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老年社会学相关理论见表2-4。
表2-4 老年社会学相关理论
答: 隐退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于1961年由E.Cumming和W.Henry提出。该理论主张社会平衡是通过社会与老年人的互相作用而实现,该过程由社会需要决定,并不由个人意愿决定。老年人有自身的特殊性,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功能逐步减退,离社会的要求相差越来越远。因此,对老年人最好的关爱是让老年人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逐步退出某些社会角色(如退休),以达到社会平衡,这是成功衰老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促进社会进步、安定、祥和的完善途径。此理论可以用来协助老年人适应退休后所面临的种种生活改变。反对者认为,这一理论忽视人类本性,事实上有些老年人很乐意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答: 活跃理论(Activity Theory)是1963年由Havighurst及其同事提出。他们认为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社会活动,老年人可以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发现生活的意义。老年人仍然期望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形态,维持原有角色功能。此理论认为:老年人失去原有角色功能,老年人会由此失去生活的信心与意义,如果能让老年人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贡献自己的所能,就会增加他们对晚年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协助他们适应老年生活。有关的研究显示,让老年人参加有兴趣的非正式的活动,比参加许多工作更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与满意度。但活跃理论忽略了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老年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要求是不同的。
答: 隐退理论及活跃理论均无法完整地解释成功的衰老,因此,Neugarten等人于1968年提出持续理论(Continuity Theory),补充说明能否成功适应衰老与老年人人格的改变有关。该理论认为:老年是一生个性发展的连续,一个人的人格及行为特征是由环境影响与社会增强结果所塑造出来的。人格会随年龄的增加而持续地动态改变,如个体能适时改变人格,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则能较成功地适应衰老过程。一些研究指出,稳定的个性在成功地应对老年带来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 亚文化理论(Subculture Theory)是美国学者Rose于1962年提出。他认为老年人在社会团体中是一群非主流人群,他们具有特定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具有特定的次文化,自成一个次文化团体。在老年人的次文化团体中,个人社会地位的认定由过去的职业、教育程度或经济收入转移至健康状态或患病情形。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该类次文化团体也随之壮大,许多相关的组织也随之设立,如:美国的退休协会、我国的老年大学等。研究表明,同龄群体相互支持和认同可促进老年人早日适应衰老过程。
过分强调老年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唤醒社会对老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但也可能会将老年人进一步从主流社会分开,加剧老年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
答: 年龄阶层理论(Age Stratification Theory)由Riley及其同事于1972年提出。该理论将人群按一定年龄间隔分成不同的年龄阶层,其主要观点是:①同一年代出生的人拥有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社会经历;②新的年龄层群体不断出生,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因而对历史的感受不同;③社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及其所属的角色将人分为不同的阶层;④一个人的行为变化必然会随着所属的年龄群体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⑤老年人与社会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老年人是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年龄阶层,他们影响着彼此的老年社会化过程。因此老人群体间拥有某些特定的普遍行为模式。年龄阶层理论认为老年人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是一种群体相互影响的社会化结果。
年龄阶层理论注重个体动态的发展过程及社会的历史变化,可以解释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而很少关注个体性和差异性,不能很好地解释同一年龄层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体间的差异。
答: 老年社会学相关理论涉及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将老年人功能与社会以及各种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帮助护士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这个角度看待老年人,以及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实践中帮助老年人适应晚年生活。例如,在使用隐退理论时,护士需注意评估那些正在经历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以维持其平衡。此外,护士可运用活跃理论辨别想要维持社会活动的老年人,评估其身心能力是否足以从事某项活动,帮助老年人选择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活动。护士还可依据持续理论评估老年人的发展及其人格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协助老年人适应这些变化。根据个体环境适应理论要求,护士与老年人交谈时就应尽量避免环境噪声以适应老年人个体能力下降对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