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阿里:不可抗拒的魅力

1987年7月的一天,我站在西藏日喀则西面的公路上,看着一辆辆西去的汽车,怅然若失。

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想尽可能多走一些地方,目标之一就是阿里。但拉萨根本没有去阿里的班车,打听的结果,只有到日喀则搭乘往阿里运油的油罐车。据说搭油罐车也不容易找到机会,而且有很大的危险性,时间更没有保证,说不定进得去出不来。考虑再三,我与同伴放弃了去阿里的尝试,退而求其次,登上了去樟木的班车。车过日喀则时,我还为不能去阿里而抱憾,遥向西方寄托着我对阿里的向往。

凡是没有去过的地方我都想去,越是难去的地方我越想去。阿里当然是没有去过的,更是非常难去的。就是到了拉萨再去阿里,越野车还得跑四五天,遇到洪水、塌方、雪崩、泥石流、流沙、大雪、大风,被困上十天半月还是小事,连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沿途多数地方是无人区,居民点稀少,食宿基本得靠自己,很难获得补给。有了伤病,遇到意外或车辆故障也得靠自救,一般至少得两辆车同行。雇一辆越野车从拉萨往返阿里一次的价格至少要二三万人民币,雇用外国人的价格可能更高,还要负担司机沿途的食宿,付一笔数目不低的小费。参加旅游团的费用相对便宜些,但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作一般性观光,不可能进行专题考察,更难深入阿里腹地。拉萨以西没有民用机场,连直升机的飞行和起降都很危险。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所造成的直升机失事曾使乘坐的多名高官丧生,因此当局已明令禁止厅级以上干部在西藏乘直升机。

有这样的说法:到过阿里的中国人比到过美国的中国人还少,一百个去过西藏的人中恐怕还没有一个人去过阿里。我想还可以补充一句:十个去过阿里的人中不会有一个深入旅游地以外的腹地。

但我对阿里的向往并非仅仅是因为没有去过或难去,而是来自世界屋脊上这片神秘土地的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高于4 000米,很多地方在海拔5 000米以上,已经是人类生存的极限。但就在这片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雪峰,有亘古不化的冰川,有千姿百态的土林,有宁静纯洁的湖泊。也就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生命力都表现得格外顽强,格外绚丽。近些年来陆续披露的古格文化的片断就是明证。

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总会尽其可能在最适宜的环境里定居,不得已时才迁往条件较差的地方,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为什么古格的先民选择了这样一片土地?是迫于外力还是出于自愿?那里的环境从来如此还是发生过巨大变化?古格文化真有那么辉煌还是出于人们的夸大或想象?书本上还找不到答案,别人的介绍也未必可信,我多么希望能亲吻这片神秘的土地,呼吸那里纯净的空气,感受独特的古格文化!

年复一年,我每年都在地图上添上几条新的旅行路线,但始终没有能消除阿里的空白。直到1996年的一天,出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对西藏文化极有兴趣并颇有研究的外国人T将要去阿里考察,我的几位朋友将与他同行,在他们预定的两辆越野车上目前还有一个空位。朋友知道我的夙愿,并认为我的历史地理专业背景对T的考察肯定有用,在英语方面也能充当备用翻译;我上一次西藏之行使他们认可了我的身体状况,就积极争取,征得了T的同意,使我成为考察队的一员。1996年6月14日,我从上海飞往成都,与朋友们会合。T一行则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乘飞机到拉萨。

从成都出发起,我记录了我的全部行程。所记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是我当时或事后的思索,除了涉及的人物不使用真实姓名外,其他都是事实。

不过,由于我对西藏的了解有限,特别是我不懂藏文,所以不得不通过翻译;而外国人与藏胞之间的交谈更麻烦,先由我们将英文译为汉语,再译为藏语,反之也一样;因此而产生的误解肯定不少,这类避免不了的错误只能请读者谅解。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地名和提到的海拔高度,由于西藏地名的汉译往往不统一,不同的地图或资料中有不同的写法,我只能采用比较通行的一种。地图上注的高度有时会不同,我们用随带的高度计测量的高度与实际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多数情况下略低于实际高度。

这里涉及的考古资料和数据,主要根据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所编《古格故城》(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和索朗旺堆主编的《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为了尊重个人隐私(未必每位朋友都愿意我提到他或她的名字),也为了行文方便,有关的主要人名都以一个字母代表。这个字母并不一定是姓的缩写,如果这样的话,使用同一字母的人会不止一人,无法区分,所以请不要根据字母猜测此人是谁。但我应该交代一下他们的身份,以便读者了解:

T:美国一家跨国集团的总裁,美籍犹太人,博士,律师,工程师

M:T的妻子,美籍英格兰人

小D:T的儿子

H:某大学教授,考古学者,汉族

L:某大学副教授,考古学者,汉族

X:某大学副教授,博士,考古学者,汉族

J:留美学生,汉族,女性

C: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官员,藏族

S: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官员,藏族

Z:阿里地区文化局官员,藏族

ZH:阿里地区文化局工作人员,藏族

Y:札达县文教局官员,藏族

W:越野车司机,藏族

P:越野车司机,藏族

D:东风卡车司机,藏族,复员军人

R:厨师,汉族,复员军人,四川人

小Y:厨师帮工,汉族,陕西人

还有一位是笔者,当然就是书中的“我”。 MCN4n3HlkoAA5cPjPlTm4iEj1W8Ud9aEG61VIYkAxAi83bB8V402+UA1nPFXlX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