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陶瓷教育、人才培养与科研设计

陶瓷工业的发展与现代化,既离不开工艺技术和装备,更需要有一大批工艺技术人才、工业应用人才和艺术创作人才。人才的培养对于事业的继往开来和发扬光大是至关重要的。现代陶瓷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达成的。本节将对百年来这两类教育机构及其专业的设置和主要的科研设计院(所)等分别进行记述。

一、中国陶瓷教育发展概述

1949年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多是欧、美的教学制度,走的是通才教育的道路。如化学工程系只设立一个化学工程专业,它覆盖了化学方面的所有专业。特点是基础知识比较宽泛扎实,专业课程较少,以适应化学各行业人才的需求。所以,从事陶瓷行业的技术人员几乎都是化学工程系的毕业生。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改造。1952年,范围内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按照专业重新合并构建,成立新的院校。以江苏南京地区为例,将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大专院校中的文科和理科合并到南京大学,工科合并后成立南京工学院,还将某些相关的专业合并成立了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南京水利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医学院和南京药学院等院校。同年,教育部和国家各有关部委确定设立硅酸盐专业的院校有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的水泥和陶瓷专业)、华南工学院(化工系的陶瓷和水泥专业)、天津大学(化工系的耐火材料专业)和华东化工学院(玻璃专业),要求当年开始招生。1954~1956年,苏联专家来华指导。1954年,培养出首批工业用瓷专修科毕业生。1958年,培养出第一届陶瓷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后又陆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些本科生在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甚至特种陶瓷等领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57年,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

1961年,南京化工学院、天津大学、广东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开始编写《陶瓷工艺》、《硅酸盐物理化学》、《硅酸盐热工设备》和《硅酸盐工业机械设备》等8本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集中全国有关院校的专业教师通力合作编写而成的第一轮统编教材,解决了有、无问题。1962年审定了《硅酸盐教学计划(草案)》,这是在苏联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各院校的教学经验归纳而成的统一教学计划,还制订了《硅酸盐物理化学》等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大纲说明书(草案),要求解决教材的质量问题。1963年,制订了编写专业教学参考书及辅导用书的规划草案,讨论了教材编审中的共性问题。这批教材直到1975年以后才陆续出版。

1966年,学校停课。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1982年恢复学位制度。

我国近代陶瓷教育始于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等主要产区。

1905年,熊希龄在醴陵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为百年湖南陶瓷的兴旺奠定了基础。

1906年,张浩与康达合作在江西鄱阳创办中国陶业学堂,为景德镇陶瓷生产培养技术人才。1912年,成立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15年更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次年设分校于景德镇,定名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这是景德镇最早的陶瓷教育机构。1946年7月24日,汪璠等人筹建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1952年9月,全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在华东化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和天津大学等院校设置了硅酸盐系或硅酸盐专业并对其专门化进行了划分。1958年,浙江大学化工系设置硅酸盐专业;清华大学新设置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并开始培养研究生。1958年成立的一些隶属于轻工业系统的高等院校,如北京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也都设置了硅酸盐专业。

目前,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学科的划分,原来的硅酸盐专业归入工学类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二级学科)。全国设置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50所以上。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也先后创办了省、区级陶瓷中等专科学校及技工学校,形成了高等院校、中等专科、技术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工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陶瓷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陶瓷事业的恢复发展离不开前辈、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耕耘。一代宗师们为重振瓷国,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独到的手工技术、宝贵经验、各门派技艺之长传授给下一代艺人,一代名师又将他们的积累承传给青年一代,为当代陶瓷产区培养造就了众多的名师和技艺人才,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949年后,我国发展了现代陶瓷艺术教育事业,改变了漫长历史进程中发源于农耕社会手工业时代,一直沿袭着的古老的家庭作坊条件下,父传子、师徒承传,世代相袭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系统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除了这两所院校以外,随着南北方陶瓷恢复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四川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也相继开办了陶瓷美术专业。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如唐山、宜兴、长沙、景德镇、广东、湘潭等也先后创办了省、区级陶瓷中专、技工学校,在结构上形成了高等陶瓷美术院系,中等陶瓷美术、技术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工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除学制专业教育外,各产区、窑口还选送艺人、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和专业培训。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为当代中国陶瓷产区宏观发展,科研、创作的人才建设上提供了资源基础,并已在中国陶瓷事业中发挥着骨干优势。

