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传统名瓷及其艺术特色

一、景德镇的传统名瓷

景德镇的传统名瓷包括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青花玲珑瓷。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而制成。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从元代开始,青花瓷便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的一大主要装饰形式,特别是到了明代青花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外销的主流,畅流世界各地。景德镇之所以闻名于世,正是因为这千年“盛烧不衰、永放不败”的青花艺术。

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多次当作国礼赠送给国外领导人。至今,青花仍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常用制作陶艺作品的主要手段。

2.粉彩瓷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景德镇的许多瓷厂直到现在仍继续生产粉彩产品。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一种彩瓷。其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加入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烧烤而成。用料与绘画渲染技法紧密结合,使烧制成瓷的图案呈现出一种粉润的感觉,故称“粉彩”。粉彩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创举,博得了“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3.颜色釉瓷

景德镇的颜色釉瓷,釉色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为“人造宝石”。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结晶釉更是变化无穷,爆发出大小不一的品花,花团锦簇,光芒四射,艺术效果之妙难以形容。

颜色釉瓷源于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出青色釉瓷。唐代创制三彩(黄、绿、紫)陶。元以后,钧窑衰落,已不再烧,值得庆幸的是被景德镇继承下来。宋代时,景德镇集名窑技艺之大成,继承并发扬了钧窑烧制钧红的技艺,烧制出钧红釉瓷,才使这一中华瑰宝没有失传,一直延续至今。从明朝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即积红)。祭红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的珍品。清代时,主持御窑厂工作的江西巡抚郎廷极,组织景德镇制瓷工成功烧制出另外一种别具一格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郎窑红”。

1949年以后,景德镇在继承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又发展和创制出三阳开泰、羽毛花釉、凤凰衣釉、彩虹釉、变色釉等近60多个色釉新品种。目前,景德镇年产颜色釉瓷1000多万件,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青花玲珑瓷

在瓷坯上的玲珑眼中填入釉料,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具有灵巧、明澈、透剔,特别高雅秀洁,被国外称为“镶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用刀片在坯胎上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点点米粒状“米通”(即玲珑眼),然后多次施釉填平通花洞,入窑烧制而成。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清代时,瓷工又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成一体,形成了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蓝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1949年以后,青花玲珑瓷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还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成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单一的碧绿色发展成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二、湖南的国宾礼品瓷

1958年,成立醴陵瓷器公司和艺术瓷厂(1964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恢复并扩大釉下五彩瓷的生产,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数十年来,群力瓷厂承担了大量为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和外交部烧制瓷器的任务,后又扩展到省市级政府的用瓷和礼品。釉下五彩瓷因其浓厚的官府背景与渊源,被人们誉为“官窑”、“国瓷”。

1958年开始,群力瓷厂为毛泽东主席生产胜利杯等生活用具达1500余件。1959年,在国庆十周年时为首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生产专用瓷。1964年,在国庆十五周年时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宴用瓷。1974年,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制作专用瓷,即“毛瓷”,为20世纪最荣耀的中国名瓷。1978年,为邓小平制作赠送日本裕仁天皇的文具。1986年,为邓小平制作赠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彩盘。1998年,为江泽民主席制作赠送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红山茶咖啡具。2001年,再制“毛瓷”成功。2004年,为政治局常委制作“常委杯”。

1958~1976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为毛泽东主席制作了生活用瓷1500余件。20世纪60~80年代多次为周恩来、邓小平、王震等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机关制作高级礼品瓷,有松树盖杯、罗汉茶具、腰鼓茶具、《观沧海》挂盘、蓝釉荷花大瓶等。1997年底,有11件作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陈列;1999年,有五件作品被国家工艺美术馆珍藏。2003年5月,成功再制1915年“巴拿马金奖瓷” —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被政府指定为专用礼品。

三、宜兴陶瓷名品

这里重点介绍被称为陶都“五朵金花”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

1.宜兴紫砂名器

紫砂以茶具为主要代表,兼有花瓶、花盆、文房雅玩和雕塑等品类,集陶文化、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而成为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东方艺术珍品。清末,紫砂高手黄玉麟的代表作品有《鱼化龙》、《斗方壶》等。民国年间,宜兴的制壶高手有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等人,其中,程寿珍的“寿珍掇球壶”曾获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特优奖。宜兴紫砂器1926年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奖,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优秀奖,1935年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金质奖,1984年获德国莱比锡国季春季博览会金奖,1989年获中国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等。

20世纪80年代起,自宜兴紫砂参加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以来,至今已连续参评八届,历届都取得骄人的成就,有多件新品评上金奖、银奖,在陶瓷界引人注目。宜兴紫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正在不断上升,已成为文化宜兴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宜兴紫砂”被国家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宜兴均陶

宜兴均陶始于宋,自明代开始盛行。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址在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故称均窑,烧造的器物则称均陶、宜均、均釉。明代时宜均以“欧窑”著称,清代时“葛窑”驰誉海外。

宜兴均陶于浑朴中见妍丽,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厚的民俗情趣,素以形制端重、釉色浑厚宜人而著称于世。均釉是其一绝,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艳黑”三色为基本釉色,细分有均蓝、均红、锆白、墨绿、淡蓝、古铜、茄花紫、金星釉等数十种,典型的天青、均蓝、芸豆不灰不暗,不躁不跳,与园林的环境和植物的色彩相协调。尤以“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灰蓝釉弥足珍贵。特别是均蓝的“窑变”如星若花,蜚声中外,在国际博览会获得极高的赞誉,在日本更有“海参釉”之美誉,给人以“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特殊美感。此外,均陶堆花装饰堪称“冠绝一时,独步千秋”。

1983年,宜兴均陶工艺厂生产的50套均釉陶台首次进入中南海,其中一套被安放在紫光阁庭院。翌年,均陶蟠龙陶台、陶凳作为景点被中国园林“燕秀园”采用,后获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大金奖金质奖章、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1987年,20件(套)的蟠龙陶台、全均釉陶台、均釉组合花盆等精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并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1987年和1989年,均陶产品先后获得国家质量奖评定委员会颁发的银质奖、首届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3.宜兴青瓷

