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胸痹

阴寒痰浊并血瘀,

本属阴阳气血虚,

标实宜通虚温补,

血府逐瘀活法立,

柴胡疏肝善理气,

栝蒌半夏痰浊涤,

枳桂四逆散寒凝,

生脉养荣气阴益,

天王炙草合滋阴,

参附右归从本议。

【证候特征】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疼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病因病机】

1.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2.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患。

3.病位在心,与肝、肺、脾、肾密切相关。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2.辨病情轻重。

【治则治法】

1.总的治则不外“补、通”二义,标实宜通,本虚宜补。

2.祛邪治标常以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扶正固本常以补气温阳,滋阴益肾为法,尤其重视补益心气。

【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痞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 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 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附 真心痛

真心瘀保寒当逆,

阳脱四逆人参汤。

【证候特征】

1.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

2.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1.其病因病机和“胸痹”一样,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七情所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痰浊内生、寒邪侵袭、血脉凝滞等因素有关。

2.本虚是发病基础,发病条件是标实。

3.本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而在急性期则以标实为主。

【辨证要点】

辨标本虚实。

【治则治法】

在发作期必须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的药物,以迅速缓解心痛的症状。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施治,以补气活血、温阳通脉为法,可与胸痹辨证互参。

【分证论治】

1.气虚血瘀证:心胸刺痛,胸部闷窒,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寒凝心脉证: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

3.正虚阳脱证: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u3WLE9LrV88z7M256cJRXm0iTh7ccKJjXgLK32B963sNjXuvYLcHmVY7b3/R6wnd



第三节
不寐

不寐虚实道理深,

肝郁化火龙胆斟,

痰热内扰胃不和,

温胆为法崇经云,

心脾两虚归脾施,

六味交泰通心肾,

心胆气虚枣仁安,

是疾尚需医精神。

【证候特征】

1.以不寐为主症,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4.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病因病机】

1.不寐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引起。

2.主要病机为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不寐病证,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3.病位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4.病性有虚有实,但以虚证居多,病久多虚中夹实。虚证多责之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实证多责之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辨证要点】

辨证首分虚实。

【治则治法】

1.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同时佐以安神之品。

2.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

【分证论治】

1.肝火扰心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苦而干,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心胆气虚证: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附 健忘

健忘证关心脾肾,

归脾汤方思虑斟,

河车大造肾精耗,

温胆化痰逐瘀神。

【证候特征】

1.记忆减退,遇事善忘。

2.常与失眠并见。

【病因病机】

1.健忘与心、脾、肾有关。

2.以虚证居多,由心脾不足,肾精亏虚,脑失所养,使人健忘;实证肝郁气滞、瘀血阻络、痰浊上扰等也可引起健忘。

【辨证要点】

辨证首分虚实。

【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以养心血、补脾肾为主。有痰浊者要化痰祛浊,血瘀者要活血化瘀。

【分证论治】

1.心脾不足证:健忘失眠,心悸神倦,纳呆气短,脘腹胀满,舌淡,脉细弱;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

2.肾精亏耗证:健忘,形体疲惫,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填精补髓;河车大造丸加减。

3.痰浊扰心证:健忘嗜卧,头晕胸闷,呕恶,咳吐痰涎,苔腻,脉弦滑;化痰宁心;温胆汤加减。

4.血瘀痹阻证:遇事善忘,心悸胸闷,伴言语迟缓,神思欠敏,表情呆钝,面唇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附 多寐

湿困脾弱多贪眠,

阴盛阳虚气不前,

平胃六君通窍宣,

阳虚理中益气研。

【证候特征】

临床以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为特征。

【病因病机】

1.多寐的病机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病机关键是阴盛阳虚。

2.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

【辨证要点】

辨证首分虚实。

【治则治法】

治疗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益气温阳为法。

【分证论治】

1.湿盛困脾证:头蒙如裹,昏昏欲睡,肢体沉重,偶伴水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苔腻,脉濡;燥湿健脾,醒神开窍;平胃散加减。

2.瘀血阻滞证: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较久,或有外伤史,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3.脾气虚弱证: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虚弱;健脾益气;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4.阳气虚衰证: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神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 白,健忘,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益气温阳;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加减。 u3WLE9LrV88z7M256cJRXm0iTh7ccKJjXgLK32B963sNjXuvYLcHmVY7b3/R6w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