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当敌方出现危机时,我方趁机夺取利益:敌方若有内忧,就抢占其土地;敌方有外患,就掠夺其百姓;敌方若内外交困,就趁机吞并其国家。这是强者打败弱者的策略,是从《易经·夬(guài)卦》推演出来的。
“刚决柔也”是夬卦的彖辞,夬就是决断,就像阳刚君子果断制裁小人一样。刚健能让人心悦诚服,果断能使大家和谐。这时,可以颁布命令,强调小人罪恶的危险性,引起人们的警惕。
在战争中,“刚决柔”表明已经到了决战阶段。我方完全具备获胜的条件,只需等待良机,就能既能歼灭敌人,又能使我方少受损失。这样一来,敌人就会遇到严重的危机,我方可趁敌人之危大举进攻,必然取得彻底的胜利。
此计展现的是领导心理学中关于决策心理的重点即战略性选择的时机把握问题。
战场上经常是风云变幻,反复无常,处于优势一方不等于已获得胜利;处于劣势一方也不一定就是彻底失败。处于优势而最终失败者,和处于劣势而最终胜利者,是非常多见的。
实施本计的关键在于要我方抓住处于优势的大好时机,一鼓作气,趁着敌人的混乱,加以进攻,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就像趁着人家失火,而毫无顾忌地抢夺人家的财物一样。
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人家有难,应予援助,不应雪上加霜。可是,这里是讲战争,战争是你死我活。在战场上,敌人失了火,不但不应救,还要火上加油,让它烧得更旺一些,置之死地而后快。在战场上,趁火打劫,不但不卑劣,反而是英雄。敌方失火,一定去打劫;敌方没失火,要设法纵火;敌方火势很小,要煽风助火,加大火势。然后,从火中取栗。如果天赐良机,你还坐而失之,不快点动手,错失良机,岂不太傻?
沙皇俄国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多次对我国进行了趁火打劫的行为。
第一次,1858年6月,英法联军进犯天津,要攻占北京,清政府派员到天津向英法求和,6月初,谈判开始,俄国人以调停人,作为第三方身份,施展奸诈狡猾的手段,威逼利诱清政府于6月13日,签订中俄《天津条约》,除了让他们攫取一系列特权外,还规定了两国之间“从前未经过订明边界”,为以后继续占领我国大片领土,埋下伏笔。
第二次,1858年春,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率领军舰,驶至瑷珲,要求重新划定中俄边界。谈判一开始,俄方就蛮横地宣称,黑龙江以北的国土属于俄国,清政府代表尽力辩驳,俄方代表极尽威胁利诱之能事,居然调动军队到江岸,昼夜鸣枪放炮示威,坚持以黑龙江为界限。在武力威胁及外交讹诈之下,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拱手送给俄国。
第三次,1860年10月底,沙俄公史自诩为“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强逼清政府于11月14日,签订《北京条约》,除了确认《瑷珲条约》之外,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国土,又割给俄国。
第四次,1862年8月中俄双方举行勘分西北边界谈判,沙俄故伎重演,不断显示武力与讹诈,清政府被迫在《勘分西北界约记》上签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再次被沙俄割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强盗向中国放的一把大火,而沙俄多次趁着熊熊大火,软硬兼施,侵占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四个日本国的领土),是趁火打劫的最典型案例,沙皇俄国也成为列强中最大的获利者。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京都,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煤山,李自成自称皇帝,其部将刘宗敏虏取了吴三桂的小老婆陈圆圆。吴三桂听到了这个消息,主动投靠清军,多尔衮趁着明朝的混乱之机,大败起义军,占领了明朝京城,又转而屠扬州,洗嘉定,把明朝的遗臣,收买的收买,杀戮的杀戮,中国人的罹难之惨,亘古未有。
