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古代名窑的恢复与发展

1957年,轻工业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并提出首先恢复浙江龙泉窑和河南汝窑。以后又逐步恢复了钧窑、耀州窑、北宋及南宋官窑、建窑、定窑、磁州窑和越窑青瓷等,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所发展,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一、龙泉窑

龙泉窑是继南方青瓷越窑体系的上虞、余姚“秘色瓷”和婺窑、瓯窑的发展,而成为宋代青瓷的著名产区的。南宋中期以后,成功烧制出“梅子青”、“粉青”青瓷,成为龙泉风格的代表,进入鼎盛时期。龙泉窑盛于宋元,衰于清代,前后共约七百余年,以其制瓷工艺的创造成就成为中国制瓷史上仅次于景德镇的历史名窑。

195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了龙泉窑恢复委员会,由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周仁、轻工业部工程师李国桢、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邓白、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谦等专家和龙泉产区老艺人李怀德、李怀川等组成工作集体,使失传300多年的名瓷在上垟龙泉瓷厂烧制成功。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上垟总厂为中心、多家分厂的现代青瓷产区。青瓷产品在国庆35周年时入选为国务院紫光阁、武成殿的陈设品。

近年来,瓷艺生产规模的小型化带来了品种的多样化。手工辘轳成形的恢复提高了青瓷艺术的造型品味。燃气梭式窑的普及促成了“粉青”、“梅子青”、“仿哥”、“仿官”、“豆青”等名贵釉色的恢复和提高。当代青瓷不但再现了“紫口铁足”、“朱砂底”、“贴花”、“出筋”、“飞金”等与釉质造型融为一体的传统装饰语言,还创新、发展了哥弟窑绞胎泥纹片瓷,铁、铜着色元素绞胎和越窑风灰釉跳刀装饰等多种工艺创新作品。

当今,龙泉青瓷跨越式的进步得到了古陶瓷界和艺术界学者的高度评价。龙泉县政府把龙泉青瓷立为支柱产业,引导广大陶工立足本土文化,开发青瓷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有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等。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龙泉市申报龙泉青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6年后,龙泉县提出龙泉中兴计划使龙泉青瓷进一步获得发展。

二、汝窑

汝窑是我国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一。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今开封),汝窑被毁,遂之失传。因汝官瓷的烧制时间短,传世佳品极其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0多件。

20世纪60年代初期,故宫博物院开始在河南临汝县考察。半个世纪以来,汝州市博物馆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汝瓷标本。

1984年,在轻工业部李国桢、故宫博物院冯先铭、耿宝昌、王莉英、李辉炳研究员的指导下,国家有关科研部门和院校与汝州市工艺美术瓷厂结合,首先在实验室对河南宝丰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残片进行了全面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汝窑天青釉的呈色机理。经实验室模拟试烧成功之后进行了工业规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历时四年,烧制成功一代瑰宝“汝官瓷天青釉”。1988年8月,通过了由河南省科委和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省级鉴定。

汝官窑的遗址所在一直是中外考古学者的未解之谜。1988年,根据宝丰提供的清凉寺窑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与考古试掘,终于证实宝丰清凉寺窑为汝官窑的窑口,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这个窑口位于宝丰县城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南北长2.5km,东西宽1km。窑址地势平坦,制瓷原料极丰,煤炭、木料、高岭土、釉药就地可取。尤其是窑址附近盛产玛瑙,为汝瓷的特殊色泽提供了丰盛的原料—玛瑙末。所烧青瓷色泽莹润,视如碧玉,有美丽的开片纹。在试掘中出土的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的造型主要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莲花式碗、盂、茶盏托盖器等。

宝丰县清凉寺宋汝官窑口的发现,不仅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瓷窑口,为迄今传世的60多件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发掘了大量的民用汝瓷器。更为可贵的是,该窑口是一处宋、金、元以来烧造历史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重要制瓷场地,规模非常宏大,整个面积达87万平方米,窑具、瓷片堆积一般在2~3m,最厚处可达6m以上。

2001年10月,汝州市承办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暨汝州市首届国际汝瓷研讨会。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汝州市申报的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目前,汝州已拥有以朱文立、孟玉松、陈松江主导的朱氏汝瓷厂、玉松古瓷厂、美华汝瓷厂等20余家企业。

