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悸

心虚胆怯安神志,

心血不足归脾施,

阴虚火旺补心丹,

再合朱砂安神志,

阳虚不振用桂枝,

佐以参附温阳气,

苓桂术甘水凌心,

桃红桂枝瘀阻治,

黄连温胆祛痰火,

心悸酌应分虚实,

惊悸怔忡当细辨,

补益其虚泻其实。

【证候特征】

1.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特征。其发作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脉象对心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心悸者可见数脉、促脉、迟脉、结脉、代脉、乍数乍疏脉,以及各种怪脉。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病因病机】

1.心悸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多因体虚劳倦(久病失养或劳伤过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

2.病机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为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3.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脏密切相关。

【辨证要点】

1.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故当首辨虚实,虚当审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当辨痰、饮、瘀、火何邪为主。其次,当分清虚实之程度,正虚程度与脏腑虚损情况有关,即一脏虚损者轻,多脏虚损者重;在邪实方面,一般来说,单见一种夹杂者轻,多种合并夹杂者重。

2.辨惊悸怔忡:惊悸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虚因素,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治则治法】

1.虚证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2.实证治当行气祛瘀,清心泻火,化痰逐饮,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水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脉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7.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5BF9MJg6OS6hy6wC5Xf++bLpAotRH4nC6IQoKU3guiNwKz6r7ghlVPxCkUMc3i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