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这一本《中国文学史》,在日本是非常通行的专科教材和自学课本。书完成于1975年,而我们此次翻译所用的1981年印本,已是第十次印刷,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或者有人认为,作为中国人,没有必要读外国人所写的中国文学史。其实未必如此。正如前野直彬先生为本书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说,外国人对本国文化所作的论述,往往有本国人决计想不到的地方。本书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而且,因为它是一部通行的教材,不同于学者个人的研究专著,其论述注意到全面和平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日本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的一般看法。试以这部《中国文学史》和国内目前通行的几种同类书籍相比照,便会发现:在编写模式、总体把握、所关注的问题,乃至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中,彼此间多有差异。这种差异因何造成,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文学及文化有何启迪,当是有趣而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长处,基本上采用概述的方法,对各时代文学以总体把握为重点,对作家作品不做过细的介绍,故包容虽广,列举众多,却脉络清楚,而篇幅不大。所以不但专业工作者可以作为参考,一般的中国文学爱好者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简要明了的读本。

关于本书的编写情况,前野先生的《后记》中已有说明,兹不赘言,只就翻译工作作两项说明:一是原书附有《事项索引》和《中国文学史年表》,考虑到对中国读者益处不大,兼为节省篇幅,未予译出。全书最后一章“近——现代”中后面几节,因属于现代文学的范围,且有些评述涉及问题较多,亦未译出。这些都应向作者致歉的。二是翻译分工的情况:第一章,骆玉明;第二章,市成直子(复旦大学日本留学生);第三章,陈广宏;第四、五章,赵昌平;第六章,陈居渊;第七、八、九章,贺圣遂;并由骆玉明统看了全稿。

前野直彬先生高年卧病,听说我们有翻译此书之意,不仅欣然应允,还特地寄来中译本序,在此谨表谢意。编辑高克勤同志为本书的出版花费许多心血,一并致谢于此。

翻译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我们之中,除市成直子外,均是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兼习日语的,因此错误在所难免,盼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译者 J7wgcm/2FYXC8ejq96EO6nk8dykIEQXCJyhHalPoX0qH9EkVDfwWD1JJrugQez8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