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人与自然皆归类,

木曰曲直火炎上,

金曰从革润下水,

土载万物爰稼穑,

取象比类依性配。

1.五行

(1)五 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行 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特性

(1)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 “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 “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3.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而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属性,彼此构成了一定的联系(见表1-2)。

表1-2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又相克,

制化胜复求平衡,

太过不及致乘侮,

母子相及病由生。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子相及。

2.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①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①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②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①五行制化的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有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

②属五行相生与相克的自我调节。

(2)五行胜复 五行中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①五行制化的规律:“有胜则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相对和绝对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如木行亢盛: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致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木行偏亢—胜气;金行旺盛—复气)。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关系(病理)。

③太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之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之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如“木旺乘土”。

④不及: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之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虚弱。如“土虚木乘”。

(2)五行相侮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①五行相侮的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②太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如“木亢侮金”。

③不及: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如“木虚土侮”。

(3)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①联系:它们都是不正常的相克且可同时发生。

②区别:次序不同,相乘是相克关系,而相侮是与相克相反。

③“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5.五行的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母病及子

①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②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2)子病及母

①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②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a.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母子两行皆亢盛。b.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c.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子盗母气”。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系统相联系,

相生相克互传变,

病位病情确诊断,

指导治疗是关键。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五行学说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①母病及子: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多见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的母子两脏皆虚的病证。

②子病及母: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发病既有子脏虚引起母脏也虚的虚证,又有子脏盛导致母脏也盛的实证,还有子脏盛导致母脏虚的虚实夹杂的病变,即所谓“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①相乘:相克太过致病。既有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又有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

②相侮:反向克制致病。太过相侮指由于某脏过于亢盛,导致其所不胜无力克制而反被克的病理现象;不及相侮指由于某脏虚损,导致其所不胜之脏出现反克的病理现象。

3.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五行学说以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五行学说将色诊和脉诊结合起来根据五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顺逆。

4.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临床用药还应结合四气和升降沉浮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3)确定治则治法

①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a.基本治则: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b.常用治法: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土阳。

培土生金法—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之阴。

②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a.基本治则:抑强和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

(4)指导针灸取穴 针灸学中,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用“以情胜情”达到治疗目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XhY556/p8EdI+mnzylDir9C9fOfdTKFc56/bp/UtrMA1TIj7L2yydbu7IX14bR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