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计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原文及释义]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当我方处于劣势时应设法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巧妙地引诱敌人,让他们进入我方的圈套,却又打不着我方。迫使敌人处于困难局面,想要进攻我方,却不知目标在哪里,此时想要退回去,形势又不允许,使得敌人进退两难。我方仍然不采取进攻的策略,而是加强防御、养精蓄锐,等待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困倦乏力、无法招架时,我方才趁机出击,尽力消灭敌人,这是根据《易经·损卦》中“损刚益柔”原理推演出来的。损卦彖辞说:“损刚益柔有时。”意思是说,减损阳刚。增益阴柔,要选好适当的时机。

把“损刚益柔”和“适时”连在一起,十分重要。在“损刚益柔”这个抽象原则中,加进“适时”的条件,它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在战术中,“刚”,是指进攻时的无敌气势,“柔”,是指防御时的艰苦抵抗。“损刚益柔”就是压抑自己的激烈情绪,不去正面进攻敌人,积极培养坚韧的意志,以利防御。

“损刚益柔”的“有时”,说的“只防御,不进攻”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进攻对我军不利的情况下只能防御,过了这段时间,就不再“损刚益柔”了。防御不是为了防御而防御,而是为了进攻,暂时的“损刚”并不是真的损刚,而是利用“刚”,是为了将来去掉“柔”。

[心理学意义]

此计是情绪心理学或群体心理学中关于“士气”即情绪的激发、调节与利用的实例。

《孙子兵法》认为,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会从容主动,后到战场的,就会疲劳被动;凡是靠近战场的,就主动安逸,经过长途跋涉而后到战场的,就会被动烦躁。得到休整、粮草充足的就会主动,奔走疲劳、粮草匮乏的就会被动。我方一定要在战术上,首先处于主动地位,压抑住激烈的情绪,培养坚韧的毅力,积极防御。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时,我方再还击敌人,一定取得胜利。

引申开来,凡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沉着应付外力的干扰,不管做什么,都可以采用本计而获胜。

[以逸待劳的典型事例]

一、“第一次围剿”得胜利 “以逸待劳”立奇功

1930—1931年,蒋介石调动十万大军,发动对中国红色根据地的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和朱德把红军仅存的四万军队集中在江西龙岗地区,引诱国民党民党张辉赞的军队进入这一地区。这样一来,在局部战场上,红军力量占据优势,并一举歼灭了九千敌军,张辉赞也被俘。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以失败而告终。

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以逸待劳的战例,还要数“孙膑减灶诱庞涓的马陵战役”。孙膑围魏救赵之后12年,又在马陵之战中,成功地使用了以逸待劳之计。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魏惠王派庞涓率12万大军迎战。孙膑深知,庞涓所率的士兵个个勇猛强悍,难以阻挡。但是,他们以为齐军胆小。孙膑决定避开与魏军正面作战,并诱敌深入。《孙子兵法》中记载,用急行军赶赴百里去争利,将会失去将帅;用急行军赶赴五十里去争利的,通常只能有一半部队能够赶到。

孙膑认为,魏军轻敌、冒险急进,对于齐军是好机会,应装作怯懦,以便诱敌深入。和魏军交战过程中,孙膑首先减灶诱敌。庞涓在追赶中发现,齐军已经败逃,于是,下令穷追三天。越追赶,越发现,齐军的饭灶不断减少,庞涓十分高兴地对官兵说:“齐军胆小如鼠,进入魏国还不到三天,就逃跑了一大半。”于是急切下令,加快前进。庞涓越追赶,越得意,却渐渐发现,步兵追得太慢,因此一律改为马队,自己亲率骑兵,星夜兼程,穷追猛赶,很快追到了蟠龙山。孙膑推算,大约到傍晚时分魏军将赶到马陵。

马陵是蟠龙山偏东南的一个溪谷,道路狭窄,地形险恶,两边山峰陡峭,林木繁茂。孙膑派人埋伏在溪谷最狭窄处,砍倒许多大树,挡着魏军的去路,剥光一棵大树的树皮,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等到魏军刚刚赶到马陵,脚未立稳,齐军突然万箭齐发,魏军一片混乱狼藉。在混战中,庞涓身中十几箭倒下,自杀身死。孙膑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孙膑充分利用了自身之逸的特点,避开了魏军的锋芒,养精蓄锐,等待魏军疲惫不堪时,再予以痛击。马陵之战,成功地运用了以逸待劳的计策。