始于西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宜兴青瓷的制作日臻完美而进入了成熟阶段。五代以后,由于缺乏瓷土等多种原因,宜兴青瓷生产一度衰败失传。

1961年,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宜兴瓷厂着手青瓷的试制工作。经过两年的摸索,终于使青瓷艺术重放光华。装饰手法除了传统的刻花与浮雕点彩以外,还增加了喷花、釉下刷花、丝网印花等多种新工艺,使古老的青瓷之花增添了动人的韵致。

20世纪80年代后,韩美林、王则坚等一批著名的艺术家纷纷来宜兴青瓷厂进行创作。在他们的带动下,青瓷艺人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到青瓷创作中,大大拓宽了青瓷作品的表现力,从而使宜兴的青瓷作品在全国频频获奖,且有30件青瓷工艺品被中南海收藏。以飞天挂盘、纹片蟹盘、蟠龙挂盘为主的系列挂盘,以活环灵童、纹片釉老寿星、滴水观音为主的特艺系列产品,以纹片蝶纹壶、东坡提梁壶、万寿梅蝶提梁壶为主的茶具问世以后立刻走俏海外,远销54个国家和地区,被海外誉为“东方的蓝宝石”。

2003年,陈氏兄弟创办的宜兴市中远青瓷厂继续青瓷生产。2007年5月,金帆陶瓷公司致力于恢复青瓷生产,组建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2010年,张荣法创办宜兴翠云青瓷有限公司。目前,已成功生产出各类瓶、尊、签筒、文具、蟹篓、人物雕塑等传统产品和创新作品180多个品种,呈现了传统宜兴青瓷“青中泛蓝”的釉色及“窑变”、“斑花”等独特装饰。宜兴青瓷二度焕发青春,重现其迷人风采。

4.宜兴精陶

宜兴精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现已发展成为宜兴日用陶瓷中的一个大类品种而蜚声中外。1961年,江苏省轻化工业厅分管陶瓷的副厅长陆荫指示宜兴陶瓷公司,要在传统日用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日用精陶这一新门类。是年,位于丁蜀镇塍里村宁杭公路段东侧的宜兴工业陶瓷厂承担了试制精陶的课题任务,分批派员赴浙江温州西山日用精陶厂考察和培训。1963年年底,在学习和仿制西山日用精陶厂石灰质软质精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配方,在国内首先试制成功硬质精陶,工厂遂定名为宜兴日用精陶厂。1964年,首次出口加拿大30多万件精陶餐具和茶具。

1972年,精陶“化妆土”釉下装饰新工艺获得成功,突破了精陶原先单一的白色基调和釉上贴花的传统工艺。该新工艺是在坯体上喷涂一层“化妆土”色料(主要有海蓝、粉红、艳黑、黛青、天青、豆青、柠檬黄、苹果绿诸色)入窑素烧,再施以透明釉料釉烧,使产品更显色彩缤纷,晶莹夺目。1986年10月下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时,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工业展览馆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使用了由锦江饭店配备的精陶象形餐具,女王说:“我到过许多国家,也用过金、银餐具,像这种陶制的象形餐具还是第一次见到,非常好,很精美。”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安碧是宜兴精陶艺术的领军人物,他成功开创了宜兴精陶从一般日用品向高雅艺术品提升的先河,首创了精陶刻、绘、堆、填等多种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工艺风格而自成一派,被誉为“敢攀陶艺最高标准的艺人”,作品多次在市、省和全国展评中获奖,有的被博物馆收藏,有的成为国家礼品。1993年,为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刻制的一件书法挂盘得到杨主席亲笔题字,表示感谢并勉励:“安碧同志留念,艺海无尽”。1996年,为宜兴蜀古紫砂厂设计的紫砂陶板组画《迎回归》获得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作为迎接香港回归的礼品。1997年11月11日,在“全国十大能工巧匠”颁奖大会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精陶书画单刀雕刻技艺达28分钟,大大超过了原来规定的8分钟时间。坐落在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的“集艺斋”是观赏徐安碧精陶艺术品的佳绝之处,接待中外陶艺家和四方游客。

5.宜兴美彩陶

美彩陶是美术陶和彩釉陶的统称。宜兴美术陶瓷又称陈设艺术陶瓷,是宜兴陶瓷的传统产品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35年,由紫砂名手范鼎甫创作的紫砂雕塑假山雄鹰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质奖,首开宜兴陈设艺术陶瓷在国际大展中获最高奖项的先河。1949年以后,宜兴的美术陶瓷的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宜兴美术陶瓷融会紫砂的制作技艺和均釉的传统釉色于一体,产品以中、小件为主,陈设与实用并重,写实与变形并存,运用概括和夸张的造型,形成了以高温花釉为特色,以人物、动物雕塑、花釉壁画、文具、灯具见长的工艺美术陶瓷的产品体系和风格,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显著特色,品种达上千种。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生产的六方花瓶、中椭圆花盆、冰花釉羚羊酒具等产品先后通过广州交易会出口到香港和澳大利亚。1979年,《雪花釉双羊》在全国美术陶瓷生产桂林会议上获优秀作品奖。随后,产品外销到日本、沙特阿拉伯。1982年,研制成功高温花釉壁画,为南京火车站贵宾室承制56m 2 的大型壁画《建康行》。后为北京图书馆制作的紫砂壁画《源远长流》由4000块面砖组成、面积达144m 2 ,为国内外第一幅用紫砂陶材料制作的施以美陶无光釉的特大型壁画。1983年,“双艺牌”产品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仿动物皮毛釉”获江苏省轻工科技成果奖,《八猴》陶塑参加了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双艺牌”花釉陶瓷壁画为轻工部优质产品。1985年后,美陶厂的产品已有动物雕塑、人物雕塑、瓷砖壁画、文具灯具、日用器皿、仿古陈设、艺术花盆等400多个品种,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和《雪花釉大绵羊》分别获得国家轻工部行业评比优胜奖和全国陶瓷行业评比优胜奖,88个美陶品种出口美国费城佛兰西公司而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次向欧美国家出口陈设艺术陶产品的厂家。宜兴美术陶瓷被海内外赞誉为“穿美丽衣裳的陶器”。