另外,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于继承和发展地方瓷雕技艺传统基础,加强现代雕塑基础训练和艺术理论教学,对工艺瓷雕开发创新,提高产品工艺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受到企业和兄弟产区首肯。宜兴产区紫砂工艺厂从50年代初发展至改革开放后,多年来在紫砂艺徒培训中不断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机制,为产区职业教育树立了典范。

二、主要高等院校简介

本节简要介绍在传统陶瓷行业(陈设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电工陶瓷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著名的7所高等院校。

1.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1988年改为现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广东工艺局。这些院校是我国南方早期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全国34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划线的高校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我国著名的陶瓷窑炉专家刘振群曾任该校校长。毕业生遍布珠江三角洲和全国各地,成为陶瓷行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与新型材料、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3个本科专业,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等6个研究生专业和材料工程1个工程硕士专业,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2.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是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著名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时代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材料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期开办的矿科、窑科和机械科。1943年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设立硅酸盐工学专业、铸造专业、金属防腐专业和金属物理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0年12月在原材料学科各专业基础上组建,现是湖南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实验条件好、学科建设领先的院系之一,是湖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湖南大学“985”工程项目参加单位。材料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

3.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成立南京工学院。1958年化工系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设有专业方向为电瓷的陶瓷专业,许多毕业生成为新中国电瓷行业的企业领导和业务骨干。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2001年5月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渊源于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学化工系。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专业系6个,实验中心1个,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是国内著名的学科点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是一所在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著名学府。其中的武汉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58年9月由建工部组建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后几度搬迁,曾先后改名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和武汉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同时还是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校之一。学校在新材料、硅酸盐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技术、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3年4月10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高校排行榜上,武汉理工大学依靠它强劲的实力跻身亚洲百强。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等本科专业。在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五。

5.景德镇陶瓷学院

我国第一所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原轻工业部部属学院。1955年11月6日,文化部创办的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开学。1957年5月21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江西省陶瓷学校。1958年6月,江西省陶瓷学校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学院,专门培养高级陶瓷人才,成为当时我国最重要的陶瓷教育中心。

景德镇陶瓷学院以陶瓷学科为中心,设有陶瓷美术(含陶瓷设计、陶瓷雕塑)、陶瓷工艺、陶瓷材料、陶瓷机械、陶瓷工程等多系科的综合性学院。学院地处传统陶瓷文化产区,发展很快,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为景德镇乃至我国陶瓷产区的发展,在艺术、科研、生产的人才建设上,提供了资源基础,在当代中国陶瓷事业发展中,显示出骨干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陶瓷产业经济的兴旺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院规模在迅速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给学院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已过万人。仅陶瓷美术学院在校学生已发展到数千人。学院朝着多学科陶瓷大学方向发展。最近几年,学院与欧美国家、日本、韩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关系,互派教授讲学和互送学生留学,吸收外国陶瓷教育经验,结合中国陶瓷的具体实际,逐步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陶瓷教学向传统与现代多元化方向发展。学院建立了中国国家日用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广东佛山南庄建立了华夏建筑陶瓷研发中心,改变了产区从事科研、艺术和企业管理人员成分和素质,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发展潮流的领衔人,在中国现代陶瓷与艺术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6.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隶属于轻工业部。1970年内迁到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58年创建,时称硅酸盐系,赖其芳和游恩溥分别出任系主任和硅酸盐教研室主任。专业方向为日用陶瓷、日用玻璃和日用搪瓷,是当时轻工业部属院校中日用硅酸盐专业教学、科研力量最强的院系。1993年改名为材料工程系。2001年定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全部3个二级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可招收工程硕士、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方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本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美术学院从北平国立艺专转为学院后,设陶瓷专业。延制陶瓷科。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导下,中央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学院两个工艺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置陶瓷美术设计系。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内集中了国内和从日本、法国、美国回来的著名专家教授,如祝大年、郑可、高庄、梅建鹰和郑乃衡先生,他们带回了国外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陶瓷文化传统和陶瓷发展的实际,在探索陶瓷艺术教育道路上,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中央美术学院从原北京国立艺专于1950年转为学院后,1951年美院陶瓷科首届招生(54届),在教学期间,走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完成了1953年国家下达的“建国瓷”设计监制,1954年与景德镇艺人交流合作完成中国陶瓷艺术对外文化交流创作任务,在景德镇瓷艺传统恢复、促进创新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筹备、建立,培养了专业师资。

