌改观,生产规模扩大,职工增至1512人。江苏、河南、湖南、广东、辽宁、山东等地陶瓷厂纷纷到西山窑业厂学习生产日用精陶产品的经验,从工艺、技术、装备、质量标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均得到了帮助。1957年,温州西山牌精陶盘子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二等奖。1959年,温州西山日用陶瓷厂建立,生产日用精陶。进入60年代后,温州西山日用陶瓷厂扩大生产规模,开发花色精陶盘子,生产平盘、汤盘、饭盘、餐具和茶具等系列产品,精陶盘有5~12英寸、14英寸、18英寸、20英寸等10余个规格,色泽有白色和花色(金边釉上贴花、金边釉下彩、手工绘画等),生产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效益为全省陶瓷行业之首。

2.日用瓷器

浙江的日用瓷器以龙泉青瓷最为著名。1950年以后的几十年间,龙泉各瓷厂和青瓷研究所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瓷土原料,采用机械化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烧成技术,使青瓷产品在造型、装饰、釉色、工艺诸方面均有较大创新,在花色品种上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到1995年,产品有陈设艺术瓷、仿古瓷、礼品瓷、旅游瓷、包装容器瓷、成套日用瓷、成套酒具、茶具和文具瓷及各式灯具装饰瓷等2000多个品种,其中哥窑青瓷艺术陈设瓷类200余种,弟窑青瓷人物、动物300余种,花瓶类200余种,花罐花盘100余种,壶类100余种,碗类100余种,杯、盅、碟100余种,成套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和文房用具等30余种,缸、坛、罐、锅、钵、筒、匙等杂件400余种。

近年,龙泉青瓷更涌现出许多新的品种,如青瓷釉下彩、薄胎青瓷、青瓷玲珑、哥窑象形开片瓷,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七、唐山产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1949年以来,唐山日用陶瓷行业发明的喷彩和雕金等装饰技艺推广到全国,影响深远。在唐山的日用陶瓷产品中,还涌现了以白玉瓷、骨质瓷、玉兰瓷、白兰瓷及铁结晶釉艺术瓷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品,很有特色。

1.喷彩

喷彩源于刷花和吹花。1948年以前,唐山德盛、德顺隆等瓷厂已利用喷枪“吹缸”的喷彩装饰,工艺手段尚较简单。1948年后借鉴了搪瓷、热水瓶的装饰工艺,使用空气压缩机、喷枪、喷笔,采用铜片、铅皮镂刻后敲成需要的曲面,分成若干层次的分色套版,依次将颜色喷于瓷面。使用刻纸法,则是揭一次纸喷一次色,层次分明,规格统一,颜色深浅变化自然,形象逼真。20世纪60~70年代,喷彩技术走向成熟。由于喷彩装饰细腻有致,表现瓜果、花卉、猫狗鸡雏动物、风景、人物都能淋漓尽致,生产效率高于手彩。此外,秞中彩喷彩、釉下彩喷彩和用于艺术陈设瓷的喷彩装饰都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唐山的日用瓷、艺术瓷喷彩作品多次在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中夺魁。刘振甲的喷彩艺术瓷盘《碧水鱼乐》刊登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2.雕金

陶瓷采用金饰早已有之,但在出现金水之前,是用金粉涂画,成本昂贵,金色不亮且不能使金饰长时间固着于瓷面。用化学工业方法将黄金制成适于描绘的金水,烤后虽然亮丽,但仍不能与瓷体很好地结合,容易磨蚀。1950年,孙海峰借鉴画玻璃镜子的经验,用氢氟酸腐蚀釉面,再将金饰直接画在不光洁的瓷面上,取得金饰稳固耐磨的效果。因腐蚀工艺具有雕刻的效果,因此称为“雕金”。20世纪60年代已有批量制品出口,进入世界高端市场。之后,唐山、湖南、山东、邯郸等地相继研制了黄金水、白金水供应国内所需。结合白金水的使用,有了金银错、明暗金等多种不同的装饰方法。雕金作品曾参加了国内外许多重大展览,为古老的中国陶瓷争得了许多新的荣誉。之后,唐山又将这项技术推向各地。