花釉是一种陶瓷艺术釉,有虎皮釉、鹿皮釉、雪花釉、金砂釉、仿古釉等40多种,用在动物或人物雕塑上使作品更加栩栩如生。用雪花釉装饰的北极熊、绵羊、熊猫等白生生,毛茸茸,纯洁无瑕,分外可爱。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研制的秦镜釉,在日光下金光闪烁,雍容华贵,摆在室内却是银光晶莹,光可鉴人,填补了我国陶瓷釉料史上的一项空白。

宜兴彩釉陶瓷是宜兴陶苑绽放的一朵奇葩。随着“宜兴窑”的兴盛,早在千年之前就可制作红釉陶罐。1948年,宜兴就有专门生产彩陶的作坊,年产量逾万件。1955年10月,建立宜兴建华陶瓷厂,以生产彩陶为主,后改名为宜兴卫生陶瓷厂。20世纪60年代初,宜兴卫生陶瓷厂使彩陶材质具有细白、抗压、抗拉、吸水率低、结晶度高的特点,通过采用模型注浆成形,使彩陶产品规格统一,并根据不同品种施以不同釉色,使造型与釉色交相辉映,形成宜兴彩陶的特色。1964年,生产的彩釉坛罐在华东地区的轻工业产品评比中获奖,部分产品外销东南亚各国。1984年,定名为宜兴彩陶工艺厂。

20世纪80和90年代,以宜兴彩陶工艺厂研究所所长邱玉林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在宜兴传统釉陶的基础上,经过30年的不展探索,在彩釉陶的造型与装饰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而使现代艺术彩陶越过了传统日用品的高墙,登上艺术殿堂,成为雅俗共赏的一支艺术奇葩,代表作品有《望月瓶》、《同一首歌》、《希望》等。

彩釉陶的釉色十分丰富,有蓝如天、碧似海、红如霞、黑如墨等20多种单色釉,还有50多种变幻莫测的复色釉。代表性的彩釉装饰有无光釉、玉珠釉、流挂釉、渐变釉、复色釉等多种装饰手法。以复色釉为例,在高温炉火中,流淌的彩釉形成自然的山水状,气象千万,美不胜收。这种复色釉装饰的瓶器摆在案头,真有“室有山林绿,人同天地春,丛山数百里,尽收眼底中”的妙趣。

宜兴彩陶工艺厂先后有20多件(套)新品在轻工业部和省同行评比中获奖,其中,落地衣架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艺萃”牌花瓶台灯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古韵釉陶》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沉默系列》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彩陶已成为陶都艺苑中令人瞩目的“陶艺新花”。

四、佛山石湾艺术陶瓷和广彩

1.佛山石湾艺术陶瓷

石湾在民国时期产生了一批陶塑名家。在人物雕塑方面,陈谓岩严谨优雅、题材广泛;潘玉书潇洒细腻,擅塑仕女;刘佐朝幽默诙谐,善于表现市井风情,这些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动物陶塑则有擅塑猫和鸭子的黄炳,善塑水牛的霍津以及廖荣、区卞、区乾等。他们把石湾陶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0世纪20年代是石湾陶艺的兴旺时期。从民国时古玩行成为石湾陶业的大行头以来,由于收藏家的关注和作品艺术品位的提升,石湾公仔打开了国内外市场,甚至远销美洲等地。

1949年以后,政府十分关心石湾陶艺的发展。广州市政府组建的“南方美术服务社”设立石湾陶塑组,聘请刘传主持,又选派著名雕塑家尹积昌、高永坚、谭畅等参与。刘传聘请已回家务农的区乾加盟。1952~1965年,经过恢复抢救,使石湾陶艺实现了从古老传统工艺迈向当代陶塑艺术的发展时期。

1954年,庄稼的《七仙女》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作品展。1955年,曾良的《子母鹿》和《神仙鱼》参加全国青年美术展获文化部奖章。1958年,刘传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高2米的陶塑《屈原》,郭沫若提供了屈原生平资料,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提供了战国时期楚人的服饰图案。作品的成功塑造获得各方好评。“文革”时期,陶艺创作仍有新作问世,以八个样板戏为内容和《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雷锋》、《白求恩》、《欧阳海》等英雄人物,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时代的烙印。

1979年,刘传作品《钟馗捉鬼》获全国工艺美术展一等奖。1983年,石湾美术陶瓷厂的陶塑人物获全国金质奖。1984年,在庆祝建国35周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庄稼创作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被评为优秀作品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庄稼善塑仕女》独树一帜,《四大美人》、《芭蕾之诗》等堪称石湾当代仕女陶塑的经典。1984年,梅文鼎与青年陶艺家曾力、曾鹏的《石湾现代陶艺展》在广州、佛山、香港、澳门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8回,引起美术界的轰动。

刘泽棉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十八罗汉》、《水浒108将》(合作),开创了石湾陶艺系列人物的先河。塑造的当代人物肖像《周恩来》、《邓小平》、《张大千》等形神毕肖。廖洪标的作品《借问酒家何处有》曾参展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释迦牟尼》先后获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黄松坚的作品《春夏秋冬》获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刘炳的作品《小禅师》在中国工艺百花奖优秀新产品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4年潘柏林的作品《绿色的怀念》获全国传统陶瓷艺术创新大赛金奖。

石湾陶艺家在新的世纪,坚持弘扬传统,大步走向未来。传统的风格在当前仍是创作的主流,但又不断突破传统的题材和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使陶艺作品走出案头,迈进公共环境艺术的广阔天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石湾陶艺一定能在走向世界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创造更灿烂的未来。

2.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源于明末清初,康熙、雍正年间景德镇釉上彩绘艺术与广州烧青(烧瓷珐琅)结合,为早期的广彩。乾隆年间,从广州民间艺术吸收营养,并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在中西文化相交汇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外销釉上彩瓷器成为外国宫廷的贵族用瓷。

