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尚同上第十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 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 语译

墨子说:在远古人刚刚出现,还没有刑事、政务产生的时候,各人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都有他的意见,两个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个人就会有十种意见,人越多,所持的意见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用以否定他人的意见,所以人们相互反对。既而家中的父子兄弟相互怨恨憎恶,离心离德,不能和睦共处。天下的百姓用水火毒药相互伤害。致使有多余的气力却不能相互帮助,财物多到霉烂也不和人分享,藏匿起有用的诀窍技巧不肯相互传授。天下纷乱的样子,如同禽兽横行那样。

◎ 和解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照他(墨子)所说,在建立有组织的国家之前,人们生活在如汤玛斯·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之中……如此说来,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2. 《共产党宣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斯宾诺莎:“所谓自由人,即只遵循理性指引生活的人。”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 语译

知道天下纷乱的原因,源于没有为政的君长,因而推选天下贤能之士,拥立他成为天子。天子确定,因为他的能力还有不足之处,再推选天下的贤能之士,任命他们做三公。天子和三公都已经确立,因为天下疆域太过广袤,偏远异邦的百姓,对于是非利害的区分,不能一一明白,所以划分出诸多诸侯国,选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经确立,因为他们的能力还有不足之处,再推选他们国中的贤能之士,任命他们成为执政官长。

执政官长已经确立,天子向天下的百姓颁布政令说:你们听到好与不好的,都要报告给官长们。官长们称许的一定都要称许;官长们鄙弃的一定都要鄙弃。官长们有过失就进谏规劝他,平民中有做善事的要访求并举荐。与君长们心意相通而不去结党营私,这是君长们所嘉许、百姓们所称誉的。如果听到好与不好的,不去报告给官长们,官长们称许的不能去称许,官长们鄙弃的不能去鄙弃,官长们有过失不能进谏规劝,平民中有做善事的不能访求并举荐,下级结党营私而不与君长心意相通的,这是君长们所要惩罚、百姓们所要鄙弃的。君长们根据这些加以赏罚,就能洞察事理,审慎有据。

因而所谓里长,就是里中的贤德之人。里长向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与不好的,都要报告给乡长。乡长所称许的一定都要称许;乡长所鄙弃的一定都要鄙弃。摒弃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乡长正确的言论;摒弃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乡长正确的行为。这样乡里还怎么会有纷乱呢?审察乡里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因而乡里得到了治理。乡长是乡里的贤德之人。

乡长向乡里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善与不善的,都要报告给国君。国君所称许的,一定都要称许;国君所鄙弃的,一定都要鄙弃。摒弃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国君正确的言论,摒弃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国君正确的行为。这样国中还怎么会有纷乱呢?审察国中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意见,因此国家得到了治理。

国君是一国的贤德之人。国君向国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善与不善的,一定都要报告给天子。天子所称许的,都要去称许;天子所鄙弃的,都要去鄙弃。摒弃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天子正确的言论;摒弃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天子正确的行为。这样天下还怎么会有纷乱呢?审察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因而天下得到了治理。

◎ 和解

1.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付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全部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就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到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这样的社会:它行使其全部的职能。统治权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但是每个人无论什么事都要服从它……他们既已循理智与需要的要求而行,他们就不得不遵从统治权的命令,不管统治权的命令是多么不合理,否则他们就是公众的仇敌,背理智而行。”

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统治则意味着特定内容的命令在可指明的人中间得到服从的机会。而纪律应当指的则是依据习惯了的观念,某个命令在可以指明的很多人当中得到立即的、自动的和程式化的服从的机会。”

3. 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认为存在三种支配类型,传统型支配:“‘永恒的昨日’的权威,即通过源头渺不可及的古人的承认和人们的习于遵从,而被神圣化了的习俗的权威。昔日的家族长制和世袭君主所实行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支配。”个人魅力型(charisma)支配:“它来自极端的个人献身精神,个人对救赎、对英雄业绩的信念,或其他某些个人领袖的素质。这种‘超凡魅力型’的支配,由先知们实行,在政治领域,则是由推举产生的战争头领、靠民众直接认可而当政的统治者、伟大的群众煽动家或政党领袖所实行。”法理型支配:“对法律条款之有效性和客观性‘功能’的信任而实行的支配;这些法律,则是以理性方式建立的古则为基础的。实行这种支配的,是近代的国家官吏,以及后来那些在这方面同它类似的权力拥有者。”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是他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因为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义存在,这一义必须是国家自身确定的一义。别的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如果存在别的义,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到‘自然状态’,除了天下大乱,一无所有。在这种政治学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墨子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那是非常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的。它无疑也反映了墨子时代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得许多人向往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哪怕是个专制独裁的也好。这样,就只能够存在一义。义,墨子认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种政治制裁,结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够使天下所有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5. 唐君毅《墨子之义道》:“墨子言尚贤,而以贤者居上位,更言尚同,以教其负一同天下之义之任,而后天下之人之不同之义,乃皆得集中于在上位之贤者之所谓义,而正之;以归于在上位与在下位者之一同其所知之义,而同其是非。依此尚同之教,天下之人又皆咸当告其所见之善不善者,于此上位之贤者,以使贤者得据以施其赏罚,使义者得赏,不义者得罚;而下下之人,乃皆不特得一同其所知之义,亦一同其所行之义,以使天下之万民﹑与为政者之义,即莫不趣向于一同。”

6. 约翰·密尔《论自由》:“人类若彼此容忍,各照自己所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比强迫每人都按照其余人们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所获是要较多的。”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 语译

天下的百姓都与天子心意相通,不与上天心意相通,那么灾祸还是不能免除。如今上天经常兴起狂风暴雨,连绵不绝,这就是上天惩罚那些不与他心意相通的百姓。所以墨子说:上古的圣明君王创制了五刑,诚然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就好像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提绳那样,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与他心意相通的百姓的。

◎ 和解

汤一介《思想的自由是最重要的》:“思想自由才有创造力,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创造力。从哲学讲,哲学的问题都是从怀疑开始,没有怀疑就没有办法进步。” Ls/pgv1J5rf9dFK1SJBevBWe/Dsc9hfAgx0cjYqFRZZ3SO8WAQcQv8PekfJlOM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