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日用陶瓷行业百年概况

清末到民国时期,我国的陶瓷业处于萧条衰落、艰难困顿的境地。到1949年下半年,瓷都景德镇的瓷业户正常开业的仅占7%,绝大部分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唐山的陶瓷业已奄奄一息,业主和职工苦不堪言。醴陵的细瓷厂倒闭和停工达百余家,仅有七家勉强维持生产。宜兴的紫砂艺人们无壶可做,无窑可烧,紫砂业几乎到了断绝的绝境。佛山石湾陶艺行业在陷入了新的危机。潮州、德化、淄博等产区的瓷业都进入低谷。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政府把组织陶瓷业的恢复与发展工作的重点分别放在了南方的景德镇产区和北方的唐山产区,并以这两个产区的生产分别带动南北方陶瓷产区的发展。中国陶瓷的特点是“南青北白”,即南方白里泛青的硬质瓷系、北方白里微泛黄的软质瓷系是近代陶瓷生产分布形成的现状。我国传统陶瓷近代延续下来的产区主要有江西省的景德镇、广东省的佛山石湾和潮州大埔、福建省的德化、湖南省的醴陵、江苏省的宜兴、河北省的唐山、山东省的淄博,以及浙江省的龙泉、河南省的禹县等。景德镇和唐山可以作为“南青北白”的代表产地。而且,景德镇产区的特点是以手工业生产方式为主,集我国传统艺术瓷之大成。唐山产区的特点是已有近代陶瓷工业基础、半机械化生产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的规模较大。景德镇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及唐山陶瓷机械化生产工艺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了我国陶瓷产区的日用陶瓷从手工业走机械化大生产,为我国陶瓷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以景德镇和唐山为例,从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发展过程记述百年来中国陶瓷的变迁。

一、景德镇百年瓷业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长达两千余年。至唐、五代时,景德镇的陶瓷业开始名扬天下。宋代时景德镇跻身于名窑之林。元代时景德镇的制瓷原料进化为“高岭土-瓷石的二元配方”。元末,成功烧造的卵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明末清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清乾隆之后,景德镇瓷器生产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

清末到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境地,瓷业的出路为有识者所忧虑,人们寄希望于兴办近代陶瓷实业以挽回颓势,以走改良道路来获得瓷业的振兴。

1904~1910年,我国先后建立了7个以近代方式生产的瓷厂。兴建在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江西瓷业公司成立于1910年,在开办之初的一二年间,采取新式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赢利有所增加,取得了某些成效。但是,由于原来计划的设置分销处和更新生产设备、采取机器制造等始终没能实现,导致发展举步维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景德镇瓷业公司渐次扩大,于艰难缔造之中,粗能立足”。产品也很精良,“几与前清之御瓷媲美”,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并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优等奖牌。

抗日战争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轰炸,坯坊、窑房等均遭受严重破坏,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到1949年时,景德镇全镇人口为11万余人,其中瓷业工人1.22万人,连同家属在内共5万余人,占城镇人口的近一半。全市共有私营瓷厂2496家,每厂平均不足5人,其中规模最大的余鼎顺瓷厂也只有工人137人,最小的厂家仅有1~2人。正常开业的仅占7%,绝大部分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年产量仅6350万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景德镇的陶瓷业经历迅速恢复、调整与曲折发展、快速发展、困难与突破以及转型创新发展5个过程。

1.陶瓷业的迅速恢复(20世纪50~60年代)

到1952年,景德镇陶的陶瓷业生产基本得到恢复。从事陶瓷业的职工人数达到14755人,失业工人基本得到安置,年产量已增至9022万件。

1951~1954年,政府引导私营企业分批进行联营,把13个老合营瓷厂和6个新合营瓷厂合并,组建了裕民瓷厂、国光瓷厂、华光瓷厂、民光瓷厂、新和瓷厂、华电瓷厂等10个公私合营瓷厂。1958年7月,又把10个合营瓷厂和10个瓷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0个大型瓷厂,转为地方国营,为促进和推动瓷业的发展发挥了作用。主要的技术进步表现为:一是开发了烧煤技术,加速了“以煤代柴”的进程,建成简易和正规倒焰煤窑133座;二是研制出适应煤窑烧成的新配方,提高了釉面白度;三是技术改造和“双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建成了耐火材料厂,1958年耐火材料厂建成后生产耐火砖18913t,为煤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五是建成了陶瓷机械厂,为实现瓷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六是扩充了瓷用化工厂,为发展陶瓷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等。