广彩的艺术特色是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用色浓重,料厚色艳,对比强烈。以红、绿、黑、金为主色,多作平涂渲染。起初使用的金料为乳金,1830年以后,随着金水的传入而使用化学金水。广彩彩绘技法有描线、填色、织金、斗彩等工序。纹样多用黑线勾勒,笔法流畅,线条工整。前人曾题词“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勾织针针见,不须缎锦绣春图,瓷花飞上银瓷面”。把它比作彩色斑斓的织锦,以此赞美广州釉上彩瓷的高超艺术。

广彩人物的表现形式有折色人物和长行人物两种。折色人物是以黑色描绘人物、景物,在其表面施以所需色彩。长行人物是中西结合的产物,采用西方扫描画法,用颜色先平涂在瓷面上,根据扫描法表现衣服的纹路。

通常,广彩折色和长行技法交替使用,使人物形象精彩生动,色彩更加丰富。广彩的花卉表现通常由花卉、果蔬、鸟雀、蝴蝶、昆虫共同组成,充分表现岭南特色,并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名花入画。

抗日战争时期,广彩艺人流落香港、澳门等地,1949年后艺人又从港、澳返回广州。1956年重建“广州彩瓷加工厂”,1957年易名为“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之后,广彩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烤花炉的热源由木炭改为电源,并采用了可控硅控制的电烤花窑。1964年,自制成功广彩颜料,使颜料从进口转为采用国产,确保了传统风格和产品质量。1984年,又研制成功耐酸和低铅溶出量颜料,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铅溶出量标准,为广彩日用产品扩大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200多种产品获全国优秀奖、优质奖。1985年,在广州举办了“广彩创建三百年”纪念展览。广彩大师赵国垣创作的《大观园》是广彩的代表作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余培锡,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司徒宁是广彩的代表人物。

五、潮州的艺术陶瓷

潮州艺术陶瓷包括瓷塑人物、动物,通花瓶及瓷花,各式平面彩绘花瓶,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日用器皿,文房四宝,花盆、鱼缸、鼓墩,壁挂、吊件、花插,祭拜用的香炉、烛台等,以枫溪瓷塑、通花瓷、潮彩陈设瓷而驰名。

枫溪瓷塑以塑为主,彩塑结合,以生动传神、线条优美、色彩清新为其特色。瓷塑技法多样,雕、塑、刻、划、印、贴交叉应用,以淡彩和色土、色釉装饰见长,人物肌肤多不施釉,以保持头、面、手、脚精细清晰,并使它与服饰在质上有所区别。

民国时期的枫溪瓷塑,主要产品多为佛道、仙道、西方三圣、观音、弥勒佛、麻姑,吉祥寓意福、禄、寿,童子仙桃、渔翁钓鲤(寓得利图)及马、牛、羊、狮等动物瓷塑。作品多以写实为主,塑贴结合,满彩或施以古铜等传统色釉。

20世纪60年代,枫溪瓷塑孕育了新的风格,到80年代风格逐趋成熟,具有我国南方的地方色彩,在我国瓷林中独树一帜。

1959年,枫溪研究所瓷塑艺人林鸿禧根据昆剧《十五贯》的剧中场景,创作瓷塑况钟访鼠《十五贯》作品,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行家的好评,并获一等奖。在《人民画报》等报刊出,轰动一时。

1959~1965年是枫溪瓷塑创作的繁荣期。林鸿禧的《西游记》、《柴房会》、《芦林会》、《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思凡》、《眠曲》,郑才守的《天女散花》,陈钟鸣的《听琴》,陈钟鸣、吴承华的群塑《报喜队》,吴承华的《小白兔》、《双鹿》,吴德立的《王昭君》、《蔡文姬》及变形动物《双鹤》、《凤凰》,卢茂钊的《赏梅》等均获得好评。

1973年,潮安县陶瓷公司在北京举办枫溪陶瓷展,展出瓷塑人物、动物、通花瓷及日用餐具3000多件,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誉—枫溪陶瓷素雅、清新,具有地方特色。

林鸿禧的《对弈》、《八仙》,陈钟鸣的《金陵十二钗》、《黛玉葬花》、《清泉》、《出水芙蓉》、《琴声传知音》,吴维潮的《八仙过海》、《李清照》,现代题材《江南好》、《秀美江南》、《李白》,丁培强的《李清照》、《文姬编著》,吴映钊的《奔月》、《天桥云裳》,郑奕林的《四大天王》、《少林弟子》等在全国评比中名列前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枫溪瓷塑的创作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吴维潮的《儿时的回忆》、《青花瓷系列》,陈震的《中国娃》系列、《母与子》系列、《新仕女》系列、表现古代人物的《醉八仙》、《弈》等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通花瓷器是潮州枫溪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贴镂空产品。早期的通花瓷产品“天字坛”是1934年由吴显炽所作。通花之名来自潮汕抽纱一种钩织的镂空产品。枫溪通花瓷是由吸收民间艺术而发展成为纤秀精致艺术品的。20世纪50年代,吴庆的《蟹篮通花》,王龙才的《麒麟通花》、《鹦鹉通花》,柯锦全的《双鳄鱼通花》等使通花瓷更具陈设性。60年代,枫溪陶瓷研究所的《玫瑰通花瓶》、《寄菊通花瓶》以其玲珑精巧、素雅清新的艺术风格登上了大雅之堂。70年代,枫溪通花瓷有了飞跃的发展。