三、钧窑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徽宗(公元1101~1125年)时钧瓷成为御用珍品,在禹州市“古钧台”附近的八卦洞设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窑·钧瓷”。钧窑对南方产区有很大影响,如江苏宜兴的宜钧、广东石湾的广钧和江西景德镇铜红釉系的釉里红、郎窑红、祭红、钧红等都受益于钧瓷的传统工艺。

钧窑原产地在禹州神垕镇。20世纪50~70年代,有关部门对钧窑历史遗址进行了考察和重点发掘,恢复了钧瓷传统工艺并发展了当代钧瓷艺术瓷的生产。

50年代,神垕镇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主任刘保平和从外地请回的钧瓷老艺人卢广东率先试验烧制钧瓷,到1956年终于试验成功,恢复了钧瓷生产,并通过上海、广州、天津、青岛口岸小量出口到日本、法国、德国等地。随后,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和公私合营豫西瓷厂也先后请回钧瓷艺人卢广文、郗杰、王喜娃、卢正兴等试烧钧瓷。1957年,轻工业部批准投资筹建钧瓷试验厂。1958年4月,建立地方国营禹县钧瓷厂,在河南省轻工业厅李志伊等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一步开展对传统钧瓷的试验研究,以煤为燃料,在倒焰窑中用还原焰烧成了窑变钧瓷。

1961年,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陶瓷委员会,对“月白”、“钧红”、“钧花”、“天青”等名贵釉色的研制取得了新的突破。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70年代中期山东淄博陶瓷研究所分别对宋元时期的钧窑进行系统研究证实,钧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分相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方法证实了钧瓷釉产生浮光的真正原因,解开了“钧不成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特色之谜。钧瓷工艺不但在艺术上有特殊地位,而且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70年代后,钧瓷烧制工艺有了较大提高,传统钧瓷生产进一步发展。

1991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成立。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禹州市申报钧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目前,禹州市钧瓷生产企业已达80余家。钧瓷研究所、孔家窑已成为禹州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代表人物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等。

四、耀州窑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青瓷具有代表性的民窑,窑址在现在的铜川市。铜川属于古雍州,旧称同官,隶耀州辖治,故称耀州窑。耀州陶瓷创烧于唐,烧造白瓷、黑瓷、青瓷、红绿彩、唐三彩,几乎囊括了唐代制造陶瓷工艺之大成。五代青瓷趋多,并首次出现为皇家官府专用的“官”字款瓷。宋代因倒焰式马蹄窑燃煤技术在此率先成功,推进了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周围八十里范围内的立地坡、上店、陈炉镇、塔坡、玉华村等作坊群窑业的发展,主产刻、印花青瓷,曾进贡皇家,又远销外洋,达到全盛时期。元时遭到兵火毁灭,黄堡镇南北沿河十里窑场毁于一旦。后世唯有陈炉镇民间黑釉、化妆土铁锈花、蓝花瓷延续下来,青瓷均废。

1951年,陈万里先生考察河南修武当阳峪窑时,在村头破败不堪的窑神庙前发现了立于宋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基建工地出土一批刻花青瓷,故宫博物院作了现场调查处理。1954年8月19日,陕西彬县的拾柴孩子张留留和村民强夏季在山洪过后的洪龙河岸上,发现了54件十分完整的青瓷窖藏。1959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家广先生针对当时耀州瓷的三大发现,派该所泾水队队长唐金裕率队赴铜川,收获瓷器和标本八万余件片,于1965年出版了《陕西铜川耀州窑》专著。

1974~1977年,李国桢等在铜川苦研三秋,使失传800余年的耀州窑青瓷得以恢复。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黄堡镇遗址建立了保护区,并建立了耀州窑博物馆。

1988年初,耀州窑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04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向文化部申请将耀州窑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得到批准。“耀州窑传统工艺”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首批18个项目中唯一的陶瓷类国家试点项目。

2006年,国务院第18号文件颁布“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任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孟树锋大师为“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