2.调整与曲折发展(60~70年代)

1960年冬,景德镇陶瓷系统精简1万名职工,使职工总数降到1957年的水平。与此同时,在陶瓷系统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调整和产品生产布局。从1963年开始,陶瓷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1965年,投资技术改造费用593万元,先后从国外引进榨泥机、鱼盘注浆机、送浆机、振动筛、打样机和缩样机等。全市完成技术革新项目达349项,创出的新品种、新花面达140多个。职工总数为19334人,比1960年减少51%;日用瓷产量为17402万件,比1960年增长46%;劳动生产率为3534元,比1960年增长92.6%;盈利455万元,比1960年增长93%;出口瓷为8002万件,比1960年增长43.0%。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景德镇瓷厂被拆除一事。景德镇瓷厂于1957年9月筹建,由捷克设计,共投资2729万元,是远东规模最大的瓷厂。1966年投产后一直亏损。1969年9月底,上级下令拆除景德镇瓷厂,在原址建设直升机制造厂。厂里的1573名职工中除87人调往南昌洪都机械厂外,其余的人员和设备均被分到了各瓷厂。这对全国陶瓷工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这期间,景德镇的陶瓷技术改造仍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一,共建隧道窑18条,其中烧煤窑16条,烧油窑2条;其二,建设了抚州高岭瓷土矿和柳家湾瓷石矿,改造了星庐瓷土矿;其三,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8台,其中,原料精制设备7台,成形设备4台;其四,改造陶瓷工业生产厂房10.6万平方米;其五,为华风瓷厂和焦化煤气厂立项进行了一些前期工作。

3.快速发展(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1978年,景德镇的日用瓷产量达到27432万件,接近195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盈利1027万元。

1979年8月,政府批准成立高档瓷会战指挥部。这次会战是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为中心,以宇宙瓷厂、玉风瓷厂为基地,主要生产高档成套日用瓷,即能够在欧美市场上竞争的餐具、咖啡具。从矿山开采到原料精制,从制作 α -石膏到制作 α -石膏模型,从制作莫来石匣钵到等静压成形、真空脱泡注浆等均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建了一座小型高温抽屉式窑烧制瓷器。全市各瓷厂紧密配合,终于研制、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产品。这次会战,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1979年,陶瓷业的出口换汇总额达到28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平均每件瓷换汇额达30美分,比上年增长20%,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日用瓷一级品率达63.5%,出口瓷合格率达72.3%,实现利润达1724万元,出口创汇达3104万美元,为历史高高水平。

到1990年,全市共有个体陶瓷工业户414户,从业人员2356人;个体陶瓷商业户312户,从业人员676人;百人和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陶瓷企业两家,其中合资企业一家。景德镇陶瓷个体户和陶瓷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从1949年到1990年,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统计数据如下:

1949年,全市陶瓷行业的职工为1.22万人,到1990年增至7.23万人,为1949年的5.9倍。

1951年,全市陶瓷行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仅278万元,到1990年已增至2.27亿元,为1951年的81.7倍。

1949年,全市日用瓷产量为6350万件,至1990年已增至3.65亿件,增长4.7倍。其中1979~1990年的12年间,年平均产量达3亿件,比前30年的年平均产量增长67%。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年来,青花瓷和青花玲珑瓷在日用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在青花瓷中,成套瓷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978年青花瓷成套瓷产量仅占青花瓷总产量的13%,而且大都为小饭具之类的产品,到1990年,青花成套瓷在整个青花瓷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已增至55%,而且大都为54头成套餐具。