1973年,枫溪陶瓷研究所试制成功1.3m梅雀通花瓶,为大通花瓶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生产难题。1978年,枫溪陶瓷研究所承制1.3m三层《友谊通花瓶》,由邓小平代表国家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该花瓶外层是玉兰图案花的镂空体,对称两个花窗,以盛开的梅花装饰,中层是瓷制百花篮,内层是立雕的蝴蝶。运用了通雕、圆雕、浮雕、色土、色釉、釉上描金等综合装饰,庄重精致,富丽堂皇,从造型设计、坯釉配方到工艺制作都有新的突破,把通花瓶的制作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王龙才的《春色瓷塑大花篮》,瓷篮高1.2m,通体镂空,满盛欣欣向荣、争奇斗艳的各种瓷花,花瓣薄如纸,花蕊细如丝,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叶竹青的《丹凤朝阳大花篮》,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千百朵瓷花盛开在瓷篮之上,八只绚丽的凤凰环绕花篮四周飞舞,显得辉煌壮观。1982年,枫溪陶瓷研究所制作、陈钟鸣设计的4m巨型《双龙戏珠》通花屏风,先后在新加坡、加拿大展出,被誉为“代表中国工艺美术的登峰造极之作”。1983年,美术瓷厂陈荣隆创作的《二号龙灯球》,配以旋转的龙灯,别有情趣。1986年,枫溪陶瓷研究所“通雕花瓶”荣获保加利亚普洛夫迪夫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2008年,潮州市威达陶瓷制作有限公司开发了高速喷砂陶瓷镂空技术,生产效率比传统手工“雕通”高100倍以上,使部分镂空类的产品得以工业化生产。

瓷花与通花是枫溪陶瓷的一对孪生姐妹艺术,瓷花与通花各有千秋,相得益彰。瓷花在工艺制作上用特种工艺,精选着色瓷泥,一瓣一瓣地捏制成各种瓷花,把千姿百态的瓷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制成花篮、盆景或寄贴在挂盘、壁挂、通花瓶上。瓷花的品种已从原来单一的菊花发展到桃、梅、杏、牡丹、玫瑰、芍药等80余种。瓷花白如玉,薄如纸,细如丝,经过色土装饰或手彩、喷彩,烤烧之后,宛若鲜花,足以乱真。有“花魁”之称的王龙才,创作了许多瓷花珍品。

潮彩是潮汕地区传统釉上彩的统称,是在古彩、粉彩的技法基础上采用新彩颜料的又一品类。潮彩吸收潮州金漆画、潮绣、木雕等民间姐妹艺术的养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题材广泛,以自然界的山水、花鸟、龙凤、走兽、禽畜、虫鱼等为主要题材。

以前,潮州陶瓷的彩绘是各生产作坊自产自彩。清末民初,出现了单纯彩瓷的行业潮州彩瓷的生产作坊称彩馆或彩庄。潮州彩瓷馆(庄)不生产白地瓷,靠购入白瓷进行釉上彩彩绘加工。1910年(清宣统二年),潮彩精品随潮州木雕、潮州花灯、潮绣等展品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展出,彩瓷著名艺人廖集秋彩绘的1.2尺《百鸟朝凤四季盘》及许云秋、谢庭祥的釉上彩人物盘、碗等产品均获奖。随后,这些作品被选送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引起旅美人士的关注而使潮州彩瓷饮誉海内外。

民国时期,潮彩用色渐趋丰富多彩,主要是因为1911年始有外国色料进口。彩馆的产品称为“洋彩”。1935年前后,潮州张若眉开始生产釉上彩颜料桃红、宝石红、浓青、二绿、艳黑等20多个品种,称为新彩颜料,烧成温度600~800℃。彩瓷颜料的研究成功和生产推动了潮彩的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是潮彩创作的繁荣时期。1976年12月,枫溪陶瓷研究所吸收罗马尼亚堆线描金装饰工艺,结合潮彩的装饰特点,研究成功“釉上堆彩”新工艺。在堆料(硅、铝、硼低熔点粉末体)加黏合剂,用简便的工具在白胎瓷器上堆成凸起状透明花纹图样,在720~760℃烤烧,再进行釉上彩绘、描金,再经800℃左右彩烧,形成有堆有彩的工艺而称为“釉上堆彩”。叶竹青的《花开富贵》和《舞》两件作品典雅、华丽、大方。由陈仰忠主持设计、潮州市彩瓷总厂制作的《300件堆金牡丹瓶》获1986年国际博览会金奖。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为明的《江南春》花瓶,采用高温颜色釉彩绘,使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潮州彩瓷的发展创出了新路。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蔡秋权的《观海图》灯笼瓶、《暗香》圆瓶作品清新、格调高雅,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吴淑云的《鸟语》、《秋韵》挂盘及《春满人间》、《满园春色》等瓶类作品,工细精巧、雅俗共赏、别开生面而受欢迎。蔡禧平的《看万山红遍》、杨光远的《秋趣》,以金红为颜料,描绘山川和秋意,得到行家好评。

进入21世纪以来,潮州产区创制了一批巨型的挂盘和瓷板画,引人瞩目。全福陶瓷实业公司制作直径2.15m、高温烧成的瓷盘《儒圣图》、《清明上河图》。江南陶瓷公司制作的100.80m×1.28m浮雕壁画《五百罗汉图》,展示潮州瓷区烧制技术和高超的彩瓷实力。陈仰忠的《洛神赋》由12块纹片釉大瓷板组成,采用黑白相间纹理的变化作为衬托,通过精致的彩绘,使画面人物,美丽而古韵,别具风格。

六、德化白瓷

1949年以后,在明代时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得到恢复发展,易名为“建白瓷”。复产成功的建白瓷,瓷质细腻滋润,色泽柔和洁白,微呈乳黄色,宛若象牙。德化高白度瓷,也是建国后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国陶瓷界评为白瓷之冠。高白度瓷制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灯等各种工艺品,色如凝霜,釉面莹洁,胎质坚薄,为人喜爱。

1977年以来,德化新开发的瓷种还有宝石黄、白玉瓷、珍珠瓷、紫砂陶、白炻器等。主要产品包括各种传统与现代人物、动物、植物瓷雕、花瓶、花插、花篮、花盆、灯具、挂盘、香炉、烛台等艺术瓷数千种。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化形成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结构,又相继开发出红壤陶、黑陶、釉下彩精陶、夜光陶瓷等新瓷种。限于篇幅,这里只重点介绍高白瓷和建白瓷。