3.白玉瓷、骨质瓷、玉兰瓷、白兰瓷及铁结晶釉艺术瓷

详见第七章陈设艺术陶瓷中的第三节传统名瓷及其艺术特色。

八、山东产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山东陶瓷在历史上属民窑系列,产品多为碗、盘、盆、壶、罐、瓶、枕等日用之物,产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黑、酱、青、老鸹翎釉为代表的单色釉产品。产品造型粗笨,以瓮、罐、盆、坛等大件为主;另一类是以淄博青花、红绿彩等为代表的彩绘产品,其中的套五盆,生产了近半个世纪,广受人们欢迎。

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东日用陶瓷产品仍以大缸、罐、坛、盆、碗、盘等陶器、粗瓷器和普通瓷器为主。后来,相继研制成功精炻器、滑石质日用细瓷、高长石瓷(鲁玉瓷)、高石英瓷、钠长石质瓷(鲁光瓷)、合成骨瓷、贝壳瓷等。

1.套五盆

1936年以前,淄博生产的各种盆类多为黑釉盆。1936年杨瑞符在山头经营“双合窑”,受福山套二蓝盆的启发,仿搪瓷盆样式,试制白釉彩瓷套二盆。用打泥团手轮陶模制坯,在坯体上先上化妆土,再施釉。画盆颜料用大火红、绿、蓝三色。为了增加窑炉的装量,由套三、套四改为套五。套五盆是很实用的器具,且物美价廉,所以销路很广,产量逐年增加。1948年为3万套。1949年以后改为机械生产,最高年产量为122万套。套五盆自1938年生产,至1987年停产,经历了半个世纪。

2.精炻器

1975年,淄博瓷厂以当地储量丰富的焦宝石为主要原料研制精细炻器,1976年获得成功并批量生产并进入国际市场。“精细炻器”属于炻瓷,因工艺精细、质地较佳,故有此商品名。其产品坯体呈奶油黄色,性能与瓷器基本一致,故又称奶油黄色瓷,商标为“昆仑”牌。“昆仑”牌细炻器胎质坚致,釉面光润,色泽悦目,尤以宽红色边和咖啡色边花图案著名。产品有15头至45头成套餐具、咖啡具、茶具,还有牛奶杯及挂、座盘等。1977年后,年产量2000万件,其中80%出口,销往美国、澳大利亚等40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80,1984年两次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精炻器生产工艺与瓷器基本相同,烧成温度1260~1350℃。采用高温釉一次烧成,也可用低温釉两次烧成,一般用氧化焰,多用阳模滚压或注浆成形,装饰方法为釉上彩或釉下彩。

20世纪80~90年代,年产量分别为3亿件和5亿件,21世纪初年产量达6亿件以上,占山年陶瓷产区日用陶瓷产量60%以上。

3.滑石瓷

1972年,淄博市陶瓷工业公司组织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淄博瓷厂和博山陶瓷厂开始滑石瓷技术攻关会战,于1977年研制成功滑石质日用细瓷,为山东发展高档日用细瓷开了先河。

滑石瓷具有强度高、透光性好、白度高和瓷质细腻等优点,呈色洁白,取名“乳白瓷”(后又称“镁质强化瓷”)。在白瓷坯料中加入少量的稀土元素(镨、铈等)可制得釉面光亮、色调淡雅的象牙黄瓷。在釉料中加适量的氧化铁,用重还原烧成可制得色调明快、淡青色的青瓷,称为鲁青瓷。这三种瓷均达到高级日用细瓷部颁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20世纪90年代末,滑石瓷在全国几个主要产区推广应用。2006年后,由于该瓷种材质以滑石为主要原料,而滑石属镁质、强度高、釉面光润,市场上也称名为镁质强化瓷。

4.高长石瓷(鲁玉瓷)

由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研制成功,具有瓷质细腻、半透明度好、釉面光润、变形小等特点,填补国内空白。1980年6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1年2月获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4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5.高石英瓷

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研制成功。采用二次烧成工艺,产品具有机械强度高、透明性好、瓷质细腻、性能优良等特点。1982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10月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同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6.鲁光瓷