1949年,全市日用陶瓷产值仅852万元,到1990年已增至2.8亿元,增长31.9倍。其中1979~1990年的12年,年平均产值达2.4亿元,比前30年的年平均值增长2.4倍。

1990年,陶瓷系统的实现利润已达1498万元,比1950年增长114倍。其中1979~1990年的12年,年平均利润达2000万元,比前30年的年平均利润增长5倍。陶瓷系统缴纳税金1498万元,比1950年增加477.8倍。

到1990年,景德镇生产的陶瓷品种已增至20个大类,250个系列,2000多个器型,5000多个画面。陶瓷产品有1项获国际发明奖,13项获国际金奖,3项获国家发明奖,11项获国家金奖,10项获国家银奖,52项获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113项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制瓷工艺不断进步,从采掘到运输,从加工到精制,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到1990年,内销量已增至2.14亿件,比1978年增长22.3%,比1949年增长3.5倍。1990年,出口量已达1.36亿件,比1978年增长30%,比1949年增长56.8倍;陶瓷出口创汇已达2820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60%,比1949年增长140倍。

1949年后,景德镇陆续建立了一批陶瓷科研机构,并已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陶瓷科研体系。1978年以来,景德镇陶瓷行业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优秀新产品金龙奖41项,全国陶瓷美术设计奖17项,全国旅游产品奖3项,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项,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9项,江西省科技成果奖65项,江西省科技成果推广奖3项等。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还获得了国家授予的稀土应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2010年,景德镇除设有陶瓷学院、陶瓷职工大学、陶瓷学校、陶瓷技工学校外,各制瓷工厂还设立了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1979年全系统初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仅有146人,至1988年已增加到1406人,增长8.6倍。1949年前后,景德镇陶瓷工人80%以上属文盲、半文盲,70%以上的工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景德镇已形成配套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并成为我国出口瓷、内销瓷和国家用瓷的重要生产基地。

4.瓷业的困难与突破(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景德镇陶瓷工业面临着新的困难。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原燃材料涨价、市场竞争加剧、历史包袱沉重、企业经营机制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等。同时,产品结构上过分倚重日用陶瓷,只注重设备的添置改造而忽视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只强调国有陶瓷企业的主体地位,对于个体私营陶瓷的发展扶持力度不够,没有抓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个关键等。但在企业技术改造和制瓷技艺的创新发展中仍取得一些明显的成绩:

一是对日用瓷的传统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一场革命。采用了坯料喷雾造粒,等静压干压成形、热滚头阴、阳模滚压的塑性成形和高压注浆成形,全自动施釉,二次烧成,釉中彩装饰等现代化制瓷工艺。这标志着景德镇日用瓷生产技术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增加了高档瓷产品。通过技术改造,高档瓷生产能力达到2600万件。采用釉中彩装饰工艺彻底解决了铅镉溶出问题,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大幅度提高了陶瓷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八五”期间,共引进国外先进的主要生产设备49台套,使一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一下跨越了20~30年,形成了三条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档瓷生产线。

四是产品开发获得了创新发展。“八五”时期,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系统研制和开发了大量的新产品、新器型、新花面。光明瓷厂开发出的96头(件)强化瓷品种和青花玲珑9头咖啡具产品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宇宙瓷厂研制的“澳棱”厚胎瓷系列产品出口澳大利亚;东风瓷厂开发的“水点桃花”15头咖啡具受到俄罗斯客商的欢迎;红旗瓷厂的“白川枝莲”系列产品和为民瓷厂的高档茶、咖啡具等产品已形成批量生产;景德镇陶瓷工业公司组织力量对1990年首届陶瓷节以来的日用瓷获奖样品进行试产,于1995年底前开发出16个系列,31个品种,53个花面,733套(件)造型别致、花面新颖的新产品。

5. 21世纪的转型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着力完成了三件事。一是把装备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为民瓷厂技改分厂、红星瓷厂技改分厂、光明瓷厂技改分厂和高档窑具厂组建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行的瓷都—景德镇日用陶瓷的标志性“旗舰”大型企业;二是把原国有十大瓷厂按照企业的不同具体情况,因厂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寻求突破口和新的发展模式;三是建立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引入国内外一流的日用陶瓷现代化企业,形成新的战略高地。