高白瓷即高白度瓷,与建白瓷、艺术瓷雕合称德化瓷中的三朵金花。高白瓷采选本地优质高岭土等原材料,经精细加工配制,以高温还原烧成,瓷质釉色纯净细腻,高洁无瑕,雪白高雅,冰肌玉骨,犹如雪冻霜凝。1958年由德化瓷厂研制成功的高白瓷,经省科研部门测定,白度高达88.1度,超过当时国内白度最高纪录82度的湖南建湘和国际上白度最高纪录84度的联邦德国瓷。高白瓷不含铅,适用性广泛,可应用于高级日用瓷和高档艺术瓷,尤其是高级薄胎瓷,愈显典雅高贵。1960年4月,全国出口瓷参观团留言有“薄如纸,白如玉,万里无云”,“瓷质冠居全国”之赞。1965年,全国陶瓷会议评为“白度冠居全国第一”。

建白瓷古称白建、象牙白。萌芽于宋元,驰誉于明代,延续至清初。瓷色白中闪黄,宛如象牙,同时又因烧成过程中不同温度、气氛、保温等条件的影响,产生纯白如乳,白中闪红等多种瓷色,而国内外根据其不同瓷质釉色,分别赋予猪油白、乳油白、奶油白、珍珠白、天鹅绒白、虾须白等雅称。建白瓷质地纯洁细腻致密,釉色优美柔和,整体滑腻若脂,温润似玉,莹明如镜,凝重典雅,享有“国际瓷坛明珠”的殊誉,并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为“中国白”。清代中期烧制技术失传,至1965年,省陶瓷研究所在德化瓷厂试制基础上,才研究恢复成功,由德化瓷厂正式投产,并改为今名“建白瓷”。建白瓷历来大多应用于瓷观音等瓷雕艺术瓷和花瓶、香炉等陈设瓷。现经配方及成形,烧成等的工艺技术改进,已成功应用于烧制高级成套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先后被选为国家礼品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用瓷。

七、淄博工艺美术瓷和刻瓷

1.工艺美术名瓷

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淄博瓷厂生产的釉下《青花大花钵》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10月1日,釉下《青花大花钵》在人民大会堂迎接贵宾。从这一年开始,淄博陶瓷掀开了生产国家用瓷的辉煌一页。

1963年,由陈贻谟设计的《竹节盖杯》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送给索马里国家元首。1979年,杨玉芳创作的瓷塑《宝琴》台灯被选为邓小平访美礼品。1982年,高级工艺美术师朱一圭创作20寸立粉彩陶《竹鸡》挂盘被邓小平访问美国作为礼品送给众、参两院。1989年,焦方吉赴布基纳法索援助,先后为布基纳法索设计了近百种造型与画面,为布基纳法索总统马里创作收藏品、礼品,备受马里总统赞赏。

199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淄川陶瓷厂生产的两对3m高特大盘龙花瓶,捐赠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陈贻谟创作的雕塑《衡》、《张飞》、《浑天瓶》、《浮雕龙盘》等百件陶艺作品在美国、日本、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展出,作品《衡》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浮雕龙盘》被中国美术珍宝馆收藏。1991年,淄川陶瓷厂生产的一对3m高特大盘龙花瓶,被中南海国务院事务局选中,在中南海礼堂前展示。淄川陶瓷厂青年艺人郑玉奎设计创作《浮雕盘龙戏水壶》(高1.8m,直径1.35m),属罕见作品,被中国陶瓷馆收藏。1995年,乔希儒为江泽民同志出访欧洲七国时,设计书斋文具,作为国礼赠送。1997年6月,华光集团向北京人民大会堂捐赠一对巨型花瓶—香港回归瓶,摆放在香港厅内。

2.刻瓷艺术名品

1977年春,张明文刻制的毛主席诗词等画面瓷瓶,被外交部礼宾司选中5只作为国家礼品送给外国元首。1980年,淄博刻瓷艺人马林刻制的金日成肖像刻盘被邓颖超访问朝鲜时作为国礼送给金日成。1981年,马林刻制的周恩来总理标准像及《东渡》坐盘被邓颖超收藏。冯乃江创作的浮雕刻瓷挂盘《六鹤同春》、《寒雀图》,堆雕刻盘《玉兰花》等作品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纪荣福创作的刻瓷《鹰》等作品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1984年,冯乃藻、冯乃江、马林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等部门制作了大批礼品用于赠送泰国国王、英国首相、尼日利亚总统等。1983年,张明文刻制的大型瓷版画《展翅重霄》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伊朗国王。同年,张明文创作的青釉盘《天女散花》,被外交部赠送给巴拿马总统。1990年,张明文微刻“论语”鲁青瓷五头文具,被霍英东收藏。微雕刻瓷“论语”、刻瓷作品《兰花颂》,“山川”牌刻瓷作品,《石宝寨》、《畅想曲》刻瓷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1992年,李梓源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大厅举办李梓源刻瓷艺术展。先后有百余件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与外国元首和友好人士。刘永强为来自28个国家的驻华文化使节作刻瓷表演,波兰文化使节看到为斯里兰卡总统镌刻的肖像时,连声赞叹。这件作品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作为礼品赠予总统本人。1996年,刘永强历时三年,刻制出《清明上河图》。用刻瓷这一艺术形式再现的《清明上河图》在我国尚属首创。《清明上河图》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刘永强刻制《二战风云人物》,将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五位伟人绘刻得栩栩如生,被中国陶瓷馆收藏。1998年,李梓源创作的作品《宝琴赏梅》、《李清照》、《芭蕉小鸟》的图片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作为国家礼品多次赠与外国元首和外国友人。李梓源刻瓷盘《东篱秋色》被国务委员宋健访问日本时赠送给日本天皇。

