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皎洁无纤尘 空中孤月轮

所谓“大演员气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诗意气质”。以“一轮明月”来形容濮存昕先生的精神气貌,毫不为过:面似银盘、目若寒星,目光可以投顾到每个角落。

2015年10月,濮存昕先生应邀来到上海《中华朗诵》编辑部,人未到,他那富于穿透力的独特嗓音已先叩开了会议厅门。这恐怕是长期浸润在声音传播艺术里的艺术家独特的见面情状:不见其人,已闻其声;但闻其声,已传其意;若传其意,已达领会。

濮存昕是在北京人艺的院墙里长大的,受父亲——表演艺术家和导演苏民的影响,从小就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戏剧艺术中的“声、台、形、表”,就在眼前,就在身侧,是他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濮存昕至今还记得人艺剧场里自己小时候经常坐的位子,那是个静态的位子,象征了一条动态的通向记忆的小径,那里存放着他珍贵的童年回忆。

那是濮存昕小学三年级的夏天,学校校长引着苏民走进礼堂,濮存昕深感自豪。那个时期,父亲在广播电台演播长篇小说《红岩》,每天中午的十二点半播出,而作为父亲忠实的听众,他不仅仅记住了声音传递的故事,更了解了家人在声音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以及认识了朗诵语言之美。

1969年,16岁的濮存昕以知青的身份前往黑龙江建设兵团,与远在北京市郊团河农场的父亲、河南淮滨“五七”干校的母亲保持着通信联系。

17岁时,濮存昕被调到团文艺宣传队。有一天晚上,从团部独自走了十七里夜路赶回连队。那是一个人的披星戴月的夜路,“月亮把雪野照得亮如白昼,四周静寂一片,整个世界都在沉睡,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在走,听得见自己的呼吸”。那是一幅版画“月夜疾行图”,图中上空垂挂一轮明月,中景一个背影低头潜行,近景几丛矮林明亮着,那真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但是,你分明感受不到它的冷,你只能感受到一份“热”,那份心中的热。亲人远在千里之外,世间唯月色伴我同行、皎月照我脚下路。此时言语太轻,唯见一轮明月。

人艺剧场后台甬道尽头那一束灯光,抑或是父亲在电台广播《红岩》那厚实深沉的鼻音;灯市口陋室书桌上那一摞诗集,还是家里祖传的那方如月澄澈的“清白吏子孙”的印章……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心中的那一轮明月,照伴前行,不离不弃,皎洁无纤尘。 /UdELBANXPtKVr94pl0Wmih5RCXSc5r3Q1Z8CDUOgycrccQRWU4qoQrI/67Won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