(1)组建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6年,是国内设备一流、工艺技术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投资规模最大的国有大型现代化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公司把世界先进的制瓷技术与景德镇的传统工艺完美融合。在原料配制上采用比重容量法,把欧洲先进的三元配方与景德镇传统制瓷有机结合,坯料采用瓷石质三元配方,球磨加工工艺,喷雾干燥造粒技术,使产品达到了高白度、高光泽度、高透光度。产品成形采用最先进的等静压干压技术,并采用自动施釉新技术。烧成采用低温素烧、高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工艺,使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装饰采用釉中彩装饰及高温快速烤花技术。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如“木棉花”、“蓝草”、“牵牛花”品牌和“汉式”、“韩式”造型系列的中西餐具走俏市场;还推出了“古典园林”、“吉祥如意”、“APEC会议用瓷—绿金富贵”、“国宴瓷”、“蓝金牡丹”等系列国家用瓷。抗菌釉中彩高级细瓷、高级乳白炻瓷等则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钻石婚庆60周年制作的一批纪念瓷被美国白宫收藏。公司的“红叶”品牌陶瓷先后被评为景德镇十大名牌产品、江西省首批名牌产品、江西省轻工名牌产品、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江西省著名商标。

(2)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转型之路和文化之旅 2009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所属陶瓷企业实行改制。公司制定了“建立两个中心、打造五个基地、培养五个园区”的总体规划,实施后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雕塑陶瓷创意园、陶瓷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原曙光瓷厂)、珍奇御瓷研发创意园(原曙光瓷厂)、红店街(原艺术瓷厂)、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原建国瓷厂)、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区(原为民瓷厂)、现代陶瓷创作人才基地(三蕾瓷用化工有限公司)、晓雷花纸公司、东泰瓷厂、顺玉瓷厂(原红光瓷厂)、福万利陶瓷有限公司(原人民瓷厂)、远景瓷业有限公司(原红旗瓷厂)、乐天陶社,等等。

(3)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 新开辟的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有众多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比较著名的有望龙陶瓷有限公司、三雄陶瓷有限公司、隆祥陶瓷有限公司、吕艺陶瓷有限公司、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等。

二、唐山百年瓷业

唐山虽然烧制陶器的历史悠久,但由于地处中原与东北之间的走廊地带,历史上环境不够稳定,致使陶瓷业发展十分缓慢。明永乐前后,江淮和晋鲁移民带来的新技术使唐山有了粗瓷制作根基,形成了以东西缸窑为中心的规模生产。清光绪年间进而有了施化妆土的白瓷。1892年前后,田鹤群(1862~1926年)的作坊做出唐山最早的白瓷。

光绪至民国年间,唐山很多窑户和厂家请来江西景德镇、山东博山、河北彭城、宽城缸窑沟等地工匠来唐山工作。当地的民间艺人也不断转入陶瓷业谋生,从而推动了唐山陶瓷的进步,发展了化妆土白瓷和彩瓷,手工托货品种也丰富起来。

早在明嘉靖年间创办的陶瓷局于1875年在生产缸盆的基础上,为天津大沽造船工业等生产了缸砖、耐火材料,成为唐山首家资本主义陶瓷企业。1878年,开滦煤矿在唐山成立;1879年唐山有了中国最早的铁路;1889年有了启新洋灰公司(当时叫细绵土厂),生产了中国第一袋水泥。1907年以后,启新公司即附设了小型的瓷厂、缸管厂、花砖厂,利用水泥厂老厂弃置设备,生产小量杯盘、便器、面盆、瓷砖、电瓷、理化用瓷。1909年,建立马家沟砖厂,生产地砖、耐火材料、琉璃瓦等。

一百多年来,唐山的陶瓷工业经历了分散独自经营、从小到大,从手工作坊发展和转变为窑厂、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最大瓷区之一。

