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消化科

一、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机能紊乱症候群,多因暴饮暴食、饮食偏嗜、感受风寒等导致食积胃肠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厌食、嗳腐吐馊、脘腹胀闷、大便腥臭等,治以顺气消食为主,再据机体虚实、积食种类及食积部位辨证论治,常用青皮、陈皮、厚朴、槟榔等中药。

1.三香神仙酒  来源:《清太医院配方》

【原料】 木香9克,丁香、檀香各6克,茜草60克,砂仁15克,酒曲30克,白酒、蜂蜜各适量。

【制作】 前6味研细,加适量蜂蜜调匀为丸,每丸重约9克,每丸用白酒500毫升密封浸泡7日,每日振摇1~2次。

【功效】 健脾开胃,顺气消食。

【主治】 肝气犯胃,脘腹饱满,嗳气打嗝,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2.山楂龙眼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山楂、龙眼肉各250克,大枣、红砂糖各30克,米酒1升。

【制作】 前3味去核、晾干、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红砂糖和米酒搅匀,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益胃,顺气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 老年人腰酸腿痛;过度劳累,全身酸软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头晕眼花;肉食积滞,脘腹胀满,面色萎黄,大便秘结;产后恶露不绝,小腹疼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实热便秘者忌服。

3.苍白二术酒  来源:《临床验方集》

【原料】 白术、苍术各106克,白酒400毫升。

【制作】 前2味切片,置容器中,加清水400毫升,文火煮取300毫升,候冷,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养胃,消胀止泻。

【主治】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腹胀满,泄泻。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30~50毫升。

4.陈皮山楂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陈皮50克,生山楂10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降逆,开胃止呕。

【主治】 脾虚挟湿,消化不良,食少胃满,脘腹胀痛;高血脂,肥胖症。

【用法】 口服。每日2~3次,每次30~50毫升。

5.神曲酒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 神曲10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神曲稍炒热,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消结散滞,健脾暖胃。

【主治】 伤食之脘腹闷胀,消化不良;闪挫腰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6.草果山楂酒  来源:《中国民间百病良方》

【原料】 草果10克,山楂5克,白酒25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燥湿,化积消食。

【主治】 脾虚湿聚,食滞中脘,消化不良,脘腹胀痛,反胃。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内热者忌服。

7.草果陈皮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草果10克,山楂20克,陈皮15克,白酒250毫升。

【制作】 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健脾,开胃消食。

【主治】 消化不良,胃脘闷胀,食欲不振。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注意】 内热者忌服。

8.健脾益气酒  来源:《时方歌括》

【原料】 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甘草、陈皮各10克,制半夏、木香、砂仁、生姜各6克,黄酒1升。

【制作】 前9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理气宽中和胃。

【主治】 脾胃虚弱,气虚乏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呕吐泄泻。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半夏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二、腹胀/腹痛

腹胀/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胀/痛,多因外邪、饮食、情志、血瘀、阳虚等导致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引起,治疗以“通”为主,辨证给予理气、活血、通阳、泻下等疏导之法,常用山楂、丁香、厚朴、九香虫、吴茱萸、橘皮等中药。

1.丁香山楂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丁香2粒,山楂6克,黄酒50毫升。

【制作】 丁香、山楂使碎,同置容器中,添加黄酒,隔水文火蒸10分钟,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止痛。

【主治】 慢性肠炎,感寒腹痛、腹胀、吐泻。

【用法】 温饮。每日1次,每次1剂。

【注意】 热病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来源】 《药酒汇编》。又《千金翼方》丁香煮酒,即本方丁香改为10克,余同上,用治感寒腹痛、腹胀、吐泻、反胃、疝气、癣症。

2.丁香厚朴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丁香3克,厚朴、陈皮各6克,黄酒100毫升。

【制作】 前3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文火煮2~3沸,去渣留液。

【功效】 散寒,止痛。

【主治】 受寒腹痛,腹胀,吐泻。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2剂。

【注意】 热病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3.三蔻姜桂酒  来源:《冯氏锦囊秘录》

【原料】 红豆蔻、肉豆蔻、白豆蔻、高良姜、肉桂各30克,丁香、山药各15克,白砂糖120克,鸡子清2枚,烧酒1升。

【制作】 前7味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烧酒,入白砂糖溶解,加鸡子清搅匀,文火煮十多沸。

【功效】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脾胃虚寒,气滞脘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泄泻腹痛。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来源】 《冯氏锦囊秘录》。又,一方去山药、鸡子清,余同上。