鲁光瓷是一种钠长石质的高级日用细瓷,是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进一步利用当地原料的成功范例。利用淄博储量丰富的彭阳瓷石(即钠长石、石英岩)为主体原料,突破了钠长石一般不用作瓷器坯体主熔剂的传统观念,采用近似高长石质瓷的工艺研制而成。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高级日用细瓷器》(GB 4003—83)的要求。1991年完成并在淄博工业陶瓷厂工业试验。1992年5月通过山东省科委技术鉴定。199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金牌奖。

7.合成骨质瓷

1995年起,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开始用当地天然原料和部分工业原料进行人工合成骨粉及其制瓷技术的研究,199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人工合成骨粉—羟基磷酸钙及其制瓷工艺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11月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这是当时我国陶瓷材质研究项目的最高奖项。2000年在山东、江西、河北等地1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8.贝壳瓷

由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用贝壳砂为主要原料,辅以长石、石英、黏土等,采用二次烧成工艺。贝壳瓷产品的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等指标达到高档瓷器标准。200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九、其他地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日用陶瓷是生活必需品,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因此,陶瓷业及其工厂、作坊除了大规模地集中于以上八大产区之外,还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袤的东北、西北和西南,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许多多、规模大小不一的陶瓷工厂和作坊。由于地域、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各地的原料、燃料和工艺的差异,造成陶瓷产品在材质、器型、装饰等方面的多样性,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即使在一些中原地区,如河南等地,也还有一些与以上八大产区不同的特色产品。另外,这些地区的日用陶瓷特色产品,许多本身就可以被当作是一件艺术品,将之归入陈设艺术陶瓷。下面,仅对八大产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的特色日用陶瓷,暨部分陈设艺术陶瓷产品作一简介,概以补全。

1.河南地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河南陶瓷也是中国陶瓷一枝艳丽的奇葩。北宋时期是河南陶瓷发展的最高峰,全国的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有三个即汝窑、钧窑和北宋官窑在河南境内。这一时期全省各地官窑四起,民窑林立。产品以造型秀美,工艺精湛,胎质坚硬,釉色美丽著称,反映出极高的艺术品位和独特的时代风韵,表现了河南陶瓷的独特地位。

唐三彩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陶器。所谓“三彩”是指在这种陶器上施以黄、绿、蓝三种不同的釉色做基调,经过入窑烧制、呈现复杂窑变形成的产品。这是河南唐代的陶瓷工匠们,在继承汉代绿、黄等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多种颜色、低温铅釉陶器。因创制于唐代,故称唐三彩。唐代是我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河南各地的窑口相继兴起。根据对全省窑址的调查和发掘判断,唐三彩不仅种类繁多、造型丰满,而且釉色艳丽,各具特色,并形成了不同的窑变。

1949年以后,河南的著名古代名窑—汝窑、钧窑和北宋官窑的考古研究、名瓷恢复及复仿制都取得了为世人称道的成就。唐三彩以及当阳峪窑、登封窑、黄河澄泥砚等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而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中,河南在全国陶瓷业中较有名声的产品为精陶、炻瓷及紫砂等。

1964年,巩县陶瓷厂、禹县国营瓷厂接受中南局委托担任精陶出口的试验任务,经过一年奋斗试制成功,于1966年转为生产出口精陶。1966年和1967年,焦作市陶瓷厂和洛阳陶瓷厂也分别完成了精陶产品的试制工作,为河南省陶瓷产品出口增加了新的品种。1970年,巩县、禹县国营瓷厂的“飞鸽”牌和“地球”牌精陶成为全国精陶产品出口的知名品牌。1981年以后,巩县陶瓷厂继续精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成为全国生产出口精陶产品的三个厂家之一,年生产能力300万件。

炻瓷又称炻器,是烧结至玻化的、不透明的、具有任意颜色的陶瓷器皿,其质地介于陶与瓷之间的地位,吸水度≤5%。特点是胎质较厚、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能好,釉层耐刀具刻画。20世纪70~80年代,炻瓷餐具在国外发展很快。大多数宾馆、饭店采用洗碗机清洗餐具,由于炻瓷的机械强度高,热性能好,很适合宾馆、饭店的机械化洗涤,国际市场需要激增,且售价也比细瓷稍高。发展炻瓷产品出口是河南陶瓷产品出口的一次机遇。