这就是多尔衮趁着明朝烧起的大火,实行的趁火打劫伎俩。类似的阴谋,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像《西游记》中的老方丈“纵大火骗袈裟,黑熊精趁火打劫”的事例,就是非常典型的。
    《西游记》第16回写道,唐僧师徒二人来到观音禅院投宿,老方丈热情接待。闲谈间,孙悟空炫耀带来的袈裟,老方丈苦苦要求见上一面,就在开包时,万道霞光已经透过两层包袈裟的油纸,迸射而出。抖开袈裟,红光满屋,彩色盈庭。老方丈一见,顿生歹念,跪在唐僧面前,泪流满面,要求把袈裟借回去观看一夜,次晨一定归还。老方丈骗得袈裟,当夜和徒弟商定,放火把唐僧师徒和禅堂一起烧掉。谁知孙悟空善于七十二变,众僧们搬运柴草放火时,孙悟空变成小蜜蜂钻出禅堂,一筋斗跳上南天门,找到广目天王,说明来由,借来避火罩,罩住唐僧与白龙马、行李,然后,吸一口气吹将去,把火烧得大大的,煽风助火
    
    。
   
大火惊动了黑风山中的黑熊精,它与观音禅院老方丈素有交情,于是,前去救火。只见黑烟滚滚,红焰腾腾,光照千里。前面大厅已经烧得精光,唯独方丈室中案上有个青包袱,里面透出霞光彩气,仔细一看,却是佛门之异宝,一领锦襕袈裟。黑熊精本来是无头道,这时财动人心,既不挑水,也不救火,而是拿起袈裟就跑回到了黑风洞。这是非常典型的趁火打劫行为。
在一般意义上,本计是作为贬义使用的。在当代管理行为中,有时,也可以从正面借用。
徐州毛纺厂曾经很红火。可是,当毛纺产品由热变冷时,厂长非但不去带领职工发奋图强,寻找新出路,反而放松管理,坐吃山空,贷款发工资。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到了破产边缘,全厂2 000名职工,人均负债一万多元,停产四个多月,职工只能拿50%工资。1991年下半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凡是亏损企业,在扭亏期间,干部工人的工资一律下浮。亏损企业干部,在扭亏为盈之前,一律不得调出。
企业亏损,职工收入大为减少,比起经营好的企业,已经低人一等,就像遭到一场“火灾”。而市委、市政府不是给钱给物去“救火”,反而下调工资,冻结干部,真像是“趁火打劫”。但正因为这样,才把这些企业逼上绝路,使他们正视困难,发愤图强,绝处逢生。
(1)认真分析,多方考察,真正抓住敌人的“失火”时机,才能取得胜利。要防止敌人在没有失火的情况下造成失火的假象,引诱我方,造成我方被动的局面。
(2)当发现敌人刚刚失火时,需要耐心等待,也可以设法“助火”。一旦敌人的火势形成,就要紧紧抓住不放。有时,也可以在敌人无火时设法纵火,然后乱中行事,达到自己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认为,在进行沟通或谈判活动时,选择一个战略性时刻有利于取得最佳效果。所谓战略性时刻,有时是对方急于向我方求救,有时是对方情绪极不稳定,有时是敌方正在执行一项极为重要任务。一句话,战略性时刻就是对方所处的主客观环境,正像“失火”时一样。在这时,对方处境特殊,责任心强,情绪极为不安。我方抓住这样时刻,提出一些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对方也可能被迫接受;让对方做一些平常不能干的事情,对方也被迫配合。我方趁机实现自己的目的。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京城,活捉大官僚吴襄,并命令吴襄写信,劝降担任山海关总督的儿子吴三桂。吴三桂听别人说,他的父亲被抓,他没动摇,家产被抄,他还是没动摇,爱妾陈圆圆被掳走,这一下他沉不住气了,便积极写信,向清人的摄政王多尔衮求救。
李自成刚刚称帝,立脚未稳。吴三桂企图借清兵反攻倒算。清军对于中原,早就虎视眈眈,企图染指,在如此混乱的局面,李自成面临这样的战略性时刻,正像失了一场“大火”。吴三桂急切复仇的心情,也像一团熊熊大火。多尔衮面对这样两团烈火,焉有不动心之理?表面上,多尔衮推脱吴三桂说:“等等再说,你着什么急?”实际上,却在厉兵秣马,胁迫吴三桂,合力向山海关长驱直入。不久,攻下北京,接来了清皇顺治。多尔衮的行为,表面上应付吴三桂,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趁火打劫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