4.五味九香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九香虫、五味子、肉豆蔻各30克,党参2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4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隔日摇动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主治】 脾肾阳虚,腹部畏寒,脐周疼痛,形寒肢冷,泻后痛减。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大便溏泄者忌服。

5.肉丁救急酒  来源:《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原料】 肉桂、丁香各15克,细辛、砂仁、肉豆蔻、罂粟壳各10克,樟脑125克,汾酒500毫升。

【制作】 前7味粉细,置容器中,添加汾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醒神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 暑月贪凉饮冷、过食瓜果生冷等致腹痛、呕吐、泄泻、头痛、恶寒、肢冷。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

【注意】 罂粟壳、樟脑有毒,细辛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6.虎杖桃仁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虎杖根60克,桃仁9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捣烂,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破瘀通经,利湿祛风。

【主治】 猝发腹痛 结,痛不可忍。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

【注意】 桃仁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7.砂仁橘红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砂仁20克,橘红3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同入锅中炒热,候冷,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理气宽胸,和胃化痰。

【主治】 脾胃虚弱,气滞不行,胸闷腹胀,食欲不振。

【用法】 口服。每日1~2次,每次10~20毫升。

8.胡桃刺梨酒  来源:《贵州农村中草药制剂》

【原料】 鲜胡桃仁250克,刺梨根130克,白酒1升。

【制作】 胡桃仁捣碎,刺梨根切碎,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2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气,消炎,止痛。

【主治】 慢性胃肠炎,腹痛。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0毫升。

【注意】 痰火积热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三、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特征,多因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治以和胃降逆为主,辨证给予温中散寒、通腑泄热、降气化痰、养阴和胃等,常用丁香、厚朴、旋覆花、吴茱萸、干姜等中药。

1.丁香柿蒂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丁香5粒,柿蒂5个,白酒10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隔水文火蒸10分钟,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散寒止呃。

【主治】 胃寒疼痛呃逆。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2.干姜附子酒  来源:《医宗必读》

【原料】 干姜60克,制附子4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2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 心腹冷痛,呃逆呕吐,泄泻,痢疾,消化不良,寒饮喘咳,痰白清稀,肢冷汗出。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附子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阴虚火旺及火热腹痛者忌服。本酒加丁香,则理气止痛作用更强;加人参,则益气补中作用更好。若属急症,可直接煎煮服用。

3.姜汁葡萄酒  来源:《中国民间百病良方》

【原料】 生姜50克,葡萄酒500毫升。

【制作】 生姜捣烂,置容器中,添加葡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胃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 嗳气呃逆,寒性腹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50毫升。

4.熟地枸杞酒  来源:《景岳全书》

【原料】 熟地黄44克,枸杞子40克,山药36克,茯苓32克,山茱萸20克,甘草24克,黄酒1升。

【制作】 前6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清水200毫升及黄酒,文火煮30分钟,候冷,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5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益肝肾,养血填精。

【主治】 阴虚阳盛,呃逆不止;胃阴不足,腰酸遗精,口燥咽干,盗汗;外感温病,余热未清,唇舌焦黑,口渴引饮。

【用法】 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15~30毫升。

四、呕吐

呕吐指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排出体外,多因乘坐舟车、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等引起胃气上逆所致,治以降逆止呕为主,辨证给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热泻胃、温中散寒等,常用山楂、神曲、黄连、石膏、吴茱萸、生姜、制半夏、砂仁、枳实等中药。

1.良姜藿香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高良姜70克,藿香50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高良姜用火炙出焦香味,打碎,与藿香混匀,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文火煮3~4沸,去渣留液。

【功效】 暖胃散寒,芳香化浊,理气止痛。

【主治】 胃寒呕吐,脘腹冷痛,霍乱吐痢。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2.复方半夏酒  来源:《或草药通讯》

【原料】 制半夏100克,葱白、生姜、陈皮各250克,白酒2升。

【制作】 前4味晾干、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主治】 急性呕吐,腹胀不适。

【用法】 口服。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半夏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3.茴香姜汁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小茴香(茎、叶同用)300克,生姜汁9克,米酒30毫升。

【制作】 前1味捣碎、取汁,置容器中,入生姜汁、米酒混匀,文火煮沸,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寒冷侵袭或过食生冷,恶心呕吐,胃脘胀痛,下腹疼痛。

【用法】 温饮。每日1次,每次1剂。

4.萸根麻陈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 吴茱萸根15克,火麻仁50克,陈皮25克,黄酒1升。