1974年,禹县钧瓷一厂在省内首家开始生产炻瓷。由于河南省的陶土资源含铝量高等特点,炻瓷产品发展很快。到1987年,全省已有禹县钧瓷一厂、禹县国营瓷厂、焦作陶瓷一厂、焦作陶瓷三厂、宜阳陶瓷先后投入炻瓷生产,并发展成为省陶瓷产品出口的又一主要品种,并成为河南出口的拳头产品。1987年,全省炻瓷生产能力已达3500万件,其中出口达2300万件,年创汇500多万美金,主要出口成套炻瓷餐具、茶具等,尤其是焦作陶瓷三厂的42头“蝴蝶”牌餐具和焦作陶瓷一厂的24头“三阳”牌餐具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1990年,河南的炻瓷产业发展到了顶峰,以后开始逐步衰落。2010 年,修武瓷厂(后改为焦作市陶瓷四厂)继续维持炻瓷生产。

1979年,宝丰县瓷厂从江苏省宜兴市聘请师傅,利用当地发现的适宜生产紫砂的原料,试制成功紫砂产品,为河南省的陶瓷产品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宝丰汝州一带的紫砂原料丰富,储存量在亿吨以上。宝丰县瓷厂更名为宝丰紫砂工艺美术厂,紫砂产品有茶具、花盆、花瓶、笔筒、餐具、人物雕塑等127个品种,其中茶具、花盆、餐具被评为省优秀产品,并有批量出口。

2.东北地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东北地区的辽宁(简称辽)、吉林(简称吉)和黑龙江(简称黑)三省,常称东三省。过去,东北地区的陶瓷作坊和工厂主要生产砖瓦、缸、盆等陶瓷,这与东北地区寒冷气候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缸用于冬天渍酸菜,瓦盆(不上釉气孔率高)用于饭菜的保温,后来才逐渐生产普通陶瓷(即粗瓷蓝边碗)。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现代陶瓷业开始起步,且主要集中在辽宁的沈阳、大连、抚顺、海城、锦州等地。20世纪下半叶,辽宁成为我国工业陶瓷(特别是电瓷)、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与研发重要基地。而在陈设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方面,辽瓷,特别是辽三彩在历史上是有它的地位的,值得回顾和介绍。

辽宁陶瓷(简称辽瓷)是我国古代北方契丹族在吸收中原文化和汉族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充分利用当地黏土资源而生产和发展起来的,在艺术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素以淳朴、饱满、奔放着称。鸡冠壶(又称皮囊壶、马蹬壶)、鸡腿坛、长颈瓶、辽三彩海棠印花长盘、印花方碟等是比较典型的器物,都显示出造型别致和构思精巧的特色。这些散发着草原芳香,富有形式美的作品反映了古代契丹民族的社会经济、手工业生产和艺术发展状况。从这些作品既能看到古代辽瓷艺术的独特风格,又能看出契丹族同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源流。

为了繁荣和发展传统的辽瓷艺术,设计和研制具有时代感、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新辽瓷,辽宁省硅酸盐研究所承担了“辽瓷新品种”研究项目,进行了有关辽瓷文史、传统造型与装饰技艺的研究,系统整理和编绘了《辽代陶瓷的器型与纹饰图录》、《辽瓷艺术》等文献资料。研究所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努力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工艺。在辽瓷新品种的设计上以实用陈设艺术瓷为主,如花插、花钵、花瓶、台灯座、文具及茶具和酒具等。在架上陈设小型陶瓷雕塑的设计上,考虑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所喜爱的动物题材装饰技艺,吸取了五代、北宋时代的陶瓷造型、纹饰的表现手法,侧重于器物造型和釉彩装饰的表现,力求反映辽瓷传统艺术中的统一、单纯、生动、饱满的特点,开创了辽瓷艺术发展的新局面。

在日用陶瓷的器型创新中,值得一提的是辽宁海城的荷口盘、锦州的英碗和锦荣碗。这些器型颇具北方工艺的艺术特色。

海城荷口盘的工艺特点是荷口凸凹大、波浪起伏;盘体折边处线条明显、棱角分明;石膏模型设计带假边,坯体干燥收缩时假边与盘体自行脱开;产品美观。

锦州英碗的特点是高足刻底,装饰贴花,金边,隔热好拿,立体感强。锦荣碗的特点是碗底直径大、高度低,刻底浅,稳定性好,装饰用模型凹刻图案,外面挂粉红釉。碗体与底足有一线条连接,加之长石含量高透明度好,整体甚是美观。

