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越过阿伊拉日居山口以后,我们就已进入札达县境,但直到傍晚来到朗钦藏布(象泉河)边,才接近县城托林。
汽车钻出密集的土林,河谷渐宽,原来的干谷中出现了涓涓细流,红柳也由小变大,由稀转密,形成一片片的树丛。在一边的山崖底下有几间房屋,围着一圈低矮的土墙,周围是一片青稞,稍远处还开着油菜花。司机W说,这里住着两兄弟,开垦耕种这片土地已有多年。
再往下行,就听到了朗钦藏布的水声,河边的高坡上有几座佛塔的废墟,与河对面的一排佛塔遥遥相对。对岸的一片建筑物就是札达县城,但公路桥还在上游,得绕行一段时间。
下午9点,我们到达桥边。这是一座钢架桥,架在依山而建的桥墩上。这里正是一个峡谷的起点,宽阔的河床一下子被约束在一条不到10米的水道中,所以桥面只有十几米长。紧贴着新桥,是废弃的旧铁索桥。从残留的两根铁链和以圆木构成的桥面看,这两根铁链既作为扶手,又承担着桥的全部重量,在铁链上接下10对短铁链套着10根横的圆木,上面竖着铺的5根圆木就是桥面。桥的一边还留着用碎石垒成的门,而今半已倾圮,但当年完全可以用于控制通行出入。
在激流的常年冲击下,山崖边可见一处处崩塌的砂石。过桥后,有几段路面已塌下了近三分之一,路面还留着几道长长的裂缝,当汽车小心翼翼地贴着山崖而过时,我真担心会碰到突如其来的崩塌。幸而这段路不长,公路就沿着土山根转到了河的远处。又拐了一道弯,道旁出现了两排杨树,树后是几排二层楼房,还有几处平房,这就是札达县城。
天色已晚,我们在县里唯一的招待所住下。这是一幢二层楼房,上下共8间房间,旁边还有厨房和几间平房。房间太少,第二天国家文物局考察组来到时就只能住到县武装部去了。由于武装部不能住外国人,所以尽管招待所的条件相当简陋,我们在的几天里还接待了日本、德国、瑞士的三批外国旅游者。据说夏天来的外国散客还不少,所以县里正在旁边建造新楼,以扩大招待所。在拉萨就听人说,西藏没有一个县没有四川人。果然,建筑工人都来自四川,我们到县城唯一的一家餐馆用餐时,发现店主和帮工也都是四川人。
吃完饭回到招待所已经11点多了,我们的东风车还没有到。想到沿途的艰险,大家好不焦急。就在这时,我们望见河对面的公路上闪着车灯,东风车终于来了。其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司机D不仅技术好,而且相当稳重,尽管东风车速度慢,车身大,爬坡时马力不足,但直到考察结束,从来没有出过一点危险。有几次我们的越野车好不容易爬上陡坡,驶过险段后,我们总是怕东风车爬不上,过不去,但每次他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
这里的海拔已降至3 500米左右,与拉萨差不多,气候温和,早晚也不觉得冷。连续在4 500米以上生活了几天后,回到这样的高度就感到非常舒适。临睡前,我站在二楼的过道上,听到杨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正是农历十六,一轮明月高悬,夜空中似乎透出一层蓝色,静静流淌着的象泉河水将月光洒往远处,附近几座土山的轮廓清晰可见,正叠印在杨树梢上。如果说白天所见的黄土、蓝天是一幅幅瑰丽的油画,那么现在的一切更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使我忘了正处在世界屋脊。
6月26日上午,我花了十来分钟就将县城转了一圈。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找到更小、更简陋的县城。前几天我还以为措勤县城最小,现在不得不承认,措勤比这儿还要大一些,建筑物也多一些。其他再小的县城至少有一条街,但札达县城中似乎只有路,没有街,因为没有哪一段路两旁都有建筑物或商店。所以正确地说,这只是县政府驻地、名叫托林的一个居民点,而不是什么城。除了招待所旁有一处康巴人搭的帐篷,供应一些日用品、食品以外,这里只有两家小商店,主要商品是饮料和康师傅方便面,但饼干是尼泊尔产的。托林寺和一所小学占了县城很大的面积,其余部分主要是居民的住房。解放前托林只有120人,80年代末增加到600人,据县长说现在已有1 700人(含流动人口)。
札达与外界的联系主要依靠两条公路,都与拉萨—狮泉河公路相连。县境与印度和克什米尔相邻,有十几个山口相通,但除了香札和吉尔迪有简易公路通往印度外,其他山口都只通小道。与西藏一些县城一样,札达没有班车,当然也没有汽车站。旅游者要去札达,不是自己包车,就得搭乘货车。由于没有过境车辆,出入札达的汽车很少,交通相当困难,想搭便车的旅游者往往为无车可找而一筹莫展。这里邮路和电报线路早已开通,去年又开通了卫星传输的电话线路,尽管接通率还不高,但毕竟方便多了。我在某杂志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他在札达寄出的明信片半年后才收到,但我寄的印着古格遗址的明信片不到20天就到了上海,发出的电报一天之内就已收到。只是在打电话时得有充分的耐心,所以在邮局开放的几个小时中,旅游者、驻军人员和外来打工者总是络绎不绝,以至邮局不得不贴着告示:每人每次拨号时间不得超过一刻钟。26日上午我试了一次,不到10分钟就接通了上海家中,J还打通了美国的电话。但并非每次如此,7月1日晚上县委书记让我在他的办公室拨电话,从7点多拨到近9点,还是毫无结果。
札达县的面积相当大,有24 676平方千米(一说27 000平方千米),相当于北京市的1.5倍,天津市的2.4倍,上海市的4倍。当然与西藏最大的县──尼玛县的15万平方千米相比,它还不足六分之一,但在西藏也算平均水平之上。可是这样一个大县只有5 400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一个县,或许也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
这几千人的小县在历史上却是古格王国的都城所在,当时养育了十数万至数十万人口,产生了灿烂的古格文化,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考察了千年古寺托林寺和古格王都的遗址后,这些疑问看来已经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