【制作】 前3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密封浸泡1日,文火煮沸,去渣留液。

【功效】 温脾润肠,降逆止呕,杀虫。

【主治】 脾胃虚热,呕吐,腹痛,寄生虫病;产后虚弱,大便秘结,呕吐痰涎,头额冷痛。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15~30毫升。

【注意】 吴茱萸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5.薄荷酊  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原料】 薄荷50克,薄荷油50毫升,90%乙醇适量。

【制作】 薄荷置容器中,添加乙醇,密封浸泡1~3日,去渣留液,入薄荷油混匀,加乙醇至1升。

【功效】 祛风健胃。

【主治】 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腹胀。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1次,每次0.5~1毫升。

【注意】 储存在密封、遮光处。

五、噎嗝

噎嗝以食物下咽梗塞不顺、甚则食入即吐为主要特征,多因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等引起食管干涩或狭窄所致,治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为主,常用砂仁、浙贝母、佛手、荸荠、厚朴、陈皮等中药。

1.启膈酒  来源:《医学心悟》

【原料】 南沙参、丹参各9克,茯苓、砂仁、川贝母各5克,郁金、杵头糠各3克,荷叶蒂2个,黄酒500毫升。

【制作】 前8味粗碎,同置容器中,添加黄酒,煮至300毫升,去渣留液。

【功效】 养胃和中,活血通膈。

【主治】 噎嗝。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40~50毫升。

【注意】 偏虚,加人参10克;兼虫积,加胡黄连、芫荽各10克;兼血积,加桃仁15克,红花5克;兼痰积,加橘红15克;兼食积,加莱菔子10克,麦芽、山楂各15克。

2.除噎酒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

【原料】 浙贝母、砂仁、木香、陈皮各6克,白酒500毫升,白砂糖300克。

【制作】 前4味切成薄片或捣碎,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白砂糖,密封,隔水文火蒸30分钟,候冷,去渣留液。

【功效】 理气开胃。

【主治】 吞咽时如有物梗塞,食欲不振,脘满。

【用法】 清晨口服。每日1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燥热者忌服。

3.荸荠降逆酒  来源:《奇方类编》

【原料】 荸荠60克,厚朴、陈皮、白蔻仁、橘红各15克,白砂糖、冰糖、蜂蜜各60克,白酒1.5升。

【制作】 前5味粗碎,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白砂糖、冰糖、蜂蜜溶解,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养胃和中,理气降逆。

【主治】 噎嗝轻症,饮食不下,食后呕吐,胸部哽噎不舒。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30~50毫升。

六、便秘

便秘指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多因邪滞大肠、腑气不通或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治疗以通为主,辨证给予泄热、温散、理气、导滞、滋阴、养血、益气、温阳等,常用大黄、厚朴、火麻仁、蜂蜜、羊脂、木耳等中药。

1.三黄朴草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黄芩、黄柏、大黄各30克,厚朴15克,甘草1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白砂糖150克。

【制作】 前5味切片,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入白砂糖溶解。

【功效】 清热泻火,理气通便。

【主治】 热结便秘。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虚性便秘、寒性便秘忌服。

2.大黄附子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大黄、制附子各30克,白酒300毫升。

【制作】 前2味切片,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通便。

【主治】 寒性便秘。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附子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及热秘者忌服。

3.双耳冰糖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白木耳、黑木耳各20克,冰糖40克,糯米甜酒1.5升。

【制作】 前2味温水泡发,沥干切丝。糯米甜酒用文火煮沸,入双耳丝,煮约30分钟,候冷,密封浸泡1日,去渣留液,入冰糖混匀。

【功效】 滋阴生津,益气补脑。

【主治】 体虚气弱,大便燥涩,虚热口渴,食欲不振,腰酸。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4.生地羊脂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生地黄70克,生姜50克,羊脂150克,白蜜75克,糯米甜酒1升。

【制作】 鲜生地黄、鲜生姜榨汁。酒置容器中,文火煮沸,边煮边入羊脂,化尽后再入地黄汁、生姜汁搅匀,煮数十沸后,候冷。白蜜炼熟,乘热倒入酒内搅匀,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脾益气,调中开胃,滋阴生津,润燥通便。

【主治】 肠燥便秘,虚劳形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头昏目眩,食欲不振,烦热口渴。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20~30克。

【注意】 腹满便溏及阳虚怕冷者忌服。

5.韭菜汁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韭菜汁1杯,白酒、开水各半杯。

【制作】 3物混匀,文火煎沸,候冷。

【功效】 润肠通便。

【主治】 习惯性便秘。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3剂。

七、泄泻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水样便为主要特征,多由脾虚湿盛所致,治以运脾祛湿为主,辨证给予温肾、疏肝、散寒、清热、解表、清暑、消食等,常用葛根、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吴茱萸、五味子等中药。

