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兼爱中第十五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语译

墨子说:仁德之人做事的原则,必定是为天下谋求福利,为天下清除祸患,以此为做事的原则。那么天下的福利是什么?天下的祸患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攻打,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主不知施恩,臣下不知忠诚,父亲不知慈爱,子孙不知孝敬,兄弟不知和睦,这就是天下的祸患。

那么探究起来,这些祸患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不相互爱护吗?墨子说:是因为不相互爱护才产生的。如今诸侯只知道爱护自己的国家,不知道爱护他人的国家,所以不惜用全国的力量来攻打他人的国家。如今家族的宗主只知道爱护自己的家族,而不知道爱护他人的家族,所以不惜用整个家族的力量来掠夺他人的家族。如今的人只知道爱护自己,而不知道爱护他人,所以不惜竭尽全力去残害其他人。因此诸侯不相互爱护,就一定会在郊野展开厮杀;家族宗主不相互爱护,就一定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不相互爱护就一定会相互残害;君臣不相互爱护,就没有施恩与忠诚;父子不相互爱护,就没有慈爱和孝敬;兄弟不相互爱护,就不会和睦相处。天下人都不相互爱护,强者一定会压制弱者,富人一定会欺侮穷人,贵人一定会傲视贱民,奸徒一定会欺骗愚氓。大凡天下的灾祸、劫掠、仇隙和不满,之所以会兴起,都是因为不能相互爱护,所以仁德之人认为这样是错的。

◎ 和解

1. 孙中山平生写过469件题词条幅,其中书写最多的是“博爱”二字,共68件,占题词条幅总数的1/7。他将此二字书以赠人,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或表彰赞助革命的有识之士,而且还有鞭策自己、勉励他人、唤醒世人和与人共勉的情怀。

2. 牟宗三《墨子之兼爱与孟子之等差》:“民情是喜利而恶害,所以他(墨子)就主张‘爱’始有利而无害。但若各爱其所爱,则必成为各利其所利;结果,仍不成其为爱。所以,不但要爱,而且必要兼爱。兼即是公意、共意或合意,并非如孟子所谓‘是无父也’的兼。”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 语译

既然认为这样是错的,如何改变呢?墨子说:通过互爱、互利的方法改变。那么互爱、互利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墨子说:看待他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他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他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因此诸侯相互爱护,就不会在郊野厮杀;家族的宗主相互爱护,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相互爱护,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相互爱护,就君惠臣忠;父子相互爱护,就父慈子孝;兄弟相互爱护,就能和睦相处。天下人都相互爱护,强者就不会压制弱者,大众不会威逼小众,富人不会欺侮穷人,贵人不会傲视贱民,奸徒不会欺骗愚氓。大凡天下的灾祸、劫掠、仇隙和不满能够阻止其兴起的,都是因为能够相互爱护,所以仁德之人会加以赞誉。

然而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说:是,倘若能做到兼爱最好。虽说如此,这可是天下最难做的事啊。墨子说:天下的士人君子,真是不认识其中的好处,不能明辨其中的功效啊。如今就像攻打城池在郊野厮杀,拼上性命博取名誉,这是天下百姓都认为困难的事,如果君主因之而喜悦,那么众人就能够去做。何况兼爱互利还与之不同。爱护他人的人,他人也必定随之爱护他;为他人谋利的人,他人也必定随之为其谋利;憎恶他人的人,他人也一定随之憎恶他;残害他人的人,他人也必定随之残害他。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只是君主没有将其作为治国原则,士人就不将其作为行为准则罢了。

◎ 和解

1. 王阳明《传习录》:“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用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2. 谭嗣同在《仁学·自序》中谈到他受到墨子的道德人格的影响以后,“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3. 牟宗三《墨子之兼爱与孟子之等差》:“因为天下的人民都祭祀天,所以它即是兼,天志既成为兼,所以它就好像轮人之有规。这样一来,兼爱就有根据了。既有根据,就含着一种实现其主张的方法,这种方法即是以天来畏之,以天来诱之。以天为畏、诱,则其方法之浅层粗俗可想见矣!所以我在前边说,他这套理论就只是顺民情之好恶而以天志为威胁之条件。这种思想在某种时代或许有相当的效力,但稍微进化一点的人类就会不相信它。所以墨子只知当兼爱,而其兼爱之根据,及其实现之方法,却都是不健全的,都是不能满足人类之知情意的需要的。所以他这个根据,在现在看来,就等于无根据,其方法就等于不是方法。所以墨子的理论就算是失败了,然而兼爱这个理想是不失败的。”

4. 唐君毅《墨子之义道》:“墨子之言仁者之爱﹐必求其与利相连﹐而求其兼﹐是即墨子兼相爱﹑交相利之教。此仁者之爱之必连于利﹐即重仁者之爱之客观化﹔爱之必求其兼﹐则为求此爱之普遍化。客观化普遍化此仁者之爱﹐即依理智的理性﹐以普遍化人之仁爱﹐以客观的表现于天下﹐以成其望天下人莫不兼相爱﹑交相利之教也。爱至于望天下人莫不兼相爱﹐利至于望天下人莫不交相利。此人之爱利之范围亦大矣。”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 语译