3.西北地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其中的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较早制作、使用陶器、瓷器、琉璃制品的地区,陕西的陶瓷业在西北地区是较为发达的,并曾对南北方的一些窑口产生过重要影响。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在以青瓷主导的我国早期瓷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不少南北名窑,而耀州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广义上讲,耀州窑是包括陕西、河南、广东、广西诸多窑场在内的一个庞大窑系,被称为“耀州窑系”。从狭义上讲,耀州窑是指陕西省铜川市境内的主要窑场,中心窑址在铜川市黄堡镇,以及周围的塔坡、立地坡、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和旬邑县的安仁村等窑址。铜川属于古雍州,旧称同官,隶耀州辖治,故称耀州窑。唐代在陕西关中北部创烧了耀州窑,历经五代、宋代、金元,之后逐渐衰落。耀州窑器物以青瓷为主,还荟萃了黑瓷、花瓷、黑釉彩瓷、绞胎瓷、唐三彩等一些瓷种。在铜川发现并保存至今的“德应侯碑”,不仅详细地记述了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而且随着它的流传,被敕封为德应侯的黄堡镇的土神和山神,也成为北方几省陶工们供奉的“窑神”。1988年初,国务院把耀州窑址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后,铜川市在黄堡镇建起了宏伟的耀州窑博物馆和多个遗址保护大厅,其规模在国内的同类展馆中亦是不多见的。

宋代耀州窑制瓷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使刻花装饰工艺得到高度发展,不仅纹饰题材多种多样,而且刀锋犀利,线条流畅,令人爱不释手。耀州窑刻花装饰不仅雄冠北方,在宋代刻花装饰技艺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把北方先民浑厚奔放的品质意识融入半干坯施刀的刻花工艺中,与器型、釉色配合得相得益彰,走出了自己窑口的风格,并创造了中国青瓷的有又一个高峰。

1949年以后,对耀州窑的考古研究和古窑口的恢复、发展等方面进展甚大,成绩斐然。1974年,李国桢带领技术人员下到铜川市陈炉陶瓷厂,历时三载,至1977年终于使失传800年之久的耀州青瓷重放异彩。此成果获197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之后,耀州瓷恢复生产,产品不仅有陈设艺术陶瓷,而且还开发了一批实用的日用陶瓷,现有规模不等的耀州瓷复仿制企业二十几家。其中,陈炉陶瓷厂是耀州瓷最大的生产基地。

此外,1942年创建的延安新华陶瓷厂的历程,则成为中国陶瓷业的一段“红色记忆”而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陕西在拥有现代陶艺博物馆的数量、馆藏作品数量,作品反映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表达形式,作品透视出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的多样性等方面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陕西的现代陶艺主要集中在富平县陶艺村,其代表地为“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

4.西南地区的陶瓷及其特色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在西南地区,川渝的陶瓷业比较发达,滇黔的陶瓷也有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川渝的百年陶瓷史可以合并记述。

四川陶瓷的百年,1948年以前,四川省内基本没有成规模的陶瓷企业,只有分布于民间的手工作坊。就地取材,制造粗瓷或陶器,但产品很有特色,主要产品有川渝民众喜爱的碗、泡菜坛、水缸、杯子、砂锅、炖锅、盖碗茶具(由茶碗、茶盖和茶船组成,在巴蜀各个茶馆里面十分普遍),以及少量盘子和茶杯等。另外,还有酿酒用大陶坛(最大的可以装2t酒)和照明用的灯盏等。1949年以后,为了满足四川重庆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需求,重点组建了几个稍具规模的日用陶瓷厂,即重庆陶瓷厂(现在的重庆锦晖陶瓷)、成都东方瓷厂、乐山清华瓷厂和泸州瓷厂等,但在1980年后,这些厂除重庆瓷厂外都逐步退出。