1999年,沈松龄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刻制肖像,把三代领导人的大智和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1999年10月,罗晓东为江泽民主席创作赠送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和夫人刻瓷肖像。1999~2002年,崔思烈为外交部绘制14英寸中国长城画盘,作为国礼赠给100多个国家离任大使。2000年,罗晓东为韩国、突尼斯、摩洛哥、尼日利亚等国家元首刻制瓷盘肖像,外交部礼宾司颁发了荣誉证书。沈松龄为萨马兰奇刻制肖像,北京奥组委作为国家礼品赠与萨马兰奇,萨马兰奇感到神奇,非常满意,特回信沈松龄表示感谢。沈松龄还多次创作国家礼品赠予外国元首。2002年,张明文首创了薄胎瓷刻瓷艺术。在一个高14.5英寸、直径3.5英寸、壁厚不足1mm的六楞薄胎瓷瓶和一圆形薄胎瓷瓶上刻出了红楼梦十二金钗。并微刻史湘云咏海棠诗一首,取名“再现红楼”,人称“刻瓷精粹,琢玉之作”。

2004年,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新中,为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刻制肖像。2006年,张新中为委内瑞拉、法国、古巴、苏丹、委内瑞拉等几十位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刻制肖像,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重要人物。李秋峰为国家主席胡锦涛刻制肖像,为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元首刻制肖像,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重要人物。华光陶瓷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芝加哥富地博物馆、美国芝加哥政府、悉尼Powerhouse博物馆、堪培拉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Shepparton艺术画廊等收藏。

八、唐山陶瓷名品

唐山陶瓷名品主要包括白玉瓷、骨质瓷、玉兰瓷、白兰瓷和铁结晶釉艺术瓷。

1.白玉瓷

1964年,唐山陶瓷研究所在轻工业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试制“赶日瓷”,定名为“白玉瓷”。唐山陶瓷研究所改变了北方常用的氧化焰烧成方式,采用还原焰,使用了唐山陶瓷公司设计组设计的新器型、新画面,制品达到了日本则武牌瓷器的水平,当年在广交会上受到外商的好评。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答谢宴会上,使用了三瓷厂应急生产的冰淇淋杯,并特请该厂厂长赴宴。1989年,白玉瓷获国家质量银牌奖。1991~1993年,白玉瓷产品多次在全国日用瓷质量检测获总分第一。

2.骨质瓷

骨质瓷亦称骨灰瓷、骨瓷,是瓷器家族中的精品。1959年,唐山陶瓷研究所进行了利用鲸鱼骨研制骨灰瓷的探讨性实验。1960年唐山陶瓷研究所又进行了利用猪骨研制骨灰瓷的试验取得成功。1964年,唐山第一瓷厂研制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套异玲形咖啡具,填补了中国高档骨瓷产品的空白。1965年,第一瓷厂投产唐山第一代绿骨瓷。1966年出口40套橄榄形咖啡具。1974年注册品牌“绿宝石”并以“庆典”牌商标出口。1975年部级鉴定,使制品再上了一个台阶。1978年,轻工业部下达了“高级成套瓷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研究—骨灰瓷中试”项目,陶瓷公司由李鸿凯、林铁良、金秀萍、王淑英、王贺勤等人开始此项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研究中断。1979年,在陶瓷研究所的配合下,第一瓷厂研制出新一代骨瓷,瓷质洁白,启用商标“红玫瑰”牌。1991年,第一瓷厂成为轻工业部样板工程第一名,相继三次在全国评比中获日用瓷唯一A级产品称号,被指定特制了国家50周年庆典用瓷,1997年为香港回归、1999年为澳门回归制作了特区庆典用瓷,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用瓷。唐山的骨质瓷生产已从专业车间、分厂发展为独立的瓷厂和公司。如今,唐山骨质瓷在世界骨质瓷生产领域已占有重要地位。

3.玉兰瓷

1980年,玉兰瓷由唐山陶瓷研究所试制成功,被誉为“脂润霜凝浴芙蓉,玉肌冰肤洁无瑕”。玉兰瓷刻坯瓶灯的灯罩壁薄如纸,在灯光照明下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关灯之后画面隐去,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方法是利用刻坯与堆填技术造成瓷面不同厚薄,因而对灯光透过出现不同明暗而显示画面。另一种装饰方法是内外画相结合,如《听琴》的两个人物,一个在外表,另一个在里层,关灯时内画不显画面,开灯后即隐约画中了,很有情趣。游鱼的内外画结合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玉兰瓷釉中引入稀土,还可做成美丽的变色釉,在不同光源照射下能发出灰紫红黄蓝等六七种不同的色光。任何白瓷施用变色釉都无法超越玉兰瓷的艳丽。玉兰瓷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4.白兰瓷

白兰瓷是1984年在玉兰瓷厂推广玉兰瓷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瓷种。由于生产玉兰瓷的生产受到原料滑石来源的限制,技术人员调整了配方,制出了近似玉兰瓷的一个新瓷种,观感柔和细腻、档次更高,被称为“白兰瓷”。白兰瓷餐饮用具玲珑雅致,占领了国内市场,被世人称为唐山日用细瓷的四朵金花之一。

5.铁结晶釉艺术瓷

在唐山的艺术釉品种中,铁红金圈结晶釉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属天目釉系列。天目釉是宋代名瓷,以黑釉、棕釉为多。最为名贵的是曜变天目。斑驳的晶花周围有一圈耀眼的晕色光环,其釉层晶斑厚度约为0.1μm,因受光产生虹彩干涉色,从不同角度可见霓虹般的灿烂。日本收存的三件曜变天目器物均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若干年才向世人展出一次。20世纪70年代,唐山陶瓷研究所开展结晶釉研究工作。1976年,曾研究出了铁红金圈结晶釉,后列入轻工业部科研计划,清华大学介入工作,试验获得成功,被专家认定具有曜变特征,获国家科技金龙发明奖、国家发明四等奖、中国发明协会金奖。作品被中南海收藏,在香港展出时被誉为“可遇不可求的国宝”。

如今,唐山已有多家研制出铁红结晶釉作品,其中以玉春瓷艺的成就最著名,制品包括铁红金圈结晶在内的曜变天目和各色多种晶型的系列制品,前无古人,美不胜收。葵花黄、金星、金银圈、金钱花、铁锈花、玫瑰红、三色环等釉晶花大者直径超过50mm,变化万千,耐人寻味。历史上虽然偶然出现过,今天可以用科学手段和工艺数据控制,使之不断丰富。铁结晶釉艺术瓷代表了当代天目釉的研究水平。