原轻工业部直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于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为兄弟艺术院校筹建陶瓷美术教育专业(西安美院、厦门工艺美校、鲁迅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培养了专业进修教师,先后将本科60届至64届毕业生输送到全国各省轻工厅局任陶瓷美术干部,主管地区陶瓷美术计划管理工作和产区研究所进行创作、设计、研究,及地方院校任陶瓷美术教育专业教师。8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陶瓷工业生产发展对设计专业在人才上的需求,曾把教学重点放在日用陶瓷上,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向。多年来,在南北方产区景德镇、醴陵、宜兴、淄博、邯郸、唐山产区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在完成国家用瓷、设计开发中国现代旅馆业用瓷和推动产区企业发展旅馆业用瓷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完成专业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学任务的同时,为提高产区艺人、设计师的文化艺术和专业素质,自1959年开始举办全国陶瓷美术培训班,30多年来在本院和产区举办陶瓷艺术设计、陶瓷造型、陶瓷装饰、陶瓷雕塑、陶瓷工艺学与制釉,以及紫砂造型与装饰等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超过千余人,不但在陶瓷创作设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部分人都成为所在产区、企业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创作的领衔人。

三、主要陶瓷科研院所简介

陶瓷科研设计机构在研究与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里重点介绍建筑卫生陶瓷、陈设艺术与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工陶瓷、精细陶瓷)及砖瓦行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历史进程及现状。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59年独立建所后,研究领域逐步转向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硅酸盐材料),部署了人工晶体、特种玻璃、功能陶瓷、结构陶瓷和无机涂层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以及与材料研究密切相关的材料组成分析和性能(电学、力学、热学和显微结构)表征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开拓了光导纤维、非晶硅薄膜和快离子导体陶瓷、信息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复合材料等新领域。1999年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后,更加明确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科研国家队中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经过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三期,科技创新能力取得跨越式发展,将成为中科院材料科技创新的核心研究所、国家与地方材料领域重大科技任务(项目)的重要承担者、特种材料及部件的重要研发者和供应者,成为新材料及成套制备技术的重要输出源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成为国内外先进无机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涵盖广、有实力、有影响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2.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陶瓷科学研究所

1954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建立,成立陶瓷研究室,主要从事建筑卫生陶瓷的研究与开发。1959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意见和原建工部的安排,开始筹建特种陶瓷研究室,1960年建立了特种陶瓷研究室(代号451),成为我国最早开展特种陶瓷研究工作的少数几个单位之一。1970年体制下放,特种陶瓷研究部分留在北京;建筑卫生陶瓷部分迁往陕西咸阳,建立陕西咸阳建筑陶瓷研究所(现改名为陕西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工业陶瓷部分迁往山东淄博,建立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现改名为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1971年下放到干校的科技人员陆续回到北京,成立了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所,下设特种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机电热工、耐火材料、陶瓷冷加工和性能测试等研究室。1998年经原国家建材局批准,组建了国家建材局高性能陶瓷及精细工艺重点实验室。随着体制改革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陶瓷科学研究所近几十年来几经易名,历经陶瓷耐火材料研究所、高技术陶瓷研究所等,现名为中国建筑材科学研究总院陶瓷科学研究院。

3.西安电瓷研究所

1956年,在北京电气科学研究院电材室电瓷组的基础上,在南京成立了电瓷研究室。1958年5月,一机部八局通知南京电瓷研究室迁往西安,建立一机部电瓷研究所,并于1958年11月完成全部搬迁,承担行业科研、检测和技术管理任务。1961年,一机部通知电瓷研究所与西安高压电瓷厂合并,对外仍称一机部电瓷所,承担任务不变。

