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要相信医师,更要相信自己

如果说治病是医师的事,扶持正气则是自己的事。要远离疾病,就需要医患之间相互配合,医师为患者祛邪,患者则通过一系列的调理手段进行扶正。为此,我们在相信医师的同时,更要相信自己。

患病后,医师会通过一系列因势利导的调理方法,将侵害身体的物质消除,这是中医所说的祛邪。比如发汗法、解毒抗癌法、泻下通便法都是祛除病邪常用的方法。

祛邪的同时还要扶正。人之所以会患病,根本原因为阴阳失调,正气虚衰,邪气占据主导地位。只有正气充沛,人体才有抗病能力,疾病才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若要彻底远离疾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需要扶正。如果说治病是医师的事,扶持正气则是自己的事。若希望真正远离疾病,就需要医患之间相互配合,医生为患者祛邪,患者则通过一系列的调理手段进行扶正。为此,我们在相信医师的同时,更要相信自己。

扶正要把握两点。第一点是未病先防,第二点是已病防变。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如果能在疾病未成形的阶段进行干预,就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对此,《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师治病,都是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就已经能掌握病情,并及时给予治疗,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不妨练习气功。

33岁的刘女士是一家企业的项目经理,平时虽然工作很忙,但是身体素质一向很好。可是自从生完孩子后,总是觉得很疲倦,吃饭没胃口,精神紧张焦躁,经常失眠,气色也不好,她一直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于是,在丈夫的陪同下去医院检查,可医院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结识了一位对气功情有独钟并且对气功颇有研究的老者,于是便追随老者用气功调养身体。调养半年后,身体不适症状消除,身体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

气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种身心兼养的自我保健方法。其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使经络通畅,正气充盈,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气功有静功和动功之分,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需要在调息、调身、调心上下工夫。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先深呼吸,然后再慢慢将气吐出,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就可以达到无声无息的境界,此种方法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吐纳法”。

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不管是何种姿势,都以舒适放松为宜,不要太过拘束。在调身的过程中可配合腹式呼吸,以达到行气血、舒筋骨之功效。

调心即自觉控制意识活动,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必须祛杂念,意守丹田,以使其发挥功效。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已病防变的自我调理法。如果已经患病,表明身体中的正气已经比较虚,在这种情况之下,调理脾胃则为第一要务。《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杲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只有将脾胃调理好,气血才会充足,阴阳才能趋于平衡。调理脾胃可以按摩脾俞、胃俞两大穴位(见图2-2)。对这两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健脾和胃,改善食欲,增加消化系统功能。可以用拇指对这两个穴位按揉1~3分钟,并应坚持按揉。

图2-2 脾俞、胃俞

在坚持对脾俞、胃俞进行按揉的同时,还应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五志与五脏是相互对应的。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不管是何种情绪太过,都会伤及脏腑,影响疾病的康复。如果情绪不好,心情难以平静,可以按摩手上的合谷穴(见图2-3)和足背的太冲穴。可用拇指指腹对其按揉,每次3~5分钟为宜。

图2-3 合谷与太冲

未病先防,病中调理,病后还应防复,也就是在疾病治好后防止复发。病后之人身体一般比较虚弱,还应从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理,以防止疾病的复发。 +AUbYsUKTXVpz/h/pnrgZj8D7KlY5sNUFa1mjQ0BAa1Cw3puDMufDvPhDty7C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