目前,耀瓷生产有铜川市陶瓷研究所、陈炉陶瓷厂、市艺术陶瓷厂、文物复制厂和数家民营作坊。

五、宋代官窑

宋朝有两个官窑,一是北宋“汴京官窑”,另一是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于徽宗时期(1111~1125年间)设在宋京都汴京(今开封),由于地理情况原因至今未发现窑址。南宋高宗迁都杭州,在修内司设窑,后又在乌龟山一带设“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南宋官窑遗址在20世纪初被发现,50年代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窑址进行初步小规模试掘,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规模较大的发掘,发现龙窑和作坊遗址。1992年在郊坛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将青瓷烧制工艺中的釉面开裂作为装饰手段加以发挥,构成疏密有致的宽窄纹片,并涂以浓茶汤和没食子等高单宁含量的液汁,形成“金丝铁线”,自成天趣,树立了我国青瓷纹片质美的典范。南宋官窑的青瓷器保存者甚少,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有少量珍藏。

南宋官窑青瓷器的制作技艺随着南宋王朝的消亡而失传,古籍文献均没有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轻工业厅翟翕武提出恢复杭州南宋官窑的生产。1963年,省轻工业厅和浙江美术学院共同编制了“恢复杭州南宋官窑研究项目”,报请省科委立项。1964年初,浙江美术学院邓白与工艺美术系师生到乌龟山实地考察,收集郊坛下南宋官窑的遗物和实物;叶宏明负责生产工艺、邓白等负责产品设计、曹鹤鸣负责组织联系;在浙江美术学院内建造了一座1m 3 的小型试验倒焰窑,开展研究和仿制南宋官窑瓷器。同年9月,试制出一批仿南宋官窑青瓷样品,后因“文革”冲击使试制被迫停止。

1971年底,省一轻局继续开展“恢复南宋官窑项目”的研究。197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局拨款5万元,试制继续在浙江美术学院进行,另建3m 3 倒焰窑。同年6月,叶宏明与萧山瓷厂厂长边坤永、副厂长富顺贤和蒋介权等在萧山瓷厂也继续恢复南宋官窑青瓷的仿制。1976年,萧山瓷厂仿制成功官窑青灰釉青瓷和月白釉青瓷。1978年7月,省轻工业局在萧山瓷厂召开了仿南宋官窑青瓷鉴定会。同年,浙江美术学院高建新、李松柴、陈松贤、冯罗铮等也研制成功南宋官窑青瓷。1981年,杭州瓷厂(由萧山瓷厂改名)仿制成功粉青釉官窑青瓷。1987年,叶宏明和杭州瓷厂边坤永、叶国珍等研制成功金丝开片官窑青瓷;叶宏明、边坤永等人研制成功官窑莹青丝纹片釉瓷。1991年,叶宏明、叶国珍、边坤永等完成的仿制南宋官窑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003年,叶宏明、叶国珍、杨辉等完成的纳米氧化铝改性官窑青瓷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981年,国家投资研制恢复北宋官窑,在开封市设立研究单位。期间,河南钧瓷名艺人卢正兴应聘去开封工艺美术试验厂参加试验,经过4年的努力,于1984年试验成功,使失传800余年的官窑重放异彩,产品通过专家鉴定。

六、建窑

建窑是宋代名窑,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县境内,以烧造黑釉茶盏著称于世。建盏胎重如铁,釉色绀黑,斑纹变幻而自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宋朝斗茶风气盛行,建盏为首选用器。皇室曾将建盏作为御前赐茶专用茶盏。建窑兴盛于北宋,至元代即已衰落乃至废绝,至今工艺已失传700多年。日本称建盏为天目茶碗,举办茶道时天目茶碗代表最高级别的茶具。

197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健鹰教授的倡导下,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与建阳陶瓷厂对建窑兔毫釉品种进行恢复研究,1981年通过成果鉴定。1983年,南平第二瓷厂研制成功银油滴。1988年,南平美术陶瓷厂开发出釉面呈黄色晶点的油滴系列产品。

近年来,南坪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成功仿制银兔毫,创新出虹彩天目。1994年,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李达工艺师成功恢复了国际陶瓷界公认的宋建窑绝世珍品鹧鸪斑(即建窑国宝级油滴)建盏,作品鹧鸪斑建盏分别被国务院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珍宝馆馆藏。