1985年起,西安电瓷研究所与西安高压电瓷厂分开管理,隶属西电集团公司,职责有电瓷避雷器产品及其专用设备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或研制,标准化、科技情报的研究及行业技术服务,绝缘子避雷器产品检测。2009年初,西安电瓷研究所的科研、新产品开发、标准化及行业技术服务职能合并入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

西安电瓷研究所是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36、TC37技术委员会及其五个分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归口单位、国家绝缘子、避雷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绝缘子避雷器分会秘书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唯一国家授权的全国绝缘子和避雷器产品质检中心,是国家科委授权的科技成果鉴定检测机构和国家经贸委授权的产品型号注册单位。

西安电瓷研究所主编出版的刊物有《电瓷避雷器》、《电瓷避雷器译丛》、《绝缘子避雷器标准译文集》、《绝缘子避雷器标准化工作通讯》、《电工陶瓷学会交流会论文集》。

4.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陶瓷行业唯一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部属专业研究所。1954年8月,景德镇政府决定组建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1955年6月,江西省决定该所改为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57年6月,划归江西省轻工业厅管理,改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同年10月又改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65年2月,改名为第一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68年底该所被迫撤销,但保留了牌子。1969年转入景德镇市宇宙瓷厂。1972年7月江西省委批准恢复成立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1978年8月,该所重新隶属于轻工业部,改名为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由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直接领导。1993年更名为中国轻工总会陶瓷研究所。1999年该所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但仍为具有法人资格地位,独立对外开放的技术开发型科学研究所。2000年10月,更名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该所主要承担和从事:日用陶瓷、特种陶瓷、艺术陶瓷、陶瓷颜料、耐火材料、窑炉机电的研究与开发;对全国陶瓷产品及其原材料质量监督抽查与委托检测;标准的制(修)订以及科技信息服务等。设有国家日用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行业归口单位—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全国日用陶瓷信息中心等。

建所以来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完成国家“八五”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2项。

5.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

1970年,由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陶瓷一室、陶瓷原料和热工室的部分人员组建的“陶瓷二队”,先后从北京和河南板桥“五七”干校来到咸阳。1973年12月,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局下文通知,将原“陕西省工业陶瓷厂玻璃陶瓷研究室”更名为“陕西省建筑陶瓷研究所”,由省建材局直接领导,并保持受国家建委建材局所属科研单位的业务领导关系。

1974年2月,陕西省建筑陶瓷研究所向国家建委和陕西省建材局呈报了《陕西省建筑陶瓷研究所设计任务书》,拟定在陕西省咸阳市思源路建设陶瓷研究所,要求两年建成、三年收尾,进行了了生产试验区的设计、规划工作。

1975年5月,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局决定将“陕西省建筑陶瓷研究所”与“陕西省非金属矿研究所”合并,成立“陕西省陶瓷非金属矿研究所”。1977年10月,原国家建材局下文改名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陕西陶瓷非金属矿研究所”,由陕西省建材局代管。1980年,更名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咸阳陶瓷非金属矿研究所。

自1974年以来,从国家的“八五”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先后完成了一大批国家支撑项目、科技部专项项目、省部级项目、标准制订或修订项目。其中“陶瓷坯粉喷雾干燥制粉工艺中试”和“唐山陶瓷厂洗面器生产联动线”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

1985年6月10日,原国家建材局在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建立“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999年,咸阳陶瓷院从事业型转制为企业型,整体进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现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6.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成立于1965年7月3日,地址在西安市南郊三爻村,是以墙体屋面材料及其相关技术为研究开发对象的专业科研设计机构,原名西安砖瓦研究所,1993年改为现名。全国墙体及屋面材料质量监测中心、热能监测中心,全国塘村科技信息网,《砖瓦》杂志社,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生产技术部、信息部、人才培训部,以及联合国资助的中国墙体屋面材料发展中心等均设在该院内,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砖瓦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设计单位。