1.大蒜红糖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大蒜1个,红砂糖10克,白酒50毫升。

【制作】 前1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红砂糖、白酒,文火煎沸,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散寒,解毒止泻。

【主治】 感受风邪,恶风自汗,头痛发热,泄泻如水。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剂。

【注意】 阴虚火旺、贫血及患五官科疾病者忌服。

【来源】 民间验方。又,《圣济总录》必效酒,即本方去红砂糖,余同上,用治破伤风。又《中药制剂汇编》大蒜酊,即本方去红砂糖,白酒改用95%乙醇,用渗漉法制成酊剂100毫升,每次口服5毫升,用治肠炎、痢疾等病。

2.双白花粉酒  来源:《良朋汇编》

【原料】 茯苓、白术、天花粉、山药、芡实、牛膝各15克,白豆蔻9克,白酒5升。

【制作】 前7味使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主治】 急、慢性肠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食后腹满,或消化不良,小便不利,大便溏泄,形体消瘦。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可加少量白砂糖矫味。

【来源】 《良朋汇集》。又,一方加薏苡仁15克,余同上。又,一方去牛膝,余同上。

3.地瓜藤酒  来源:《中国民间百病良方》

【原料】 地瓜藤500克,烧酒1升。

【制作】 前1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烧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行气清热,活血除湿。

【主治】 慢性肠炎,泄泻,痔疮,消化不良,痢疾,黄疸,白带过多。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30毫升。

4.附子酒  来源:《千金翼方》

【原料】 制附子3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附子炮制,捣碎如麻豆大,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5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 四肢不温,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冷泻,畏寒怕冷,腹中冷痛,关节冷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附子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5.苓术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白术500克,茯苓250克,黄酒2.5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养胃,和中燥湿,宁心安神。

【主治】 泄泻,食少腹胀,消化不良,痰饮咳嗽,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3次,每次30毫升。

6.姜附温脾酒  来源:《杂病广要》

【原料】 干姜、甘草、大黄各30克,人参、制附子各20克,黄酒1升。

【制作】 前5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中散寒,通便。

【主治】 慢性结肠炎,胃溃疡,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腹部胀满,食欲不振。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附子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7.猪胰大枣酒  来源:《肘后备急方》

【原料】 猪胰3具,大枣100克,白酒1.5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留液。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

【主治】 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日久咳嗽,肺气上逆10~20年服诸药不效。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30~50毫升。

【注意】 忌碱热性物。

八、便血

便血指血液从肛门排出或粪便带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颜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多因胃肠脉络受损、血失统摄所致,治以止血为要,辨证给予清热、泻火、利湿、化瘀、健脾、补中等,常用地榆、白茅根、伏龙肝、赤芍、三七等中药。

1.地榆茅根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生地榆、白茅根各50克,赤芍30克,甘草15克,黄酒500毫升,白砂糖250克。

【制作】 前4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密封,隔水文火煮1小时,入白砂糖溶解,再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凉血止血。

【主治】 肠风,便血,尿血。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忌辛辣食物。

2.刺五加酒  来源:《扶寿精方》

【原料】 刺五加65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1味切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肾健脾,益气安神。

【主治】 肠风痔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咳嗽;容颜憔悴、早衰;腰膝酸软,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3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3.萱草根酒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 萱草根9克,生姜3克,黄酒50毫升。

【制作】 前2味切细,入麻油炒热,添加黄酒,去渣留液。

【功效】 凉血止血。

【主治】 便血。

【用法】 温饮。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九、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脘胀闷不适、嘈杂易饥、嗳气泛酸、纳呆食少、形体消瘦等,多由脾胃素虚,气郁胃脘,升降失常所致,治以健脾理气、和胃降逆为主,辨证给予清热泄浊、消食导滞、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常用枳实、黄连、厚朴、青木香、砂仁、紫苏梗等中药。

1.人参半夏酒  来源:《伤寒论》

【原料】 制半夏、黄芩各30克,人参、黄芪、炙甘草各20克,黄连5克,大枣10克,白酒750毫升。

【制作】 前7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日,加冷白开水500毫升和匀,去渣留液。

【功效】 和胃降逆,开痞散结。

【主治】 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呕恶上逆,不思饮食,肠鸣下利,体倦乏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半夏有毒,须炮制。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来源】 由《伤寒论》人参制半夏汤改为酒剂。