对宋建窑液液分相釉的科学探索开辟了我国当代陶瓷科学与艺术研究的新的领域。

七、定窑

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古代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所产瓷器称“定瓷”。定瓷的烧制始于唐,兴于北宋,衰落于元代。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唯有定瓷是白瓷,其他均为青瓷。定瓷的特点是胎质紧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此外还有紫定、黑定等诸色。定瓷生产鼎盛时期在北宋政和、宣和年间,宋金之战,定窑毁于战火。定窑在生产史上成功发明了“覆烧工艺”,是中国北方烧造瓷器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

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问及定瓷情况。1975年,国家拨专款成立了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和曲阳定窑瓷厂,但因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就相继转产。

1986年,陈文增被选为曲阳县定瓷厂(原地区厂)的厂长。1988年,在河北省建华玻璃厂创建定瓷车间,使定瓷产品逐渐形成系列。1992年7月,陈文增、和焕、蔺占献等六人创建曲阳定瓷有限公司,使定瓷科研与生产进入了发展时期,恢复发掘生产逐步进入正轨。30余年来,陈文增等人已写成《定瓷工艺秘要》、《定瓷工艺美术研究》、《定瓷史话》等多种书籍和论文。2004年5月,陈文增著述的45万字《定瓷研究》一书出版。

八、磁州窑

河北省邯郸是自北宋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民窑—磁州窑系的中心。磁州窑因其主要窑场位于磁州而得名。磁州窑陶瓷以黑釉和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主要以白地黑花、刻划花、铁锈花装饰艺术为特点,突破了宋代五大名窑单色釉的局限,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开拓了中国北方瓷绘艺术的美学新境界,并为之后的元青花、彩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初,彭城镇成立中国第一个磁州窑陶瓷研究所,在陶瓷专家叶麟祥、叶广成的组织下,集中老艺人吴兴骧等人开始了恢复工作。50年代中期,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健鹰教授为指导的师生班组,磁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与叶广成协作,在学习磁州窑艺术传统、研究生产工艺和技法的基础上开发创新作品。为恢复发扬磁州窑的艺术传统,叶广成所长先后将工艺美院李允忠、魏之愈、刘珂,河北省轻校姚国元、任双合、韩修竹、段天纯等调进产区,与磁州窑艺人科研人员丁德、刘忠鸿、魏洪斌、佟步章等于60年代末至80年代在陶瓷研究所和中国磁州艺术陶瓷厂,组建磁州窑艺术与科研创作集体,在系统研究总结磁州窑艺术与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首创邯郸花釉,研究刻花,发展了磁州窑装饰艺术,带动了近代北方唐山、淄博产区花釉艺术瓷的发展,并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工程陶瓷—壁画工艺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80年代,邯郸市磁州窑研究会成立。随后,磁州窑艺术家刘立忠、闫保山、孙秀清等在长年研究磁州窑深厚功底的基础上新作不断涌现。峰峰矿区成立了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开发了盐店遗址,成立了磁州窑博物馆。

1996年,磁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器盛于唐、五代,衰落于北宋末年,失传近千年。越窑青瓷遗物遍及世界各地,制瓷技术对各国陶瓷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越窑主要窑场在浙江余姚、慈溪、上虞一带。唐代称越州窑,简称越窑。越窑青瓷是全国最早出现的瓷器,迄今约有1900多年的历史。

1981年,浙江省轻工业厅下达了《仿越窑青瓷研究》的项目,由上虞陶瓷厂承担试制任务。为此,上虞陶瓷厂专门成立了仿越窑青瓷研究小组,在上虞县文物管理所和故宫博物院,上海、南京、浙江、江苏等地博物院(馆)的支持下,1983年10月,终于成功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生产,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产品除内销外,还销往日本、欧美、东南亚诸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受到普遍赞赏和喜爱。