当年晋文公喜欢穿破旧衣服的人,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制成的皮衣,用牛皮条拴着佩剑,戴素色的布制成的帽子,入则可以觐见国君,出则可以侍立朝堂。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国君喜欢,所以臣下才去做。当年楚灵王喜欢腰细的士人,所以灵王的臣下都每天只吃一餐来节制,吸气之后勒紧腰带,扶着墙然后才能站起来。等到一年之后,朝堂上的人都脸色发黑。这是什么原因呢?君主喜欢,所以臣下能够去做。当年越王勾践喜欢勇猛的人,训练他的臣下,先把他们集合起来,暗地令人放火点燃船只,试探他们说:越国的宝物全都在这里!越王亲自擂鼓激励他的臣下前进。臣下听到鼓声,杂乱无章地冲入火中,因此而死的近臣有一百多人。越王这才鸣金让他们退回。所以墨子说:像这样节制进食,身着破衣,拼上性命博取名誉,这是天下百姓都觉得困难的事情,倘若国君喜欢这样,那么众人就能够去做。何况兼爱互利与之不同。爱护他人的人,他人也随之爱护他;为他人谋利的人,他人也随之为其谋利;憎恶他人的人,他人也随之憎恶他;残害他人的人,他人也随之残害他。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只是君主没有将其作为治国原则,士人就不将其作为行为准则罢了。

◎ 和解

1. 《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2. 楚王细腰。①李商隐《梦泽》:“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②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们若要实行兼爱,除了宗教的制裁,还需要政治的制裁……照这个学说(即墨子的国家起源说)所说,国君的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它更进一步说,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察人民的行动,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不实行兼爱的人。为了有效地做到这点,他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是他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蛮夷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 语译

然而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说:是,倘若能做到兼爱最好。虽说如此,这也是很难实行的啊,就好像举着泰山越过黄河和济水。墨子说:这个比喻不恰当。举着泰山越过黄河和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自古至今还没有人能做到。况且兼爱互利与之不同,古时圣明的君王都曾经实行过。如何得知的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在西面掘出西河、渔窦,用以泄去渠水、孙水与皇水的洪流;在北面为防止泒水泛滥筑起堤坝,使其注入昭余祁湖和滹沱河,分流到砥柱山,凿开龙门,造福燕、代的少数民族和西河的百姓;在东面泄去大陆积水,在孟诸大泽筑堤,使其派生出九条河流,用来控制东土的水流,来造福冀州的百姓;在南面疏导出长江、汉水、淮河、汝水,向东流去注入五湖,来造福荆、楚、吴、越和南夷的百姓。这里说的是大禹的事迹,我们就应该像这样做到兼爱。当年周文王治理西岐,恩德如同日月光辉一样遍及西岐和四方,不因为国家强大就压制小国,不因为人多势众就欺侮鳏寡孤独,不强横暴虐地掠夺农夫的粮食和牲畜。上天因为文王的仁慈而眷顾于他,因此文王国中年老无子的,得以安度余生;孤身一人没有兄弟的,得以维持生计;幼年失去父母的,得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这些是周文王的事迹,而我们可以像这样做到兼爱。当年周武王要去祭祀泰山,于是写道:泰山有道,曾孙周王兴起大事,现在大事告成,得到了贤人的帮助,来救助商、夏的百姓和四方的蛮夷。虽然有周王室的至亲,但是比不上这些贤士,如有任何罪责,都由我一人承担。这说的是周武王的事迹,我们如今可以像这样做到兼爱。

所以墨子说:如今天下的君子,真心希望天下人富有,而担心其贫困,希望天下清平,而担心其混乱,应当相互爱护,互谋福利。这是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不能不专心去做。

◎ 和解

1. 狄更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物种间的‘互惠主义’和‘共生’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范畴,是个很大的实践范围。”

2.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即使是那些强调权利来自自然的人也得承认,正义在于某种相互性。”

3. 吕思勉:“(照古书的记载)似乎共工和鲧,治水都是失败的,至禹乃变其法……相同时代的人,知识大抵相类,禹的治水,能否变共工及鲧之法,实在是个疑问。堙塞和疏导之法,在小区域之内,大约共工、鲧、禹,都不免要并用的。但区域既小,无论堙塞,即疏导,亦决不能挽回水灾的大势,所以我疑心共工、鲧、禹,虽然相继施功,实未能把水患解决,到禹的时代,汉族的一支,便开始西迁了。” 3cS/Y772cSC8zHVYL1qJEjliSEHY6Fim8q3s1zGvYtZnkSobDHQwnS263v/ZRr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