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正式附设启新瓷厂,交由德国工程师汉斯·昆德管理,用原有的电力和水泥厂弃置的原料加工设备和化验设备,使用石膏模型,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并引入西方工业国家经营管理模式。当时一件高压电瓷价值几吨煤炭,大型耐酸瓷更是价值几十吨煤。陶瓷生产获利颇多,但瓷质不够好,人称“洋灰瓷”。1923年,由德国引进球磨机、泥浆泵、磁选机、电瓷压机。1924年,启新瓷厂与洋灰公司脱钩,于1925年制出硬质瓷。1927年生产且标注“德国制造”的地砖、墙砖和理化瓷出口。1935年,启新瓷厂由敖特·昆德独资经营,卫生陶瓷销往香港等地。1936年,启新瓷厂职工已达450人,成为华北最大的瓷厂。1941年生产大量电瓷,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1926年,德盛、新明两厂开办了新明铁工厂,仿制启新瓷厂进口的德国机器设备,造出了轮碾粉碎机、成形机轮(辘轳)、搅泥机(练泥机)、滤泥机、球磨机、压砖机等,装备当地厂家。又从各地聘请人才,如从景德镇招聘彩绘技师配制色料和传授彩绘技术。以倒焰窑取代老式直焰窑。在天津专设了经营销售部门,产品畅销华北、东北。1931~1934年间,先后获得河北省实业厅国货展览会、北京市各界提倡国货运动委员会和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颁发的特等奖、优等奖、超等奖。

经营兴旺的新明瓷厂,相继发展了五个分厂,共有职工500多人,规模超过启新瓷厂,仅次于德盛厂。具有大学毕业学历的厂长秦幼泉著有《幼泉陶成记》一书,是唐山最早的陶瓷专著,第一次将唐山制瓷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德盛、新明两厂的生产规模和制品质量都超过了启新瓷厂,其经营经验在地方推广,促进了唐山其他陶瓷企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多家新的陶瓷窑业公司。许多手工作坊也逐步向近代工业管理演变和过渡。至1937年,唐山窑业兴旺,已有“北方景德镇”的称誉了。这足以证明唐山在我国近代陶瓷工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至1948年12月,唐山陶瓷业已奄奄一息,只剩下德盛、启新、新明、德顺隆、公聚成、三合义等少数几家靠创新产品艰难维持,全市88户陶瓷企业共有职工1190余名,失业者达70%以上。此时,唐山最大的瓷厂德盛窑业公司的股东已全部离去,企业瘫痪。政府给德盛窑业公司贷款和煤炭,使企业得以复产。1949年,政府继续扶持,使企业的资金得到周转,职工人数增加,工人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到1949年6月,出产瓷器20t、耐火砖400t,创历史最高水平。启新瓷厂是唐山最早收归国有的瓷厂。

1949年1月,地方政府租赁了一家旧厂房,创办了唐山第一家地方国营裕丰瓷厂。对贯彻政府的工商业政策,稳定地方私营中小企业经营思想,发展解放区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0年9月16日,东陶成义记与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协商成立了唐山陶瓷业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1年,新明的四家瓷厂实行了公私合营,其后三合义、德盛、德顺隆也于1951年和1952年相继实行了公私合营。1953年4月,东陶成义记和新明又联合组成了资金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私合营企业。这时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保险、建立福利设施。1953年12月,德顺局并入公私合营德顺隆窑业厂。到1955年,原有25户私营企业得到改造,原有的47个自然厂合并为29个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全市陶瓷行业已有国有企业3户,公私合营企业8户,总产值已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71.08%,职工人数占全行业的72.71%,国营经济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

1956年4月,唐山陶瓷工业公司成立。以1951年产量为100%,1957年的日用细瓷产量为194.5%、陶瓷管为247%。理化用瓷增长50倍,电瓷为201%,耐酸瓷增长4倍以上。日用细瓷一级率由1952年的60%提高到80%。1956年日用瓷开始出口,1954年釉面砖和卫生瓷开始出口。据8种可比产品成本统计,1957年产品成本比1953降低了16%~64%,五年给国家上缴利润等于国家投资的5倍以上。1958年成立陶瓷工业局,1962年改为市直属陶瓷公司,1965年改为河北省陶瓷公司,邯郸为分公司。1971年邯郸分出,又恢复为唐山陶瓷工业公司。