到1995年,已仿制出从汉代到宋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越窑青瓷代表作品有四系罐、鸡头壶、羊尊、蛙盂、辟邪、羽觞、羊形插座、扁壶、熊足砚、龟水注、龙柄凤头壶、香熏、鼎式炉、虎子、虎枕、碗、盘、盏等50多个品种。蛙形水盂的蛙头仰首,四肢似在水中游,形象逼真。鸡头壶的头与把手相对,实用美观。插烛照明狮形烛台威武之态,含有“辟邪”之意。跪地仰视青瓷羊象征吉祥如意。羽觞是饮酒之器。青瓷羊、狮形烛台已被编入《中国陶瓷》(画册)丛书《越窑》分册。此外,还创作、研制出了花钵、九连盘餐具等现代产品。

十、婺州窑

婺州窑开始烧造的年代在东汉或更早,窑场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产地主要集中在金华、武义、东阳和义乌等地,因古时金华为婺州,这一地区的窑址统称为婺州窑。西汉时期,婺州的窑场不断增加,规模庞大。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瓷器。六朝时婺州窑得到很大发展,唐宋鼎盛,元明渐衰。自汉至明,婺州窑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瓷窑历史中是罕见的。婺州窑具有三个世界之最,一是三国时创造了釉下褐彩装饰技术,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先发明的彩瓷;二是西晋末期发明了化妆土装饰工艺,为我国陶瓷工艺史上最早运用化妆土美化胎体的技术;三是唐代创烧成功乳浊釉窑变瓷,比“钧窑”至少早一百年。

婺州窑的研究与恢复的历史很短。2004年,陈新华主持并成立了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2007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提出的“传统婺州窑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被列入浙江省重点科技项目。2007年9月,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华市少儿图书馆共同组织的“陈新华传统婺州窑烧造工艺认证会”在金华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陈新华烧造的器物造型、釉色、装饰、烧造工艺等传承了婺州窑的精髓,在发扬传统婺州窑工艺技术上既有传承又有新的突破,对婺州窑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会上签发了对陈新华传统婺州窑烧造工艺的认证书。

2009年8月,方益进创办的金华市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被良渚博物院确定为良渚文化陶瓷类产品及其系列开发、生产独家合作商之后,所开发的古婺窑火玉青瓷为特色的良渚文化陶瓷系列产品成为了良渚博物院中最受参观者喜爱的纪念品。之后,又先后和浙江省博物馆、西湖博物馆达成了陶瓷类衍生品开发合作意向,并与台湾高雄陶瓷艺术家刘钦莹建立技术合作。

2009年12月,由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与金华市陈新华陶瓷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婺文化理论研讨会暨2009年年会,与“婺州窑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浙江省青瓷精品展活动在金华举行,会上呈送了《武义婺州窑文化村可行性报告》,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筹办婺州古瓷博物馆,保护和宣传婺州古瓷;二是筹建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定期举办陶瓷文化研讨会;三是恢复婺州古瓷武义窑的生产,期望为婺州窑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婺州窑的复仿品频频获奖,但产业发展规模小、研究队伍力量弱。目前,金华地区也只有两三家单位在研究、制作婺州窑瓷。

十一、登封窑

登封窑是中国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曲河镇,又称曲河窑。登封窑始烧于唐代晚期,北宋为繁盛时期,终烧于元代。主要品种均以白釉为地,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和白地黑花等,以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主要器型有碗、瓶、罐、壶、灯、枕,以瓶最为突出,次为枕。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珍珠地刻划花双虎瓶、日本出光美术馆的白地刻划花执壶均为登封窑的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对登封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勘探和研究。2006年底,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开始登封窑的研究与恢复工作。2008年10月,中国“登封窑”古陶瓷复仿制品鉴定会在河南登封召开,陶瓷专家对复仿的登封窑珍珠地刻划花、白地刻划花、嵩山钧瓷等产品给予了肯定,认为复仿制品从器型、胎色、釉质到装饰效果都达到了宋代同类标本的水平,体现出了宋瓷淡雅、沉静、秀美的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0年9月,登封窑的技艺人员在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展示了他们的制瓷与装饰技艺,吸引了大批陶瓷工作者的观摩和赞赏。 K2l0i7lbtyQTt0dMJGP+ja5pRUucTrzglGS3Y8f5cmnnDCwVdl29UWa26+ORVo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