重庆荣昌陶器历史悠久,优质陶土资源丰富,开采简便,是县内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荣昌陶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所产泡菜坛几乎就是一件工艺品,闻名遐迩,远销四方。素烧的“泥精货”具有天然的优美色泽,古朴典雅。“釉子货”则以各种色釉装饰,晶莹光泽,造型美观,朴实稳重,轮廓优美,大方朴素,具有民族风格。

清光绪时期荣昌陶器的釉有朱砂、西绿、黄丹、红丹、白玉各色。1950年以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研制成功黑釉、沙金釉、条纹釉及蓝、绿、紫金酱、赭红、鳝黄、茄紫、虎纹等各色钧釉,在陶器的制釉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

荣昌陶器装饰的风格,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特别是1950年以后,更有显著的发展和提高。装饰方法有刻花、点花、贴花、雕填、粑花、镂空、喷釉、素烧、色釉等11种。其中的釉下装饰,富有写意的国画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重庆锦辉陶瓷有限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末从德国引进了等静压成形设备、燃气高温无匣明焰快烧辊道窑等日用陶瓷生产的关键装备,生产出高档硬质瓷器,成为日用陶瓷行业“八五”技改样板企业。1995年以后,开始相继研究开发“釉中彩”、钓鱼台国宾馆专用“国宴瓷”和“国礼瓷”以及超强低温强化瓷产品等。2003年,在国内第一家完成陶瓷酒瓶滚压成形技术,占据了国内高档酒瓶市场的领导地位,生产郎酒的“红花郎”、“青花郎”,五粮液的“金碧盛宴”,茅台的“1680”、“世纪经典”、“汉酱”,剑南春的“东方红”,沱牌的“舍得”等酒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高端品牌。

云南华宁陶器已有600年的生产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华宁陶器重新绽放异彩,传统手工生产工艺得到继续挖掘和继承,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形成以青砖青瓦、琉璃瓦为代表的建筑陶系列产品;以普洱茶具等为主的生活日用陶系列;以花盆、陈设花瓶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陶系列产品,包括日用陶瓷、古建筑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陶瓷装修材料等五大类700余种产品,创建了一批知名的品牌。

华宁陶是一种高温釉陶,它最突出的成就便是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的颜色釉,普遍采用窑变和开片装饰手段。颜色釉以月白釉、绿釉、酱釉、蓝釉、黑釉、红釉(紫金釉)、粉青釉、青白釉、豆青釉、黄釉等为主。彩釉主要是以酱釉、绿釉、白釉三种釉水施在一件器物,当地称为“三彩”。窑变为高温釉,主要是仿宋代钧窑的效果。开片是仿制哥窑、官窑开片的效果。

云南陶瓷制品用于建筑、装饰、陈设及铅锌矿冶炼用铅锌罐等其他陶瓷古已有之,然用于工业工程则始于近代。1938年,一平浪盐矿引卤工程采用东川密陀僧(黄丹)上釉陶瓷砌建,长为21.5km,特点是耐腐蚀,已沿用半个世纪。为云南陶瓷用于工业工程之开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的氧化钴(碗花)的开发利用。云南钴土矿分布几乎遍布全省。元代时就有开采,清末时江西人在宣威设碗花行,就地收购,运往江西作青花色料,称为云南珠明料,为青料中之上乘。20世纪50年代,富源县前进炼焦厂向农民收购钴矿进行提炼,年产量曾达5t。60年代后,彩绘多改用工业氧化钴,珠明料用量减少,所需之青花色料一般由企业自行配制。1982年,云南省科委拨款4万元,由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展“云南珠明料生产青花色料”课题的研究,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贵州的美术陶器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平塘县的牙舟镇。据记载,牙舟陶器的生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牙舟美术陶器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多次获奖。

贵州的日用陶瓷产品包括各类陶器、瓷器等。陶器集中在黔陶、贞丰地区,瓷器生产主要集中在贵阳地区。1972~1976年,贵阳瓷厂生产的气球壶、企身杯碟、15头大理石釉贵玉咖啡具等细瓷出口到伊朗、伊拉克和南非等国,年出口细瓷近100万件。 ayQzVjfs7SVi7irXK6qZPpZs+LNHdDmNF3WKoZ7molpA2JyMFQsLbv8GLHgaPi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