2.山楂槟榔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山楂、槟榔各6克,神曲、麦芽、麦冬各9克,姜黄7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前6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密封,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养胃,活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 慢性胃炎,胃脘胀满刺痛,食欲不振。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2剂。

3.术苓银花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白术、茯苓、菊花各60克,金银花叶40克,白酒1.5升。

【制作】 前2味捣碎,次2味切细,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入冷开水1升摇匀。

【功效】 补脾和胃,益智宁心,祛风除湿。

【主治】 脾虚湿盛,脘腹胀闷不适,心悸,眩晕,腰脚沉重。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4.地榆青木酒  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原料】 地榆、青木香各64克,白酒1升。

【制作】 前2味切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行气消胀缓痛。

【主治】 慢性胃炎,脘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5.佛手露酒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原料】 佛手120克,五加皮30克,木瓜、青皮各12克,木香、丁香各6克,栀子、陈皮各15克,高良姜、肉桂各9克,当归18克,冰糖1500克,白酒10升。

【制作】 前11味使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文火加热30分钟,去渣留液,入冰糖溶解。

【功效】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 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胁满闷,心烦,气逆欲呕,食欲不振,胃脘胀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孕妇忌用。

十、肠梗阻

肠梗阻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和排气,多因肠管气血痞结、通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理气活血、通腑散结为主,辨证给予补中益气、润肠通便、安蛔止痛等,常用大黄、厚朴、芒硝、山楂、莱菔子、枳壳、木香等中药。

1.大黄楝皮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大黄9克,槟榔8克,使君子、苦楝皮各15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前4味使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驱虫通便。

【主治】 蛔虫性肠梗阻。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苦楝皮有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2.木瓜牛膝酒  来源:《民间秘方治百病》

【原料】 木瓜、牛膝各5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通便散结。

【主治】 粘连性肠梗阻;风湿痹阻,关节僵硬,活动不便,周身骨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3.沉香猪脂酒  来源:《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原料】 沉香6克,蜂蜜、猪脂各120克,低度白酒300毫升。

【制作】 前3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浸泡2日,去渣留液。

【功效】 降气止痛,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主治】 老年性肠梗阻(中气不足)。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4.麸荚葱姜酒  来源:《四川中医》

【原料】 麦麸500克,皂荚250克,葱白10~15根,生姜30克,白酒150毫升。

【制作】 前4味粗碎,置热锅中,文火炒约15分钟,再将白酒徐徐兑入混匀,使麦麸湿润,装入布袋。

【功效】 温肠散结通便。

【主治】 肠梗阻。

【用法】 外用。不拘时候,每次用药袋热覆腹部,冷后换袋,直至肛门排气、腹胀消失。

【注意】 皂荚小毒。本酒不宜内服、多用、久用,孕妇忌用。

十一、阑尾炎

阑尾炎主要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并逐渐转移到右下腹,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等,多因热毒瘀结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化瘀为主,辨证给予通腑泄热、散寒利湿、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温肾健脾、滋阴养胃等,常用大黄、牡丹皮、金银花、皂角刺、桃仁等中药。

1.托毒排脓酒  来源:《赤水玄珠》

【原料】 黄芪、金银花叶、当归、甘草各15克,白酒250毫升。

【制作】 前4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清热解毒,养血生肌。

【主治】 肠痈,痈疽发背。

【用法】 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20~30毫升。

2.皂角乳香酒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 皂角刺1枚,乳香1块,白酒100毫升。

【制作】 乳香入银器内炒,令烟起,再入锉为细片的皂角刺,同炒,至乳香缠在刺上,添加白酒,文火煎沸,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拔毒,消肿排脓。

【主治】 痈疽肿痛,肠痈已破或未破;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胸闷,痰黏不易咳,时时唾浊不得眠,胸中痰结;痛经,闭经,胃脘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疼痛;癣疮。

【用法】 口服。每日1次,每次1剂。

【注意】 内服剂量过大可引起呕吐、泄泻。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咯血倾向者不宜。

3.金银花酒  来源:《医方集解》

【原料】 金银花50克,甘草10克,黄酒15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清水600毫升,文火煎成150毫升,再加黄酒略煎,去渣留液。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疮肿痈疖;肺痈、肠痈初起;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发热而微恶风寒;热入营血,斑疹隐隐,心烦少寐;热入气分,壮热烦渴。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3剂。 qRoa3rxs5cvZdz1BejEW8xqbmk4+Q5fKs4Awl5N3zcnPCgZyszMuhq8G1gAMFI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