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玛那寺怀古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札布让的古格王都遗址,为了节省时间,将考察玛那寺安排在进驻札布让的当天。7月2日上午,我们的车队又驶离札达,越野车先去玛那,东风车直接前往札布让。玛那离札达46千米,前面一段路与去帕尔的公路重合,不到30千米处分道,折向东南,地势也逐渐下降,进入玛那河谷。沿河谷下行,在路边见到了几棵在世界屋脊上罕见的大树。这说明,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这里同样曾经有过不少树木,而且也能长得如此高大。再往前不远,公路穿过一道土墙,玛那村就在这道土墙的围绕之中,可见这个村原来的范围更大。站在村边的矮墙上,谷地中延伸着一片葱绿,地上的青稞长势正旺,在单调的山岭间增添了盎然春机。高度计显示,这里的海拔降到了3 850米。

村旁就是玛那寺,现在只剩下两座殿堂,但从现存的遗址范围看,当年的规模要大得多,这与它作为仁钦桑布晚年驻锡处的地位是相称的。寺的红墙紧贴着民居的白墙,显得相当平淡,以至在步入寺门之前,我并不期望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但进入这不大的殿堂后,我却感受到了这座古寺特有的魅力──历尽岁月沧桑的古朴和宁静。尤其是殿顶的天花板,虽是14世纪的原物,但纹饰依然完好,优雅而不失简洁。

厚实的门框不施彩绘,完整地保持着初建时雕镂的花纹。

登上殿顶小小的平台,正好可以远望河谷的上游,但见渐渐升高的荒原连着天际的雪山,与下游截然不同。假如有人从上游而来,平台顶上那座高耸的经幡一定会成为一个鲜明的目标,成为他们历尽艰险翻越喜马拉雅山后得以憩息的第一个家园。千百年来,玛那寺就是这样默默地迎接着它的过客、信徒和主人,无论是在辉煌繁华的年代,还是在冷落萧条的岁月。或许这正是仁钦桑布选择它为自己归宿地的原因。

走出寺门,我们就体会到了同一事物的幸与不幸。一墙之隔就是天壤之别,几座废弃的佛塔仅保住了基座的轮廓,殿堂的废墟中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羊粪,而断壁残垣正好成了现存的羊圈。遥望河对面的山上,无数洞穴状如蜂窝,残墙和塔基依稀可见。根据托林寺和其他寺院的结构推测,玛那寺全盛时必定也会在附近的山上拥有不少供僧人修行或贮存佛像佛经的山洞,建有规模不同的各种佛塔,山上的宝藏或许不比卡兹和帕尔一带少。不过在一时没有能力恢复旧观的情况下,我倒希望这一切能够听其自然。我相信在这片废墟中肯定隐藏着当年玛那寺的文物,只要不进行人为的破坏,必定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我们在村里路边休息,用保暖瓶的水冲方便面作午餐。热情的村民见了,纷纷从家里取来暖瓶,为我们送上酥油茶,还送来两盘糌粑。我不爱吃用酥油捏过的糌粑,但发现青稞粉碾成的糌粑与麦粉没有什么区别,索性不放酥油,和着水大把大把地吃了。

3点半告别了玛那,循原路回到靠近象泉河的公路上,又沿着象泉河谷而下,来到札布让村外。东风车早已到达,我们就在一片草地上安营扎寨。海拔又下降了300米,正当下午5点(相当北京时间2点半),阳光炽热而耀眼,只有不绝于耳的哗哗水声给人带来一丝凉意。

我们已经跨进了古格王都的门槛。 2X0dHbFa3/i1D0iuSbWconeZ/VXa8/oMQPD6Qkn6/DM58olpunNwDmiuLGrbHq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