九、浙江龙泉青瓷名作

几十年来,龙泉青瓷荣获国家、省(部)、国际博览会等的优秀作品有220余件(套),主要有以下代表作品。

1979年,获部优产品奖18件作品。邓白的《七号大双牡丹瓶》,叶宏明、李怀德的《凤鸣壶》,高建新的《坐岩观音》、《一号弥陀》、《三足熏炉》,李怀德的《大穿耳方口瓶》、《新龙虎瓶》、《特大开棠八角瓶》,杨永祥的《八仙像》,徐朝兴的《七线尊》、《特大牡丹瓶》、《阴花天球瓶》,夏侯文的《大众瓶》,冯罗铮的《大梅瓶》,林调元的《四号梅花玉壶春瓶》,韩江渔的《四头双龙》茶具等。李怀德、徐朝兴的《哥窑》51cm迎宾挂盘,产品典雅、端庄,纹片匀称,粉青釉色滋润,被誉为当代“国宝”。

1980年,毛松林、李怀德、徐朝兴等的龙泉窑1.3m迎春大花瓶,产品既保持传统艺术特色,又体现当今时代气息,工艺技术达到当代国内先进水平,获省优质产品奖和国家经委金龙奖,并送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陈列。1992年有2件产品由省人民政府选送日本静冈县作为浙江与静冈缔结友好关系十周年纪念品,陈列于日本静冈县博物馆。

1982年,韩江渔的九头蝴蝶茶具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一等奖。毛松林的45头金鱼西餐具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一等奖,产品制作采用传统浮雕工艺,施以梅子青釉色,使之釉层厚处葱翠碧绿,釉层薄处青中带白,微露白筋,盘面滋润夺目,被专家们誉为“艺术瓷日用化的代表之作”。

1986年,徐朝兴的龙泉窑33头云凤组合餐具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一等奖,日用瓷总分第一,摆在桌上既是实用餐具,又似一朵朵美丽的青色荷花,造型新颖别致,为日用瓷艺术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毛正聪、叶宏明的《哥窑》61cm大挂盘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总分第一名,产品造型规整、古朴、庄重、典雅、大方,冰裂纹与水波纹混合装饰,内外纹片景象自然,釉色晶莹无瑕。后毛正聪又制作70cm《牛纹哥窑》大挂盘,创哥窑挂盘大件之最。毛正聪的《哥窑》30cm腾龙艺术挂盘,作品以冰裂纹、鱼子纹的自然纹片为题材,采用“象形开片”技术和手法,烧制组合成一条纹片细小而又活生生的飞腾蛟龙,富有艺术感和自然感,由省人民政府赠送邓小平收藏。

1992年6月,毛正聪、杨亚人(国务院办公厅)设计、卢伟孙制作的哥窑7寸艺术挂盘,造型以哥窑纹片瓷为基础,装饰紫光阁建筑图案和“中南海纪念”5个清晰富有纪念意义的字,被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审批定为国家赠送外宾的礼品瓷。

1994年,卢伟孙的《冬的思绪》获全国陶瓷工艺美术设计一等奖。作者寻求青、白的和谐统一,将不同的原料泥绞胎进行手拉坯成形,然后施以青白结合瓷釉,取得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这一作品从胎釉配方,加工成形,造型装饰都突破传统,是青瓷艺术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

毛正聪、张守智(中央美术学院)、郭春田(省日用轻工业公司)、杨永祥等设计的紫光阁陈设瓷,有紫光盘、紫光瓶、朱雀瓶、武成尊、蒜式瓶、大小鲜花钵等8个品种5l件,并有瓶、盘垫5件,被选入紫光阁陈列。夏侯文的《哥弟生辉》—色胎绘画瓷盘,是用不同的胎料、釉料首创的色胎绘画艺术瓷盘。

十、河南钧瓷

1956年10月,仿宋蓝钧,有桃尊、观音瓶、穿带瓶等产品获得成功,经上海、广东、青岛口岸订货2000件,销往苏联、日本、印度、法国、德国等38个国家和地区。

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把钧瓷作为礼品赠送有关国家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选用钧瓷《狩耳尊》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1984年,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禹县钧瓷工艺二厂的钧瓷分别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宝光”、“宇宙”、“瑰宝”牌。同年3月,禹县国营瓷厂的“宝光”牌钧瓷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9月,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的“宇宙牌”钧瓷和禹县钧瓷工艺二厂的“瑰宝”牌钧瓷双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1997年6月,“中国钧瓷珍品展”在日本举行。同年,由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烧制的特大钧瓷珍品《豫象送宝》作为河南省人民政府迎香港回归的贺礼被安放在香港会展中心。

2004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受韩国总统金泳三邀请,赴韩国进行陶艺交流并举办展览,并将钧瓷《益兽瓶》赠与金泳三。

2001年9月,禹州市金阳钧窑“华夏钧鼎”烧制成功,制品高230厘米、直径150厘米、重150千克,成为当时最大的钧瓷作品。

2003年,晋佩章被国家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河南省评为河南省钧瓷艺术特级大师,并被尊称为“钧瓷泰斗”。同年7月“钧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批准。

2004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了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选出钧瓷珍品90件,精品636件,实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恢复钧瓷生产以后,由权威机构进行的首次钧瓷级别评定。

2007年,禹州御钧斋文化有限公司创制的钧瓷“九龙宝鼎”被收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鼎高1.36m,口径1.03m)。

十一、秘色瓷的发现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的《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的《候鲭录》、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账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证实“秘色瓷”是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陕西的唐墓里曾出土过八棱瓶,故宫的学者在越窑的遗址也采集到八棱瓶。杭州的吴越国钱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丰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还有一件贴着金银箔装饰的盘子,行话叫做金银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这种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1mUlFUEnBRMOlggnOlyWH8ZrG+Xbnkj8f/ZoiR948lTL7Mgjgkt2BI0LxcH7wR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