二、鼓响两声不出战 三声鼓后胜敌人

我国古书《左传》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曾经被齐国打败过,所以很害怕齐军,因此战争一旦打响,鲁庄公就命令擂鼓出击,这时,曹刿对他说:“不可。”又停了一会,齐军打响了第二通战鼓,鲁庄公又命令出击,曹刿又说:“还不可。”直到齐军第三声鼓响之后,曹刿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出战了。”这场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曹刿说:“打仗,全凭一股勇气,击鼓,就是为冲锋鼓气,齐军第一声鼓响,士气最旺,好比猛虎下山,我军千万不可进攻;他们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下降,斗志逐渐松懈了,我们还是不能攻击;到了第三次鼓声再响起,士气已经到了疲惫地步,战斗力减少了一大半,这时,我军就可趁其士气下降一大半时,一鼓作气,出其不意,攻击疲惫之兵,当然可以取得胜利。”第一声鼓响时,敌人正处于劲头饱满时候,不宜出兵,敌人第二声鼓响时,士气虽有所下降,但力量尚强,我军仍不可进攻,到了敌人第三声鼓声再响起时,敌人完全处于“逸”的阶段,我军发起进攻,必然胜利

三、企业产品重质量 取得成功靠时机

一个企业要做好经营,除了靠广告与推销外,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目前,国内外广告战相当激烈,广告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手段和艺术。要想做好广告,有时,可以抢先一步,捷足先登。但过多的广告可能刺激消费者,未必都是好事。有时,需要故意落后,甘居中游或第二位,一旦抓住时机,再登出来,就会一鸣惊人,取得奇效。这里,就充分体现出以逸待劳的策略作用。

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为了开发生产SANI大众汽车,运用大量人力物力,大肆广告,推销产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丰田公司对此十分沉着冷静。他们认为,日产公司的宣传,在日本激起了人们对汽车的兴趣,为丰田的成功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丰田公司充分研究了SANI汽车的优缺点,制造出比它更好的“卡露罗”汽车。尽管没有SANI的宣传声势大,费用没花那么多,可是,产品一投放市场,就获得了更佳的经济效益。

当日产公司的广告热火朝天时,丰田公司正在养精蓄锐,积聚实力,创造全优产品。这就是丰田公司在广告战中的“以逸待劳”。当日产公司的产品暴露出缺点时,丰田公司抓住时机,拿出质量更高的产品,又做出新颖奇特的广告,一举中的,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运用以逸待劳的注意事项]

(1)紧紧抓住对方的弱点,这个弱点正是造成敌劳我逸的关键因素。利用这个因素,调动敌人,使其目标个个落空,把他们拖得筋疲力尽,处处被动,最终土崩瓦解。

(2)选好时机,稳、准、狠地打击敌人,最好全歼,若不能全歼,也要让其溃不成军。一定要抓准时机,未到时机而硬打,是盲目冒进,容易引火烧身、自取灭亡。时机到了而不打,则是贻误战机、放虎归山、追悔莫及。

(3)要想战胜大的敌人,我方必须假作谦卑,恭顺柔弱,表现出自己之渺小,显示敌方之高大,使敌方更加狂傲麻痹,不把我方放在眼里。我方则把阳刚之气深深韬晦,悄悄地扶植势力,以待战机。

(4)施用本计时,要耐心地教育自己的部下,千万要控制情绪,不可盲目急躁,不可急功近利,不可逞一时之勇,要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多方应付。因此,施用本计必须有大智大勇、威望极高的统帅,否则,难以推行成功。

[管理心理学分析]

管理心理学认为,士气是一个人需要满足的状态,这种满足,来自群体的情绪状态、工作态度与组织气氛,不仅代表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且,来自群体,因而愿意为群体的目标而努力。士气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在很多情况下,士气高的群体,其活动效率高于同样条件下士气低的群体。因此,提高士气是提高活动效率的必要条件。影响士气的因素很多,对于组织目标是否赞同,经济报酬是否合理,工作是否具备挑战性,领导的管理作风是否良好,各方面意见沟通是否受到阻碍,奖惩是否公平等,都是影响士气高低的重要因素。

在战场上,实行本计就是要创造一些因素,使敌人的士气降低、精神衰竭,达到一蹶不振的程度。同时,使自己的士气提高、精神饱满、情绪高昂,达到摩拳擦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经交火,我方怀有饱满士气,敌方毫无士气,我方一定战胜。

在齐魏马陵之战中,开始准备时,魏军企图一鼓作气消灭齐军,所以,士气一直高涨。随着战争进展,孙膑把锅灶一减再减,造成齐军撤退的假象,魏军的士气越来越高。齐军在没有理解孙膑的计策时,士气很低,等到齐军上下理解了孙膑的策略,士气逐步高涨,一直提高到顶点,恨不得魏军马上到来。一旦魏军进入马陵,被包围之后,因为周围没有任何防备,魏军措手不及,四下里没有一点抓手,士气骤然降低,随着战事进展,魏军士气一步步跌入谷底,最后,被齐军拖得一点士气也没有了。而齐军身上攒足的一身劲,憋的一肚子气,正好发泄出来,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到了顶点,魏军被围,四面楚歌,周围全是敌人。所以,战事一打响,齐军万箭齐发,势不可挡,一口气打败了魏军,庞涓被迫自杀身亡。 ZU1Njnby/9V6cUCJEST0m6plf2E+nIyYitfj8dPCbEp3e8jSw53jyyeTvtlgHh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