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zèn)慝(tè)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huī)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作战虽然靠阵列,但勇敢才是根本;丧葬虽然讲礼仪,但哀恸才是根本;士就算有学问,也要以德行为根本。因此根基都不稳固者,就不要希图有所收获;身边的人都不来亲近,就不要期望吸引远方的人;血亲和姻亲都不归附,就不要忙于与他国交往;做一件事都有始无终,就不要分心做另外的事;连一件事物都弄不清楚,就不要妄想见闻广博了。所以古代的君王治理天下,必定是以明察左右来使四方臣服。君子能够明察左右,其左右的品行也得到了提高。看到那些不知修身的人受到非议,就反过来检省自己,这样怨言就会减少而自己的品行也会提高了。污蔑诽谤的话,不要去听信;攻击诋毁的话,不要说出口;伤害残杀的念头,不要存留在内心。即使有诋毁攻击他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偿所愿了。因此君子做事越努力,苟且偷安之心越少,自身修养也越高。
君子的处世原则是:穷困时能够体现出廉洁,富足时能够体现出仁义,对待生者体现出慈爱,对待亡者体现出哀悯。这四点不能虚假,要经常反躬自问。深藏内心的平等之爱不停息,体现在行动上的谦恭不消失,从口中说出的典雅之言不断绝。这样的德行通过身体力行体现出来,直到黑发变白脱落露出头顶都不会舍弃的,那只有圣人能做到了吧!
意志不坚强的人不会多聪明,言语不真实的人不会有成就。占有财富却不能和人分享的,不值得与之为友;遵守原则不坚定、看待事物不长远、判断是非不明确的人,不值得与其交往。根基不牢固的,其发展必定颓危;仅凭勇气而不知修身的,不久必定衰败;源头污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言行不一的,名声必定会败坏。名声不会无故产生,而信誉也不会凭空增长,取得成功自然就会成名,名声和信誉不能作假,这是需要反躬自省的。说话太多而做事缓慢,说得再好也一定不会被听信;做事努力却总是自我夸耀,虽然劳苦也一定不会达到目的。聪明的人心里清楚却不多嘴,出力多也不自夸,因为这样名誉才会被广为传扬。话不必说得太多但一定要睿智,不必说得华丽但一定要准确。所以一个人既不聪明又不能明察,自身还容易懈怠,想成功就好像背道而驰一样。不是发自内心的善就不会长久,不能明辨的品行就无法树立。名声不能轻易取得,信誉不能取巧谋求。君子应该做到言行一致。对一己私利贪得无厌,一点廉耻都不顾,却还能成为天下贤士的,还从来没有过。
1. 《论语》:“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2. 索伦·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一个人的注意力仅只不断地向外、向着外在的确定的对象展开是一回事。而思想转向纵深,从而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则是另外一回事。但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思想,它是透明的……当人的思想专一时,对它而言没有外部对象。他只在自我深化中向纵深挺进。人由此发现了他的内在处境。”
3. 《伊利亚特》:“到那时,我将感到羞辱,在特洛伊人和长裙飘摆的特洛伊妇女面前无地自容,假如像个懦夫似的躲避战斗,我的心灵亦不会同意,我知道壮士的行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勇士共同拼搏,替自己,也为我的父亲争得巨大的光荣。”
4.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①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②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③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④要求过分的赞扬;⑤有某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⑥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⑦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⑧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⑨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5.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这是为获得人生经验所做的单独的反复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