1949~1966年,唐山瓷业初步建立起了以建筑卫生陶瓷、日用(出口)细瓷、日用粗瓷、工业理化瓷、高低压电瓷、陈设美术及与陶瓷业相关的石粉、花纸、机械为一体的、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的陶瓷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当时全国陶瓷行业学习的榜样。唐山陶瓷行业的一些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不仅为陶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推广到全国,影响深远。

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有:控制火焰烧窑法、自行研制成功的电动制缸机、开发利用大同土和其他原料、发明喷彩和雕金装饰技艺等。在唐山的日用陶瓷产品中,还涌现了以白玉瓷、骨质瓷、玉兰瓷、白兰瓷及铁结晶釉艺术瓷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品。

1961年10月2日到月底,唐山市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唐山市陶瓷展览会”,展现唐山陶瓷取得的辉煌成绩。展览会接待观众达61600多人,并接待了朝鲜、越南、荷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的外宾。朱德委员长亲笔题词:“充分发挥你们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生产更好的生活和工业用瓷,满足内销和出口的需求,成为第二个景德镇。”这次展览的规模与影响之大、规格之高以及展出时间之长,在唐山陶瓷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也是首都历届陶瓷展览所未有的。这是唐山陶瓷在北京的第一次展览,使唐山陶瓷接受了一次全国性的大检阅。之后,唐山陶瓷又曾两次进京展览。第二次进京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反映了唐山陶瓷地震后从废墟中再次崛起的满园春色,让人振奋。第三次进京展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反映了改革开放十年来,唐山陶瓷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国内外市场,推动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三次进京展览,向国家和全国人民汇报和展示了唐山陶瓷工业的成就,也显示了其历史的发展进程。

1976年7月28日,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使其陶瓷工业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唐山陶瓷公司96%的厂房建筑被震坏、92%的窑炉和43%的机械设备受损,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损失多达3854万元,占原有资产总值的63.08%。震后,唐山陶瓷职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恢复建设,仅仅一个月之后,部分陶瓷厂就恢复了生产。到1978年,唐山陶瓷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达到了震前水平。唐山陶瓷人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建起了一座新的北方陶瓷之城。

1979年以来是唐山陶瓷工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2005年6月,由11家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共同发起的唐山市陶瓷协会成立,对扩大唐山市陶瓷企业对外联系与交流,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唐山的民营卫生陶瓷企业迅速崛起和壮大,出现了一批民营企业。进入21世纪,唐山的陶瓷继续以新的姿态在继续前行。

始创于1998年的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博览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增长,成果逐年递增。在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仪式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授予唐山“中国北方瓷都”的称号。第七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仪式上,国家科技部批准唐山建设“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第八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授予唐山“中国建材(唐山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

目前,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把河北建设成沿海强省,把唐山建设为科学发展示范区,以及“国十条”、出口退税率上调、保增长扩内需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为唐山陶瓷工业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良机。

三、现代日用陶瓷业的崛起

景德镇和唐山百年日用瓷业概况有一定代表性,但总体上靠国家的支持处于复兴境况,短期内出现小高峰,到20世纪末体制改变,又快速从高峰走向低谷。直到21世纪初,我国日用瓷业才出现转折性的改变,成为有能力参加国际竞争的陶瓷制造大国。凭借的驱动力是:体制改革、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引资与合资办厂、开放的国内外市场及陶瓷业实现现代化的带动。到2010年,我国日用瓷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工业化,干法等静压成形、辊道窑无匣缽裸烧、全自动施釉修坯等当代世界生产日用陶瓷的先进技术与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出高档成套餐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 jLnMoWCUhCU+8s3Hk6ho8tfO6pjad3S29g4JI1nI6VXI1Vztep6JUvYcSW4Wb2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