该院先后承担页岩、黏土及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200多项,设计建成200多条年产1000万块~23000万块的大、中型砖瓦生产线。被国家经贸委授予“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的称号。主编出版的《砖瓦》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99年,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从事业型转制为企业型,整体进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现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7.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的前身是北京建材研究院陶瓷一室,1970年9月,经国家建委批准搬迁到山东省淄博市,暂住淄博瓷厂。1971年8月,确定其研究方向是以陶瓷研究为重点并兼顾玻璃方面的研究。1971年10月7日,正式成立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

1974年2月,从淄博瓷厂搬迁张店。从1977年6月至2000年4月,先后五次更名,即国家建材总局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国家建材部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国家建材局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1985年8月经国家建材局批准更名为国家建材局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1999年7月整体进入中国非金属矿(集团)总公司,2000年4月经中国非金属矿(集团)总公司批准更名为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

2000年12月,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作为发起人的山东中博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山东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注册,后该公司更名为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持有的中材高新股权上移,与北京中材人工晶体院战略重组,有优良资产注入中材高新,开启了改制院所发展的新篇章。

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第十二研究所。1975年,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更名为第四机械工业部一四零二研究所。1999年,更名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二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为我国电子结构陶瓷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涉及有制瓷(75%氧化铝瓷、95%氧化铝瓷、衰减瓷、滑石瓷、镁橄榄石瓷等)、陶瓷研磨加工、陶瓷金属化工艺及机理、电镀、钎焊工艺等各个方面。1957~1958年,苏联专家先后在715厂配制了yΦ-46瓷、yΦ-53瓷等无线电陶瓷材料。1960年,该所全部采用国产原材料并用yΦ-46瓷配方进行了仿制,解决75%氧化铝瓷的制造工艺,提供给各管种所需要的75%氧化铝瓷之绝缘瓷件及超高频器件之管壳和其他装置瓷件。1963年12月,研究解决了 β 型滑石瓷的制造工艺,使其接近苏联BK-92瓷的技术性能指标。1964年,又以1001瓷封件为对象研究解决 β 型滑石瓷与可伐的气密封接工艺。同时采用重量百分比为95.9%Al 2 O 3 ,2.19%SiO 2 ,1.87%CaO配方,制造出氧化铝含量大于95%,机电性能符合要求的 φ 200mm×110mm高氧化铝瓷环。1965年,用烧结粉末法解决了该所生产的。A4配方95%氧化铝瓷的金属化问题,为研制的电真空器件中采用高氧化铝陶瓷制造了条件。1978~1981年,用激光全息干涉术测定陶瓷-金属封接件的热应力。用来无接触式精确测量封接件的热应力及热应力随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情况,指导制定封接件的使用规范。同时还研究掌握了95%Al 2 O 3 瓷活化Mo-Mn金属化法的机理和在金属化烧结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并依据这些理论合理制定了金属化工艺规范。对陶瓷的溅射金属化及其与金属封接工艺进行了研究,制作出高频率、低损耗、高导热、高尺寸精度、低温金属化的陶瓷金属化膜及其与金属的封接件等。进入21世纪年以来,在氮化物陶瓷的制备及其金属化和焊接技术、新型微波衰减材料制备技术、金刚石材料金属化及焊接技术、细晶粒低损耗氧化铝陶瓷制备及其金属化和焊接技术等方向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2002年在京郊密云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等静压陶瓷及陶瓷金属化产品,现已形成年产15万只真空开关管管壳的生产能力。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从事以军用真空电子器件为主的国内唯一的综合型研究所,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研发能力最强的军用真空电子器件核心研制单位。主导产品为各类行波管、速调管、放大管、磁控管、开关管等,广泛用于各型雷达、制导、测控、电子对抗、情报侦察、通讯装备、战略武器及核试验等领域,用户遍及航空、航天、兵器、船总、电子、核工业及部队。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8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0余项,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UWoN8TAr6TPeYi5HzDP3Xaa5XiNYxVWFA2cDNTInFk1D3Em7emjhFmsurg4pM4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