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身体的抵抗能力比较弱,因此易患病。小儿偶尔患病,家长也没有必要心急如焚。小儿受邪之后,治疗应清凉与温阳并重。
古人将小儿的体质特征概括为稚阴稚阳。其中“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稚嫩、不成熟。“阳”也就是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阴”则为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稚阴稚阳指的就是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因为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所以小儿疾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什么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呢?“易虚易实”意思是小儿一旦发病,在正邪二气相互较量的过程中,邪气往往会战胜正气,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况我们就说邪气实而正气虚。
小儿患病大多数都有热的表征。这是因为外邪或者饮食皆可化火,因此小儿患病多数都会有热的体征。宋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小儿肺胃娇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热病。”清代医家叶桂的《幼科要略》也认为小儿“所患热病最多”。但是这种热具有易变性,这是因为小儿身体的调节功能差。小儿患病,虽然热的体征明显,但是因为小儿“稚阳未充”,发病时也容易出现阳衰的寒证。如小儿肺炎,发病初期小儿会出现发热、咳嗽等实证,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小儿就会出现面白肢冷、唇紫、心悸等虚寒之症。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身体的抵抗能力比较弱,因此易患病。小儿偶尔患病,家长也没有必要心急如焚。小儿受邪之后,邪气容易嚣张,治疗应清凉、温阳并重。这样做有助于滋阴潜阳,使阴阳趋于平衡。
小儿阴阳都相对不足,正气比较虚,邪气易趁机侵犯导致小儿患病,因此,家长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做好护理工作的重点就是注重喂养。预防小儿疾病,重在调节气机、因势利导,而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注意喂养有助于养护脾胃之气,对于预防小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喂养小儿,最好用母乳。中医认为“乳为血化美如饧(糖稀)”,所以历来都主张用母乳喂养小儿。若是单单从热量上来讲,母乳和牛奶是旗鼓相当的。但是进入小儿体内后,母乳更易被消化,不会给小儿脾胃造成太大压力。相对于牛奶来讲,用母乳喂养小儿有诸多的潜在优势。
母乳含有分解和缓、容易消化的天然乳糖,其含量远远高于牛奶。母乳中的天然乳糖对小儿的大脑发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助于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尤其是钙。相对于母乳来讲,牛奶则不具备这一优势。
母乳中还含有有助于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以及维生素D生成的天然胆固醇,这点也是牛奶所不能企及的。此外,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有助于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除了坚持用母乳喂养小儿外,还应掌握喂养的原则,以防伤及脾胃,影响小儿身体的阴阳平衡,导致小儿患病。
张女士是中年得子,在喂养孩子时总担心孩子吃不饱。早上给孩子冲了满满的一大杯牛奶,让孩子一口气都喝了。喝完后又冲了一瓶,孩子喝了半瓶后,终于喝不下了。剩下的半瓶牛奶她就放到了阳台上。过了2小时,拿过奶瓶又喂孩子。
小儿总是吃得过饱,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而大脑则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势必会对小儿的大脑造成损伤,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此外,如果小儿总是吃得过多,还会患上肥胖症。
喂养小儿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能否科学地喂养小儿不仅关系到其身心健康,也关乎智力发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体弱多病,智力水平不高?家长的喂养方式也是根源之一。为此,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科学喂养孩子的知识。
科学地喂养孩子,家长要把握两点:第一就是饮食不可过饱。有些家长生怕孩子长不高,不管孩子能否承受,喂养过度,脾胃功能失调,孩子易发胖。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中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胖多痰湿,痰湿之邪会进一步扰乱脾胃功能,使胖人更胖。此外,痰湿损伤脾胃,还会导致小儿患上厌食、泄泻、积滞、疳证等消化系统疾病。平常我们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不仅仅是老人瘦一点好,孩子也应该瘦一点。第二就是不要让小儿食用寒凉食物。这也是因为寒凉食物易伤脾胃,家长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